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高考,總是有些個大新聞,前段時間江蘇家長抗議名額減招,後各地學生撕書成風,各大營銷號也沒閒著,又又又造謠楊雷雷丟高考證。
這兩天,毛坦廠中學又上頭條了,看看下面這陣仗,不知道的還以為哪位領導來了,人民舉旗歡迎呢。不過在這裡,允許我心疼毛坦學生3秒鐘。
家長集體抗議不公平是第一次嗎?並不是,去年北京家長也集體抗議,打出了「反對高考移民,北京考生要求擴招,恢復北京高招名額,向津滬看齊」的口號,結果又引發其他地區考生不滿。哎,在這裡特別想跟北京家長說一句:中國有一句古話叫悶聲發大財啊,低調才是墜吼的(翻譯:最好)。
但江蘇和北京的家長們保護自己孩子權益有錯嗎?當然沒錯,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孩子少受點罪,上個好大學(再順便提高一下改變全家命運的機率)。但無論是反對名額減招,還是反對高考移民,它們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東西——高考的地域性不公平。
網友鋼蛋兒說了:有本事全國統一教材,統一試卷,再統一錄取線啊。
我說鋼蛋兒啊,沒文化真可怕,人醜咱就多讀書。中國農村的教育水平誰不知道,很多的縣級市全市只有一個高中,而且這個高中的老師可能連普通話都不會說,你要是在農村說這話,鄉親們得一口鹽汽水兒噴死你。
但話說日本就是全國統一試卷,我怎麼就沒聽過日本家長抗議一下呢?按理說,日本作為萬惡的資本主義,集體抗議不公平什麼的應該是常事,日本家長是都叫缺心眼子嗎?怎麼沒人抗議不公平呢?
1.日本為何能做到全國統一高考試卷,還沒人噴呢?
第一、日本全國的中小學都是一套裝備。
話說二戰之後,日本窮的叮噹響,但是沒辦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當時的日本政府就說了,大家來討論下怎麼發展我們的教育吧。
家長龜田翠花就說了:我們雖然在村裡,但是你必須保證我們村裡的教育水平跟城裡娃一樣,不然我們就抗議,連磚家都支持我們呢。
日本政府說,行吧,那就聽你們的。於是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規定「不管這個地區是貧是富,學校裝備必須一樣,家裡上不起學的,政府補貼,要不然城市裡的孩子都升級成『上忍』了,村裡的還沒出新手村呢」。家長們聽了表示熱烈盈眶。
這幾部基本教育法的出臺可以說奠定了「日本公平教育」的基礎,為今後日本教育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做出了巨大貢獻。你可以看到,即使是只有十個學生(2013年數據)的日本最小學校——衝島小學,它的設備和建設也足夠讓你驚豔(下圖為衝島小學)。
衝島小學,圖片來自微博網友@辛子IN日本
衝島小學,圖片來自微博網友@辛子IN日本
從上面的圖片(圖片來自微博網友@辛子IN日本)可以看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論是遊泳池,音樂教室,還是圖書館,都按照全國統一標準配備。反觀中國的鄉村學校,高大上的設備就不用說了,幾乎沒有,就連基本的黑板,都是老舊不堪,質量參差不齊的(如下圖)。
第二、日本的教師是流動的。
裝備統一之後,家長龜田翠花又說了:你們這樣不行啊,我們村裡沒老師啊,你得想個轍,不然我們就抗議。日本政府說:你行你上,一天天就知道比比。於是家長聯合磚家一起來抗議,鹽汽水噴的日本政府頂不住。
於是日本政府就說:行吧,讓教師流動起來吧。因為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也不盡相同,但教師作為保障一國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的核心要素,如果不能夠合理分配到各個地區,就會導致教育的不公。《國家公務員法》裡再加上一條規定:日本教師實行「定期流動制」,保證優質教師資源流動到各個地區。
不久之後,龜田翠花又不滿意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流動有什麼用?如果出現極端情況,流動到一所學校的教師水平都好,流動到另一所的教師水平都差怎麼辦?家長磚家都表示支持。
日本政府表示這個人真是煩死了,總是能帶動輿論,被辦法,為了堵住悠悠之口,日本政府說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差距必須保持在一定範圍內,今後,日本會提高教師的待遇,並且規定了非常嚴格的教師資格考試,待遇這麼高,競爭肯定會非常激烈,取得了資格證後,再競爭一輪,選出一部分精英走上講臺,這樣就能保證了教師水平的相對一致。對此,日本家長再次熱淚盈眶。
這時候,出現一個么蛾子教師山本五十六,他死皮賴臉不願意流動,一些教師也跟風起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說了:你們不就是想要錢嗎?給你們補貼還不行嗎,房補交通費五險一金統統加上,不過法律要規定一條,每一位教師在一所學校最多只能待5年,到期必須流動。並且要考慮每所學校在年齡,經驗,性別等方面的差距,儘量使每所學校的教師素質保持平衡。此後,不願意流動的教師就非常少了。
不過沒過多久,龜田翠花又不滿意了:憑啥發達地區大學那麼多,我們這嘎達就沒有呢?
第三、日本大學的分散原則
為了讓龜田翠花閉嘴,日本政府規定:不僅中小學基礎設施要公平,教師資源分配要公平,大學的地域設立上也要公平。並且讓文省部(專管教育的部門)確立了「大學不能過度集中在大都市」的原則,以及「在每一個府縣(相當於中國的省)都應當設立一所國立大學」的方針。
這次,龜田翠花終於滿意了。也基於以上三點,日本實行了全國基礎會考(統一試卷)和大學自主招考兩輪高考的模式。
2. 日本的高考制度是怎樣的?
日本高考是跟中國一樣的地獄模式,他們高考要考兩輪。
第一輪叫「全國基礎會考」。在教材方面,由於日本的教材商業化(在8個版本的初中用歷史教科書中,日本右翼勢力編撰的教材沒有寫入或美化侵華歷史),每個學校的自主性比較高,可以自由選擇教材,因此可能會出現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學校使用的教材都不同。但由於有著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因此在這一輪,無論選擇哪種教材,全國的考生都考同一份試卷,不會出現某個知識點沒學過的情況。這一輪考試不分文理,主要是測試學生的基礎水平,之後,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考試成績,選擇在第二輪要考取的大學。第二輪考試叫「大學綜合測試」,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好學校專業後(可以選擇多所學校),每個學校自己組織考試,形式不限,主要是測試學生的專攻知識和學業水平,因此偏科的同學基本不會太擔心。
日本英語教材
3. 那中國就不能學學日本的模式嗎?
學了,怎麼沒學,日本的會考,我們也有啊,不過是分省會考,而且各地會考嚴格程度參差不齊(我會考的時候全市作弊成風我會亂說,直接拿著筆記猛抄,就像開卷考試,省份不便透露,但據說現在嚴格多了),日本補貼高校我們也補貼,不過是985補貼50億,211補貼10億的區別。
不過,要說起高考全國統一試卷這件事,中國絕對是鼻祖啊,古代科舉制,全國都考一張卷,1952年到1958年間,中國也是全國統一試卷,那時候因為全國都落後,城市教育再好也高不到哪裡去。
1958年,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發展教育事業的方針下」,全民大辦學校,人人勞動,人人學習,但這無疑是錯誤的辦學思路,中央緊急叫停之後,各大學校開始單獨,或者聯合招生,不再統一試卷,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教育的畫風就開始跑偏了。
在1966到1976的文革期間,中國的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的摧殘,好在鄧小平同志及時糾正思路,恢復高考,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中國教育,跟二戰後的日本教育處於一個時機——百費待興,但是這個節點上,中國教育事業的重點沒有放在硬體等基礎設施上,而是放在了上層建築——高考制度的改革上,在高考科目,高考形式上做文章,從3 2,到3 X,再到部分省市的教改實驗。而從改革開放開始,教育事業發展方向徹底跑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提出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通過先富者帶動後富者的模式達到共同富裕,這個模式自然是符合中國國情,也是很科學的發展模式。但在教育方面,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省份大力建設本地高校,而落後的地區的財政支持匱乏,高校建設落後。
在1995年211工程啟動後,高校建設的不分散和在部分省市過度集中加劇了高考的地域不公平,而教育部門在城鄉教育上又沒有合理的制定政策,於是,有錢的地方說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沒錢的地方也說了:先吃飽飯吧,教育窮點就窮點吧。於是很多學生輟學外出打工,還有隻想著放羊生娃生娃放羊,教育先進者沒有帶動起來教育落後者,而且還有地域保護政策(江蘇沒有大概是因為江蘇缺心眼),教育的地域不公開始擴大。
總之,由於在關鍵節點沒有注重硬體上的地域統一,師資上的流動,而是過度注重考試制度的改革,導致了現在想改都難的困境。
最後,說句閒話。高中貪玩,高考考了個二本,到學校後,問了比我高51分的河北同學:「你們為什麼分數線那麼高啊?」他說:
「大概是因為河北需要人種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