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考學習課堂
文章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多年來,高考的試題一直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從恢復高考第一年的全國統一卷,到後來逐漸分出不同的地方卷。
比如,湖北卷、江蘇卷、北京卷、上海卷等等……
再到現在,很多省份又再次回歸了全國卷。
高考試卷在這麼多年的時間裡,幾經更迭。
有變化,就會有人質疑。
為什麼全國不採用統一試卷?
同樣是全國卷,為什麼要分難度不同的一二三卷?
這樣的分卷機制,豈不是很難保證全國考生的公平性?
1.我國地域跨度廣,不同地區的高考試卷的分卷實際上是教育部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我國幅員遼闊,佔據了亞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從東到西橫跨上千公裡。
總體而言,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西部整體相對落後。
在東部,直接有高鐵連接兩個相鄰的城市,短短幾十分鐘,便可從一個城市到達另一個城市。
而在西部地區,像新疆和西藏有些偏遠地區,一個包裹,還需要用驢車來運送。
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現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就會導致一系列連帶的問題。
其中有一點,就是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衡。
在上海,有的小學初中的老師的招聘就要求是985的碩士生。
而新疆西藏的老師,很多都是依靠支教的老師,一個老師帶很多班級。
顯然,上海的學生競爭力就要強於新疆西藏的學生。
但是如果兩個地區用同一張試捲來進行高考,這公平嗎?
保證全體中國的孩子都有同樣的機會接受同樣優質的高等教育。
不考慮地區經濟和教育資源的偏差,一刀切地考同一張試卷,這才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們國家在改善西部地區教育環境的同時,也竭力保障著西部地區的學生的上大學的機會。
所以才會不同地區劃分不同試卷,這都是綜合考慮不同地區教育實力的結果。
2.不同地區的文化也不盡相同,高考中國對於人文知識的考察可能影響高考的公平性。
地理位置的差異,會造成文化上的差異。
三十四個省份,每個省份的文化特點不盡相同。
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也不盡相同。
高考中對於學生考察的知識點,就包括對人文知識的考察。
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各有區別,這就導致了學生們對於人文知識的了解層面也不相同。
如果有一天,高考語文中出現關於"黃梅戲"的試題。
湖北安徽的學生看到這道題目,就會暗自竊喜,其它省份,沒有了解過的學生就比較倒黴了。
這就是高考中人文知識的考察對於不同地區學生的考察時,可能存在的偏差。
我們常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又源遠流長。
這些都是不同的地區的人創造出來的。
每個地區的人對於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可能更加了解,對於其它地方就不甚了解。
文化的差異就是另外一個高考不用全國統一卷的因素。
3.高考分卷的前提下,劃分不同的考區,可以保障高考的相對公平。
人們常說,高考就是全國學生一起競爭。
這句話主要是想烘託出高考競爭的激烈,但其實,高考是一個省份一個考區的人一起競爭。
從高考考試到大學的錄取,我們國家現行的人才選拔體制是:
每個大學在各個省份都劃定有統一錄取名額,這些名額由國家統一宏觀調控。
然後一個省份之中,同一志願的不同學生,按照高考分數的高低擇優錄取。
既然一個學生的"競爭對手",僅限於自己省份的學生,那麼只要一個省份使用同一張考卷,也就不存在相對於其它地區的不公平問題了。
同一考區的學生文化背景也相似,這樣一來,也能抹除掉文化背景對於高考公正性的影響。
總的來說:
高考試卷採用不同的分卷,實際上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的影響。
不同地區,經濟水平、文化背景、教育資源都不一樣。
很難保證全國性的統一,所以採用劃分試卷、劃分考區的形式來保證地區性的公平。
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是我們國家現行的高考體制已經最大限度做到了相對公平。
這才是高考公正性難能可貴的地方。
歡迎大家關注【高考學習課堂】、轉發、評論和收藏哦
本文由教育指南針原創首發,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