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民國大師之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2020-12-09 騰訊網

費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醫預科,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博士學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選為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 。

費孝通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費孝通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費孝通先後對中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策略。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提出並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並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1910年11月2日(清宣統二年),費孝通誕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一個重視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六歲入吳江縣城的第一小學,後轉入振華女校就讀。1923年,轉入東吳大學附屬一中。1924年開始發表文章。

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高中畢業,升入東吳大學,攻醫預科,想成為一名醫生,懸壺濟世,救死扶傷。後受進步思想影響,於1930年轉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山東鄒平縣參加鄉村建設工作。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學人類學系,師從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成為中國最早在本土獲得社會人類學碩士的青年學者。

1935年(中華民囯二十四年),費孝通與王同惠結為伉儷。同年,費孝通從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取得該校公費留學資格。出國前偕王同惠赴廣西實地調查,在瑤山迷路失事,王同惠身亡,費孝通受傷。翌年費孝通返鄉休息,準備出國。在此期間,去吳江縣廟港鄉開弦弓村參觀訪問,在該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調查。

  1936年秋(中華民國二十五年),費孝通抵英,師從布·馬林諾斯基完成博士學業,根據其在吳江的調查結果寫出論文《江村經濟》 。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費孝通從英國返回中國,任教於雲南大學,成立社會研究室開展調查工作。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與孟吟女士結婚並生下一女。

  1938年至1946年,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持雲南大學和燕京大學合辦的社會學研究室。其間,於1943年赴美國學習訪問。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費孝通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曾任清華大學教授。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於民主愛國運動。

1946年11月(民國三十五年)訪問英國。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到清華大學任教。

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55年,到貴州進行民族識別,參加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1956年,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組織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深入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歷史調查。費孝通與黃現璠都是調查組的負責人,又同是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

1958年2月1日,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作出了「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的決議。費孝通曾說:「失去知識分子等於失去民心。」文革期間,吳文藻夫婦、潘光旦和費孝通在中央民族學院二號樓翻譯《世界史》和《世界史綱》,這是他們四人最後的相聚時光。

1957年3月24日,費孝通寫的《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發表在《人民日報》,被劃為「右派」。同年反右運動,費孝通被錯劃為中國著名的大右派,是人類學界、民族學界的著名五右派(吳澤霖、潘光旦、黃現璠、吳文藻、費孝通)之一。

1972年,回到中央民族學院,和吳文藻、謝冰心等翻譯海斯及穆恩的《世界史》和韋爾斯的《世界史綱》。

1979年,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著手重建中國社會學。 

1980年,在美國丹佛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並被列為該會會員。

1982年,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986年2月,費孝通寫了《小商品,大市場》文章,使得溫州人的形象在全國範圍內引起關注

1994年,費孝通第二次考察溫州,再次發表《家底實創新業》。

1998年,費孝通就溫州三次發文《築碼頭闖天下》。三篇文章。 

1988年,費孝通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費孝通獲《大英百科全書》獎。此後費孝通先後對中國西北地區、西南地區、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原經濟協作區、淮海經濟協作區、東北地區、京九鐵路沿線地區等進行實地調查,代表民盟中央就所調查的每個區域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建議,為改善中國的生產力布局、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協調發展提供智力支持。90年代中後期,在繼續進行實地調查的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並結集出版《費孝通文集》(16卷)。

2005年4月24日22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

推薦好書好詩好故事

天天送好書,

分享即快樂!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點我算一下~費孝通(1910-2005),男,江蘇吳江人,中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36年赴英國留學,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現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後擔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副教務長。
  • 文化人類學推薦書目
    這是我目前看到的較好的人類學基礎讀物,既縱向地照顧到人類學的發展歷程,又橫向地敘述了人類學的各個分支領域以及人類學的基本觀點和主題。文字通俗易懂,不愧為名家之作。但書中關於中國的案例太少,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稍顯遺憾。3. Kottak, Conrad Phillip. 2002. Cultural anthropology (9th edition).
  • 吳景鍵︱中國社會人類學的「船長」
    而八十年後,馬氏的這篇「序言」本身也與《江村經濟》一道躋身中國社會學的經典文本之一,被莫裡斯·弗裡德曼(Maurice Freedman)認為預言了「社會人類學的中國時代」(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的到來。然而,對這篇經典「序言」的來龍去脈,費老本人的回憶卻相當簡略。
  • 一位被忽略的哲學人類學大師——馬克思·舍勒!
    世人尤其是中國人都知道馬克思、恩格斯,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些偉大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之前,早有人為他們做了強有力的思想支撐和鋪墊,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宣言》和《資本論》產生的過程中,黑格爾的辯證法就起了不少作用的影響,隨後德國哲學又出現了謝林和馬克思·舍勒這樣的人物,正是有了這些偉大哲學家的前赴後繼
  • 【2018026·社會學】青年學者專輯丨丨楊渝東丨和弦與變奏:孫本文文化社會學與黃文山文化學之比較
    【關鍵詞】孫本文;文化社會學;黃文山;文化學【來源】中國研究,2012(01):219-234.孫本文和黃文山,是北大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又曾共同執掌過中央大學社會學系。在民國兩大重要學術團體——中國社會學社和中國民族學會——的創建過程中,兩人亦都比肩而立,風雨同舟。
  • 王偉臣 | 法律社會學與法律人類學的邊界
    ,法律人類學又失去了專屬的研究方法,它與法律社會學的邊界最終徹底消失。基於對法律理解的立場,並無必要強調什麼是法律社會學,什麼又是法律人類學,它們之間的邊界不能僅僅只是被動地消失,而必須要主動地開放。關鍵詞: 法律社會學; 法律人類學; 學科; 邊界 近年來,法律人類學逐漸進入中國法學界的視野,大有成為當代社科法學新成員之勢
  • 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
    從實求知,深耕學術既有社會人類之關懷亦細察中國的山川風物從「蘇南模式」到「溫州模式」從「文化自覺」到「美美與共」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國精神的追尋與開拓立足「中國鄉土」尋找「富民之路」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
  • 開辦社會學類專業知名院校縱覽
    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  社會學在中國人民大學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伊始,恰逢全國高校學科調整。在社會學專業被取消之際,許多著名社會學家來到人大工作,為其在20世紀80年代初恢復和發展社會學奠定了重要基礎。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然而在這一時期,中國人類學學科發展面臨著「依附式發展」的困境,具體表現在理論依附和學科依附兩個方面。那麼,如何擺脫「依附式發展」的困境,探索中國特色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使之成為研究中國當代社會的一門顯學,已成為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的時代使命。
  • 史上"最大牌"的校歌之一!民國大師級人物作詞譜曲,句句震撼人心!
    年,當時國內時局動蕩,國外帝國主義勢力妄圖瓜分中國,日俄兩國仍然覬覦中國東北,虎視眈眈。&34;的校歌之一1928年,東北大學六周年校慶前夕,校長張學良派孫國封赴京邀請詩人、北京大學教授劉復(字半農)、中國現代語言學和音樂學的先驅趙元任共同創作《東北大學校歌》。
  • 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融入中國精神的追尋與開拓立足「中國鄉土」尋找「富民之路」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他樹起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豐碑今年,是費孝通學術生命的真實寫照,他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是中國社會學的一代宗師。
  • 喬健: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文匯報:您在講演中多次提到了費孝通先生,在推動中國人類學學術互動與交流課題上,您和他一同發起的「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究研討會」持續時間最久、影響最為深遠。喬健:1980年,在臺灣有一批朋友開始研究「本土化」的問題。
  • 喬健 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那時候稱為「行為科學研究中國化問題」,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支持。會議是在1980年12月開的,我也有文章在出版的書上發表。第二年春天,費孝通先生去澳洲考察,經過香港,我去看他。兩人一見面,費先生先問我們在臺灣開的那個會,聽了我的介紹,他很有興趣,因為他的老師吳文藻先生當年就提過這個想法,只是沒有落實。費先生希望我們繼續做下去。
  • 臺灣鄉村社會學的重要人物——楊懋春
    臺灣鄉村社會學的重要人物——楊懋春    研究中國的鄉村社會學,港澳臺的鄉村社會學是不得不提的部分,但篇幅有限,我的論文只涉及中國大陸的鄉村社會學的部分
  • 《社會學概論》概述
    社會學的定義        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的科學。        本教材將視角放在具體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上。他在法國大學裡第一個開設了社會學課程,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社會學教授職位的人,被西方譽為「第一個對日常生活的特定現象進行社會學研究並系統形成一套富有生命力的方法的學者」。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是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是社會學創立以來最偉大的社會學家之一。一生之中寫出了大量的學術作品,被公認為是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
  • 講座|王銘銘《超社會體系》:人類學視野下的文明與中國
    在雲南的持續工作促使他重新對1939年費孝通、傅斯年和顧頡剛關於 「一個中華民族」的經典爭論展開再思考;費孝通1978年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更啟發他關注這一民族構成複雜的地區交流、分化的雙重性質。王銘銘感到,他們對大傳統的刻意忽視或「批判」仍是浸透了西方經典焦慮的無政府主義人類學的重現,對作為軸心文明突破的成果之一的社會人類學,缺乏自我認識,故而坐實了劉小楓「人類學無力面對古典」的批評。
  • 新書推薦丨《中國社會學經典文庫》(第一輯)
    >《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 李培林 著作者簡介首輯作者:費孝通、林耀華、莊孔韶、李強、翟學偉、項飆、吳毅、李路路、李漢林、王躍生、李培林費孝通( 1910—2005),江蘇吳江人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 「人物」民國大家之潘光旦
    著作除有《優生學》《人文生物學論叢》《中國之家庭問題》等外,另有譯著《性心理學》等。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葉企孫、陳寅恪、梅貽琦。人物生平1913年,江蘇省政府諮送北京清華學校。1957年反右派鬥爭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是人類學、民族學界著名五大右派(吳澤霖、潘光旦、黃現璠、吳文藻、費孝通)之一。他的「罪名」之一就是所謂「破壞民族關係」。他在土家族民族識別中辛勤而傑出的工作竟然成了右派罪行之一, 潘光旦和費孝通愛散步,傍晚時分,常看見這二個人到校門外散步。
  • 鉤沉|社會學大師潘光旦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民主同盟」潘光旦,原名光亶,後改名為光旦,1899年8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一戶世代鄉紳之家,也就是今天的寶山區羅店鎮——一個位於長江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返回滬上 多校任教1926年從美國回到上海,1934年離滬北上,這8年間潘光旦在上海從事教學活動和雜誌編撰工作,先後在吳淞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光華大學、中國公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大夏大學等學校任課,直接或間接地為各大學創立社會學系和培養社會學專業人才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