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 「兩岸統一」關鍵期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在武漢開幕

兩岸近百名名學者參加此次研討會。(圖片來源:中評社 )

   

   由華中師範大學、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的首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5日在武漢開幕。此次會議主題為「共謀國家統一,攜手民族復興」,來自兩岸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與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戴秉國開幕式致辭

戴秉國 圖源:視覺中國

    他表示,完成國家統一與實現民族復興相輔相成,這是一項非常偉大也非常艱巨的歷史性工程,我們要以更多的細心、耐心和恆心來逐步接近並最終完成這一目標。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布局、策劃與實踐。兩岸學者可以走在前面,多做這方面工作。針對當前兩岸形勢,他提出四點看法:第一,堅決反對與遏制形形色色的「臺獨」分裂勢力與活動,切實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第二,堅定地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第三,密切關注影響中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外部因素,防止外部勢力損害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第四,大力為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營造穩定環境,積蓄力量,創造條件。

    湖北省委常委爾肯江•吐拉洪致辭表示,湖北省委、省政府秉持「兩岸一家親」認真貫徹落實國臺辦等29個部門發布實施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動鄂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與臺灣同胞共享大陸發展機遇。一是著力打造在鄂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平臺;二是著力打造支持在鄂臺企發展平臺;三是著力打造鄂臺交流合作平臺。

 

                                                  孫亞夫來源:臺媒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表示,沒有祖國完全統一,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復興。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同一個進程,是密不可分的進程,也是相輔相成的進程。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一定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他說,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進行艱巨的努力,不經過種種挑戰、重重磨難是不可想像的。但中國大陸的的發展已經不可遏制,完全可以應對面臨的挑戰和風險。 

首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在武漢開幕

首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舉行 戴秉國出席並致辭  

  

兩岸學者共探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

   會上,兩岸專家圍繞「兩岸關係發展與國家統一框架設計」「兩岸共同推進民族復興進程中面臨的風險與應對」「影響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國際因素」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周懷志:未來30年,兩岸統一大勢將越來越清晰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周懷志 圖片來源:中評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認為,過去30年,兩岸的相互影響力已發生顛覆性變化;未來30年,兩岸統一大勢將越來越清晰,對抗無濟於事、倒退沒有出路、維持現狀只是一廂情願。

  周志懷分析,未來,「臺獨」分裂勢力不斷逼近大陸紅線是重大隱患,而美國幹預臺海的意願和能力漸趨下降,島內無法就兩岸關係形成共識致使其與大陸的談判能力日益衰退。對此,他建議,研究制定國家完全統一與民族復興對接的基本方略,建立兩岸共同智庫,融合發展、精準打擊「臺獨」,不斷增加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國家統一元素,不留隱患地解決臺灣問題。

 

嚴峻:國家統一問題上要積極布局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  圖源:海外網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說,兩岸統一以前並非「國與國」的關係,這種統一併非領土和主權的再造,而是雙方結束政治對立。在國家統一問題上不能急躁冒進,但要積極布局、開拓進取,努力創造條件。

 

李鵬:兩岸當前困難只是一時的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 圖片來源:中新網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表示,放眼長遠,當前的困難只是一時的,兩岸關係定會隨著大陸發展和兩岸民間交流推進而繼續前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大陸依然會毫不動搖地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既定道路,努力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為最終統一奠定更雄厚的基礎、創造更好條件。

 

張文生:未來三十年兩岸勢力對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 圖源:中評社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表示,過去三十年兩岸關係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未來三十年兩岸勢力對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應當爭取臺灣民眾的認同發生根本性轉變。但未來三十年兩岸關係挑戰依然嚴峻,應在兩岸政治關係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隨後他也探討了未來國家統一的四種模式,即共議統一的和平模式、漸進吸收的融合模式、逐漸統一的蠶食模式和一句解決的非和平模式。 

 

夏安凌:武統並非迫在眉睫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安凌 圖源網絡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夏安凌表示,雖然當前兩岸關係嚴重倒退,但武統並非迫在眉睫,武力統一達到的結果一定是一國兩制的變異。而和平統一也還未到達非山窮水盡的地步。雖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遭到挫折,但危機中孕育著機遇。臺灣應當在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才能有光明未來。 

 

 嚴安林: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始終沒有撒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嚴安林 圖源: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認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這是對當前與未來國際局勢的相當精準的科學判斷。應當看到美國等在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臺灣問題上始終沒有撒手,不少估計是李並不希望中華民族復興,從而打「臺灣牌」,在臺灣問題上牽制中國大陸的發展。解決臺灣問題的外在國際因素在短時期內消極大於積極,但長遠來看必將是積極的、正面性的因素佔據主流,因為中國的和平統一,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樣也符合亞太與世界各國及人民的利益。 

 

王高成:兩岸統一是必然要完成的任務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 圖源:中時電子報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表示,中共十九大展現出大陸對於統一的態度更趨積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目標下,兩岸統一是必然要完成的任務。今後大陸對於兩岸關係的推進,以及「反獨促統」的力道必然更為加強。儘管兩岸和平統一面臨臺灣執政黨不願統一、內部主張統一的力量衰退、美國等國際勢力的阻撓、大陸武統聲浪上升等挑戰,但和平統一仍存在不少機遇,大陸領導人對於和平統一堅定信念,大陸綜合實力持續崛起,對臺政策強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等。隨著大陸持續發展強大,對臺採取正確政策措施,一定可以克服障礙,達成兩岸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郭震遠:大陸綜合實力已形成對臺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

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

                                                                   郭震遠 圖源:中評社

    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郭震遠認為,大陸的綜合實力已經形成對臺灣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但在實現中國完全統一過程中有兩大最嚴峻挑戰,一是如何將大陸對臺灣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及時、有效地轉化為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主要推動力量,二是在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新時期,兩岸統「獨」對抗不僅將長期存在,而且還將繼續深化、複雜化,並可能在特定條件下激化。他指出,這兩大最嚴峻挑戰能否對中國實現完全統一形成障礙、產生不利影響,關鍵還在於能否對之及時、有效地予以化解、消除,轉化為促進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強勁推動力。

 
郭震遠: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有兩大最嚴峻挑戰 

兩岸學者:未來30年,兩岸統一大勢將愈加清晰

彭維學:未來30年是統一換擋提速的關鍵期  

臺灣無獨立可能 兩岸只有如何統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臺退將吳斯懷:兩岸未來的選項只有統一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退役陸軍中將吳斯懷13日對臺灣的未來發展表示,兩岸的未來只剩下「統一」這個選項,應該承認「九二共識」,為臺灣民眾爭取最有利的統一條件和時機。吳斯懷說,臺灣的未來表面上看起來有三個選項,「維持現狀」、「臺獨」、統一。但他認為「維持現狀」不是選項,只是「臺獨」或統一過渡時期的手段而已,更科學的說,現狀是不可能維持不變的,現狀是現在進行式,是動態的,是不斷變化的情況,「如何能維持不變?」
  • 洪秀柱:兩岸未來要統一,方式、時間都可以談
    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兩岸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下往深水區走,未來要統一。至於統一的步伐、方式、時間,都可以談;但一定要從經濟、政治兩方面同時解決,否則就是空談。 針對這一事件,洪秀柱對中評社表示,馬英九上臺8年中,兩岸保持著非常好的狀態。 至於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所說的「維持現狀」,洪秀柱認為,「現狀」指當年互相交流的和諧氣氛。但如果國民黨能重新執政的話,當年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恐怕不太夠用了。
  • 未來10年兩岸會統一嗎?最新民調:17.6%臺灣民眾相信「有可能」
    根據臺灣平面媒體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有超過6成的民眾認為,為來10年內,兩岸不會走向統一;但也有17.6%民眾相信「有可能」統一。《遠見雜誌》11月30日所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對於大陸在為來10年內可不可能實現與臺灣統一,有66.3%民眾表示不可能,認為可能的民眾則有17.6%,另外還有16.1%民眾沒有明確表示意見。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兩岸專家激烈討論
    2020年,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係面臨複雜嚴峻的挑戰。祖國大陸積極應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向前邁進,2021年的臺海局勢將格外引人關注。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其中的兩岸話題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
  • 兩岸統一隻有三條路
    未來一年,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日前,美驅逐艦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跟蹤監視下竄航臺灣海峽。昨日,中國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順利通過臺灣海峽,赴南海相關海域開展訓練。面對兩岸軍事升溫,民進黨的回應是軍備加碼,而且是加碼再加碼。
  • 2020或是決定兩岸關係未來走向關鍵年
    2020年將是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年,大陸已啟動最壞打算,或將在今年決定對臺方針走向「和統」或「武統」。受疫情影響,全國兩會延至5月21、22日登場,這是兩會首次在「5·20」之後開幕,預料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5·20」演說涉及兩岸內容,將成為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們討論重點。
  • 思辨統一:兩岸統一需要先做好一件事 大參考
    未來的有效解決之道還是得靠相互合作來進行產業的分工。對抗,永遠只有輸家,和平,才能國泰民安。這是歷史的鐵律,也是人類的真理。想一想,如果兩岸終止對抗,如果兩岸是一個共同的市場,我們每天朝九晚五所期待的國泰民安、國強民富,是不是容易的多?美國前總統威爾遜說:「領導的責任是把國家帶往發展的方向,讓後代子孫邁向陽光普照的高地。」
  • 《建議》談兩岸統一,為何沒有出現「和平」兩字?
    而在這樣的關鍵節點,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不僅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擘畫出一幅宏偉藍圖,而且也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實現祖國統一做出了新的判斷,提出了新的要求。那麼,「十四五」之於未來兩岸關係,到底都有哪些看點?
  • 蔡英文稱統一不是唯一選項 國臺辦:統一是兩岸同胞共同目標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5月30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安峰山就近期熱點問題作出回應。相關內容如下:記者:日前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在一次黨內會議上罕見對兩岸統一清楚表示,強調臺有關「增修條文」「最終目的是國家統一為原則」。
  • "現在到兩岸統一的時間窗口了嗎?"
    嚴安林:這次紀念大會和兩岸局勢當然有關係。首先我們必須看到,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在第二個兩岸關係時間點上,習總書記借這樣一個場合,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未來我們對臺的大政方針。在這樣一個場合闡述這樣的政策,非常難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機遇。
  • 張華:歷史大勢與領導人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兩岸交流30年的...
    回顧兩岸關係30年的發展歷程,一個最基本的啟示就是歷史大勢決定了兩岸最終走向統一,但同時,不同領導人的不同抉擇也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    歷史大勢決定了兩岸關係基本態勢     兩岸關係的大勢是什麼?一是大陸對臺灣的實力優勢持續擴大,二是國際社會一中格局越來越穩固。
  • 特力屋兩岸門店統一改為「HOLA特力和樂」 未來將拓展二三線
    特力兩岸整合跨大步,9月起兩岸零售通路名稱統一為「HOLA(需求面積:30-60平方米)特力和樂」,未來四年將在大陸積極展店,2015年目標擴充至55家,較目前店數倍增,屆時將挑戰成為大陸前兩大居家通路品牌。
  • 李振廣:勇敢迎接挑戰 堅定兩岸統一航向
    這意味著民進黨將繼續在未來四年時間裡在臺灣地區執政,同時也意味著在未來四年兩岸將繼續面臨來自島內分裂勢力帶來的各種挑戰,兩岸關係形勢將更複雜、更嚴峻。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在兩岸實力對比的天平大幅度向大陸一邊傾斜的情況下,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勇氣和實力迎接這一挑戰,堅持兩岸統一航向,把祖國統一事業推向前進。
  • 吳家瑩:和平統一是正道,是兩岸關係的唯一出路
    同時,表達了中國和平統一是對人類世界進步的貢獻,表明了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擔當和榜樣。兩岸和平統一是正道,也是今後兩岸關係唯一的出路所在。」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如是表示。吳家瑩認為,40年來,《告臺灣同胞書》成為了指引兩岸關係前進發展的明燈,實現破冰起航,兩岸交流也從無到有,再從「小三通」到「大三通」,實現了多個跨越,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巨大的福祉,兩岸隔絕造成的親人思念和痛苦已經一去不復返,兩岸交流、和平發展以及「九二共識」成為了主流民意,有力的抨擊了島內的「臺獨」勢力。
  • 新黨主席吳成典:兩岸一定要統一,也必然統一
    我覺得這個東西都比較狹窄一點,兩岸同文同種,大家都能夠攜手合作,民族的可貴性就會更增高。 我常常講,兩岸統一之後,民族就復興了。為什麼叫偉大復興呢?為什麼加「偉大」兩個字呢?基本上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我們兩岸血濃於水的感情,把我們智慧發揮之後,可以把過去恩恩怨怨暫時擺一邊的,未來讓這個民族更偉大。
  • 兩岸關係只要和平、不要統一的時代終將終結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華中師大臺灣與東亞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在會上指出,當前兩岸關係面臨三重斷裂:和平發展機遇期的斷裂、中美共管「臺獨」的斷裂、認同的斷裂。周志懷指出,2016年在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在關乎臺海和平前景問題上,兩岸關係出現了三個嚴重斷裂,導致臺海形勢未知風險加大,和平前景受到嚴重衝擊。這三個斷裂是:第一,兩岸關係面臨和平發展機遇期的斷裂。
  • 臺民眾不滿蔡英文兩岸政策 支持統一率持續上升
    摘要:綠營民意調查機構「臺灣民意基金會」近日舉行「2018年終臺灣重大民意走向」民調發表會,結果顯示支持「未來兩岸統一」的人增長了10個百分點,從2016年開始持續走高。
  • 「追求兩岸統一」不應是禁忌
    其實這正凸顯了臺灣「朝野」的政治角力,真正屬核心的攻防議題在於兩岸關係與「統獨」之爭。 上述陳柏惟所說的「中國黨」既是指「中國國民黨」,也是指中國國民黨是共產黨的「同路人」。在陳柏惟及其支持者的觀念中,他們致力於「臺灣獨立建國」,力抗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的國民黨,所以只要是國民黨主張的政策,他們都配合民進黨採反對甚至壓制的立場。
  • 學者討論兩岸統一:「維持現狀」只是蔡英文的掩護工具
    與會的專家學者均認為,兩岸同屬一中,統一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方向,但要切實把握好統一的時間點,破除臺灣老百姓對於統一的心理障礙,真正達到兩岸「心靈契合」的完全統一,而絕非僅僅是形式上的統一。而蔡英文當局目前所謂的「維持現狀」,不可能維持太久,只是兩岸關係走向當中的一種過渡階段。
  • 兩岸和平統一希望有多大?
    2021《環球時報》年會2020年12月5日在北京舉辦。「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成為本次年會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局勢的惡化,造成民意的對撞,大陸網際網路上武統聲浪此起彼伏,兩岸網民在虛擬空間「交火」,一場無休止的舌戰已率先打響。「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兵戎相見是當前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後選項嗎?在2021《環球時報》年會上,兩岸學者圍繞此議題唇槍舌劍,與會者認為,統一是歷史大勢,武力統一是最後選項,誰也不樂見戰爭,和平統一雖具有高難度,但要有自信去創造和平統一這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新的、更大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