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原創:山居
背景:皮亞傑使用數理邏輯分析兒童認知的起源與發展,從而建立「建構主義發展理論」。
兒童認知發展的機制:觀點:主體(兒童)與客體(環境)通過動作完成相互作用,完成的相互作用反過來促進兒童心理發展。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兒童)對客體(環境)的適應。圖式是主體(兒童)對環境做出適應的認知結構。主體(兒童)生理、心理逐漸成熟,會逐漸掌握越來越複雜的圖式,幫助主體(兒童)不斷適應越來越複雜的環境。主體(兒童)的思維起源於主體(兒童)由遺傳得到的動作,這些由遺傳得到的動作使主體(兒童)不斷探索環境,逐漸獲得有用的信息、逐步學會通過思維解決問題。主體(兒童)適應環境的過程,伴隨著圖式的發展。圖式的發展方式分為兩種:同化與順應。同化指利用已有圖式解釋新的信息或經驗;順應指改變已有的圖式以適應客觀的變化。此外,神經系統的成熟為圖式的發展提供生物基礎。
影響主體(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因素:①生理成熟:軀體結構、神經系統。②物理因素: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獲得經驗。③社會環境:生活、教育...④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自我調節,達到動態平衡。
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四階段的順序不可改變(連續性),每相鄰兩個階段有一定的交叉和重疊。感知運動階段:主體(兒童)使用感知與運動探索客體,獲得「自己」與「客體」的概念、獲得「客體永久性」,開始內化能產生表象和思維的行為圖式。前運算階段:主體(兒童)憑藉表象進行思維、開始表現出想像力,思維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難以對注意力進行分配,沒有守恆概念。具體運算階段:主體(兒童)開始進行羅輯思維,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開始減弱,獲得守恆概念(同一性、補償性、可逆性),能夠進行邏輯運算(守恆、分類、排序等運算能力)。形式運算階段:能夠進行系統的抽象思維活動,根據假設進行邏輯推演。
小學教育階段啟示:①教育應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機制,才能為兒童智力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②教學不能一味追求知識的量,更要重視兒童思維活動的質。③在對中低年段學生進行教學儘量使用具體事物(教具)、表象來幫助理解。對高年段學生則可適當減少教具使用、增加對抽象內容的語言引導,幫助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漸擺脫對具體事物的依賴。④教學活動中,多給學生自主發現、主動探索、積極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⑤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發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