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競爭,你還想出國留學嗎?

2020-12-17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影響人們生命健康的同時,也將留學生置於尷尬境地。在出國和來華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的今天,「學伴制度」、「留學生待遇問題」也飽受社會爭議。留學是提升自我的最佳選擇嗎?國內教育與國外到底有什麼差距?名校學生出國留學一定會造成我國的人才流失嗎?全網最高智商綜藝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新鮮出爐,當前形勢下該不該留學,專家帶你一起聊!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孫小淳科思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董潔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訪談實錄:

No.1 優秀人才出國發展會更有出路嗎?

董潔林:我個人認為早期國內的學生去國外留學,最主要的原因是發達國家和中國的科技落差是非常大的。主要是為了知識傳播,學習的動機是非常大的。

最近幾十年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在提升,除此以外,科學和技術有非常強的「頭部效應」,所以即使中國進步了,仍然需要跟世界最頂尖的學者進行交流。

孫小淳:所以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從國家科技發展的角度,還有是要從個人的角度出發,這兩個角度怎麼來看?

陳學雷:留學能夠開闊視野,了解國外的制度和國外的思想。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有很多學生出國留學,比如美國,也有很多學生到英國或者歐洲學習。

孫小淳:出國留學往往是被選擇的,比如像董老師,當年是CUSPEA選的非常優秀的人才。出國之後,再回到國內就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比較優秀的科學家?

董潔林:我覺得一個人的成長路徑,實際上是非常難說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不能重複自己的經歷的。一個人跟另外一個人比的話,有比較少的可比性。

出國留學,行千裡路讀萬卷書 ,對一個人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在哪裡,在中國也好 ,在非洲也好,在美國鄉下也好 ,如果沒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管多聰明,基因多好,IQ有多高,最後你的人生,都會是非常有局限的

所以我經常就在想我自己,我是生長在湘西比較偏遠的地方,如果我沒有出國,沒有到處去走的話,我的人生非常大的概率就是,從一個小鎮的孩子到一個小鎮青年,最後變成一個小鎮的老年。

陳學雷:其實我們也聽到這種故事,有的小孩在國內好像一無是處,成績不怎麼樣,到了國外突然變成一個學霸。

有的時候我就想這樣說,不是說我們中國人就比國外要強到哪,我們這隨便找一個人出去,在國外就是拔尖的,也不一定是這樣。

有的人在這個環境裡不適應,結果到了另一個環境,突然發揮出來了。

孫小淳:人挪活。

陳學雷:甚至有的時候你從中國的一個學校移到另一個學校,也有這種效應。

所以應該說這種國外的學校應該也是給了很多,我們現在的孩子有這種機會,可以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專長,或者是自己的性格的地方,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No.2 如何看待許多家長選擇送孩子出國上學?

孫小淳:我們很多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出去,為什麼非要把孩子送出去,而不在國內教學,是有一種自卑在裡邊嗎?我們究竟怎麼來看這個事情?

董潔林:我覺得他們是基於過去成功的案例的一些理性判斷

有些家長就會發現,先前回來的一些留學的人,回來以後工資比較高,待遇比較好,去的單位也比較好,比較受尊重,可能就會鼓勵他們把孩子送出去。

我覺得是這樣一種理性判斷。

孫小淳:你的理性判斷是指經濟上。

董潔林:對,是有經濟效益的,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判斷。如果留學生海歸回來以後,他們的經濟待遇不比留在國內的要差的話,這種偏好性的選擇可能就會慢慢消失。

但是仍然會有一些人,不是因為經濟原因去做選擇,而是希望他的孩子有更多的人生體驗,希望他們在世界這個舞臺上有更多的機會。

這種機會也許能夠實現,也許不能夠實現,但是如果不出去,就永遠不能夠實現。

陳學雷:應該說在高等教育這個領域裡,國際一流的學校,我們還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

即使是我們所謂的國際一流的學校,在教學的水平、辦學的理念、研究的水平等方面,和國外還是有相當的差距的。

比如一個好的大學,研究水平是主要的標誌,我們現在的研究也有很多優秀的成果,但是和國外的一流的、超一流的大學相比,還是有一點點的差距。

我們自己能感覺到這一點,比如我們也是大學的教授,我們能感受到,我也還算過得去,但是如果和我們這個領域裡最優秀的專家比,那還是有相當的差距的。

董潔林:還有一些人除了選擇優秀的學習環境以外,我覺得可能對師徒關係也是一種選擇。

因為國外的師徒關係和國內的師徒關係是非常不一樣的,特別是在研究生這個階段出去的時候,你會有更大的自主性來做創造性的工作。

孫小淳:所以師徒關係實際上是很受文化影響的。

董潔林:非常受文化影響。

孫小淳:西方文化跟我們國內,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我也有感受。

董潔林:因為國內的師徒關係實際上關係比較密切,老師指導太過細,也太過局限。國外的導師相當一部分,是給予充分的自由去發揮。

孫小淳:我覺得在國外留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科學共同體這種文化。

我特別喜歡荷蘭,當時在分子原子物理研究所,每天上午十點半,上百個人都在咖啡廳裡面,大家一起喝咖啡,一起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科學共同體這種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陳學雷:而且在國際上,包括很多研究,其實是有前沿的。僅靠遠程讀文獻之類的方法,有時候是體會不到的。你要跟它密切地接觸,才知道這個科學研究到底前沿在哪裡。

我體會很深的一點是,我們那個年代的中國學生,去了美國的學校以後,我們的基本功明顯比他們要紮實得多。但是一做研究以後,你就覺得人家怎麼什麼東西都懂,什麼東西都知道,而我們就是兩眼一摸黑,如果這個書上沒寫,我們就不知道。

美國的這些學生,可能考試考不過你,但是他們有很優秀的品質,也有很多他們的知識,你們是可以互相交流的。

董潔林:科學共同體會帶來很多Informal knowledge(非正式知識)。

No.3 人才外流是否會削弱中國科技發展?

孫小淳:回到國家層面,科技我們要跟上去,總的來說,我們總是想到國外去留學,或者派人員去進修,我們把最優秀的人送出去了,我們中國科技怎麼上去?

董潔林:這裡面還是有一個競爭的問題。人才是一個動態的東西,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一個人從中學生,大學生,最後變成一個大家願意搶的人才,實際上貢獻點是非常多的。

孫小淳:你的貢獻點可以是對全人類的貢獻。

董潔林:兩個方面。

一個是對個人的貢獻,個人成才的路徑上,有很多因素在做貢獻。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貢獻是美國的貢獻,當然中國也做了很多貢獻,如果抽掉其中的一部分貢獻,這些人還是人才嗎?就不一定了。

海歸也好,留在海外也好,他們怎麼來做貢獻,這個貢獻中國分到的份額有多少,這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不管這些人留在國外,還是回到祖國,實際上都是以某一種方式在做貢獻,科學有非常強的世界性,所以這種交流效應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想像這些人出去了,然後整齊劃一地全部回來了,交流效應就會減少。

陳學雷:我覺得也許我們不妨俗一點看,如果送去的人才百分之百都回來了,美國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那美國為什麼肯花錢替你培養這些人才?

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double win(雙贏),雙方都有收益。

孫小淳:所以打破這種界限,也確實交流培養了一批人才。

董潔林:他們即使沒有回來,實際上也是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在做貢獻。例如跟國內的學者一起合作做研究,一起發表論文。這些東西實際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No.4 我國高科技人才培養與國外的差距

孫小淳:現在我們時代變了,社會上有一些說法,比如北大清華這麼優秀的學生,國家花了這麼多的錢培養,這些學生大部分好像都到國外去了,好像是預科學校這種感覺了,究竟怎麼來看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們國內的本科教育還是非常好的,非常紮實,到了研究生階段,為什麼我們的高校或者研究機構跟國外的會出現差距,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

陳學雷:有的時候我們對比,往往喜歡跟最高的比,難度確實非常大。

比如我們和麻省理工學院到底差在哪,你要知道也就那幾所學校是那麼好的程度,有些學校可能現在還不如我們國內的一些學校。

但是確實要承認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因為人家本身就收集了最好的人才。比如一流的高校有很多教授也是外國人,包括我們中國人。

首先它就有最一流的人才,他們知道科學的前沿在哪裡,這些人才也是最有創新思想的,最有淵博的知識的。所以我們在這個方面,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

當然另外還有很多,比如學術環境,科學共同體這些方面,我們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董潔林:我們應該把科研經費更多地向年輕科學家傾斜,相信青年科學家對前沿有更敏銳的觸角,給他們更多的機會。

而現在我們國內的科研經費的分配,實際上是大佬制。像院士,德高望重,平均年齡七十的科學家,曾經可能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他們對現在的科學前沿是不是仍然那麼敏銳,就難說了。

從科學工程的角度來說,三四十歲這一批人,實際上應該是最好的,經歷也好,又有衝勁,又有野心,他們的現代性知識結構,也還是非常不錯的。

所以我想如果對科研經費的分配方式和機制做一些調整的話,我相信對中國青年科學家應該是一個更好的事情,也會有利於中國整個科學的提升。

孫小淳:經費是個問題,研究生的待遇也是一個問題。早年去美國讀博士研究生,雖然錢不是很多,但至少能夠維持生計,甚至養家餬口,還是可以的。

可是在中國讀博士,都快三十了,錢太少。所以實際上,經濟原因還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國內這一方面也許應該改進一下,有些人不一定非要到國外去讀研究生,在國內至少也是可以的。

No.5 國外留學生該不該待遇更好?

孫小淳:說到待遇問題,其實我們反過來,現在有很多留學生,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到我們中國來留學的也開始多起來了,這就涉及到待遇問題。

比如前不久山東大學的陪讀,他們的待遇很高,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輿情。

國外的留學生到中國來,是不是給他們的待遇太高了,超過了我們這學生的平均待遇,或者甚至比我們一般的老百姓的待遇也好,怎麼來看這樣的一個矛盾?

陳學雷:但實際上,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美國的大學也是有這種學伴制度的。當時也有一位美國的女生,作為我的學伴,這個是自願的,大家互相照顧。

聖誕節的時候,有時候邀請我們去家裡吃飯,交流一下,在國外其實也是正常的,不要都把它往最骯髒最齷齪的方向上去想。

董潔林:實際上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所以實際上留學生到中國來,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展示善意。用什麼方式可以商量,但是善意一定要去展示,讓他們在中國留學幾年以後,成為我們的朋友。

我們自己在美國待了那麼多年,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情,給我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這非常重要。

陳學雷:當然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一些留學生素質好像不是太好,也不好好學習,整天要不然喝酒打架,要不然就是去找中國別的人去交朋友。

我覺得可能我們還是應該認真分析,是不是招生的時候,要更注重學生的質量

據我所知,我和孫老師我們是國科大的,國科大在招外國留學生的時候,還是蠻難的,手續挺複雜的,來的學生確實是有比較高的質量的。

孫小淳:有一些高校可能還是有點盲目追求留學生數量,因為要搞雙一流,一流學校,如果要把這些作為主導的話確實有問題。

董潔林:質量來說的話,我只能說可能國內的有些好,有些沒有那麼好。

在蘇州大學的時候,我帶過一個非洲的博士生。從最開始他來,一直到畢業,現在回到奈及利亞,成為一個大學的教授,非常優秀,人品這些都沒有問題。

不管是來自於歐美的,還是來自於非洲的或者其他地方的,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太過分地去強調他們的膚色,一看是黑人,我們就自動認為他們質量不好或者怎樣。

孫小淳:其實他們到中國來,他們是非常高看中國的,因為他們覺得設施教育都很好。

我就認識一個烏茲別克斯坦的女孩子,她說我到中國來了以後,我就長大了,她覺得她在中國學習,老師也特別認真,她說我們過去在國內,期末考試好像是馬馬虎虎的,在中國就要求這麼嚴格。

她這個感覺可能跟我們自己有的時候認為的不太一樣,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留學生來,確實可能我們的老師對留學生,也比較認真一些。

陳學雷:其實應該說留學生對我們的校園文化是有一定的補充作用的,剛才我們說中國人出國留學,有的時候是為了體驗一些不同的文化。

孫小淳:美國和歐洲也是這樣,人和人之間就是需要交往,這種交往對人類是有好處的,所以中國當然也要做這樣的事情。

有的時候,會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一年給留學生差不多十萬塊錢,很多人就批評,我們為什麼要給留學生那麼多的錢,我們自己學生才幾萬塊錢。

究竟怎麼來看這個問題,是不是高了?

陳學雷:當然也不能無限地高,但是適當地比同類型的中國學生要稍微高一些,也可以理解。

可以想像,你如果到一個異國他鄉學習,語言也不通,也沒有任何親友關係,社會關係,對當地的認識也很少,生活的成本也高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適當多給他一點錢,讓他生活得更有體面一些,這是有意義的。

如果他每天還要為很多東西發愁,也不能夠專心學習,最後他留完學的感覺是,你好像是對我特別不好。留學,反而起到了壞的作用。

孫小淳: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實際上他們作為年輕人,到一個異國他鄉,他的投入不光是那幾年,這是在影響他整個人生的規劃

到這兒來,如果一無所獲,或者還非常的慘,不可能對這裡產生一個好的印象。

陳學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寧可給他個人的稍微高一點。但是如果說總量有限的話,我們可以收人少一些,挑那些更好的更優質的學生。

孫小淳:現在到中國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了,不光是一帶一路,甚至歐美的學生也到我們這來留學。我們要做些什麼?覺得哪些方面可以去改進,能夠吸引外國的學生?

陳學雷:我感覺一方面,我們水平確實和歐美的最一流的還是有一點差距。但另一方面我們確實宣傳的力度也比較小,國外可能不一定都很了解我們的這些情況,所以可能也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

如果臨時到中國訪問一段時間交流一下,還是很多的,包括歐美的很多學生,都是願意的。

我們國家對這種按規矩的申請學位的制度還比較健全。但是如果臨時來訪問一下,我們反而比較缺乏這樣的制度。

一個是申請起來比較麻煩,再有一個也缺少這樣的資助,其實我們也可以考慮把一部分經費拿過來,允許來短期訪問,來交流一下,這樣就更好更快地擴大我們的影響。

董潔林:我非常同意這個想法,所以我們現在也在考慮,怎麼能夠吸引高水平的短期訪問者到國內來。

孫小淳:這就要靠項目,如果有好的項目,還有一些學科能夠吸引人。國內有沒有這樣的學科,在世界上是比較領先的了?

董潔林:有一些。在國內新材料領域,實際上就做得挺好的。從科學家群體的規模,還有頂尖人才,現在在世界上都應該是最好的了,所以我想是有一些學科亮點的。

陳學雷:即使我們沒有那麼強,比如我們的天文學科,現在還不能算最強的,但是我們也還是有一些局部的亮點,還是會有很多人願意來的。

董潔林:像王中林院士,他就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壓電摩擦發電這個領域,就是他自己新開的一個領域,在全世界形成了一個數千人的小的共同體。我覺得國內化學領域也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

No.6 疫情+競爭,想出國的孩子們該何去何從?

孫小淳:我們剛才也提到了逆全球化的事情,感覺好像有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要不搞全球化了,那就意味著留學生也會少了。

將來我們留學生往哪去,我們怎麼樣來培養我們的人才,這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很棘手的一個問題。

董潔林:我覺得現在科教領域的重新調整,可能是在進行當中,川普總統的思路,說實在的是比較的簡單粗暴的,他是覺得這些去國外的人,不管從哪個國家去,都是在搶美國人的工作。

孫小淳:他明明是錯的,為什麼能夠有那麼大的市場?

董潔林:他的這種想法,實際上在美國國內也受到了很多的抵制。美國的科教界實際上也認為他是錯的,政治領域的建制派也認為他是錯的,如果其他的人來做總統,或者是他繼續做下去,也未必能夠堅持這樣一種立場。

但是我們要非常小心的是,並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去中國化,我覺得這是兩件事。也就是說如果將來,美國仍然是歡迎留學生的,但是是除了中國以外的留學生,我覺得這對中國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孫小淳: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誤解?我們感覺中國從來也不想跟美國的文化有那麼大的衝突,怎麼會造成這麼一個局面?

陳學雷: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必有一戰》,他就是講中國既然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強的力量,老大就會受到老二的挑戰,他已經感到你可能是他未來的對手,所以他就要想辦法來限制你。

我非常同意剛才董老師這個說法,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更要注意,哪怕我們不能和美方繼續這樣,但是我們至少要和其他的國家保持好關係

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全球化之後的國際化,從更多的知識來源去學習這個東西,並不是說我們比別人矮一等,但是保持開放交流,對我們是很重要的。

脫鉤對我們來說,還是有實實在在的損失的,雖然我們中國也不怕這一天,但是我們要儘可能避免這種損失。

孫小淳:修昔底德陷阱,你同意嗎?

董潔林:我不完全同意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但是拉回到科教的交流和競爭的角度上來,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除了美國以外,我們要跟其他的國家保持儘量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當然我們實際上在可能的情況下,也需要跟美國儘量保持交流和合作,因為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從民間的角度來說,保持民間的溝通,保持民間的善意。

官方有時候有一些立場不得不堅持,要保持一定的強硬立場,但是我想民間是可以有非常多樣化的立場的,也許比國家意志,比整個民族綁在一起的東西更為動人,並且在對抗的情況下,能夠有他獨特的生命力。

孫小淳:個人實際上是可以在國際交往中展示他的魅力的,展示他的朋友圈也好,情感也好他們共同的經歷等等,這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No.7 培育科技人才,國內教育體系該如何優化?

孫小淳:我們現在回到國內本土人才的培養,我們的問題究竟出在哪?怎麼樣改進我們的教育體系,來為培養人才做好的準備?

董潔林:前一段時間中國非常注重發表SCI期刊,很多鼓勵政策,晉升也好,獎勵也好,現在又開始一窩蜂地破思維,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其實這些都沒有錯。

但是我非常擔憂的是,做什麼事都一窩蜂,把沒有獎金變成了不鼓勵,最後變成了禁止,失去了一個與世界科學共同體做學術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

陳學雷:我覺得過去這種過於強調論文,特別是強調論文的數量和論文的Impact factor(影響因子),這種定量化的指標是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做法。

但現在也有一個問題,它去掉這個以後,到底拿什麼來評價,因為總歸來說,對不同的人做出來的研究,還是要獎優罰劣的。那你怎麼樣來判斷呢?這個就比較困難。

一方面我們可以適當減少一些評比之類的東西,尤其是我們科學院,大學可能還好點。孫老師跟我一樣,在科學院的體系裡,我們就知道科學院的基礎支撐,這部分錢非常少,很多東西都要靠你去爭取項目,爭取獎勵。

一個是你就必須得有這些指標,再有一個就是天天評比,要不然就是在被評比,要不然就是在評別人,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稍微能夠給一些更多的穩定支持,減少一些競爭,讓大家安安心心做事。

我們有時候經常誇,說日本的人如何有工匠精神,老老實實就把一件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如果這個人在中國,早就被淘汰掉了,你沒有論文或者你沒有什麼東西,你就下去了。

所以我們得給一定的穩定支持,才能有人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孫小淳:這就涉及到科學文化的事情,我們培養學生,怎麼樣培養他對科學的熱愛,或者責任感,崇高感?這一方面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樣的事情?

陳學雷:我覺得其實本來對科學有熱愛,有認真的精神,並不太需要培養。你沒有聽說歐美的哪一個,專門用什麼辦法去培養他。

這是在實驗室裡邊,受導師影響,受環境影響自然生成的。一個是前輩以身作則,另外一個就是,來學這些東西的人,本身就是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的人。

而我們往往不是這樣,我們往往就是來學的人,可能並不是想學這個東西的,我不知道這個應該怎麼樣能夠做得更好一些,但是我感覺我們還是保持住底線思維,不要讓他偽造數據,抄襲,把這個禁止了。

其他的東西,我覺得沒有辦法靠提倡會使一個人喜歡上做研究,這個東西天生的,是自然的。

董潔林:底線問題,我覺得也是。國內也經常聽說作假,在國際上論文被質疑了,其實這些事兒,在國內很少能夠受到重視,受到調查,然後受到處分的。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特別是越有地位的人,越難被調查。一方面是浪費了納稅人的錢,另一方面會給其他的科學家,特別是年輕人做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榜樣,對科學文化的腐蝕非常的大。

對這件事情,我一直是不太理解的,其實中國行政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為什麼管理力量對這一塊就不去管理?

我一直在說科學文化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外來文化,必須要較真,不較真的話,就會做出一堆偽科學來,做出一堆假的東西來,然後假的東西它會放大。

孫小淳:有可能最後就變成了大家都說假話,都有可能,這個當然是另外的極端了。

董潔林:對於被舉報做假的,國內舉報還有國外一定要較真

陳學雷:這種被舉報的,得有獨立的調查才行,因為現在我們的問題在於,調查一般是自己的單位。單位都不願意醜事被宣揚出去,鬧得沸沸揚揚。

比如如果我們天文臺出現了什麼問題,當然並沒有,但是如果我們出現了問題,應該是科學院來調查,如果讓我們自己來調查,很可能就會儘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誰都怕得罪。

No.8 中國科技人才培養方向是否需要策略化?

孫小淳:剛才講到我們國家有些方面確實也在進步,將來我們究竟怎麼樣來發揮我們在人才方面的優勢?

因為像科學革命這樣的事情,像量子力學,相對論這樣的事情,發現還是比較少的,或者甚至可能上千年都不可能有。但是在很多科學的應用領域,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我覺得中國在科技人才方面,或者你有沒有某種策略,怎麼來做選擇?

陳學雷:我有一個想法,我覺得這個事情,我們不用那麼急,我們會自然地發生的

因為有時候我們老在質問,中國怎麼還沒得諾貝爾獎,但你想想得諾貝爾獎,一般是你這個工作做出來二三十年以後,我們二三十年是前是什麼狀態?

所以我相信到有一天,我們會有大量的成果出來的。但我們一定要避免跟風,今天這個東西熱了,我們就一大堆人都去做,不是這個東西的領域的人,我們就故意冷落,就不給予任何支持。這樣的話,永遠是跟在別人的後面。

再有一點就是,我覺得確實在理論和實驗方面,或者說實踐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有時候這個東西,是一個知識結構的問題。

我有時候突然發現,為什麼我們老說中國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其實他受到的訓練就是這樣的,根本就沒有動過。

No.9 國內教育缺乏科學動手實踐

孫小淳:沒有動過手那怎麼辦?

陳學雷:我們需要提供機會去實踐,我們現有制度太注重考試大綱這一類東西。

孫小淳:這一點我也非常贊同。我在荷蘭的時候,我們所有做的儀器都是我們自己在車間裡面把它做出來,從小拇指到人體這麼大的。

在國內有的時候,我們買一個先進的儀器來,我們一測,然後就發表文章,而且是SCI這樣的,好像我們的科學水準就上去了,在基礎的傳統積累方面,還是做的不夠,所以國內這種情況怎麼改變?

董潔林:對科學家的考核指標太單一,做儀器又費錢又費時間。這些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經費支持,就做不出來,所以我覺得要豐富績效考核的體系。

No.10 思政教育是靠本能還是靠外部教育?

孫小淳:關於留學生的問題,有些學生他們選擇出去讀研究生,還有一個原因涉及到思政教育,他們就覺得國內有一些教育浪費了好多時間。

究竟怎麼樣來培養學生的不光是科學的責任感,還有社會的責任感,這方面你們有沒有體會?

陳學雷:這個話題比較敏感,我覺得我們的思政教育,應該避免靠考試來弄這種東西,而是更多地去靠真情實感,靠實際的事情,來在實際當中體驗。

孫小淳: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育,還是要真正跟國情相結合,非常真實地讓他自己體會。

陳學雷:愛國本來就是發自內心的本能反應。我們在國外的時候,有時候我們開玩笑說,這個學生在國內不愛國,一出國就愛國了,這是真的。

到了國外,你會發現經常有留學生去抗議美國做的什麼不對的,比如大使館,還有其他的。這個完全是本能的反應,你並不需要這樣去強行灌輸,反過來說灌輸過多的話,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No.11 逆全球化下,科技是該競爭還是合作?

孫小淳:現在世界大勢,科技非常重要,一百多年來,科技制度已經在中國建立起來了,雖然現在碰到了一些問題,全球化或者剛才說的去中國化,我也不完全同意,但是至少有一個情緒在那。

我們究竟怎麼來對待留學和科技人員競爭問題?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現在我們碰到的問題?

陳學雷:因為中美之間關係的對抗,我們自己變得很封閉,這是我們應該非常警惕的一件事情。

現在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很正常的言論,好像顯得很敏感。這樣的話我覺得是不利於我們自身的發展的。

隨便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經常也討論期刊,要不要寫英文的或者中文的,本來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討論,因為英文和中文我覺得都有道理。

中文的話,你可以讓更多國內的學者或者是一般公眾看到,但是有一些專業的東西,你顯然是希望更多的國際上的專家看到。

從這個角度來說,本來是希望出版英文的,現在甚至有時候,寫英文期刊,國家花錢資助了,你怎麼不寫中文的?這種有點過於偏狹於一端了。我們還是應該能夠客觀理性地公開討論這件事情。

董潔林:我是覺得像發論文這些事情,主動權就應該交給科學家,因為科學論文有非常大的價值,就是找到同行,跟你是非常小的一個共同體去交流。

還有就是中國缺少名師,所謂名師,就是世界性名師,如果你最後發表論文,全部是中文發表的,你光靠宣傳,你說你發表了一個中文論文,國家到處去宣傳,誰會認帳,沒有人會認帳的。

蘇聯當時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很多論文是在國內發表的,他就沒有國際知名度。所以我想在這個時候,如果精英層不能保持一種比較長遠的,冷靜的視野來看這個事情的話。

孫小淳:科技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連接文明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不管怎麼競爭,我們還是要從全人類的角度去考慮科學的問題,培養人才的問題,留學問題。

我們跟其他國家和其他文明之間絕對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我們自己後面的路也很長。

中國要發展,我覺得一方面自己要搞好,也要跟世界不斷地去接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我們將來還是要非常理性地來面對科技人才的競爭。

無理性,不真相!這檔全網智商最高的科學文化聊天節目——《理性派對 新科技發布廳》第二季強力來襲!這是一場高手間的高能對話,在觀點的碰撞與博弈之中,邀請您一同看見理性的力量。

在第二季的10期節目中,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組局對談,深度探討腦機接口、新基建、抑鬱症與腦科學、癌症與免疫療法、弦理論、傳染病、人才競爭、電子遊戲、商業航天、養豬裡的科技等前沿熱點話題。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你還會選擇出國留學嗎?
    出國留學是為了什麼?想要做的事/想要實現的夢想在國內可以實現嗎?計劃何時出國?是不是打算馬上就走?疫情會影響各國學校的世界排名嗎?疫情嚴重的國家,學校質量就會下降嗎?疫情會影響未來就業單位的錄取條件嗎?會降低標準嗎?
  • 疫情之後 還想出國留學嗎?孩子想得比中介深得多
    今年準備留學的孩子,都被迫見證了一次歷史。往年大家都在想「出國留學是投資,這些錢,工作後能賺回來嗎?「今年大家都在想:疫情之後,還留學嗎? 知乎上的「疫情之後,還留學嗎」的答案,正在準備留學孩子們紛紛寫答案,孩子的分析比中介們「海外文憑有溢價「的答案,深刻得多。
  • 思考 | 疫情下我們還要出國留學嗎?
    看點:由於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大家今年的計劃被徹底打亂,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受到了影響。對於今年即將或打算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這無疑是碰上了人生一大難題。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在疫情當下,我們還要出國留學嗎?這個問題,不光學生家長會考慮,國外大學也會考慮,擔心這對他們的生源造成影響。
  • 受疫情影響,2020年高考後出國留學還可行嗎?
    圖源人民網2020年高考後出國留學還可行嗎2020年因為疫情,託福、雅思各類考試取消,國際航班減少,學生出不去,也不敢出去,高考後出國留學這種方式是否可行?疫情讓國外政府、體制的一些弊端無限放大在公眾眼前,2020年以後出國留學還值得嗎?答案是肯定的!
  • 疫情期間,真的該放棄出國留學嗎?
    hi,我是留博士,目前疫情全球泛濫,很多同學都在問:我的留學計劃泡湯了嗎?我真的該放棄嗎?今天博士就和大家聊聊這個事兒。甚至很多人都想放棄出國,無外乎這幾個原因:1、家人的反對:爸媽永遠都是站在孩子的安全上考慮的,現在國外疫情嚴重,還沒有穩定下來,去到國外疫情萬一再爆發,那麼安全性怎麼辦?爸媽肯定是會考慮進去的,這個完全可以理解。
  • 教育部鼓勵出國留學,今後你願意出國留學嗎?
    近日教育部部長表示認為教育必須面向世界,將始終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著力鼓勵出國留學,完善留學中國的政策與服務。提高我們與世界的交流,當然我認為出國留學是提高自己水平的機會,但是如今這種背景下,出國留學還值不值?
  • 疫情政情下的出國留學趨勢分析
    我認為留學市場:短期陣痛,長期看好;疫情總會控制,出國不會放棄。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英國名校的高端項目競爭激烈,一位難求,更多的學生也意識到了英國留學中規劃和背景提升的重要性。20年前,人才競爭就是高考,是唯一的路徑。後來又增加了出國這條路。我們做高端留學業務,會發現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小官二代」和「小富二代」。他們有雄心,有能力,有資源,而且還勤奮,在求職和創業方面真的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出國讀書只會加大了階級的固化。有視野有資源的家庭還是會認真考慮留學這個選擇,也讓孩子能夠跟國內內捲化的競爭區分開來。
  • 疫情之下,你還會選擇出國留學嗎?這些留學消息請收好
    一年以來,疫情下的2020年,全球受到嚴重影響,不少原本已做好留學規劃的同學,尤其是計劃今年出國留學的同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內心有過動搖,但仍堅定選擇留學之路的同學還是不少。根據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發布的《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留學生》顯示,中國僅有4%的受訪者表示將取消留學計劃,48%希望推遲留學。為應對疫情,各國高校推出了眾多利好政策。海外多所高校也都改變了授課方式,以線上授課的形式保證學生學業完成,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線上教育。是挑戰也是機遇。
  • 高考後,出國留學還來得及嗎?
    現在的你,是否依舊精神飽滿、幹勁十足,準備好奔赴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2020年高考報考人數達到1071萬,比去年增加了40萬,競爭異常激烈。每年高考後,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於能夠去理想學校讀大學的同學們來說,高考後就是天堂;可是對於發揮失常、沒有考入理想大學的同學來說,難道只能將就去一所自己不喜歡的學校嗎?
  • 留學生5月就放暑假,8月中旬才回到家,你還願意孩子出國留學嗎?
    現在國外疫情比較嚴重,孩子在國外也不安全。那麼你還願意送孩子出國留學嗎?於是出現了留學生回國後,找工作找不到,或者薪水不高,與留學時高的學費和生活費高投入相比,這份薪水實在不值得。本來留學生在外找工作就不太容易,只有美國相對好一些,但由於中美國之間的競爭,美國也對中國留學生就業收緊了。但現國外的經濟形勢很差,本國公民都大量失業,怎麼可能還給你留學生提供工作崗位?因此留學生想在國外找一份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特別優秀,所以你想積累國外工作經驗的機會都沒有了。
  • 最新世界大學排名清華超耶魯,北大超東京大學,你還出國留學嗎
    最新世界大學排名清華超耶魯,北大超霍普金大學,你還出國留學嗎文/鄉村教師那點事【摘要】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大學排16名超過美國常青藤大學耶魯大學,北京大學22名超過日本的東京大學,那麼你還願意出國留學嗎?
  • 疫情期間出國留學難,"不出國的留學"你能接受嗎?
    疫情期間出國留學難,&34;你能接受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各國(地)入境、籤證、航班等限制,我國部分學生赴境外留學的計劃被迫改變、延遲甚至取消,不少學生面臨就學困難。日前,教育部國際司(港澳臺辦)負責人就解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出國留學人員赴境外就學困難的解決方案,回答了記者提問。在回答中,闡述了教育部所採取的系列政策舉措,用來解決這類學生的現實困難。具體的舉措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合理引導學生國內上網課。
  • 疫情當下,即使你是有錢人,你還會考慮讓孩子出國留學嗎?
    考取獎學金的出國留學,自不必說了,好不容易拿到的機會,那個必須得去。那麼更大比例的,自費出國留學呢?海外疫情,持續肆虐,今天2020.5.26日累計確診人數已達2,87,1362,美國累計達到1,705,668。
  • 今年還想高考後出國讀本科?就這樣做……|深圳大學留學服務中心
    2020年還適合本科留學嗎?我想出國讀本科,高考結束後還可以嗎?高考後在準備留學會不會晚了?面對本科留學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甚至很多家長和同學不知道該怎麼選擇,下面深圳大學留學服務中心來為大家解答下,2020年還想去本科留學,該怎樣做。
  • 2021年適合出國留學嗎
    甚至連美國移民相關部門都開始部分拒絕有著有效籤證的國人登機……在這時候,有留學計劃的朋友們有擔憂,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此時選擇留學道路,能否按計劃完成英語考試,是否能夠獲得籤證,在錄取之中是否會遭受歧視,甚至連籤證下來之後,能否順利入境外國似乎都成了問題。在疫情的緊張形勢下,大家的這些擔憂到底是不是合理呢?相比較考研和直接工作,選擇留學作為學業的路徑是否合適呢?
  • 有了網絡授課,還需要出國留學嗎?
    在線網課,更無法替代出國留學的切身感受和真實經歷,讀萬卷書很重要,行千裡路更重要。在西班牙的留學生,由於疫情也已經上了好久的網課,聽聽他們的現身說法:「出國念書不僅是上課念書。」世界並不在你的地圖與筆記裡……當你回來時,你從此與眾不同。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而不是活在虛擬網絡世界。海外留學生活,是一段任何時候回想起來,都會笑容滿面的求學經歷。留過學,你便仿佛獲得了感嘆"不過如此"的資格。
  • 疫情下的出國留學,2021年欲留學的孩子何去何從?
    根據全球高等教育諮詢機構QS (Quacquarelli Symonds)發布的《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留學生》調查顯示,66%的中國學生認為自己的留學計劃受到疫情影響,更多的人選擇推遲到下一年出境留學。
  • 優勢與創變|小眾留學、國內留學異軍突起,出國留學的性價比還高嗎?
    對國際教育行業而言,疫情最大的影響是導致留學出現了更多的不確定性。當下學生是否還要留學?何時出國留學?留學安全與否?國際化學校是否還做留學?成為國際化學校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據新學說了解,由於2020年國際政治格局複雜多變,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國際化學校學生、家長的心態都受到了一定影響。留學形勢發生變化,部分國際化學校學生的留學不再單一地選擇英美加澳等主流留學目的國,德日等國家成為「新寵」。此外,還有部分學生選擇GAP,甚至放棄出國留學計劃。
  • 疫情期間,為什麼選擇英國留學的人數還多了?在國內學習不好嗎?
    在國內學習不好嗎?一、往年都是美國大學是首先,如今美國對留學生諸多限制,導致留學英國的中國人多了起來。往年的數據來看,美國是中國留學生的首選,其次是英國,如今美國不能去了,大家就去比美國差一點的英國留學。英國也有很多知名的大學供留學生選擇,雖然疫情控制沒有中國好,但總體看,英國的疫情控制還可以,比美國強很多。
  • 疫情期間堅持送孩子出國留學,「海歸熱」真的有那麼熱嗎
    前不久,京譽君聽聞了這樣一件事,一位曾經在京譽君這裡學習的學生被家長送去了英國留學,聽聞是一所比較有名的大學。 一家子為了讓孩子能夠順利出國完成學習,人力、財力沒少搭,並且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親戚朋友都勸他們不要去,到時候萬一感染就麻煩了,這對父母這樣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