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個女孩兒在街邊痛哭。
原來,女孩兒在高中畢業後,就聽家人的話出來打工,辛辛苦苦6年,終於攢下了20萬,卻全部被媽媽轉走,拿給弟弟買房子了。
這是某音的一條視頻爆料。
女孩兒嚎啕的哭聲,很讓人心疼。
掌心掌背都是肉,為什麼父母就要區別對待呢?兒子就一定比女兒好嗎?下面,小編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聊一聊父母重男輕女的深層原因。
養兒防老,是中國千百年來傳下來的傳統觀念,沿襲至今。在許多父母的意識裡,這個思想依舊未曾變過。為了自己老有所依,許多人、特別是農村人,拼了命也要生一個兒子出來。再加上,在農村,沒有兒子的家庭在村裡面會抬不起頭來,所以更得要一個兒子。
目前,我國養老制度不是很完善,許多人依舊期待著老了以後依靠兒子,雖然,對於現階段來說養兒是不是真的能夠防老暫未確定。但是有一個兒子守在跟前,父母的內心會安定許多。畢竟,兒子比女婿要靠譜許多。
有人說,女兒不是一樣可以養老送終嗎?在城市可能沒什麼太大差別,畢竟,關上門誰也不知道誰家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在農村,就真的不一樣了。農村,女兒要麼出嫁,要麼招女婿上門。如果以後女婿以後發達了,很有可能會回到原來所在地,不繼續呆在女方家裡,如果女婿沒有發達,那日子也定是不好過的,能指望的機率也不大。
所以,很多人還是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所以兒子承載著父母的希望,父母也將兒子看作是掌上明珠。
既然是掌上明珠,那麼很多的愛、很多的資源都傾向於兒子,就不足為怪了。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兒子,其他是女兒的情況下,就顯得特別明顯。
我們當地有一戶人家,生了五胎女兒,還流產了幾胎,最後終於生了一個兒子。兒子還沒有長大,父親就直接跟女兒們要求:將來兒子結婚,大女兒出多少錢,二女兒、三女兒、四女兒出多少錢,都分得清清楚楚。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依然是許多重男輕女的父母的核心理念。兒子起著傳宗接代的作用,他的孩子跟隨著父親的姓氏。兒子的本質是屬於家族的,是自己人,這個當然得維護。
傳宗接代,是父母對於他們的祖先的忠誠。說到底,也是愛的流動。因為對祖先的忠誠與愛,他們希望香火在他手裡繼續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永無止境。否則,如果香火從他們這一代終止的話,許多的父母會覺得無顏去見祖先,內心會強烈的自責,這是許多的父母所不願見到的。
基於這些強大的內在動因,父母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兒子能夠成婚,繼續家族的香火。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兒子不結婚,意味著這個家庭系統是不完整的,是殘缺的。許多人的人生,追求的是完整而圓滿,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家庭系統是完整而圓滿的。否則,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兒子的失敗。這也是整個主流社會的評價。不用自己說,周圍人也會說三道四,各種各樣的評價、眼光都會讓父母受不了。
所以,一定得要讓兒子結婚、娶到媳婦。
但女孩就不一樣了。女兒的孩子跟著男方姓(當然是指絕大多數),本質是別人家的。雖然現在這樣的觀念被逐步打破,但是在上一輩的父母心裡,特別是農村,依然很嚴重。
所以,很多的女孩是被物化的,是用來為家庭服務的。在這個物在自己家的時候,是需要最大化利用的。就包括很多女孩在出嫁之前掙的錢,多數要交給父母。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但已經成了很多地方約定俗成的習俗。
只不過,像某音上面的這個案例,父母做得過分了。一般的父母,沒有這麼狠心的,但不管怎麼樣,女兒掙的錢基本上會部分或者大部分給父母。
我國目前的現狀是男多女少,給兒子結婚、置備婚房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何況還有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彩禮錢,這是大多數二十多歲的男性承受不起的,往往需要掏空家裡幾代人的錢包才可能做到。
很多的父母,把孩子養大上學已經是不容易了,很難再拿出這筆錢來再給兒子買房。這時候,父母自然而然地想到讓女兒來幫助家裡,幫助父母承擔。甚至在有一些地方,父母用女兒的婚前得來的彩禮錢,去給兒子結婚。否則,如果父母拿不出錢來,這個兒子就結不了婚。作為父母,如果沒辦法讓兒子結婚,那是絕對不行的。所以,讓女兒幫助出點錢來幫助家裡,讓弟弟買房結婚,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
在很多地方,依然秉承著這樣一個觀點:女兒終究是別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在女兒未嫁以前,能為家裡貢獻多少就是多少。基本上,很多農村地區重男輕女的家庭,會把女兒未嫁以前賺的錢多數拿走,以作為對父母的回報。
可是結婚不是兒子自己的事情嗎?他可以自己掙錢自己買房啊!70後、80許多人都是這樣的。但是85後及以後這些人,在房價日漸走高之際,很多人根本就無力承擔買房的壓力,更別說結婚還需要一大筆錢。
再加上,很多兒子也有這樣的思想:父母將來老了是要指望我的,所以現在我買房結婚父母當然得要幫一下。
如果是幫一下還可以,但許多的男孩在養育的過程中,都被慣壞了,很難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覺得這些都應該是父母要給自己準備的。加上,社會上目前也是這個風氣。所以,許多男孩結婚買房基本上都是倚仗父母。
父母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就把這個責任的部分或大部分轉嫁給女兒了。在許多父母的觀念裡面,女兒終究是要嫁人的,在出嫁之前幫襯一下家裡,是非常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也是女兒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最直接方式。
把女兒工具化、物化,根本就不顧女兒的感受。事實上,這些父母本身也在把自己物化,因為他們從小也是被這樣對待長大的。
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在什麼年齡段就要做什麼,按照這個既定的程序來走就是對的。至於,你的感受如何,你高興不高興,快樂不快樂,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就按照這個既定模式和程序走下去就對了。
首先,我們需要留有底線。可以幫父母,但是在一定範圍與程度內,盡我們所能。必須要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否則原生家庭的坑是永遠也填不滿的。比如,那個被母親拿走20萬的女孩,你可以不告訴母親密碼啊,也可以不告訴母親你到底存了多少錢。給一部分父母,自己留一部分,讓自己舒服的時候,幫一下家裡,父母也會很感激你。
所以,為自己設立一個合理的界限,大家都會很好。
其次,在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父母們的思想裡,不要指望會得到父母均等的愛,否則只會讓自己受傷。不是父母不給,是他們做不到。慣性的使然,一輩子的傳統觀念,要父母改變,是何其的難!就算是70後、80後這些人,受過許多的教育,要轉變一些小時候由原生家族鑄成的模式,都非常的難,更何況是受教育不多的父母?要明白,父母是人,不是神。
同時也要明白,父母依然是愛我們的,只是這份愛是不均衡的。畢竟,他們將我們養大,供我們讀書,就已經是很好了,就已經需要感激了。
當帶著這樣的覺知去看父母的時候,你會好受很多。重要的是,與自己和解,不要停留在父母重男輕女的執念裡。我們改變不了別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將視角投向更廣闊的範圍,你會輕鬆、快樂很多。
再次,用心理學的知識來療愈自己在原生家庭受的傷。有些傷,真的很深、很痛,但只要你願意,依舊是可以療愈的。去看見、去溫暖、去愛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去瓦解原生家庭一些舊的模式,抖落掉古老的傷痛,讓自己走出父母的陰影,用自己的力量來活出全新的自己。
可喜的是,雖然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上一輩體現得很明顯。但是70後以後,這樣的思維已經淡了許多,往後走會越來越淡。大部分的女孩,也都跟男孩一樣被重視、被當作掌上明珠。雖然,做到完全的男女平等還需要時間,但是已經在往這個路上走了。
女孩們,會越來越被父母重視。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用,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