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裡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服從自然。我們違背大自然的結果是,我們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美,自然動態的美和天籟的美。沒有一個清潔美好的環境,再優裕的生活條件也無意義。
今天我們說一說桂林的象鼻山。這座山原名是漓山,因為此山極其像一隻巨象伸著長鼻子在灕江邊上飲用灕江甘甜的泉水而得其名,人稱桂林山水的象徵。
這座山因其神奇而得以著稱象鼻山。此山之神奇有二,一是形狀神態與巨象極相似;二是象山的象腿處造一輪天造地設水中名曰,形成了奇景「象山水月」。故這座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之山,還是桂林旅遊的象徵山,坐落灕江西邊的象山水月和灕江東邊的穿月巖相對,一個掛在天上,一個浮在水裡。構成了「灕江雙月」的景象。
在象鼻山的鼻子和象腿之間有一個通透的圓形大洞,長約十七米,寬約九點五米,高約十二米,面積約一百五十平方米。此洞名曰水月洞,因洞口朝向太陽,故又名朝陽洞。洞在灕江上,猶如明月浮在水上,十分像水中月,故以水月為名。
此洞還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洞中存有石刻五十餘件。當中有一副高約二百五十七釐米,寬約七百五十二釐米《黃清中興聖德頌碑》,由清代廣西巡撫倪文魏所撰題。是桂林石刻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副對太平天國進行強烈反擊的文章。
在此洞中還有一座亭子,初建於宋代,名曰朝陽亭,在清代改名為得月樓,現在已經荒廢了。在洞北面石壁上刻有《朝陽亭詩序》,由南宋詞人,書法家張孝祥到洞內遊玩,到晚上也沒有回去,流連忘返。不久後又來到這裡,高興就寫下了詩序,因為洞口朝東,所以就把亭子的名字,洞的名字,巖石的名字全都改成朝陽。在那以後,範成大由有了不同意見,又恢復了原來的名字,寫了《復水月洞銘》,刻在洞南面的石壁上。
在象鼻山的山腰南北兩面,相互貫通,高約兩米,寬約五到十米,長五十二點八米,是扁長形,面積約二百四十七平方米。這裡原本是一條地下河道,比水月洞形成的早。此巖名叫象眼巖,因在象鼻山的象眼處,故名叫象眼巖。
在山頂有一座寶塔,此塔名叫普賢塔,建立於明代,用來供奉普賢菩薩。中國共有兩座供奉普賢菩薩的寶塔,一座是這座在象鼻山的山頂的普賢塔;一座在四川峨眉山。
這就是桂林的象鼻山,美妙的風景,桂林的山水風。這裡美嗎,請留言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