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9日電 (聶叢笑郭雪吟)9月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5年第12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特別強調沙門氏菌的危害與其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隱患。
稍早以前,美國剛剛發生了一起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8月1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11個州近期爆發沙門氏菌感染,造成65人患病,而導致這次食源性疾病暴發的元兇可能是人們喜愛的金槍魚壽司。
據了解,我國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首位。2006-2010年間我國報告的病因明確的細菌性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中,70%~80%是由沙門氏菌所致。
美國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網運用所建立的模型評估認為,美國每年有140萬非傷寒沙門菌病例,導致16.8萬人次就診,1.5萬人次住院和400人死亡。同樣,在歐盟所有病因明確的食源性暴發事件中,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佔比較高。
事實表明,該病原菌對人類健康影響風險較高、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負擔較大。
沙門氏菌中毒症狀以急性腸胃炎為主。典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腹疼、發熱等,重症病人會出現打寒戰、驚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狀,甚至導致死亡。多數沙門氏菌病患者不需服藥即可自愈,但嬰兒、老人及體質差的患者應及時就醫治療。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評估一部副主任朱江輝介紹,沙門氏菌是最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其中禽肉及其製品、雞蛋是重要載體。廚房沒有做到生熟分開是國際上公認的導致沙門氏菌中毒的主要原因。此外,近年來,被沙門氏菌汙染的即食食品特別是海產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多次發生。
專家提醒,消費者應加強自身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沙門氏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隱患。具體應該做到: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
2、不吃生肉或未經徹底煮熟的肉,不生吃雞蛋,不喝生奶。
3、廚房的砧板要生熟分開。尤其是加工生鮮海產品和生肉類食品後,務必將砧板洗淨晾乾,以免汙染其它食物。
4、生家禽肉、牛肉、豬肉均應視為可能受汙染的食物,情況允許時,新鮮肉應該放在乾淨的塑膠袋內,以免滲出血水汙染別的食物。
5、對於市場銷售的各種即食食品,應儘量購買正規品牌、包裝完好的產品,並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食用前注意是否有變質情況。
6、進食剩菜、剩飯前要徹底加熱。
針對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專家強調,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應加強對整個食品鏈條的控制,其中原料安全和生產加工步驟是易受汙染的關鍵點。餐飲單位應嚴格遵守有關衛生制度,特別要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