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一詞是如何來的呢?
原來,在我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君等詞的涵義一樣,都是朋友之間的稱呼。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後漢書·劉陶傳》曰:「所與交友,必也同志。」
到了現代,「同志」成為政黨內部成員之間的稱呼。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內部就已互稱「同志」。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那些一心推翻滿清王朝的同盟會會員們也互稱「同志」,聽上去不但得體而且悲壯。孫中山在其著名的《總理遺囑》中也呼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時,也開始引用「同志」一詞。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並賦予其新的涵義。
1923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以及與外國共產黨及工人組織之間,互稱「同志」也多了起來。新中國成立後,「同志」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毛澤東同志在1959年還專門指示,要大家互稱「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至此,「同志」這一稱呼已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再次指出:「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來源:檢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