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菁|哲學與認知科學的「金婚」五十年

2021-02-20 麗澤哲學苑

認知科學涉及的很多重大問題在過去都是哲學問題,哲學家處理這些問題通常是從常識性的觀察入手,通過思辨來發展和豐富其理論,然後再與常識或直覺進行比對。認知科學藉助科學儀器和更為可靠的觀察方法系統地收集經驗數據,通過建立各種計算和數學的模型來推進理論的發展,再利用實驗來對各種假說或模型進行檢驗。就研究方法而言,認知科學的出現無疑帶來了進步,促進了對人類心智奧秘的探索和了解。   

如今,認知科學已侵襲到了幾乎所有哲學分支的領地,從形上學(心身問題、自由意志問題)和認識論(知識的來源、自我知識、他心問題)到倫理學(道德推理和判斷的認知機制)和宗教哲學(宗教起源的認知基礎),更不用說心靈哲學和語言哲學這些本身就與對心智本性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哲學探討,甚至對哲學的研究方法也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實驗哲學的興起)。本文無法對認知科學對哲學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的回顧和分析,只擬對天賦知識與觀念、合理性問題和自由意志問題略作介紹,以求部分地展示認知科學對相關的哲學研究帶來的改變。   

人的觀念(概念)和知識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兩大門派之爭。自柏拉圖以降的唯理論者(重要的歷史人物包括笛卡爾和萊布尼茲)認為,人的知識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通過感官從經驗中習得的,來自外部的經驗刺激所起的作用不過是「觸發」心智中先天就已具有的觀念和知識。而以英國經驗論者(包括洛克、休謨、貝克萊和密爾等,亞里斯多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這一派的思想先驅)則堅信人的觀念和知識來源於感官經驗,人是通過經驗從環境中獲得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的。近代科學革命以後,經驗論逐漸佔得上風,這一狀況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因喬姆斯基的工作而發生了重大轉變。喬姆斯基指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的語言方面的經驗學習十分有限,但卻能在很小的年齡具備相當強的語言能力,他們關於語法規則的知識不大可能經由經驗學習而獲得,而是先天地具有複雜的語言知識。福多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先天論思想,主張人的大部分簡單概念是與生俱來的。發展心理學在過去三十餘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發展了不少巧妙的實驗方法來探究兒童(包括嬰兒)的心理世界。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出生不久的嬰兒(從出生後數個小時到十幾個月)實際上已具有了一些核心領域的概念和知識,這些核心領域包括物理對象、數字、因果關係和社會關係等,而這些「核心概念」或「核心知識」很可能是先天得來的,為後面的經驗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但並非所有的概念都是與生俱來的,仍有大量的概念和知識是通過後天學習得來的。 當然,如何解讀這些實驗結果還存在著很多爭議,即便是對「天賦」、「習得」這些基本概念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但無論如何,這樣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在認知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正逐步轉變為一個經驗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離不開語言學、兒童心理學和進化心理學的參與。  

長期以來,理性(reason)與合理性(rationality)一直是哲學特別關注的對象,而這通常被視為人類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特徵。哲學家和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與社會學等)領域的學者致力於刻畫合理性的基本特徵,藉助邏輯學、概率理論和其它形式化工具發展出關於合理性的規範性理論。然而,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起,心理學家不斷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判斷和決策時並未很好地遵循學者們所刻畫的合理性規範,而是採用許多簡單易用的經驗法則和竅門來形成判斷和決定,而且時常會使用情緒和直覺而不是推理來完成相應的任務。這一現象引起了關於合理性的大論戰,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紛紛介入其中。 一些新的關於合理性的看法,如「受限的合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生態學合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和「社會合理性」(social rationality)等,相繼浮出水面,其共同點是:關於人類的合理性的理解,不能脫離人的心智結構和能力,也不能忽視人所處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認知科學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我們今天對於什麼是理性、合理性以及關於人性的基本看法。   

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包括人本身,如同經典物理學和現代遺傳學所描繪的那樣,是一個完全符合決定論的世界,那麼人的選擇和行動還是自由的嗎?某人的選擇和行動難道不是由(此人出生)之前的事態和自然定律預先確定好了的嗎?人自以為是因為自己有意識的思考和決策而導致了自己的行為,或許這不過是個幻覺而已?自由意志問題除了關乎對於人性的基本理解,還與道德責任的基礎、人的尊嚴與價值等問題密切相關。哲學家對於什麼是自由的選擇和自由的行動、意志的自由是否與決定論相容等問題討論了上千年,眾說紛紜,相持不下。最近,認知科學開始進駐這片領地,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為處理關於自由意志的哲學難題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新的素材。 神經科學家班傑明•利伯特在實驗中發現,當實驗受試依造自己的決定和節拍移動肢體的時候,與之相關的特定的腦電波在受試者自己意識到該決定之前的350毫秒就已經發生了,這似乎表明我們自認為是自主的、自由的選擇和行動實際上是由無意識的大腦活動決定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勒(Daniel Wegner)則認為人們認為是自己的意識導致了自己的行動,這確實只不過是一個幻覺而已。 這樣一些實驗發現和關於自由意志的論點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最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則報導這樣寫到:「科學家認為他們能夠證明自由意志是幻覺,而哲學家則敦促他們要多想一想」。確實,無論是對一些基本概念(如決定、意圖、自主、自由等)的理解和運用,還是對實驗結果的詮釋,都還存在著諸多疑點和爭議,就此斷定自由意志不存在或者只是幻覺,還為時過早。 

認知科學進駐哲學的許多傳統領地,這是一個無法避免和逆轉的趨勢。採取「鴕鳥政策」無視這一狀況,或者因循守舊地一味抗拒,並非哲學所應該具有的明智態度。認知科學帶來了新的見解、觀點和研究手段,促進了人們對許多困難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和思考,改變了在當代探討這些問題的基本面貌。  

 

在過去的五十多年裡,哲學一直是認知科學的一個活躍成員,擔當了多重角色,為推動認知科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哲學家的貢獻也得到了認知科學界的普遍認可。 認知科學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地進佔了哲學的傳統領地,為探討和解決歷史悠久的哲學問題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十年的時光,對於人生來說是一段悠長的歲月,而對於人類歷史而言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但哲學與認知科學能夠坦誠攜手、風雨同舟地一路走來,其中確有不少耐人尋味之處值得品評和思考。 至於哲學是否能在認知科學中擁有一個永久席位,是否會隨著認知科學成為一門成熟的、統一的科學而漸漸淡出,認知科學的不斷發展和擴張是否會令哲學喪失自己的領地,這些問題已超出了本文討論的範圍。

 

相關焦點

  • 哲學與認知科學 何以共生共榮
    在認知科學60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乎每次關於基本原理和研究進路的論戰,都能看到哲學家的身影。哲學的專業訓練和素養,使得哲學家在概念和邏輯分析、論證構造和解析、理論整合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而能夠在關於基礎問題的討論中大顯身手,為其所青睞的學說或研究進路提供強有力的辯護。    兩年前辭世的美國學者傑瑞·福多數十年來一直是認知科學理論界獨領風騷的人物。
  • 回應朱菁老師:對分析哲學中國化的一些思考
    首先,朱菁所說的「不倫不類的道路」是指「模仿國外的寫作風格,文風語言,但又用中文來寫,發表在中文期刊上」這樣一種做分析哲學的方式。在他看來這是學者因缺乏道路的自覺與自信導致的,這樣走下去會越做越死。結合全文,我認為他的論證可以總結如下:1、好的研究方法應該能夠確保學科的生存與發展,同時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學科的主要目標。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
    原標題: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 本期主持:劉曉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本期主題: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研究 主持人語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長足發展。 推進哲學與認知科學交融的時代境遇 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可以說,由於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國的哲學在學科建制化的道路上逐漸成形,中國哲學家們的創造性思想成果也有走向世界的向好趨勢。
  • 五十對金婚老人相聚北京通州於家務回族鄉其樂融融
    金婚老人展示極具時代感的結婚證 主辦方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6日電 五十對金婚夫妻日前歡聚北京通州於家務回族鄉第九屆金秋話金婚活動。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在這些考察過程中可以看出,哲學與前沿的認知科學在某種條件下既構成雙向挑戰的態勢,又具有雙向推進科學和哲學發展的效應,這種效應為實現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加快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的聯盟,推進認知科學與哲學的學科建制化進程,探索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實踐途徑,無疑是中國學者需要自覺擔當的學術責任,也是時代境遇和國際大勢所賦予的新的歷史使命。
  • 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原標題: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由於哲學與認知科學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二者的結合需要以哲學的概念分析和邏輯推導對問題和概念進行解析,再輔以生活中的實例,從中抽取和概括出供認知科學進行實證研究的問題和範式。
  • 「攜手五十載,漫步人生路」 世紀金源金婚紀念晚會圓滿落幕
    為深入挖掘愛的文化,弘揚家庭美德,倡導良好家風,8月25日晚,閩江世紀金源購物中心攜手蓋山鎮浦江社區、閩江世紀城物業聯合主辦以「攜手五十載,漫步人生路」為主題的金婚紀念晚會。當晚,20對金婚夫妻齊聚現場,參與本次的金婚慶典。
  • 《金婚》風風雨雨五十年!你喜歡裡面的誰?
    金婚是由張國立和蔣雯麗主演的一部非常有味道的一部電視劇,就像春天的古城裡下的濛濛細雨,滋潤著這座古城,就像雨後的春茶需要慢慢的品味!兩個人一起走過五十年不容易。《金婚》表達的東西遠遠不止那麼一些,它非常真實的展現了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小小家庭的起落與沉浮。它是當代中國眾多家庭的寫照,「老百姓生活在活的歷史中,一起經歷和見證!如果可以遇到一起能夠50年也不討厭的人,非常困難。非常羨慕那個年代的愛情,爭爭吵吵也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歲月,堅持是因為感情與責任,相愛便是相濡以沫。
  • 如何定義觀念認知和經驗認知?即如何區分宗教、哲學與科學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論述過,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
  • 朱菁就任永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朱菁就任永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來源:聯商網2014-03-27 10:57  聯商網消息:永旺商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朱菁(日文名:羽生有希)女士正式就任永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成為日本永旺株式會社執行董事之一
  • 量子力學的認知哲學
    哲學是對最基本和最普遍問題的研究,如包括存在、認知、智能、價值、語言等領域。它研究自然界的普遍性質、萬事萬物的普遍概念與規律、人與自然的普遍關係等等基本問題。認知科學是一門探討人的認知的起源、本質、形成以及作用的一門跨領域學科。
  • 「新神秘主義」:心靈——認知科學哲學的怪胎
    麥金認為,心靈之神秘根源於人類認知結構的封閉性,解決心靈問題必須在弄清意識自相的基礎上進行激進的概念革命,而把以前水火不相容的自然主義與二元論結合起來則是他倡導的「革命」的主要操作,其結果就是新神秘主義這一新型的充滿科學情趣的心靈哲學理論的誕生。
  • 認知哲學是什麼
    《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2001 年)對「認知」的解釋是,「認知」源於拉丁文 cognition,意指知道或形成某物的觀念,通常譯作「知識」,也作 scientia(知識)解。然而,「認知」這個概念在不同學科中意義相近但不盡相同。
  • QQ飛車金婚手杖怎麼得 金婚手杖好嗎
    導讀:金婚手杖應該是和金婚有關係吧,下面小編就回答大家關於QQ飛車金婚手杖怎麼得 金婚手杖好嗎方面的問題。 金婚獎勵    金婚獎勵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從宇宙智慧到人類認知,我們可以對巫術、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景。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的科學,所謂純粹理念就是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方法論和邏輯學都構成了人類認知模式中的「思維工具」部分,除此之外,認知模式中的思維工具還有數學,當然也可以把科學探索中使用的還原論和系統論等等歸到哲學方法論中。總之人類認知的「思維工具」部分包含了哲學中的方法論和邏輯學以及非哲學--數學。
  • QQ飛車金婚獎勵是什麼 金婚獎勵有哪些
    ,遊戲裡也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QQ飛車金婚獎勵是什麼 金婚獎勵有哪些這個問題吧。 金婚獎勵    金婚獎勵    wedding   二十五周年:銀婚 Silver wedding   三十周年:珍珠婚 Pearl wedding   三十五周年:珊瑚婚 Coral wedding碧玉婚 Jade wedding   四十周年:紅寶石婚 Ruby wedding   四十五周年:藍寶石婚 Sapphire wedding   五十周年
  •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蘊涵
    認知語言學不可能建立在先驗哲學世界觀基礎之上,就其所運用的第二代認知科學理論方法,以及對就概念、理性和語言的理解貢獻而言,認知語言學具有重大的哲學蘊涵
  • 訪談|哲學就在身邊:一位青年哲學家眼中的分析哲學
    說到喜歡,我想到陳啟偉老師在一次訪談(1997年)中曾提到:「國內哲學研究方面有一種『生態失衡』的現象,即歐陸人文主義思潮熱,而英美分析哲學冷的狀況「。最近20年,這個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分析哲學不但在中國而且在其他非英語國家(比如德國和法國)都吸引到非常多的年輕人。但依舊有人抱怨「分析哲學很瑣碎,對中國沒有多大意義」。
  • 金婚銀婚,公眾只要結婚超過50年,新加坡政府將給予獎章慶祝
    過去的這個周末,一對年逾百歲的夫妻獲得了新加坡總統哈莉瑪頒發的獎章,紀念他們結婚超過75年。這對獲獎夫妻孫先生和孫太太,今年分別99歲和92歲。他們一同經歷了人生中的起起落落,甚至渡過了艱難的日佔時期。如今他們已是曾祖父母,有5個曾孫。
  • 問題研究是科學哲學創新起點
    200位學者與會,圍繞一般科學哲學、認知科學哲學、生命科學哲學等議題展開研討。作為自然辯證法學科的核心部分,中國科學哲學研究近40年來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世界科學哲學理論創新貢獻了中國智慧。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馬雷表示,科學哲學是研究科學問題與科學理論的靜態結構、動態發展和評價指標的一門學問,科學問題與科學理論是科學哲學的重要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