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近百名名學者參加此次研討會。(圖片來源:中評社 )
由華中師範大學、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的首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5日在武漢開幕。此次會議主題為「共謀國家統一,攜手民族復興」,來自兩岸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與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戴秉國開幕式致辭
戴秉國 圖源:視覺中國
他表示,完成國家統一與實現民族復興相輔相成,這是一項非常偉大也非常艱巨的歷史性工程,我們要以更多的細心、耐心和恆心來逐步接近並最終完成這一目標。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布局、策劃與實踐。兩岸學者可以走在前面,多做這方面工作。針對當前兩岸形勢,他提出四點看法:第一,堅決反對與遏制形形色色的「臺獨」分裂勢力與活動,切實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第二,堅定地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第三,密切關注影響中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外部因素,防止外部勢力損害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第四,大力為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營造穩定環境,積蓄力量,創造條件。湖北省委常委爾肯江•吐拉洪致辭表示,湖北省委、省政府秉持「兩岸一家親」認真貫徹落實國臺辦等29個部門發布實施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動鄂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與臺灣同胞共享大陸發展機遇。一是著力打造在鄂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平臺;二是著力打造支持在鄂臺企發展平臺;三是著力打造鄂臺交流合作平臺。
孫亞夫來源:臺媒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表示,沒有祖國完全統一,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復興。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同一個進程,是密不可分的進程,也是相輔相成的進程。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一定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他說,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進行艱巨的努力,不經過種種挑戰、重重磨難是不可想像的。但中國大陸的的發展已經不可遏制,完全可以應對面臨的挑戰和風險。
首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在武漢開幕
首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舉行 戴秉國出席並致辭
兩岸學者共探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
會上,兩岸專家圍繞「兩岸關係發展與國家統一框架設計」「兩岸共同推進民族復興進程中面臨的風險與應對」「影響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國際因素」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周懷志:未來30年,兩岸統一大勢將越來越清晰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周懷志 圖片來源:中評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認為,過去30年,兩岸的相互影響力已發生顛覆性變化;未來30年,兩岸統一大勢將越來越清晰,對抗無濟於事、倒退沒有出路、維持現狀只是一廂情願。
嚴峻:國家統一問題上要積極布局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 圖源:海外網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說,兩岸統一以前並非「國與國」的關係,這種統一併非領土和主權的再造,而是雙方結束政治對立。在國家統一問題上不能急躁冒進,但要積極布局、開拓進取,努力創造條件。
李鵬:兩岸當前困難只是一時的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 圖片來源:中新網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表示,放眼長遠,當前的困難只是一時的,兩岸關係定會隨著大陸發展和兩岸民間交流推進而繼續前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大陸依然會毫不動搖地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既定道路,努力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為最終統一奠定更雄厚的基礎、創造更好條件。
張文生:未來三十年兩岸勢力對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 圖源:中評社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表示,過去三十年兩岸關係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未來三十年兩岸勢力對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應當爭取臺灣民眾的認同發生根本性轉變。但未來三十年兩岸關係挑戰依然嚴峻,應在兩岸政治關係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隨後他也探討了未來國家統一的四種模式,即共議統一的和平模式、漸進吸收的融合模式、逐漸統一的蠶食模式和一句解決的非和平模式。
夏安凌:武統並非迫在眉睫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安凌 圖源網絡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夏安凌表示,雖然當前兩岸關係嚴重倒退,但武統並非迫在眉睫,武力統一達到的結果一定是一國兩制的變異。而和平統一也還未到達非山窮水盡的地步。雖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遭到挫折,但危機中孕育著機遇。臺灣應當在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才能有光明未來。
嚴安林: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始終沒有撒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 圖源: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認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這是對當前與未來國際局勢的相當精準的科學判斷。應當看到美國等在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臺灣問題上始終沒有撒手,不少估計是李並不希望中華民族復興,從而打「臺灣牌」,在臺灣問題上牽制中國大陸的發展。解決臺灣問題的外在國際因素在短時期內消極大於積極,但長遠來看必將是積極的、正面性的因素佔據主流,因為中國的和平統一,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樣也符合亞太與世界各國及人民的利益。
王高成:兩岸統一是必然要完成的任務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 圖源:中時電子報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表示,中共十九大展現出大陸對於統一的態度更趨積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目標下,兩岸統一是必然要完成的任務。今後大陸對於兩岸關係的推進,以及「反獨促統」的力道必然更為加強。儘管兩岸和平統一面臨臺灣執政黨不願統一、內部主張統一的力量衰退、美國等國際勢力的阻撓、大陸武統聲浪上升等挑戰,但和平統一仍存在不少機遇,大陸領導人對於和平統一堅定信念,大陸綜合實力持續崛起,對臺政策強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等。隨著大陸持續發展強大,對臺採取正確政策措施,一定可以克服障礙,達成兩岸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郭震遠:大陸綜合實力已形成對臺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
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郭震遠 圖源:中評社
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郭震遠認為,大陸的綜合實力已經形成對臺灣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但在實現中國完全統一過程中有兩大最嚴峻挑戰,一是如何將大陸對臺灣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及時、有效地轉化為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主要推動力量,二是在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新時期,兩岸統「獨」對抗不僅將長期存在,而且還將繼續深化、複雜化,並可能在特定條件下激化。他指出,這兩大最嚴峻挑戰能否對中國實現完全統一形成障礙、產生不利影響,關鍵還在於能否對之及時、有效地予以化解、消除,轉化為促進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強勁推動力。
郭震遠: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有兩大最嚴峻挑戰
兩岸學者:未來30年,兩岸統一大勢將愈加清晰
彭維學:未來30年是統一換擋提速的關鍵期
臺灣無獨立可能 兩岸只有如何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