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振]當代民俗學學科危機的本質是什麼? ——兼談實踐民俗學的知識生產問題

2021-03-01 民俗學論壇

從學術研究歷程上看,中國民俗學學科危機從開始就是知識生產能力不足,然而在紓解學科危機方面,20世紀前半葉學界前輩卻一直致力於研究領域的擴張,從最初的歌謠研究,後來逐漸擴展到方言、風俗、民間信仰等多個領域,這些努力儘管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科危機問題,但在不同階段卻也真正發揮過積極作用,從而使這門學問在幾經沉浮中延續至今。從20世紀70年代末民俗學學科在中國大陸逐漸恢復,到21世紀初,這二十多年是中國民俗學接續學術傳統、引入研究範式、拓展研究領域的黃金時段。這一階段,民俗學屬於復興階段,因此,尚未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科危機,而且由於引入諸多新視角、新理論和新範式,在學術知識生產方面也頗有活力。之後,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社會轉型和生活革命為中國民俗學提出了新的時代議題。面對新課題,民俗學難以提供具有學科特色的有深度的解釋或解決方案,這使得學科危機重新被納入學術討論範疇。這個階段關於學科危機的討論主要從四個方向展開:一是與國內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對照,討論民俗學到底屬於社會科學還是人文學科,到底是傳承之學、資料之學還是闡釋之學。二是與世界民俗學進行對比,主要是與歐美民俗學和日本民俗學進行對比,討論民俗學的現代轉向問題。三是與國內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討論民俗學要不要以及有無可能參與社會建設的問題,主要圍繞「非遺」保護運動和公共民俗學展開討論。四是從民俗學學科知識生產方面進行反思和討論,這一部分主要表現為對「日常生活轉向」、表演理論的拓展與反思,對語境論及語境主義的反思以及對實踐民俗學的討論。

圍繞以上討論形成的紓解方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第一,學習前輩學者,意在通過繼續拓展研究對象而尋求學科突圍,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從「民俗學」這一學科名稱入手,重新討論「民」「俗」「民俗」等,以此重新勘定學科範圍和學術界限;二是在體裁學意義上的傳統民俗事象或事件基礎上繼續拓展,比如將新興起的漢服運動、民俗旅遊、都市民俗等納入到研究範疇。第二,拓展研究領域和研究範式,主要表現在對日常生活、生活世界、語境、神話主義等學術概念的重新討論和定位,提出「日常生活轉向」「回歸敘事研究」「朝向當下」等學術構想。第三,從學科史和知識生產層面進行探索,歸納出一些初具影響力的學術概念,如「禮俗互動」「民俗關係」「民俗性」,等等。對於第一種方案,當研究對象被擴展到無限大的時候,回過頭來,我們會發現民俗學學科危機仍然在那裡,這說明現階段通過一味地拓展研究對象已經難以有效地紓解民俗學學科危機。第二種方案,正如我們所能看到的那樣,十幾年來,呼籲者眾多,回應者寥寥,將這些學術構想落地為實證研究或個案研究的學術成果更是鳳毛麟角。這也從側面說明,可能這種方案也不是最優選擇。第三種方案,重新認識和解讀學科史以及在當前知識生產層面重新思考民俗學的立身之本以及民俗學的未來,反而在紓解民俗學學科危機方面顯示了較為積極的學術前景。在重新解讀學科史方面,嶽永逸等人近幾年著力較多,學科史研究已經初具規模。當然,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術問題也正在浮出水面,成為生產學科知識的學術增長點。在知識生產和「新的見識」探索方面,就目前來看,較有成效的就是實踐民俗學這一學術概念的提出,以及圍繞此概念形成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學術討論。

實踐民俗學的核心詞彙是「實踐」。對於如何理解「實踐」的問題,從目前學界研究情況來看,大體上可分為五種路徑:第一,把實踐納入康德關於實踐理性批判框架中予以討論,強調主體自由意志的表達。沿著這一路徑,有學者進一步將之引入胡塞爾、舒茨等開創的現象學中予以討論;第二,將實踐與馬克思主義學說相關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基礎上理解實踐,同時借鑑福柯、布迪厄、列斐伏爾、赫勒等人關於日常生活的學術思想,著重強調對日常生活及再生產的理解與闡釋;第三,將實踐視為行動本身,也就是實踐活動,在實際研究中將之用以概述吃、穿、住、用、行及交往、消費、日常觀念等具體生活活動;第四,傾向於從「理論」與「實踐」這對哲學概念展開討論,認為實踐民俗學是回歸實踐和面向實踐的學問,如美國公眾民俗學,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在於用研究成果指導實踐,直接參與到社會文化建設和民眾生活改善的具體項目之中;第五,從學科意義上整體理解實踐民俗學,將民俗學的知識生產看作是一種學術實踐,並以此反思和構建民俗學學科認識論、方法論和知識論等。

這些關於「實踐」的討論路徑,幾乎涵蓋了前面提及的學界為應對學科危機提出的全部解決方案。其中,既有將「實踐」作為學科研究對象的討論,也有將「實踐」作為日常生活、生活世界等學術概念延伸的討論,還有作為知識生產的學術「實踐」的討論。關於民俗學的實踐性,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從馬克思主義及布迪厄意義上的實踐入手,認為民俗學關注的是民眾主體行動及其意義,民俗學應該是通過民俗來理解和闡釋普通民眾日常生活意義的學問;另一方面,民俗學的實踐性也表現為民俗學的知識生產問題,民俗學不應僅僅是地方性知識的匯總,民俗學者也不應僅僅是地方知識的「掮客」,而應該是具有學科意識的專門知識的生產者。

概括地說,轉向日常生活的實踐民俗學,至少在四個層面有助於促進民俗學知識生產:第一,實踐的日常性決定了實踐民俗學最終關注的是「人」(民)和地方社會的再生產問題。赫勒在《日常生活》中明確指出,日常生活是「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生產要素的集合」「沒有個體的再生產,任何社會都無法存在,而沒有自我再生產,任何個體都無法存在」。在這方面,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人生儀禮與人的再生產關係問題,為我們繼續進行討論提供了研究案例。

第二,實踐的具象性界定了實踐民俗學的關照領域。從實踐意義上看,民眾日常生活並非抽象概念,而是由具體行動和具體觀念構成,其中包括日常消費、日常交往和日常觀念等事關吃、穿、住、用、行、娛樂等非常具體的生活表現形式,而實踐民俗學就是要在關照這些具體生活形式中發現人和地方社會再生產的過程及內在邏輯。

第三,實踐的規定性決定了實踐民俗學的總體性研究對象。從再生產角度看,由實踐的「具身性(身體在場)」「日常時間」「日常空間」「慣習」「規則或規範(包括地方知識)」等諸多要素構成的「場域」具有規定性,亦即這些要素對於實踐來說必不可少。這為實踐民俗學確定了總體性關照對象,既可以對要素齊全的實踐活動進行過程性分析,也可以對某個元素進行實證或個案研究,比如身體民俗、時間民俗、空間民俗、慣習與民眾知識的研究,等等。

第四,實踐的確定性為實踐民俗學轉向機制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所謂實踐民俗學的機制研究,就是在具體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中,將民俗還原為生活實踐和社會事實,研究者要關注的是其中不同文化元素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而在這些元素之間確立因果關係,即從以往的「是什麼」的研究轉向「為什麼」的研究。對於社會事實給出「理由」實際上就是為日常生活的「理所當然性」尋找「理」。這個「理」是共享一套知識的地方民眾協商的結果,一經形成就具有道德屬性從而具有內在規定性和約束性,正如查爾斯·蒂利所說,「不管給定理由的同時在做什麼其他事情,人們顯然是在協商自己的社會生活。他們在講述自己和理由傾聽者之間的關係。給予者和接收者在確認、協商或修復他們之間的適當關係」。可以說,正是藉由這些「理由」的給出或接收,個體完成了與地方社會的互動和交流,同時也實現了地方社會的再生產。

當然,另外幾種實踐民俗學研究路徑,在知識生產層面的意義也不可小覷,比如關於學科的哲學層面的討論,為其他幾個研究路徑,甚至未來民俗學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再比如參與社會建設的實踐民俗學研究,為民俗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聲譽提供了專業知識。總之,重視生活實踐的實踐民俗學必須回到知識的生產中去。通過對日常知識的生產、使用、傳遞及傳承機制的研究,實現對民眾個體或集體行動的邏輯及日常生活世界的意義的理解,是新時代民俗學進行理論構建的題中應有之義。

相關焦點

  • 新時代實踐民俗學理論與本土話語體系構建
    如何通過民俗研究,將這種關乎人類知識的公共議題,以本土話語表達出來,並提出中國方案,是當前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從文本到生活:當代民俗學的實踐轉向當代社會科學的實踐理論轉向,為實踐民俗學本土理論及話語體系構建奠定了基礎。
  • 70年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經驗與反思
    在經驗研究、深入田野和相關領域的過程中,他們從實際問題和難題出發,總結研究範式與研究方法的局限,論述學術轉型發展的必要,在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方面都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文化生態保護區理念的論證和提出是一個案例。這種反思的自覺性是參與具體社會進程的民俗學學科的必備品質,學術知識與理論邏輯並非具有先驗的真理性,學者、民眾以及多元主體的溝通共同促進著理論和實踐的完善和進步。
  • 中國民俗學呈多學科融合發展趨勢
    民俗學有什麼獨特的研究方法?民俗學與人類學、社會學的區別是什麼?在中國民俗學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前民俗學界關於學科方向、學科屬性與學術範式的爭論一直不斷,民俗學也在爭論中探索前行。近日,記者圍繞民俗學學科建設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傳統民俗學研究偏重人文學科  民俗學在西方誕生之初是從搜集民間文學開始的。
  • 民俗學是一門國學
    民俗君最近「北師大民俗學」公眾號正在參加「網絡十大國學公號」投票活動,你可知曉?對於一個新興的學科來說,初始的學術取嚮往往決定著學科的未來走向,初始的研究成績則影響著學科的基礎範式。民俗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古代先賢並沒有為我們樹立一座指引航向的偉大燈塔,一切都有賴於民俗學者們摸著石頭過河。
  • 中國民俗學的學派、流派與門派
    同一個學科,或者共用一套民俗學基礎教材,這算不算擁有共同的理論與方法?如果算的話,那麼,只要在民俗學科內討論學派問題,就不必再強調理論與方法,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如果不算的話,我們又該把界限劃在哪裡?正如王建民抱怨說:「批評別人『洋八股』的人,其實往往看不懂洋文,甚至連人家的『八股』到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除了籠而統之地批判所謂的『唯心主義』之外,並不清楚來自國外的觀點到底有什麼缺陷和問題。」學派之間的不可通約性主要表現為彼此不認同、不感興趣、難以理解。
  • 安德明:作為範疇、視角與立場的家鄉民俗學
    同時,家鄉民俗學又是一種立場或態度。這種態度,基於比較的視野,具有鮮明的「間性」特徵。在這種「間性」比較視野下,家鄉民俗學者可以結合過去的生活經驗與當下的學術實踐,發現並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複雜關聯,進而反思民俗學以往那種「朝後看」的問題和局限,推動民俗學更多地「向前看」並朝向未來。
  • 我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看完漲知識啦!
    民俗學意識,主要是指以民俗學理論為依據、以民俗傳統文化為內涵、以民俗風情為認知的文化意識。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學意識已經經歷了萌芽、發展、逐步成熟等階段,其中,民俗學意識在文學中所展示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其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
  • 【魁閣學社】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總體來看,基於歷史維度的價值層面的高度肯定與基於現實維度的實踐層面的批評反思構成了內在的緊張關係:在非遺保護的基本理念得到高度評價的同時,不少學者就非遺保護運動中的主體格局、民俗學的學科定位以及民俗學研究的方法論等方面提出了反思和批評,由此形成了非遺研究當中內在的張力。這種張力不僅僅來自理念與實踐之間的差距,也反映了非遺保護運動以及民俗學知識生產中的某些困惑乃至困境。
  • 經濟民俗學:傳統民俗背後,蘊藏著巨大的經濟能量
    但經濟民俗學之前一直沒有得到重視。」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認為,中國民俗經濟在社會上非常活躍,民俗旅遊、民俗食品、民俗服裝、地方民俗節慶等多個門類,但這些資源由於缺乏學科支撐,發展程度不一,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差,「我們發現,最應該做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是民俗。」
  • 2021年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民俗學考博真題、考博複試分數線...
    推薦考博參考書; 社會學原理系列: 應用社會學(第二版) 李強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社會學(第11版)(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等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外國社會學史 賈春增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系列
  • 2021年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民俗學考博真題「幾深教育」
    四是搞清楚報考院校的考博英語難度;招生目錄:詳情關注公眾號:考研考博早知道推薦考博參考書;社會學原理系列:應用社會學(第二版) 李強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社會學(第11版)(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等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外國社會學史 賈春增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系列
  • 【20160919·人類學】王建民:論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在人類學學科建設中的地位
    【作者簡介】王建民,陝西韓城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民俗文化普查與研究中心、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了「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三十多位民俗學界、人類學界的知名學者圍繞「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這一議題展開了充分而熱烈的討論。由於
  • 當代中國學界,學術門派的標誌性特徵是「師門微信群」
    事實上,所有以實踐民俗學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都會由呂微做大會總結。而在口頭傳統領域,「為召集全球範圍內不同學科及研究領域的學者共同研討當前史詩研究中的前沿問題,民文所繼舉辦兩屆『國際史詩工作站』之後,創辦了長線發展的口頭傳統研究跨學科專業集訓項目『IEL國際史詩學與口頭傳統研究系列講習班』……在學位教育、學術交流及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預期效果」。
  • 中山大學民俗學考研要報名考研輔導班嗎?應該怎麼選擇?
    第二、最一手的備考經驗和知識體系指導。每個人成功的經驗都是不可複製的,想通過僅僅一兩千字的複習經驗貼成功上岸的例子簡直就是微乎其微。有專業學長學姐的指導,不僅能手把手給你串講知識點,建立知識框架,更能傳授一手的備考經驗,讓每個有強烈上岸願望的學生少走彎路。
  • 「2021備考」中山大學民俗學專業考研經驗
    先說一下我的基本情況吧,本科是個211,考研目標院校中山大學,專業是民俗學(比較小眾),初試分數432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論86分、英語86分、專業課一128分、專業課二132分。下面是我的考研初試經驗分享。
  • 2020中山大學民俗學專業初複試考研經驗、學習方法分享
    對於這個專業,說實話真的很小眾,但是我從大二開始就很喜歡民俗學,也看了很多相關的課外書,也想過以後可能不好找工作,但是在選擇的時候覺得反正還年輕,要是我現在不學以後肯定會後悔,所以希望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結合自身情況,比如愛好、專業導師、未來職業、定居城市等等,一定要多方考慮再做決定。
  • 什麼是當代哲學的終極問題?
    如果不探究生活的本真價值,思索人生的根本意義,就無法理解哲學的終極問題。學哲學當然要記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知識,但這些對哲學而言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們基本上都停留於「是什麼」的層面,比如這是桌子,這是電腦,這是粉筆。哲學家所要思考的是桌子、電腦、粉筆等各種具體事物背後的意義問題,也就是「應當怎樣」的問題。這類問題與「是什麼」的問題比較而言更為根本,哲學家將這類問題稱作本體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