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

2020-12-17 澎湃新聞

比較完整的複雜適應系統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由約翰·霍蘭(John Holland)於1994年提出。霍蘭強調複雜系統的「自適應性」。他指出,系統元素是具有適應能力的主體,通過相互制約及其影響產生變化;主體的這種適應性也是一種複雜性,並在混沌中產生新的秩序。這一理論提出一種新的語言系統論和發展觀,強調原有的語言研究範式也應當加以改變。到目前為止,CAS在語言研究上的應用雖仍僅局限於語言習得和語言應用方面,但在隱喻的認知研究上,CAS的意義也已變得十分顯著。

從複雜適應系統看語言

在複雜適應系統理論看來,語言是一個典型的由認知、文化和使用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CAS,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同時又得不斷適應語用環境的動態過程。語言整體呈現的模式、規律和狀態與每個語言使用主體之間的即時語言互動,即是一條非線性、交互式的反饋通路。宏觀層面上的語言結構制約著語言使用,同時,微觀層面的語言活動也在不斷強化或弱化某種語言形式的重要性和出現頻率,進而對語言整體的形態產生影響。CAS將這種量變到質變的非線性過程稱為相變(phase transition)或湧現現象(emergence)。這種觀點與近年來語言學界新興的、基於使用的(usage-based)語言研究以及強調構建的認知語言學不謀而合,二者都主張語言是人們對言語交際及其使用過程進行概括的結果,而非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言學派所主張的是一種先天的、封閉機制的產物。

作為CAS的語言系統兼具系統穩定性與隨機變異性以及超越單一因素的線性因果關係。用傳統還原論的方法對其進行相對靜止狀態的分解描述,往往會忽視其動態性。因此,我們必須對語言系統採取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考察,以揭示語言變異的認知過程。Kretzschmar曾經在《語言與複雜系統》一書中展示了通過概率統計方法研究語言定量數據(尤其是時間序列數據)的方法。Kretzschmar的研究結果發現了語言系統變化中的「湧現」模式和「適應」趨勢,從而進一步揭示出語言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關聯與相互作用。

隱喻也屬複雜適應系統範疇

作為身體體驗和文化經驗交互作用的產物,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其在語言層面的表達,即隱喻語言(linguistic metaphor)反映了人類語言、認知和文化之間的深層關係,成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隱喻研究的結果表明,隱喻系統也是一個典型的CAS。

Kretzschmar總結出的複雜系統遵循的運作機制主要包括:系統中持續的動態行為;大量成分的隨機互動;通過反饋交換信息;行為表現得到強化;在沒有集中控制情況下產生某種穩定的模式。這些運作機制體現於隱喻的以下五種運作模式中。

其一,系統中持續的動態行為:隱喻表達及其代表的概念隱喻持續經歷一個發生、發展及消亡的動態過程。

其二,大量成分的隨機互動:隱喻使用主體(即人)及其使用的具體隱喻語言在概念隱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下形成來源域和目標域的多重映射。

其三,通過反饋交換信息:隱喻使用主體間在使用隱喻和理解隱喻的過程中通過反饋達到交流的目的;同時,隱喻與人類的其他認知能力、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及社會文化、歷史傳統之間保持能量交流的互動關係。

其四,行為表現得到強化:概念隱喻與隱喻表達的使用頻率成正相關關係。

其五,在沒有集中控制情況下湧現出穩定的模式:隱喻使用的主體之間通過自適應方式互動,從而湧現穩定的隱喻表達模式;不同文化及語言中存在不同的隱喻變體。

隱喻體系還具有明顯的複雜系統的嵌套結構。從宏觀或微觀上看,隱喻體系都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並且各個層次相互作用的系統。生理體驗和社會文化經驗共同為概念隱喻提供基礎,並進而產生隱喻語言。可以說,隱喻本身所處的系統也是一個體現類層級特點並且具有明顯的嵌套結構的複雜系統,並在語言層次上細分為語法隱喻、語篇隱喻、詞彙隱喻等相互嵌套的體系。

隱喻的適應性也顯而易見。隱喻語言的使用受隱喻使用主體的概念系統和具體語境的制約和影響,其正、反兩面的反饋作用都因此得到加強或削弱,進而引發隱喻整體結構的湧現和演化。基於身體的體驗僅為隱喻表達提供核心的成分,只有經過文化模式、即時情境以及隱喻使用主體自身的語言偏好等的共同作用,才能最終實現符合交際目的的隱喻語言表達。這些因素之間的彼此競爭和相互促進,構成了隱喻系統的複雜性。

隱喻研究得到拓展

因果關係和複雜系統是世界運行的兩種模式。前者衍生追求因果的還原論,而後者的方法論則強調對具體現象進行系統觀察並進而得出更高層面的歸納。複雜系統的核心特徵之一在於其自組織模式的湧現性,意指從「狀態空間」(state space)到「階段空間」(phase space)的非線性變化。大量社會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證明,語言的自組織和湧現特性表現在語言的發展變化和使用的各個層面和各個時段上;言語複雜系統展現出的非線性A曲線分布模式體現了齊夫定律和帕累託定律(亦稱二八定律)。因此,簡單線性的還原論不足以反映語言使用和變化的原貌,還需結合湧現(emergence)和偶發(contingency)的概率觀才能更加真實地還原語言的實際狀況。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認為,兩個或多個複雜系統的協同適應涉及這些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每個系統都對其他系統做出響應。同樣,語言的語境因素也不是系統的外部因素,而是系統的組成部分。語言是在語境中發展起來的。語言在語境中的長期使用形成了語言資源。語境通常的意義是由語言社區的成員共享的已建立的意義,而其偶然的意義在實際的言語行為中是可以調整的。用CAS模型來解釋,文本的闡釋就是對於言說者在宏觀層次上編碼的意義(即說話者容易想到的常規意義)進行新的語境化。

在語言系統中,語義創新往往是錯綜複雜和難以預測的。語義系統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自適應系統。語言在超語言知識領域發生的語義創新與語義變化之間的聯繫,也是一個複雜的自適應過程。語義的創新與變化無疑會使詞彙意義的描述變得更加困難。造成語義創新與語義變化的複雜聯繫和理據,其背後都有認知的和文化的因素。作為語義創新與語義變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理據,隱喻的認知適應性及文化適應性是我們研究人類自然語言系統的複雜自適應性時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複雜系統與簡單系統間的重要區別在於其開放性及動態性。因此,對作為複雜系統的隱喻研究應重視其歷時動態變化。隱喻作為語義拓展及演變的主要路徑,既是語言演化的動因,也是演化的結果。隱喻的形成和發展基於人類生理體驗和歷史文化經驗,通過觀察隱喻語言的歷時變化,能夠發現概念隱喻的變化及其背後動態的社會歷史文化圖景,從而進一步揭示認知、語言和文化之間深層的互動關係。此外,微觀情境中的隱喻即時互動是否能夠通過適應和反饋而進入語言的宏觀結構,並進而上升到概念的層面,也是需要通過歷時維度的考察和研究才能得出結論的。

然而,現有的認知隱喻研究往往忽視隱喻研究的歷時視角。只有很好地融合共時與歷時的研究方法,將隱喻語言的歷時演變和其基於使用的共時組合結合到一起進行研究,通過對隱喻跨時間維度的動態考查揭示其發展軌跡和全貌,才能達到對隱喻與認知之間關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把握,才有可能構建符合語言歷時發展和實際使用情況的動態隱喻發展模型。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學科結合

從CAS的視角研究隱喻能夠為異質的隱喻事實提供連貫和一致的解釋,促進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等學科在隱喻研究上的結合,彌補自省式認知隱喻研究的不足。

近年來,複雜適應系統理論在語言研究上的廣泛應用已經在語言習得、語言進化、語言建模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複雜適應系統理論也將推動認知隱喻研究實現革命性的變革。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農業大學國際學院;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原標題:《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

相關焦點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將交際維度吸納於傳統的隱喻認知範疇之中,建構了「語言、概念與交際」三維支撐的全新隱喻分析平臺,旨在提取隱喻認知背後的精細化機制,實現隱喻認知研究的分科思辨與科學驗證。,實現隱喻認知研究的分科思辨與科學驗證,並在跨學科背景下促進隱喻研究走向多元融合。
  • 王棟丨複雜適應系統語言觀與二語習得研究
    ▌摘要:複雜適應系統語言觀認為社會交際性是語言的基本功能,語言結構和知識由人際互動與一般認知過程共同塑造。語言使用模式深刻影響語言習得、使用和演變過程,這些過程並非各自獨立,而是同一複雜適應系統的不同面向。語言結構湧現於經驗、社會交往和認知機制的相互作用。
  • 學術觀點 | 李珩: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和隱喻意向的認知研究
    恰當地理解和使用隱喻是判斷二語者第二語言流利程度的指標。Danesi(1995)將目標語概念系統中的解碼和使用能力定義為概念隱喻能力,並提出了「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認為提升隱喻能力是解決二語者在目標語使用中「概念流利」缺失問題的關鍵(Danesi 2008)。
  • 概念系統研究:認知語言學的獨特理論貢獻
    概念系統研究:認知語言學的獨特理論貢獻 2014年10月13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0月13日第655期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認知語言學對概念系統的研究指向人類的體驗性經驗
  • 複雜自適應系統理論:語言規劃研究的新視角
    複雜自適應系統理論是美國學者J.Holland於1995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適應性造就複雜性。在複雜自適應系統理論模式中,語言是一個複雜的自適應系統,語言系統能夠產生有組織的協調運動,直至達到一種完全適應周圍環境的穩定狀態。
  • 盧植 | 認知翻譯學視閾下的隱喻翻譯過程與翻譯策略
    認知翻譯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並發展成為翻譯學的重要分支,體現出鮮明的技術特色和突出的科學特質。隱喻是認知科學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範疇和核心術語,因此,隱喻翻譯在認知翻譯學的研究中極為重要。隱喻不同於普通的字面語言表達,它有著複雜的內部機制,因而隱喻翻譯也迥異於其他語言現象的翻譯。本文從認知翻譯學的學理出發,闡述和分析隱喻翻譯過程的模型和隱喻翻譯策略。
  • 心理學思想演進和理論構造中的隱喻
    摘 要:在心理學的思想演進和理論構造中,不同的心理學研究者就會存在著、持有著和運用著不同的隱喻。關於隱喻的考察和闡釋給心理學帶來研究的明晰化、研究的自主性、探索的深入化和探索的建構性。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學發展的歷史就是心理隱喻變遷的歷史,心理隱喻的變遷成為心理學發展的歷史見證。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心理隱喻的變遷。
  • 賀曉玲等:3~5歲幼兒權力概念多重隱喻的認知發展
    3~5歲幼兒「權力」概念的大小、垂直空間和重量多重隱喻理解能力同步發展, 不受隱喻靶域習得時間早晚的影響。系列研究表明, 學齡前幼兒的權力隱喻理解能力發展趨勢符合隱喻一致性理論, 隱喻表徵的產生並非「有或無」的模式, 而是「漸進」呈現發展。
  • 認知科學視域中隱喻的表達與理解
    1980年,《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出版,標誌著著名的概念隱喻理論的誕生,該理論認為隱喻的本質是兩個認知域之間的互動形成的跨域映射,自此隱喻研究進入了全新的認知研究階段。概念隱喻理論揭示了隱喻在認知中的基礎性地位和系統性框架,但也正是由於過於強調認知的固有框架,該理論對日常交際中所使用語言的語義以及語用因素的重視不足,對實際語境中靈活多變的隱喻表達解釋力不強。
  • 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趨勢之一:認知社會語言學
    這些研究理論涉及的領域有格式塔心理學、哲學(現象學)、話語研究、語用學、心理學和社會語言學,因而認知語言學可以概括為五大分支(Dirven, 2005 :17):(1)基于格式塔心理學的語法的認知研究,如Talmy的詞彙系統和語法系統理論,Langacker的認知語法,Fillmore& Kay, Goldberg等的構式語法;(2)基於現象學的認知語義學研究,包括意象圖式理論,原型理論,詞義網絡理論
  •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範式
    原型理論認為概念化過程應遵循以下兩個基本原則:認知經濟性原則:和人類一樣,任何生物都試圖以最小認知努力或最少認知資源獲得儘可能多的環境信息。感知世界結構原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相互關聯的結構。本章關於原型理論的討論主要基於Eleanor Rosch及其同事的相關研究。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名理論在於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這個基本上就是每次考察的常考點,這裡的考察形式多以客觀題為主,單選多選都有可能會出。因此需要大家充分的理解和識記。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這一理論,希望能夠給各位備考的考生一些幫助。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二)
    在人身心發展的過程中,順序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規律,無論是生理機制還是個性心理、自我調控、思維能力等等,幾乎每個方面都要經歷有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歷程。而認知發展更是十分鮮明的體現了順序性這一發展規律。對於人類,尤其是兒童的認知是如何發展的,瑞士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為我們了解認知發展的階段特點和階段要求有了十分明確而清晰的可能性。
  •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智力是對環境的適應。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轉載學習)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是發展理論中最重要、最詳盡和最富爭議的理論。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他一直是兒童認知發展領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論內容的廣延性和對實際研究的啟發意義舉世公認。皮亞傑對認知發展研究的特殊興趣是出於將兒童的認知發展看作是溝通生物學與認識論的橋梁,他認為通過對兒童個體認知發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個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這即是他的「發生認識論」的基礎。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核心考點,主要考查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核心、本質、以及對心理結構的理解。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考查的題型有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和簡單題。因此,對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需要學員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一、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核心是「發生認識論」。
  • 胡曉豔 周 兢 金立賢 ∣ 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及傾向的隱喻認知研究
    [2]語言學習態度直接指向成果,是考量學習者未來語言發展的重要指標。[3]在我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雙語人才培養納入到國家安全發展規劃中,[4][5]研究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對我國雙語人才培養、提升國家未來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 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哲學理論採用了演繹式的邏輯語言分析方法,確認了一些道德中能夠指導人類行為的普遍原則。而認知科學則採用了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根據腦損傷病人的道德行為改變推斷出了組成道德認知的主要維度,並進一步對道德判斷與行為的認知及其神經機制進行闡述。
  •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原創:山居背景:皮亞傑使用數理邏輯分析兒童認知的起源與發展,從而建立「建構主義發展理論」。兒童認知發展的機制:觀點:主體(兒童)與客體(環境)通過動作完成相互作用,完成的相互作用反過來促進兒童心理發展。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兒童)對客體(環境)的適應。圖式是主體(兒童)對環境做出適應的認知結構。
  • 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概念隱喻理論正式面世。該理論揭示了隱喻的概念本質,即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段,更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隨後,概念隱喻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40年來,學者們挖掘了各種語言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概念隱喻,深化了我們對概念隱喻及概念系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