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似乎只有在電影中才能看到的荒誕劇情在廣東湛江調風鎮東平村上演。當地男生曹某某花了3000元偽造了一份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其父母信以為真,花了四五萬元置辦酒席慶祝,不料因為「錄取通知書」上面有錯別字,還因為驚動了當地教育局,「偽造風波」就此敗露。
大家心裡都清楚,瞞的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即使沒有這個錯別字,這場鬧劇也遲早要翻車。同時,此事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和監管的漏洞,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家長怎麼就信了?
考上清華的名額極其有限,往往只有全省最拔尖的學生才有機會。二者差距之大不需贅述,其父母怎麼就信了呢?
澎湃新聞:毫無疑問,他的父母對當地的教育情況、全國的高考形勢,以及自己孩子的真實水平都缺乏最基本的認知,這樣的「認知鴻溝」折射出的家庭關係,值得我們反思。
從大擺筵席,到當場氣暈,我能理解這位父親經歷的巨大打擊。很多家長,習慣了為孩子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或是為他的錯誤而暴跳如雷,卻從不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成長都做了什麼,有沒有足夠關心過孩子。
孩子可原諒,假證別放過
從「全村的希望」變成了「全家的希望落空」,這則鬧劇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費解之外,有很多訕笑的聲音。我們該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新京報:在這事上,購買偽造錄取通知書當然不對。從目前的後果看,這孩子的「惡作劇」確實鬧大了,作為這幕鬧劇的導演,他的確有責,但從善意出發,對其不妨多些包容。
但由此事牽出的假證製售鏈條,顯然不能被放過——雖然假證製售者在此事中扮演的只是「遞刀者」,但對其露頭就打,並強化日常治理力度,很有必要。假證黑產可能涉「罪」,不可縱容。
虛假證件交易,在電商平臺上還有多大規模?
如果不是廣東這個低分考生偽造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欺騙家長的黑色荒誕,可能我們還不知道廣泛存在於電商平臺上的這種虛假證件交易。
某電商平臺製售假證的商家
正觀新聞:從媒體報導的內容來看,電商平臺上很多大學的證件都有。虛假通知書當然無法入學,可那些家庭調查表、貧困資助調查表,如果並非相關照顧對象,但是不是通過網上購買假證件,就可以過關了呢?而既然能夠造假大學錄取資料,那麼會不會在其他相關證件造假上同樣如此呢?
過於逼真的虛假證件,讓那個學生上演了荒誕一幕;而廣泛存在於電商平臺上的這些證件造假和交易,有著更大的社會危害。
孩子,請像個成人一樣面對
虛榮心有多大,謊言的破綻就有多大。本來只是騙騙家人,卻鬧到盡人皆知的地步,孩子承受不住壓力終於離家出走了。那麼,作為曹某,該怎樣面對這樣的結果呢?
長城評論:按照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研究,人格塑造分八個階段,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應不同的任務,12歲到18歲的青春期對應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所謂「自我同一性」,就是對「我是誰」的認識,這個時期的任務就是要認識自己,確定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確定自己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
曹某成績不好,但是渴望被他人認可的心情可能和所有少年一樣,當心理需求與客觀現狀產生衝突後,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不小心誤上了歧路。這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為自己和家人編織一個美夢,卻不曾想,當夢與現實相反的時候,噩夢醒來是喜劇,美夢破滅就是悲劇。以後的路還長,希望曹某能像個成人一樣面對。就像該鎮鎮長所說:「孩子比較小,糾正他的想法,我們要給小孩一條路」。
來源:正觀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