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完整的複雜適應系統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由約翰·霍蘭(John Holland)於1994年提出。霍蘭強調複雜系統的「自適應性」。他指出,系統元素是具有適應能力的主體,通過相互制約及其影響產生變化;主體的這種適應性也是一種複雜性,並在混沌中產生新的秩序。這一理論提出一種新的語言系統論和發展觀,強調原有的語言研究範式也應當加以改變。到目前為止,CAS在語言研究上的應用雖仍僅局限於語言習得和語言應用方面,但在隱喻的認知研究上,CAS的意義也已變得十分顯著。
從複雜適應系統看語言
在複雜適應系統理論看來,語言是一個典型的由認知、文化和使用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CAS,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同時又得不斷適應語用環境的動態過程。語言整體呈現的模式、規律和狀態與每個語言使用主體之間的即時語言互動,即是一條非線性、交互式的反饋通路。宏觀層面上的語言結構制約著語言使用,同時,微觀層面的語言活動也在不斷強化或弱化某種語言形式的重要性和出現頻率,進而對語言整體的形態產生影響。CAS將這種量變到質變的非線性過程稱為相變(phase transition)或湧現現象(emergence)。這種觀點與近年來語言學界新興的、基於使用的(usage-based)語言研究以及強調構建的認知語言學不謀而合,二者都主張語言是人們對言語交際及其使用過程進行概括的結果,而非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言學派所主張的是一種先天的、封閉機制的產物。
作為CAS的語言系統兼具系統穩定性與隨機變異性以及超越單一因素的線性因果關係。用傳統還原論的方法對其進行相對靜止狀態的分解描述,往往會忽視其動態性。因此,我們必須對語言系統採取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考察,以揭示語言變異的認知過程。Kretzschmar曾經在《語言與複雜系統》一書中展示了通過概率統計方法研究語言定量數據(尤其是時間序列數據)的方法。Kretzschmar的研究結果發現了語言系統變化中的「湧現」模式和「適應」趨勢,從而進一步揭示出語言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關聯與相互作用。
隱喻也屬複雜適應系統範疇
作為身體體驗和文化經驗交互作用的產物,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其在語言層面的表達,即隱喻語言(linguistic metaphor)反映了人類語言、認知和文化之間的深層關係,成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隱喻研究的結果表明,隱喻系統也是一個典型的CAS。
Kretzschmar總結出的複雜系統遵循的運作機制主要包括:系統中持續的動態行為;大量成分的隨機互動;通過反饋交換信息;行為表現得到強化;在沒有集中控制情況下產生某種穩定的模式。這些運作機制體現於隱喻的以下五種運作模式中。
其一,系統中持續的動態行為:隱喻表達及其代表的概念隱喻持續經歷一個發生、發展及消亡的動態過程。
其二,大量成分的隨機互動:隱喻使用主體(即人)及其使用的具體隱喻語言在概念隱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下形成來源域和目標域的多重映射。
其三,通過反饋交換信息:隱喻使用主體間在使用隱喻和理解隱喻的過程中通過反饋達到交流的目的;同時,隱喻與人類的其他認知能力、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及社會文化、歷史傳統之間保持能量交流的互動關係。
其四,行為表現得到強化:概念隱喻與隱喻表達的使用頻率成正相關關係。
其五,在沒有集中控制情況下湧現出穩定的模式:隱喻使用的主體之間通過自適應方式互動,從而湧現穩定的隱喻表達模式;不同文化及語言中存在不同的隱喻變體。
隱喻體系還具有明顯的複雜系統的嵌套結構。從宏觀或微觀上看,隱喻體系都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並且各個層次相互作用的系統。生理體驗和社會文化經驗共同為概念隱喻提供基礎,並進而產生隱喻語言。可以說,隱喻本身所處的系統也是一個體現類層級特點並且具有明顯的嵌套結構的複雜系統,並在語言層次上細分為語法隱喻、語篇隱喻、詞彙隱喻等相互嵌套的體系。
隱喻的適應性也顯而易見。隱喻語言的使用受隱喻使用主體的概念系統和具體語境的制約和影響,其正、反兩面的反饋作用都因此得到加強或削弱,進而引發隱喻整體結構的湧現和演化。基於身體的體驗僅為隱喻表達提供核心的成分,只有經過文化模式、即時情境以及隱喻使用主體自身的語言偏好等的共同作用,才能最終實現符合交際目的的隱喻語言表達。這些因素之間的彼此競爭和相互促進,構成了隱喻系統的複雜性。
隱喻研究得到拓展
因果關係和複雜系統是世界運行的兩種模式。前者衍生追求因果的還原論,而後者的方法論則強調對具體現象進行系統觀察並進而得出更高層面的歸納。複雜系統的核心特徵之一在於其自組織模式的湧現性,意指從「狀態空間」(state space)到「階段空間」(phase space)的非線性變化。大量社會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證明,語言的自組織和湧現特性表現在語言的發展變化和使用的各個層面和各個時段上;言語複雜系統展現出的非線性A曲線分布模式體現了齊夫定律和帕累託定律(亦稱二八定律)。因此,簡單線性的還原論不足以反映語言使用和變化的原貌,還需結合湧現(emergence)和偶發(contingency)的概率觀才能更加真實地還原語言的實際狀況。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認為,兩個或多個複雜系統的協同適應涉及這些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每個系統都對其他系統做出響應。同樣,語言的語境因素也不是系統的外部因素,而是系統的組成部分。語言是在語境中發展起來的。語言在語境中的長期使用形成了語言資源。語境通常的意義是由語言社區的成員共享的已建立的意義,而其偶然的意義在實際的言語行為中是可以調整的。用CAS模型來解釋,文本的闡釋就是對於言說者在宏觀層次上編碼的意義(即說話者容易想到的常規意義)進行新的語境化。
在語言系統中,語義創新往往是錯綜複雜和難以預測的。語義系統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自適應系統。語言在超語言知識領域發生的語義創新與語義變化之間的聯繫,也是一個複雜的自適應過程。語義的創新與變化無疑會使詞彙意義的描述變得更加困難。造成語義創新與語義變化的複雜聯繫和理據,其背後都有認知的和文化的因素。作為語義創新與語義變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理據,隱喻的認知適應性及文化適應性是我們研究人類自然語言系統的複雜自適應性時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複雜系統與簡單系統間的重要區別在於其開放性及動態性。因此,對作為複雜系統的隱喻研究應重視其歷時動態變化。隱喻作為語義拓展及演變的主要路徑,既是語言演化的動因,也是演化的結果。隱喻的形成和發展基於人類生理體驗和歷史文化經驗,通過觀察隱喻語言的歷時變化,能夠發現概念隱喻的變化及其背後動態的社會歷史文化圖景,從而進一步揭示認知、語言和文化之間深層的互動關係。此外,微觀情境中的隱喻即時互動是否能夠通過適應和反饋而進入語言的宏觀結構,並進而上升到概念的層面,也是需要通過歷時維度的考察和研究才能得出結論的。
然而,現有的認知隱喻研究往往忽視隱喻研究的歷時視角。只有很好地融合共時與歷時的研究方法,將隱喻語言的歷時演變和其基於使用的共時組合結合到一起進行研究,通過對隱喻跨時間維度的動態考查揭示其發展軌跡和全貌,才能達到對隱喻與認知之間關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把握,才有可能構建符合語言歷時發展和實際使用情況的動態隱喻發展模型。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學科結合
從CAS的視角研究隱喻能夠為異質的隱喻事實提供連貫和一致的解釋,促進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等學科在隱喻研究上的結合,彌補自省式認知隱喻研究的不足。
近年來,複雜適應系統理論在語言研究上的廣泛應用已經在語言習得、語言進化、語言建模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複雜適應系統理論也將推動認知隱喻研究實現革命性的變革。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農業大學國際學院;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原標題:《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