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態度為學習者為達到目標而表現出來的持續性 (persistence),[1]反映對目標語言學習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程度。[2]語言學習態度直接指向成果,是考量學習者未來語言發展的重要指標。[3]在我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雙語人才培養納入到國家安全發展規劃中,[4][5]研究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對我國雙語人才培養、提升國家未來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早期兒童要不要學習英語」是我國社會討論的熱點問題,[6][7][8]也是國際學界關於早期兒童雙語學習利與弊爭論的焦點。[9][10][11]上世紀中葉,早期雙語研究通過智商測試發現單語兒童在母語詞彙和語言能力等方面發展好於雙語兒童,反對早期兒童學習外語。[12]有研究者認為年小學習者較年長學習者除了獲得「地道」口音外,語法、單詞等方面習得明顯落後於年長學習者,[13][14]提出兒童到青春期時開始學習英語為宜。也有一些研究證實兒童七歲以後學習英語為最佳時期,不建議過早學習英語,增加兒童認知負擔。[15]近年來,腦科學、神經科學研究顯示雙語學習改變大腦的結構,雙語兒童較單語兒童具有認知優勢,[16][17][18][19][20][21]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差異顯著,[22] [23] [24]為早期兒童雙語學習提供力證。社會語言學研究者經過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早期學過英語的兒童較沒有學過英語的兒童在未來職業選擇、發展中擁有更多的機會,經濟和社會的回報率也會更高,[25][26]支持早期兒童英語學習。中國家長有早期兒童英語學習的傾向,近三分之一家長會送子女去機構學習英語。[27][28][29]縱觀國內、外已有研究,有關早期兒童雙語學習的討論大部分站在研究者、家長等成人視角去思考和回答,鮮有早期兒童自身對英語學習態度、傾向的參與和討論;採用量表、調查等量化研究方法很難探查到兒童思維深層中態度和觀念的「潛意識」,[30]研究駐留早期兒童英語學習的行為表徵。本文立足於兒童主體性,從兒童視角出發,採用誘導性隱喻分析(Elicited Metaphor Analysis,簡稱EMA)深度挖掘兒童「潛意識」中有關英語學習的體驗和經歷,[31]發現早期兒童英語學習的態度和傾向本質,揭示早期英語學習的本質,為後續早期兒童雙語能力與思維發展建構實證基礎、為早期雙語教師師資培訓和課程設置提供參考。本文研究主要問題:
1.早期兒童對於英語學習持有怎樣的態度及傾向性?
2.從隱喻角度分析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具有哪些特徵?
(一)誘導隱喻分析
本文採用國際先進的誘導隱喻分析(EMA),這種研究方法基於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認知理論,[32]隱喻擺脫修辭的束縛,是聯結語言與思維的橋梁。藉助話語文本分析能揭示深層次的思維概念,體現個人價值觀念,[33]具有「近身遠物」哲學思想的表徵。[34]EMA利用卡片、圖畫故事、遊戲、畫畫等手段獲得早期兒童在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確定兒童對學習經驗的評價,幫助研究者探索、分析早期兒童學習的態度。[35]它能夠有效克服傳統量化研究帶來的弊端,深入到早期兒童思維深層、挖掘先前經驗和潛意識中英語學習態度及傾向性,豐富了早期兒童內在信仰、態度等研究的成果,彌補研究方法的不足。[36]
研究中考慮到4-6歲兒童認知發展水平,「潛意識」中對於因果關係的判斷,重點關注語言內容,而非語言的形式。[37]因此,投放圖片、實物等材料誘導早期兒童說出「學習英語像____,因為____。」的句子結構,表達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及傾向性。按照EMA文本分析需要三個要素:目標域(target domain)、源域(source domain)和理由(entailment)。[38][39]「學習英語像____,因為____。」結構為EMA提供喻體和解釋緣由,如:「學英語像蘋果,因為蘋果甜,每天必須吃而且對身體有好處。」EMA分析框架如下:
(二)樣本選取
樣本選自於上海、牡丹江、常州三地共10所幼兒園,243名4-6歲早期兒童,分別代表中國經濟發達的國際都市、東部邊境城市和沿海城市,按照城鄉區域和園所級別隨機抽取樣本,要求被試兒童智商正常、肢體健全,外觀沒有任何殘疾,口齒清晰、語言表達流利正常,具體抽樣對象分布如下:
表1 樣本分布統計表
按照年齡、班級、性別各半要求,隨機抽取樣本。數據收集得到了英國文化協會、英方和中國合作大學的倫理審批。徵得10所幼兒園園長和243名被試兒童家長的同意後,分別籤訂同意書。研究者嚴格執行保密原則,對被試對象進行編號,並承諾不對外洩漏研究內容和訪談信息。每位幼兒訪談、調查完成後,贈送小禮品以表達謝意。
(三)語料收集與轉錄
根據問題和研究實際需要,設計半結構化訪談提綱,在無傷害、不幹擾幼兒園正常教學、生活情況下進入現場,嚴格按照研究操作手冊要求依次投放材料,對兒童進行誘導性訪談。將兒童訪談的言語和體態語言記錄下來,轉錄到NVIVO11.0軟體中,標識有效語句、編碼,根據Labov態度四分法(積極、消極、中性和模糊態度)[40]處理文本,匯總、構建理論框架。文本的編碼及分類由兩名研究人員獨立完成,在互不幹擾狀態下,將結果進行比對,相似率為98.6%以上,編碼、分類的一致性較高。
(四)隱喻數據信、校度檢驗
研究以英國項目《兒童英語學習動機與態度量表》為藍本,參考李克特態度五點量表,進行本土化編製成《中國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調查問卷》,包括家庭背景、英語語言觀、英語學習觀、英語學習行為四個維度。經過中英文版本比對、中英方項目專家審核、三次飛行試測和修改,信、效度能夠滿足研究需要後正式投放。調查發放問卷243份,全部回收。對問卷進行分析,克隆巴赫係數α=0.82>0.8,說明問卷質量較高,信度可靠。在誘導性隱喻分析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時,為避免圖片、實物等材料幹擾,研究人員將243名早期兒童的訪談內容與問卷結果輸入SPSS22.0軟體中,經過態度穩定性分析、結果如下:
表2 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隱喻分析與問卷態度的相關性分析
如表2所示,從隱喻分析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與問卷態度的穩定性檢驗中,斯皮爾曼相關係數r=0.152,P=0.022<0.05,相關性顯著。從隱喻分析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穩定性較好,可信性較強,滿足項目研究要求。
(一)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
243名早期兒童訪談中收集關於英語學習態度的隱喻結構「學英語像____,因為____。」共計850條,有效隱喻736條,有效率為86.6%。根據Labov態度四分法:積極態度、消極態度、中性態度和模糊態度。基於隱喻結構中解釋緣由「因為____」,判斷早期兒童對於英語學習持有態度的類型,在NVIVO11.0中編碼,將文本編碼、分類、匯總後統計結果如下:
圖1 早期兒童英語隱喻學習態度類型分布圖
表3 早期兒童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統計表
圖1為早期兒童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類型分布情況;表3為各種態度的數量及分類的實例。從隱喻中發現積極態度為370條,大約佔到總數一半以上,兒童使用喜歡、希望、舒服等積極詞彙描述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和情感;其次,中性態度為223條,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兒童用敘述性語言講述英語學習的事實和行為,受其認知或語言發展的局限性,他們很難清晰闡釋個人「潛意識」,隨著兒童發育成熟,他們學習的態度可能向消極或積極態度轉化;然後,消極態度為98條,兒童對英語學習充滿恐懼、害怕、厭惡等消極情感;最後,模糊態度為45條,佔有比例不大,主要源於文本內容與英語學習態度聯結性不大,一方面為兒童對訪談問題沒有完全理解;另一方面受認知影響,兒童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傾向表現不明顯,很難給出相應的回答。
(二)早期兒童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
隱喻中喻體為具體實物和圖像,是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幫助人們理解、認知無形或意向的概念。[41][42][43]4-6歲兒童認知水平處於前運算階段,對於因果關係的認知發展為內容關注,[44]而「英語學習」概念尚未明確形成,喻體能有效具化「英語學習」概念,從喻體圖像中探究早期兒童思維模式,從「潛意識」裡揭示認知發展機制,[45]推動研究進一步深入。通過243名兒童訪談,收集有效喻體736條,採用林奈自然分類法,喻體分為八類,具體分布情況見圖2、表4至表10。
圖2 早期兒童英語隱喻學習態度喻體分布圖
圖2顯示為喻體分類情況,食物類喻體數目最多,然後為動物、形狀、活動類喻體,最後為植物、物品、人物和其他類。通過早期兒童描述解釋緣由,按照EMA中喻體與本體的映射對照態度的認知功能情況如下:
表4 食物類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說明表
食物類隱喻:知識獲取的重要性——營養、吸收
食物類隱喻為323條,佔百分比為43.9%,所接近總條目的一半,涉及到生活中常見蘋果、香蕉、西瓜等水果,麵包和餅乾等食物。學前兒童藉助這些食物喻體,說明營養、吸收構成兒童成長的物質基礎,反射英語知識獲取的重要性,如:吃蘋果對身體好,所以每天都要吃;西瓜甜、涼,夏天時候天天吃;我會蘋果單詞,一學就會了。多數食物隱喻反映了兒童積極學習態度傾向。
表5 動物類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說明表
動物類隱喻:學習經驗的積累性——體驗、感受
動物類隱喻為160條,涵括老虎、兔子、大象、猴子、熊貓等動物,約為總數的五分之一。學前兒童表述動物類隱喻,主要源於日常生活體驗和感受,形成不同的學習態度。如:「學英語像老虎,因為老虎很厲害,會爬樹;學英語像白兔,因為兔子可愛;學英語像大象,因為大象又高又大,本領強。」說明兒童對語言學習具備初步認識,積累相關經驗,呈現積極態度的表徵。同時,兒童受外界或自身影響,對語言學習表現負面、消極的情緒。學英語像老虎,因為老虎威猛、害怕;學英語像熊貓,因為熊貓稀少,不常見到。這類實例說明兒童懼怕、緊張的學習經驗。也有少數兒童藉助動物類隱喻,表明事實而非、模稜兩可的學習態度。
表6 植物類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說明表
植物類隱喻:學習環境的多樣性——氛圍、渲染
植物類隱喻為43條,包括大樹、蒲公英、竹子等植物。解釋緣由大多集中在語言環境方面,如學英語像大樹,因為大樹很高,有樹蔭可以遮涼;學英語像蒲公英,因為一吹蒲公英散開了。兒童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獲得快樂體驗,表現積極學習態度。
表7 人物類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說明表
人物類隱喻:身份識別的敏感性——差異、不同
人物類隱喻為20條,佔有百分比較小,喻體為外國人、芭比、奧特曼等人物形象,與兒童生活周圍經常接觸、遇到的本族人群不同,解釋緣由:學英語像外國人,因為英語是外國人說地話,他們和我們不一樣;學英語像芭比,因為芭比是黃頭髮。早期兒童敏感意識到母語和英語的差異,知道了兩種語言之間存有不同,表現出強烈地身份識別和自我認同。[46]兒童對英語學習的態度為兩級分化,要麼為寬容、接受的積極態度,如:學英語像奧特曼,因為他是外國人,我要去外國玩;要麼為拒絕、孤立的消極態度,如:學英語像聖誕老人,因為他是國外的,跟我們隔離。這種由身份識別產生的語言態度,可能會對兒童未來的英語學習產生相應地影響。
表8 物品類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說明表
物品類隱喻:語言使用的目的性——交流、工具
物品類隱喻為43條,喻體主要為杯子、床、裙子、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兒童闡釋這些物品時,重點突出它們的功能和作用,映射了語言使用目的性的認知功能。如:學英語像杯子,因為杯子能喝水;學英語像裙子,因為穿裙子很漂亮。兒童使用物品類隱喻,他們認為英語是工具,也幫助人們達到目的、實現信息傳遞、起到溝通交流作用,故而,早期兒童對英語學習的態度表現積極態度。
表9 活動類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說明表
活動類隱喻:語言技能的熟練性——操練、實踐
活動類隱喻為59條,喻體主要為爬山、騎自行、去娛樂場、玩遊戲等活動,是兒童經常參與或實踐較為頻繁的一類行為,這類隱喻為外語學習研究結果中出現的較多。[47][48][49]兒童將英語學習比喻為爬山、騎自行車等活動類隱喻,原因為爬山需要一步一步往上爬;騎自行車,因為一蹬上自行車,就要會往前走。預示英語學習中語言技能,需要不斷實踐、操練,單純掌握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這些技能需要「一步一步」地練習,[50]從基本語言技能開始,加強語言技能的使用,才能達到熟練使用水平。兒童對英語學習態度也會隨著不斷進步,逐漸傾向於積極情感。
表10 形狀類英語隱喻學習態度的認知功能說明表
形狀、顏色類隱喻:情感因素的傾向性——喜好、厭煩
形狀、顏色類隱喻為64條,喻體主要為紅、黑、白、黃等顏色和五角形、星形等形狀。通過感官,兒童獲得顏色和形狀的感、知覺,映對自身對英語學習的喜好、厭惡等情感,表現積極、消極的態度。如:學英語像紅色,因為紅色是暖暖的;學英語像黑色,因為不喜歡黑色;學英語像螺形,因為摸螺形,軟軟的。受本土文化的影響,兒童對顏色的喜好,也將影響英語學習持有立場。
(一)結論
本文採用誘導性隱喻分析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揭示年小學習者外語學習的認知機制,發現早期兒童外語學習的基本特徵,特別是早期兒童給出態度隱喻和豐富的隱喻數據,有助於研究者深層次探究早期兒童的思維和態度,這種研究方法比標準的訪談、問卷模式更富有啟示。[51]
1. 早期兒童對英語學習持有立場
從高比例積極態度的隱喻數目中,研究發現早期兒童對英語學習的熱愛和喜歡。隱喻分析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與兒童的喜好、感知覺直接聯繫,有兒童喜愛吃的食物、喜歡動物和感到有趣的事物,如「西瓜、香蕉、蘋果」等味甜的水果,「白兔、熊貓、猴子」可愛的動物、「去遊樂場、划船、玩遊戲」的娛樂活動,帶給早期兒童「好吃、好看、好玩」的感知覺,產生愉悅、快樂、舒服的體驗。近三分之一的隱喻數目說明早期兒童英語意識到外語學習的艱巨性,消極學習態度與他們的孤助、厭惡等體驗關聯,如「苦瓜、柚子、辣椒」等苦、酸、辣味食物、「老虎、大象」等兇猛、威嚴動物,早期兒童感到恐懼、害怕、牴觸,貯藏「苦、難、怕」的負面學習經驗。也有部分早期兒童為中性學習態度,如「我會蘋果的單詞;爸爸媽媽屬虎的;熊貓身上一塊白一塊黑」,這些年小學習者說出自己周圍發生、真實存在的事情,雖然沒有明顯的積極、消極詞彙表達,但是,他們坦然、平靜地使用中性語言解釋緣由,說明他們已經接受英語學習,這未嘗不是另一種的積極態度。分析736條英語學習態度的隱喻,我們還可以看到早期兒童關注自我和日常生活中周圍發生事物,如「我喜歡、我害怕;我想養兔子;我想天天吃蘋果」等,這些現象與兒童的生活環境和經驗有關,對隱喻範疇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解釋與Lakoff提出:「隱喻從日常生活體驗開始,具有近身遠物特徵」的體驗哲學保持一致。[52]喻體分類相似於金立賢開展的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結果,[53]但早期兒童鮮提及老師、同伴、學校等遠離兒童的他人或事物。
2. 早期英語學習的本質
從語言學習視角出發,英語學習態度的喻體映射七方面認知功能:知識獲取、語言使用、語言環境、學習經驗、身份識別、語言技能和情感因素。深入挖掘學前兒童的內在「潛意識」,顯示早期兒童已經具備語音意識,能夠辨識母語與英語的發音不同,判斷兩種語言的異同,順利完成身份識別的認知加工過程。如:「外國人說英語,我們說普通話;蘋果是apple、猴子是monkey;」他們認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語言的功能決定不斷使用語言,才能提高熟練程度。如:「杯子能裝水,每天都要喝水;爬山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早期兒童還意識到單詞、語音、語法等陳述性知識獲取的重要性,但他們頭腦中認為外語學習需要聽和說等程序性知識輸入,並願意去模仿、操練。如:「猴子會說英語,學一個詞、說一個詞;大象會說英語。」這種認識和理解符合信息加工理論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54]此外,早期兒童自身的好惡、興趣等情感成分對外語學習產生影響,情感鼓勵他們介入外語學習,他們對英語學習社會環境有歡快的積極情感,反之,情感阻礙外語的學習,他們表現憎恨的消極情感。如:「學英語像西瓜,因為西瓜難切,就像外語難學;苦瓜苦,英語不好學。」也有一些學前兒童克服消極情感幹擾,堅持英語學習。如:「苦瓜苦,對身體好,就像學英語一樣;整個西瓜用刀切,就切開了。」發現問題後,及時調整學習方法、策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使早期兒童認知發展走向成熟。
3. 本土文化對早期兒童的影響
隱喻架起語言與思維的橋梁,受社會環境影響,呈現不同文化,[55][56]通過隱喻分析能發現學習者外語學習觀念的文化差異。[57]受早期兒童生活環境、家庭、和社會的影響,研究中有關英語學習的八種隱喻類型的數量分布不均衡,其中食物隱喻為323條,涵蓋約28種水果、蔬菜、麵包、甜品等品種,這些數量大,種類豐富的食物喻體透露出中國早期兒童英語學習中存在「民以食為天」的本土文化特徵。各種食物的味道、外形、結構和特徵信息通過感覺器官,在大腦中留下文化痕跡,構建兒童獨特的學習經驗,[58]然後,這些貯藏的學習經驗與外界環境之間互動幫助兒童發展潛在、希望達到的學習目標。「學英語像紅色,因為紅色是暖暖的;學英語像熊貓,因為熊貓是國寶,稀少、不常見。」早期兒童對於紅色、熊貓的認知突顯本土文化表徵,他們從本土文化出發,解讀英語中顏色、動物的文化意義,「紅色為舒服、積極的情感;熊貓為稀有的。」與英語文化中「紅色代表邪惡、醜陋;熊貓是一種動物。」隱喻意義不同,揭示早期兒童英語學習受本土文化的遷移影響,[59]理解英語文化方面出現了偏差,客觀上也反映早期兒童英語學習中記憶、類比、聯想等認知功能需要繼續發展。
(二) 教育建議
基於上述研究,我們發現早期兒童對英語持有的態度和傾向,以及英語學習的認知機制。對未來早期兒童的雙語教育建議如下:
1. 支持早期兒童雙語學習
早期兒童可以學習雙語。早期雙語學習不僅能夠促進兒童認知發展,實現國家未來人才儲備,還關乎國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等問題。2016年11月美國聯邦政府出臺《國家支持早期兒童雙語學習》法案,由國家出資支持0-5歲兒童早期雙語學習,以備未來戰爭之需,為國家安全做好準備,為早期雙語學習賦予國家使命。[60]在我國逐漸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充分認識外語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落實到早期兒童雙語教育領域:在國家政策層面,呼籲有關部門儘快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在條件具備、不影響母語發展情況下,允許早期兒童宜時宜地的開展英語學習;在幼兒園管理層面,園方對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持開放態度,允許課程內容中適當加入英語學習內容,環境設置方面考慮融入少許外國文化元素,增加早期兒童接觸英語的機會;在家長層面,家長應尊重兒童雙語學習的選擇權,在兒童對英語感興趣,喜歡學習情況下,購買雙語圖畫書、觀看雙語電影、電視、動畫片,滿足早期兒童學習需求,積累學習經驗。堅決反對「小學化」傾向的英語學習,禁止家長採用暴力、恐嚇、威脅等手段,強迫早期兒童學習英語。
2. 明確早期雙語教學目標,提升早期雙語教學質量
研究表明早期兒童能夠學習英語,關鍵因素為教師如何教和早期兒童怎麼學。目前,早期兒童雙語教學「小學化」傾向嚴重,每天除去單詞拼讀和背寫,語法知識不斷納入教學內容中,依據小學生標準要求早期兒童,這種教學目標不清晰、不了解早期兒童發展規律、「拔苗助長」地增加早期兒童認知負擔,阻礙早期英語學習,容易給早期兒童形成負面影響。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儘快明確早期雙語教學目標,讓兒童暴露於英語語言環境中接觸、使用語言。英語教學應該圍繞日常生活中有趣事物展開,從英語聽說入手,注重兒童情感、認知發展,積累早期兒童英語學習經驗,為後期英語學習奠定基礎。同時,設置幼兒園雙語環境、投放多種區角材料,藉助多媒體技術,增加兒童英語語言輸入機會。採取多樣教學手段,通過開展大量遊戲活動,讓早期兒童與同伴、教師在交際、互動中使用英語,提升早期雙語教學質量。
3. 發展早期兒童評判性思維,形成文化鑑賞力
早期雙語兒童具有認知優勢,雙語認知優勢體現在兒童使用一種或兩種語言進行推理和思考的認知能力上,[61]在早期雙語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讓早期兒童逐漸適應雙語環境和雙語使用。同時,考慮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早期兒童學習語言也要學習英語文化。受本土文化影響,母語對英語學習產生遷移效應,在二語學習中標有母語文化的印跡。我們培養未來雙語人才需要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發揮作用,因而,早期兒童英語教學要培養兒童跨文化思維,既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要接觸、了解英語文化,批判地看待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異同,避免「文化自大」和「文化自卑」兩種不良傾向,幫助早期兒童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學會發現不同文化獨有的品質與特徵,提高文化鑑賞力,努力成為真正的國際化人才,實現國家未來安全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Gardner R. C., Smythe P. C., Clement R. & Gliksman, 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76(3):198-213.
[2] AL Edwards. Unlabeled Fascist Attitudes[J]. Journal of Abnormal & Social Psychology, 1941(4): 575-582.
[3] 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85.
[4] 戴曼純. 國家語言能力、語言規劃與國家安全[J]. 語言文字應用,2011(4):123-131.
[5] 束定芳. 關於我國外語教育規劃與布局的思考[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3):426-435.
[6] 周兢. 對我國學前兒童英語教育定位的思考[J]. 學前教育研究,2004(12):4-6.
[7] 李健淑,楊嘉宜. 學前兒童英語學習現狀實證研究[J]. 廣東科技,2012(11):29-31.
[8] 吳振東. 學前兒童英語教育研究綜述[J]. 瀋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09-112.
[9][26][61] Baker, C. A Parents』 and Teachers』 Guide to Bilingualism(3rd edition)[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7:xxii-xxiii,1-5,76-78.
[10][15][25] Kocaman, O. & Kocaman, N. Age Factor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t Preschool Level[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55):168-177.
[11] Johnstone, R. An Early Start: What Are the Key Conditions for Generalized Success?[A]. J. E. Moon & U. Raman. Young Learner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C]. England and Wales: Garnet Publishing, 2009:31-141.
[12] Baker, C.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5th Edition)[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11:140-142.
[13] Snow, C. & Hoefnagel -H hle, M.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Child Development, 1978(4):1114-1128.
[14] Harley, B. 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Allen, P., Cummins, J. & Swain, M.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6] 陳思, 周兢. 雙語:兒童發展機遇與挑戰的再解讀[J]. 全球教育展望,2014(5):78-86.
[17] 李傳江, 周兢. 雙語兒童的腦執行功能研究評述[J]. 全球教育展望,2015(2):59-71.
[18] Ka I Ip, Hsu L. S., Arredondo M. M., Tardif T. & Kovelman I. Brain Bases of Morphological Processing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7(5):1-17.
[19] Kuhl, P. K. Is Speech Learning 『Gated』 by the Social Brain?[J].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7(1):110-120.
[20] Kuhl, P. K. Brain Mechanisms in 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Institute for Learning & Brain Sciences[J]. Neuron, 2010(5):713-727.
[21] Cushen, P. J. & Wiley, J. Aha! Voila! Eureka! Bilingualism and Insightful Problem Solving[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4):458-462.
[22] Lee, H. & Kim, K. H. Can Speaking More Languages Enhance Your Creativ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ism and Creative Potential Among Korean American Students with Multicultural Link[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8):1186-1190.
[23] Leikin, M. The Effect of Bilingualism on Creativity: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2013(4):431-447.
[24] 沈汪兵,袁媛. 創造性思維的社會文化基礎[J]. 心理科學進展,2015(7): 1169-1180.
[27] Zhou, J. et al. Are We Immerse in the Multicultural and Multilingual Context?-A Survey on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in Shanghai[R]. Changsha: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14.
[28] 夏絲絲. 上海多語言環境下4-6歲學前兒童的英語學習現狀研究[D].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5.
[29] Leopard, M. Learning Through English Languag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 Case of English Mediun Schools in China[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2016(28):28-35.
[30][38][50] Jin, L. & Cortazzi, M. More than a Journey:「Learning」 in the Metaphors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Teachers[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31][35][39][45][51][53] Jin, L., Liang, X., Jiang, C., Zhang, J., Yuan, Y. & Xie, Q. Studying the Motivations of Chinese Young EFL Learners Through Metaphor Analysis[J]. ELT Journal, 2014(3):286-298.
[32][4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3][43] Lakoff, G. & Tu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 Press, 1989.
[34][52] 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36] Jin, L., Zhou, J., Hu, X., Yang, X., Sun, K., Zhao, M. & Yang, F.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 and Perceived Experience of Kindergarten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Their Parents in China[R]. London:ELT Research Papers, 2015.
[37][44] [瑞]皮亞傑. 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 傅統先,譯.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87-196.
[40] Labov, W. Speech Actions and Reactions in Personal Narrative[A]. Tannen, D.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 and Talk[C].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2.
[42] 束定方. 論隱喻的基本類型及句法和語義特徵[J]. 外國語,2000(1):20-28.
[46] Kearney, E. & Barbour, A. Embracing, Contesting and Negotiating New Languages: Young Children’s Early Socialization in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15 (31):159-173.
[47] Kramsch, C. Metaphor and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Beliefs[A]. Kalaja, P. & Barcelos, A. M. F. Beliefs About SLA: New Research Approaches[C].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109-128.
[48][54][57] 盧敏,劉振前. 中國學生外語學習觀念的隱喻分析[J]. 外語教學,2013(6):39-42.
[49] 王福祥,徐大利. 隱喻在學生認知研究中的應用[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41-44.
[55] 陳家旭. 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
[56] 王守元,劉振前. 隱喻與文化教學[J]. 外語教學,2003(1):48-52.
[58] Rogoff, B. 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9] Nguyen, T. T. T. & Hamid, M. Language Attitudes, Identity and L1 Maintenanc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Vietnames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J]. System, 2016(61):87-97.
[60] U.S. Der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Derpartment of Education. Policy Statement o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ho Are Dual Language Learner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Z].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