中國民俗學呈多學科融合發展趨勢

2021-03-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深化的背景下,民俗學學科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成為當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學術生長點。民俗學有什麼獨特的研究方法?民俗學與人類學、社會學的區別是什麼?在中國民俗學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前民俗學界關於學科方向、學科屬性與學術範式的爭論一直不斷,民俗學也在爭論中探索前行。近日,記者圍繞民俗學學科建設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傳統民俗學研究偏重人文學科

  民俗學在西方誕生之初是從搜集民間文學開始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尹虎彬看來,從世界各國民俗學的歷史傳統分析來看,民俗學研究首先重視的是材料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事實上,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人文學科是中國民俗學的定位。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高丙中在《中國民俗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一文中曾談到,中國民俗學從20世紀20年代獲得快速發展,以《歌謠》周刊、《民俗》周刊為主要舞臺展示其成就。在這一時期,偏重人文學科的理論方法取向是當時民俗學研究的一個特色。在他看來,《歌謠》周刊成為中國民俗學的第一個專門刊物,不是偶然出現的,源於中國民俗學長期處於人文學科的定位。

  尹虎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現代民俗學從國學傳統中汲取了探尋民族文化振興的力量,從事民俗學研究的許多大家也主要是出身於文學、歷史學和民族學等學科。其中以文學領域為主要人員構成,民間文學是其重要的成果。

  就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而言,以往的民俗學研究大多呈現出人文學科的特性。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鄭土有告訴記者,神話學派的歷史比較研究法,芬蘭學派的歷史—地理研究法、類型研究,口頭詩學的程式研究等有影響的民俗學研究方法幾乎都源自對民間文學(神話、故事、史詩等)的研究。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效群認為,與社會科學取向的民俗學研究相比,以民間文學為主體的審美方向的民俗學研究一直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發育相對正常。目的在於探討口頭傳承的民俗的藝術特點和美學風格,展示民眾的藝術創造能力。

  從人文學科嬗變為社會科學

  近年來,民俗學界不斷重視實地調查,從側重文本分析轉向通過民俗理解當下的社會與人,把對象從奇風異俗轉向生活整體,側重於對當下社會日常生活的研究。有學者認為,中國民俗學從偏重文史的人文學科嬗變為社會科學,其學科屬性問題近年來成為民俗學界爭議的話題之一。

  鄭土有告訴記者,從中國民俗學誕生開始,民間文藝就包含在民俗當中,不可否認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兩者在屬性、特徵方面有本質的區別,一般認為民俗學屬於社會科學,民間文藝學屬於人文科學。但在研究的過程中會發現兩者混在一起,常常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的麻煩。他建議,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考慮,應該將兩者單列,形成兩門學科。

  記者了解到,當前民俗學界有的把民俗學定位為人文學科,有的則定位為社會科學,還有的定位為人文色彩濃厚的社會科學,不一而足。尹虎彬在接受採訪時一再強調,民俗學是人文學術的一個領域。在他看來,實證科學的精神和一些具體方法的運用,雖然給民俗學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民俗學所關注的許多具有人文底蘊的事象,比如民間信仰、民間文學、儀式生活等,研究者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投入,民俗學是理解民眾生活和心理行為的學問,這些僅僅靠實證科學主義難以解決。

  「人文學的民俗學在中國民俗學研究中仍然是中堅力量。」尹虎彬說,當前民俗學的大量成果仍然出現在民俗的各個專門領域,如神話學、史詩學、故事學、口頭傳統研究等,這些專門領域的人才輩出,理論和方法論日趨成熟。

  近年來,一些民俗學者運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實際上的社會科學方向的研究,但同時強調民俗學與人類學的不同,強調民俗學的主體地位。吳效群認為,當前社會科學取向的民俗學發展面臨困境:在強調民俗學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卻又在學科屬性、學術目的、學術規範方面提不出建設性的認識。

  高丙中則認為,民俗學應該是多學科定位,在他看來,民俗學是一個能夠包容,也能夠不斷進取的學科,是同時具有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性質的學科。

  探討民眾獨特的文化觀念

  面對日漸擴展的民俗學研究對象,未來中國民俗學在研究方法和範式上應該如何創新?尹虎彬告訴記者,民俗學要探討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如何保持我們的歷史傳統,如何實現新舊結合。

  「中國是人文歷史傳統深厚的國度,多重維度、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入世界民俗學的寬廣道路是我國多民族民俗學的歷史走向。」在尹虎彬看來,中國民俗學未來發展將會出現多學科相互參照和彼此融合的趨勢。世界眼光、區域文化視野和地方性的人文傳統是未來中國民俗學的重要關注點,中國民俗學應以自身的人文底蘊為基礎不斷探索前行。

  「隨著世界交流日趨緊密,人們發現在日常生活領域各個民族都有不少非凡獨特的發明創造。」吳效群表示,未來民俗學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討民眾獨特的文化觀念及文化創造,進行知識論意義上的總結。在他看來,知識論方向的民俗學大體說來屬於人文學的範疇,與史學研究有相似之處,但從文化推廣的意義上講,又與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交叉。這是一個亟待發展且大有作為的方向。

  在鄭土有看來,未來民俗學的發展重在學科體系建設,應根據中國的實際,進一步明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切忌「越界」、「貪大」,在總結、梳理近百年中國民俗學研究經驗的基礎上,發現我們已有的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並進行完善和補充,形成鍾敬文先生所說的「中國民俗學派」。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張杰

相關焦點

  • 70年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經驗與反思
    1987年9月又於門頭溝民俗博物館舉辦了第二屆民俗學講習班。它們培育了新時期民俗學學術力量,撒下遍布全國各地的學術火種,講習班中的多位學員後來成為了民俗學學科的中堅力量。  在高校教育體制中,民俗學原沒有獨立學科地位,只能依託「中國文學」一級學科下的「民間文學」二級學科發展。
  • [李向振]當代民俗學學科危機的本質是什麼? ——兼談實踐民俗學的知識生產問題
    從學術研究歷程上看,中國民俗學學科危機從開始就是知識生產能力不足,然而在紓解學科危機方面,20世紀前半葉學界前輩卻一直致力於研究領域的擴張,從最初的歌謠研究,後來逐漸擴展到方言、風俗、民間信仰等多個領域,這些努力儘管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科危機問題,但在不同階段卻也真正發揮過積極作用,從而使這門學問在幾經沉浮中延續至今。
  • 民俗學是一門國學
    民俗君最近「北師大民俗學」公眾號正在參加「網絡十大國學公號」投票活動,你可知曉?對於一個新興的學科來說,初始的學術取嚮往往決定著學科的未來走向,初始的研究成績則影響著學科的基礎範式。民俗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古代先賢並沒有為我們樹立一座指引航向的偉大燈塔,一切都有賴於民俗學者們摸著石頭過河。
  • 中國民俗學的學派、流派與門派
    一門學科在其迅速發展的上升階段,同業者們出於維護學科合法性和壯大學科隊伍的考慮,往往會成立一個儘可能人數多的同業學會,這一時期的專業人員還不夠充足,因此,難以充分考慮成員原有的學科背景和學術取向。等到學科發展到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各領風騷的領軍人物就會開始圈定自己的地盤,但是,這一時期的圈地運動更多的是以人脈關係,而不是以學術取向來定親疏。
  • 新時代實踐民俗學理論與本土話語體系構建
    如何通過民俗研究,將這種關乎人類知識的公共議題,以本土話語表達出來,並提出中國方案,是當前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從文本到生活:當代民俗學的實踐轉向當代社會科學的實踐理論轉向,為實踐民俗學本土理論及話語體系構建奠定了基礎。
  • 安德明:作為範疇、視角與立場的家鄉民俗學
    對於家鄉民俗事象(包括民間文學)的調查、記錄和研究,是中國現代民俗學從興起至今貫穿其中的一個重要學術傳統,這個可以用「家鄉民俗學」來概括的傳統,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民俗學的學術品格。但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很少有研究者就這種學術取向的優劣得失等提出問題並予以學理性的解答,更缺少從這個維度來思考民俗學學科發展歷程的學術成果。
  • 姚期智:學科融合「令人興奮」
    第一,談一談科學的融合。近年來我們談到很多學科交叉,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新的領域產生。其實在這背後有一個更深層的趨勢,那就是不同的學科正慢慢進融合。  很少人談到學科融合。關於學科融合,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是,近年來的諾貝爾獎在很多情形下既可以給化學、也可以給醫學或物理。這表明這三個領域有相當大的交叉。  這並不是偶然現象。
  • 梁強: 2019年中國戶外運動發展呈現融合化趨勢
    、共發展」為主線,對我國戶外運動頂層設計、戶外運動基礎設施、戶外運動參與人口等維度進行了數據洞察,指出我國戶外運動正呈現智慧化、場景化和融合化的發展趨勢。戶外運動是兼具體育、旅遊、文化和教育功能的融合性業態,作為一項綜合性強的「百搭」產業,戶外產業與「五大幸福產業」都有著高度關聯和融合發展的空間,未來有望在國家戰略領域發揮獨特作用。戶外產業吻合「滾雪球理論」——賽道足夠多,雪道足夠長,粘性足夠大。
  • 中國「拉丁美洲研究」發展趨勢
    二、中國「拉美研究」的總體現狀與發展趨勢  1.文獻學科分布  為客觀呈現中國「拉美研究」哲社文獻的學科分布,本文在CNKI 168文獻學科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13745—2009)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分為經濟學
  • 為什麼宮頸癌 會呈年輕化趨勢發展
    原標題:為什麼宮頸癌 會呈年輕化趨勢發展   宮頸癌,也稱子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多見於40~60歲之間的女性,平均年齡為53.8歲,發病隨年齡而增長,絕經期後下降。可近年來,宮頸癌患者卻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為什麼宮頸癌呈年輕化趨勢呢?   宮頸癌向年輕化發展與早婚、過早性生活及性生活息息相關。
  • 經濟民俗學:傳統民俗背後,蘊藏著巨大的經濟能量
    但經濟民俗學之前一直沒有得到重視。」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認為,中國民俗經濟在社會上非常活躍,民俗旅遊、民俗食品、民俗服裝、地方民俗節慶等多個門類,但這些資源由於缺乏學科支撐,發展程度不一,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差,「我們發現,最應該做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是民俗。」
  • 新趨勢|2021中國新媒體預判發展趨勢了!你get了嗎?
    2021 中國新媒體 發展十大趨勢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 PART 1 202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2日共同發布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1(2020)》(以下簡稱「報告」)。
  • 我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看完漲知識啦!
    民俗學意識,主要是指以民俗學理論為依據、以民俗傳統文化為內涵、以民俗風情為認知的文化意識。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學意識已經經歷了萌芽、發展、逐步成熟等階段,其中,民俗學意識在文學中所展示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其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
  • 2018年團餐市場規模達萬億,與小吃融合成發展趨勢
    針對團餐行業的未來發展,5月24日,在第二屆中國團餐千牌萬店風味小吃創新論壇上,禧雲國際集團董事長劉延雲表示,工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是必然。而要快速適應這個時代,小吃要進入團餐,團餐也要儘早引入小吃,兩者融合是發展趨勢。
  • 全球與中國融合通信行業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版)
    《全球與中國融合通信行業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版)》在多年融合通信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全球及中國融合通信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融合通信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融合通信行業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
  • 在學科融合中發展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時代,我們要將人的發展置於整個教育的中心。學科教學不能過分追求學科體系自身的純粹和完備,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規律。因此,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必然會出現學科融合。那麼,我們如何進行有效融合呢?從問題切入是我的做法,即將學生在學習數學、語文過程中的易錯點、疑難問題加以提煉,然後通過與其他學科相互融合來幫助解決。音樂與語文的融合。心理學證明,記憶有節奏、有韻律的材料,比記憶無節奏、無韻律的材料效果要好。因此,將充滿韻律、動感的音樂課與語文知識相融合,不僅使學生樂於學習,也會使效率倍增。
  •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戲劇影視學科的融合化、中國化與國際化發展
    2020年8月1日下午18:00,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遼寧大學聯合主辦,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承辦的「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戲劇影視學科的融合化、中國化與國際化發展」研討會成功舉辦。
  • 2020年中國聚合支付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線上線下業務融合...
    2020年中國聚合支付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將成為新趨勢  2019-12-11 16:43:36
  • ...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是什麼意思?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中研產業研究院研究報告《2019-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行業運行現狀與投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中國擁有全球最活躍的數位化投資與創業生態系統。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佔到全球電商交易總額40%以上,而在十年前這一比例還不到1%。 據估計,中國電商交易額現已超過英、美、日、法、德五國的總和。
  • 世界科技創新能力格局呈多極化發展趨勢——BFA創新報告(摘編2)
    報告認為,世界科技創新能力格局呈多極化發展趨勢。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印度、韓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的發展,全球整體科技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增長速度超過了發達國家,使發達國家在全球科技活動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主要分布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的科技創新能力已擴展到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投入巨資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的中國和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