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由於哲學與認知科學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二者的結合需要以哲學的概念分析和邏輯推導對問題和概念進行解析,再輔以生活中的實例,從中抽取和概括出供認知科學進行實證研究的問題和範式。從哲學的角度來說,認知科學能夠從實證上對哲學的觀點、思想進行證實或證偽,而認知科學的實驗證據又能反過來幫助哲學重新對問題和概念進行定義和解析。更為重要的是,認知科學提供了一個客觀研究途徑,可以用於解決哲學領域存在多年僅能通過主觀思辨推動的爭議性議題。

哲學與認知科學共同攻關的一個最好例子就是道德研究。道德為拉丁文中的道德性與希臘語中的倫理性的統稱,通常指一個社會群體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和風俗習慣。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哲學理論採用了演繹式的邏輯語言分析方法,確認了一些道德中能夠指導人類行為的普遍原則。而認知科學則採用了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根據腦損傷病人的道德行為改變推斷出了組成道德認知的主要維度,並進一步對道德判斷與行為的認知及其神經機制進行闡述。哲學理論可以為認知科學中的道德研究提供人類普遍存在或適用於特定文化的習俗和價值觀,而認知科學則能夠從實證上對這些習俗和價值觀的影響進行驗證,對其未來發展進行預測,從而反過來幫助哲學理論重新對道德進行定義和解析。因此,在道德研究領域,哲學和認知科學能夠互為參考和補充,成為哲學和認知科學聯合攻關中成果最為豐碩的領域。接下來我們將以道德判斷、具身道德情緒和機器道德這三個道德研究領域中的重點問題為例討論如何將哲學與認知科學研究手段進行有機結合,共同攻關。

在道德研究領域,最為經典的問題就是道德判斷,尤其是道德兩難困境。例如著名的電車困境,在該困境中,一輛失控的電車向著站有5個人的軌道駛去,片刻後就會碾壓到他們。而此時一個人站在電車拉杆旁,可以選擇拉動拉杆,使電車駛向另一條軌道。然而,另一條軌道上也有1個人,因此讓電車轉向會使其碾壓到這1個人。那麼個體是否要選擇拉動拉杆使電車轉向,就成為一種兩難困境。一直以來,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對這種道德兩難問題進行了大量討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功利主義、道義論等角度。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可以用更加客觀的研究手段來考察道德判斷過程中的內在心理機制和腦機制。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哲學學者兼認知學者約瑟華·格林納在2001年發表在《科學》上的腦成像研究中發現,在道德兩難困境判斷中,大腦的情緒功能系統和認知功能系統都參與了主要的判斷形成過程。其中,大腦情緒功能系統中的杏仁核、扣帶回、腦島,以及腹內側前額葉在道德判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很多道德情景都會誘發出大量的情緒反應,如由傷害導致的同理心、憤怒,由破壞社會規範引起的厭惡等。這使得人們在做出道德判斷時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做出更為嚴厲或寬容的懲罰決定。而與此同時,大腦認知功能系統中的背外側前額葉等又會對這些情緒反應進行調控,使得人們做出更為合理的道德判斷。據此,他提出了道德判斷的雙加工理論模型,認為正是在情緒與認知功能系統兩者的競爭過程作用下,人們才最後形成了關於一個人或事件的好壞判斷。在道德判斷問題上,哲學家們提出了經典的研究範式和豐富的理論,認知科學家在此基礎上採用客觀研究手段發掘出了背後的認知機制,從而共同對我們理解道德判斷的過程做出了貢獻。

另一個將哲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結合得非常好的是道德情緒的具身研究。在道德哲學中,隱喻是道德具身化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對兩種物體或現象的關係進行描述的一種語言過程,根據這兩種物體或現象的關係,在實際運用中,可以直接用一種物體或現象替代另一種使用。道德隱喻研究的一個重點是身體潔淨與道德純淨的關聯,其在不同文化的宗教儀式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體現。又如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中的「麥克白效應」。麥克白夫人唆使丈夫謀殺了頓肯王,手上沾滿鮮血後,呻吟道:「洗掉,該死的汙點!我要洗掉!」麥克白夫人希望通過洗去身體上的汙垢使心靈上的犯罪感、愧疚等情緒得到釋放。這種「潔淨近於聖潔/美德」的隱喻使得人們希望通過清潔身體達到心靈的聖潔。這種道德隱喻進一步得到了認知科學家們的實驗驗證。鍾晨波等人2006年發表在《科學》上的一個研究發現,回憶不道德事件會誘發對身體潔淨的需求;而在回憶完不道德事件後洗手,能夠降低人們的內疚和後悔等情緒。認知科學家進一步通過腦成像技術發現做出不道德行為後,人們在觀看清洗類商品時其大腦的感覺運動區非常活躍,而在回憶完不道德事件後進行清洗能夠顯著降低腦島、內側前額葉等情緒相關腦區的活動強度。這些認知科學研究既證實了哲學理論中隱喻與具身認知之間的聯繫,又進一步揭示了這種聯繫的認知與腦機制,從機制上闡述了道德隱喻如何影響人們的道德情緒與行為。

最後,另一個需要哲學與認知科學共同攻克的關係到人類未來命運的難題就是人工智慧與機器道德問題。近幾年來,隨著「阿爾法狗」圍棋戰勝李世石將人工智慧研究帶上一個新的發展高潮,智能機器如何在人類社會規範的約束下做出正確的道德決策已經成為擺在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面前的一個難題。例如,自動駕駛汽車可以有效減少交通事故,但它們在面臨一些比較極端的狀況時必須要做出選擇,比如發生緊急情況避讓不及,此時只有兩個選擇:撞到行人或犧牲車輛和車上乘客來保全行人,這種情況自動駕駛汽車應該做出哪種反應?人們必須設定算法來指導它在類似情況下做出選擇。這種人為設定就涉及具體的道德與倫理問題,僅僅依靠認知科學已經無法駕馭,這時候就需要哲學家們來協助工作。事實上,哲學家們已經就機器道德問題展開了很多討論。他們發現,面對這種兩難情境時,研究者需要關注兩種原則:一種是功利主義,即將對人構成的總的傷害最小化;另一種是自我保護原則,即對自動駕駛汽車上乘客的安全給予更多的考量。本勒豐等人2016年發表在《科學》上的一個研究發現,這種道德準則的設定存在一種困境,就是人們認為功利性原則更符合道德標準,應該採用這種原則指導自動駕駛汽車進行選擇。但作為乘客,他們更喜歡自我保護原則,不願意購買和乘坐按功利主義原則設定的自動駕駛汽車。總之,人工智慧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很多機遇與挑戰,人工智慧的道德問題是當前和以後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都非常關注的熱點問題,基於哲學角度的思考和基於認知科學角度的實證研究將共同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指導與建議。

從哲學與認知科學在道德研究上的結合可以看出,哲學與認知科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臺建設涉及哲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的多個方面(認知神經科學與哲學、情緒腦、人工智慧的哲學倫理等等),有了這樣的平臺條件支持,相信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研究將得到蓬勃發展。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相關焦點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
    相應在學科建構上,哲學和認知科學呈現出交叉融合的趨勢,道德問題和人工智慧的前景問題成為哲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熱門話題。面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諸多新挑戰,本期組織3篇文章,通過對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和融合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嘗試給出研究路徑上的可能方向,以期引發學界對相關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在這些考察過程中可以看出,哲學與前沿的認知科學在某種條件下既構成雙向挑戰的態勢,又具有雙向推進科學和哲學發展的效應,這種效應為實現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加快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的聯盟,推進認知科學與哲學的學科建制化進程,探索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實踐途徑,無疑是中國學者需要自覺擔當的學術責任,也是時代境遇和國際大勢所賦予的新的歷史使命。
  • 哲學與物理學、生物學、人工智慧的碰撞丨國際哲學與科學交叉學科研究進展評述
    今天,科學許多領域的前沿研究所遇到的重大困難,似乎又一次昭示了根本性理論問題的存在。科學哲學,乃至哲學本身,在面臨這樣緊要的關頭時,是否應該再次走出自身的領地,復興自然哲學昔日的輝煌,並與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攜手並進,為突破現存的科技創新「瓶頸」作出應有的貢獻?哲學與科學研究的相互交叉其實在當今國際舞臺上已似星星之火,到處可見。
  • 哲學與認知科學 何以共生共榮
    在認知科學60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乎每次關於基本原理和研究進路的論戰,都能看到哲學家的身影。哲學的專業訓練和素養,使得哲學家在概念和邏輯分析、論證構造和解析、理論整合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而能夠在關於基礎問題的討論中大顯身手,為其所青睞的學說或研究進路提供強有力的辯護。    兩年前辭世的美國學者傑瑞·福多數十年來一直是認知科學理論界獨領風騷的人物。
  • 提升科學哲學研究的時代價值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洪曉楠提出,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關注和解決世界科學與哲學難題,產生原創性成果,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應該是我們要選擇的路徑。
  • 問題研究是科學哲學創新起點
    200位學者與會,圍繞一般科學哲學、認知科學哲學、生命科學哲學等議題展開研討。作為自然辯證法學科的核心部分,中國科學哲學研究近40年來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世界科學哲學理論創新貢獻了中國智慧。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馬雷表示,科學哲學是研究科學問題與科學理論的靜態結構、動態發展和評價指標的一門學問,科學問題與科學理論是科學哲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 朱菁|哲學與認知科學的「金婚」五十年
    就研究方法而言,認知科學的出現無疑帶來了進步,促進了對人類心智奧秘的探索和了解。   如今,認知科學已侵襲到了幾乎所有哲學分支的領地,從形上學(心身問題、自由意志問題)和認識論(知識的來源、自我知識、他心問題)到倫理學(道德推理和判斷的認知機制)和宗教哲學(宗教起源的認知基礎),更不用說心靈哲學和語言哲學這些本身就與對心智本性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哲學探討,甚至對哲學的研究方法也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實驗哲學的興起)。
  • 殷傑、張玉帥 | 論道德研究的自然化面向
    加之,受到實證主義,特別是自然主義和認知科學的影響,倫理學與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s)的交叉研究漸成趨勢,道德研究呈現出一種自然化面向,實證的道德心理學(moral psychology)由此誕生。結合神經科學、進化生物學、語言學的新進展,道德心理學解決道德問題的方式與特徵呈現出道德與實證科學的連續性,同時彰顯了自然化道德研究的優勢和獨特意義。
  •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蘊涵
    但是,佔星學的真相與親身科學實在主義的真相是相牴觸的,因為真相的解釋至少需要廣泛的會聚證據和可預測性。佔星術不符合真相的標準。對個人世界觀所認為的真相與科學標準的合理真相,認知語義學都可以使之言之有理。四、世界觀世界觀是始終如一的概念群集,尤其是含有一個或多個概念域中的隱喻概念。因此一個人可以擁有比如哲學、道德和政治的世界觀。
  • 量子力學的認知哲學
    哲學是對最基本和最普遍問題的研究,如包括存在、認知、智能、價值、語言等領域。它研究自然界的普遍性質、萬事萬物的普遍概念與規律、人與自然的普遍關係等等基本問題。認知科學是一門探討人的認知的起源、本質、形成以及作用的一門跨領域學科。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從宇宙智慧到人類認知,我們可以對巫術、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景。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可將它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世界本源是任何哲學都無法迴避的哲學前提、哲學基本立場或理論基石。
  • 「新神秘主義」:心靈——認知科學哲學的怪胎
    毫無疑問,這種理論深刻觸及了科學成果的心靈哲學解讀、心靈的理解方式、認知能力的界限及概念圖式的作用等複雜問題,具有重要的心靈—認知哲學意蘊,值得我們在破解意識之謎的過程中予以關注和思考。這裡關注的「新神秘主義」是指心靈哲學神秘主義走向中由柯林.麥金(Colin McGinn)所倡導的充滿著矛盾個性的心靈哲學理論。
  • 哲學與科學有什麼關係?
    科學哲學科學哲學就是研究科學的性質,本質等問題的一門學問。包括科學實在論,科學本體論,科學認知論等學問。科學哲學可以看作是科學與哲學的交叉學問。科學哲學包括生物學哲學、物理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等。哲學如今雖然沒落,但還是不能取代,有著自己的作用。物理學如今是自然科學的皇后,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依然要依靠物理學。哲學不能取代科學,科學也不能取代哲學。認為哲學沒有用,科學沒有用都是不正確的認知。忽視哲學的科學是無法成長的。
  • 哲學是科學之源:中國科學院設立哲學研究所
    中科院哲學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目前,中科院哲學所正在凝聚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相關力量,搭建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協作對話平臺。
  • 「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高端論壇舉辦
    11月21日,「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高端論壇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行。來自心理學/認知科學、語言研究、人工智慧領域的八位專家,圍繞「聚焦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探討交叉學科視野下的新文科」的主題,從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兩方面,作了學術分享和前沿報告。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計100餘名師生參加。
  • 法學研究與認知-行為科學之一 法學研究為什麼會參考認知-行為科學
    對民族象徵物跨文化傳播的實驗性研究」,「傳播控制與社會恐慌:珠江三角洲SARS消息傳播案例的實驗性研究」,「軟文廣告的形式、傳播與治理」,「七十年代:記憶中的西安地下讀書活動」,「1998到2001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媒體集團化對於廣告產業影響的宏觀研究」,「美國教授為什麼是終身制?」等。
  • 西安交大通識核心課「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科學與藝術之辯專題...
    兩位老師站在不同學科的角度審視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引發跨學科創新思維的內涵研究思考,剖析在學科發展、人才培養中感性認知、邏輯思維、靈感頓悟、藝術訓練的內在機理與聯繫,提出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交叉、融合、啟發、借鑑的重要意義。最後,引用了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名言「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卻在山頂上匯合」,闡述了科學與藝術差異、聯繫、發展的辯證關係。
  • 增設多學科交叉門類的3個問題
    例如,專業號為30.0601的「系統科學與理論」專業定義為:本專業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分析與解決複雜問題,綜合利用自然、社會、技術、行為與生命科學及其他專業領域的數據與模型。但是,晶片「絕版」的原因是「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學科歸屬問題嗎?這一點需要認真研究。在跨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我國高校很早就開始了實踐和探索。比如,早在「新文科」概念提出之前,北京大學2008年就設立了 「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專業,其知識(課程)來自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三個不同的學科領域。但是,這個專業目前設在「法學」門類下,畢業生只能授予「法學學士」。
  • 認知哲學是什麼
    要弄清「什麼是認知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什麼是認知?認知與哲學在哪些方面有聯繫?認知哲學與相關學科或領域有何不同?它的問題域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著力探討的問題。在認知科學中,「認知」是在更一般意義上被使用的,旨在確定獨立於執行認知任務的主體(人、動物或機器)的認知過程的主要特徵。邏輯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人工智慧、腦科學是研究「認知」的重要途徑。
  • 「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論壇在京舉行:達摩院...
    2020年11月21日,"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論壇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求是樓綜合報告廳舉行。論壇主題為"聚焦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探討交叉學科視野下的新文科",來自心理學/認知科學、語言研究、人工智慧領域的八位專家出席了本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