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同心傳承與創新 紫砂琺瑯彩繪再現藝術之光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訊:紫砂琺瑯彩,起源於清代康熙年間,是將琺瑯顏料繪製在紫砂素胎上的藝術形式。作品紋飾多樣、色彩華麗,視覺衝擊力強,會被它的美深深折服。以前琺瑯彩只是在宮廷製造,民間極為少見,這就使其具有稀缺性。而紫砂壺是當代較奢侈的收藏物件,往往一件大師級作品價值不菲。這兩者相結合又會碰撞出怎樣的藝術火花?記者帶著深深的好奇與疑問,走進「大開門藝術工作室」,採訪了紫砂琺瑯彩繪藝術家羅鴻亮、邵京波。

位於北京豐臺區草橋欣園小區內有一座二層高的小白樓,從外面看很不起眼,一進門卻別有洞天。記者隨兩位老師一同踏入二層工作室,霍亮的展廳內,高高低低擺著幾組展櫃,牆上裝飾著形形色色的工藝展品,觀賞石、葫蘆烙畫、唐卡、木雕......好似一間小型的博物館。在燈光的照射下展臺裡的紫砂琺瑯彩壺色彩鮮明,細入毫芒,人物生動,活靈活現。走進一道拱門牆,一席長桌,幾把藤椅,幾盞茶壺,好不雅致。

紫砂琺瑯彩繪藝術家羅鴻亮

羅鴻亮與邵京波在2016年創辦了「大開門藝術工作室」。這裡既是工作室,也是他們共同的「家」,數年來對紫砂琺瑯彩藝術的堅守和付出讓兩位老師由衷得感慨。沏上一壺好茶,回味紫砂琺瑯彩藝術探索之路,我們由衷感受到他們對追求藝術的執著、對未來發展的迫切、對傳承的渴望......

1980年,羅鴻亮、邵京波同時考入北京市大華陶瓷廠美術瓷車間,從事仿古瓷工藝製作。師傅們都是從景德鎮高新聘請來的,對繪瓷的技法、風格與景德鎮的工藝幾乎相同。經過短期培訓,倆人很快掌握了陶瓷繪畫的基本技法及各項工序,並成為骨幹。1983年改革需要,陶瓷廠併入了北京市義利食品公司。羅鴻亮進入了裝潢設計室,從事食品包裝、平面設計等工作,並且在這個領域小有成就。設計作品在第四屆全國包裝裝潢展評上榮獲銀獎,並多次獲得北京之星獎,1997年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愛國立功標兵稱號。邵京波則在車間幹了三年後重返大華陶瓷美術經營部,在這期間,接觸到了多種陶瓷彩繪和裝飾方法,增加了見識和實踐經驗。1990年邵京波調入北京市民政局下屬的一個工藝美術廠,從事書畫裝裱古籍印譜製作、國畫臨摹等工作。由於倆個人共同的愛好和志向,曾在1989年一起考入北京市職業美術中專後又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並利用空閒時間相互切磋技藝也一同遊歷各類博物館和古玩城。

紫砂琺瑯彩繪藝術家邵京波

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啟了他們決定尋求製作紫砂琺瑯彩這種「絕技」的藝術之路。2000年,羅鴻亮、邵京波一同遊覽故宮,在珍寶館內看見一把紫砂壺加琺瑯彩。「那是一把用宜興綠色泥料做成的瓜稜茶壺,在壺身的每一道稜條上都有一組從上至下的圖案,內容是福、祿、壽、喜。我倆被這把壺所吸引,駐足觀看了良久,並一起分析壺的繪畫特點和製作工藝。」時隔多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兩位老師依然很興奮。

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那把壺的影像不斷地出現在羅鴻亮、邵京波的腦海裡,揮之不去。他們一起翻閱大量的書籍查找史料,琺瑯彩繪採用的畫法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琺瑯彩被譽為世界上最奢侈的藝術品,工藝極其複雜產量極少,存世就更是極少。說到紫砂胎畫琺瑯其技藝難度比瓷胎畫琺瑯更大,在當時受到設備限制,導致顏色可能會被「吃」,出現明顯的氣孔和針孔。以上種種原因導致紫砂胎畫琺瑯如今存世很少。據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琺瑯玻璃器宜興磁胎陳設檔案》記載,康熙朝紫砂胎畫琺瑯茶器僅20件存世。

這種製作工藝之繁、技術之難、釉料之珍、價值之高、藝術之精,代表了當時中國琺瑯彩瓷的最高藝術水平的工藝品,如今卻沒有續作出現,傳統技藝更是無人問津。為此,羅鴻亮、邵京波兩位老師一拍即合,決定挑戰自我,恢復這項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紫砂琺瑯彩繪製作技藝。

紫砂琺瑯彩繪壺精品

羅鴻亮負責查找歷史資料,拜訪專家。邵京波則負責採購原材料,設計窯爐。一番分工後,倆人勁頭十足,說幹就幹。為了專心研製技藝,在北京大興留民營租蓋了一個小院,自建了小窯爐及購買必備用具。

初試受挫。羅鴻亮搖搖頭平淡的說,「我們遇到了第一個困難,當時以為拿銅胎琺瑯和搪瓷的原材料施在紫砂壺上就行了,買了各種軟、硬瓷白、就連日本的七寶燒底白也購進了。一出爐結果大失所望,大部分的底白都燒的起泡、開片、流釉、脫落等問題。即便有一個燒成功了,上色再燒,出來就是馬蜂窩狀,慘不忍睹。」邵京波回憶起當年,補充說道,「經過反覆研究燒制不成功後,我們又出差尋求優質的原料,同時看書走訪老藝人求教方法,終於經過幾次調試後,確定了一種在使用中能耐多次燒,且明亮的底白,可算是解決了最基礎的一項工序。」

恢復紫砂琺瑯彩繪製作技藝的這條路上可謂是困難重重。「當時在國內還沒有發現哪家生產琺瑯繪畫顏料,只能購買銅胎原料,自己手工研磨篩出的粉末再用油調製繪畫。」羅鴻亮頓了頓,「然而就是這種用油不當的方式造成了怎麼燒都出現燒花和起泡的現象。」

紫砂琺瑯彩繪壺精品

他們在翻閱大量的資料後才得知,清朝時期畫琺瑯用一種叫「多爾門油」的原料,但現在根本找不到生產廠家。在一次去景德鎮與師傅們交流過程中得知並花高價購買了一瓶,不料在回京坐火車時被安檢被列為危險物品不能帶上火車。只能暫存在朋友家中,回北京後又開車返回景德鎮帶回來。

同行之間的保守與封閉也讓他們吃過苦頭。一次偶然的機會,羅鴻亮和邵京波在潘家園古玩市場上看到一件銅胎琺瑯的小器物,打聽得知出自河北景縣,於是要到了廠家的地址驅車過去學習交流。廠家一開始熱情接待,說明是想學習這門手藝的來意後,廠家工作人員各種推脫說只能訂購產品,不能參觀車間。無奈之下,倆人只得留下一件紫砂壺請求廠家師傅幫忙在上面畫圖案。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的追問下,廠家稱壺不明原因的燒壞了,此事只能不了了之了。

在研製紫砂壺畫琺瑯彩這道工序上遇到的困惑和艱辛可想而知,但耗時最長的是燒成。紫砂琺瑯最珍貴,工藝最艱難。紫砂是寶貝,琺瑯最無價。紫砂燒制溫度大概在1100度至1200度,而琺瑯彩底釉燒制溫度必須低於它,大概在800至1000度之間。燒制過程中需要急火燒成,燒結溫度不一樣,就很容易燒壞。為保持琺瑯圖案顏色顏色鮮明亮麗,顏色燒制也是從高溫到低溫一次一次的燒制,叫做一色一入窯,每次都有失敗風險。有一次加工燒制一組《十八羅漢》為題材的紫砂壺,其中構圖繪畫就用了3個月時間。在最後快要完成的時候,由於秋季空氣溼度太大,使窯爐受了潮氣,燒制出來的幾把壺畫面發烏,無法交貨。像這樣的意外,不知經歷過多少次,其中的辛苦和心酸以及浪費的時間和金錢是一般人都承受不了。「在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後,我們將每一種顏料燒成溫度的區間記錄下來,最終繪製出來的畫面達到色彩穩定,顏色豔麗均勻,大大提高了藝術品的質量。」羅鴻亮感慨地說,「琺瑯彩繪畫顏料是通過朋友從國外帶回來的,上色後效果非常好,讓我們感覺到在紫砂胎上畫琺瑯彩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紫砂琺瑯彩繪壺精品

邵京波接著談到,「選好一把紫砂壺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課題。由於是在紫砂壺上畫琺瑯彩,用哪種壺選料尤為講究。在初試琺瑯顏料時,為了省事,我們從潘家園攤位上隨便購買了幾把紫砂壺。本想燒出白色釉面,出爐的時候全部變成了綠色,一了解原來是買了幾把化工壺。」

為了研製出最合適畫琺瑯彩的紫砂壺,羅鴻亮和邵京波一起學習探索。從紫砂壺的歷史和發展,再到制壺用的原礦到練泥和做工都進行了逐一學習。「宜興紫砂從大的方面來講分三大類,一類紫泥、二類團泥、三類紅泥,每類泥料還有細分,以及泥料之間的組合,所以分清一件紫砂壺就要多學多看多分析。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有個初步的了解,只有這樣哪種紫砂壺適合加工哪種風格的畫面我們心裡才能熟知。」羅鴻亮滔滔不絕略帶微笑耐心跟記者做講解。邵京波接著說,「泥料的粗細數目也決定了彩繪的方法,而且還得區分本山泥和外山泥。這些都需要用時間、經歷和經驗來積累。」2017年,通過不懈的努力,琺瑯彩紫砂壺終於現身於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及多家媒體的報導,北京電視臺獨家專訪並在生活頻道《生活這一刻》欄目播出。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國家級非遺項目哈氏風箏傳承人哈亦琦(左一)在大開門工作室對紫砂琺瑯彩進行調研

在採訪現場,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國家級非遺項目哈氏風箏傳承人哈亦琦與羅鴻亮和邵京波進行藝術交流與探討。哈亦琦表示,通過華夏經緯網記者的引薦和介紹,有機會來到大開門藝術工作室看到紫砂琺瑯彩繪這門技藝,藝術作品也非常震撼。哈主席歡迎他們加入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希望可以通過協會這個大家庭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這種獨特的傳統製作工藝。

談到未來發展,兩位藝術家共同表示,「這些年雖然才剛剛入門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同時也知道未來的創作藝術之路還很漫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紫砂琺瑯彩繪不僅僅是一門手藝,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極致狀態的追求。唯有對這份藝術的執著與熱愛,才能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精華繼承和傳承發展下去。」 (記者 高楊 王曉昀)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從美學角度論紫砂造物之道及發展趨勢!
    二、紫砂造物之和諧宜興紫砂形制多樣、裝飾豐富,凝合了中國優秀文化思想和傳統工藝美術之元素,符合中國造物之審美,至今都是中國陶瓷中的重要產區之一。宜興紫砂不施釉色,光而不耀、隔夜不餿,其器型和特徵也是中國審美觀照的體現:方圓結合,方非絕對方,方中有圓,圓非絕對圓,圓中有方,方非一式,圓不一相,莊重大氣又富於人情味。
  • 《復興尊》重塑當代琺瑯彩瓷價值 獻禮70周年華誕
    本次獲獎作品琺瑯彩《復興尊》實至名歸,堪稱當代陶瓷藝術集傳承技藝與創新成果最為輝煌的藝術作品。 知往鑑今,這也造就了當代陶瓷藝術市場對於琺瑯彩瓷價值的判斷精細到了瓷器的顏料、胎質、色彩、構圖、繪製、紋飾等多重因素的考量。 民國時期,窯官的沒落,制瓷技藝的流失,讓琺瑯彩瓷瀕臨滅絕,世人雖有仿製,但製作低劣,顏料、繪製不得要領,難登大雅之堂,民間燒制更加傾向於大眾化的粉彩瓷,琺瑯彩瓷終因其難以改變的局限性,從此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
  • 紫砂鑲金大師胡洪明之傳承,名門之後—胡迪峰
    「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山,閒則能交益友……」詩中作者對閒的理解,與今日要為各位介紹的這位年輕紫砂匠人對紫砂的心態,正是一份不囂張生事的契合,隱隱中透出著中國式儒雅的性情。
  • 北京琺瑯廠「傳承」價值歷久彌新
    北京琺瑯廠 從傳統工藝邁向文化創意  「傳承」價值歷久彌新  經過600多年時光雕琢的景泰藍,在北京琺瑯廠,融合著傳統與現代,展現著中國人的性格;成立了50多年的北京琺瑯廠錢美華從1956年1月北京琺瑯廠成立到2010年去世,一直在製作、創新、傳承,正是在她的手上才有了以紅色為底色的景泰藍。  北京琺瑯廠總經理鍾連盛是目前唯一一個在職從事生產設計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978年,15歲的他考到琺瑯廠技校後,就一頭扎進了景泰藍的世界。
  • 清代琺瑯彩瓷器的製作工藝及鑑定技巧
    瓷胎畫琺瑯是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也是漢族陶瓷藝術之瑰寶。將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瓷。琺瑯彩瓷的裝飾工藝,即琺瑯彩,也稱為瓷胎畫琺瑯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其高超的燒造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琺瑯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
  • 巧手扮靚 匠心傳承——【金絲琺瑯畫系列文創作品】
    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搭建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平臺,晉中婦聯將在微信平臺開展手工創業創新項目展示活動,從而更好地激發創業者巧手扮靚美麗家園的逐夢精神!創業路上,讓她們的初心變成夢想,讓她們的耕耘變成守護!
  • 歐洲的彩繪玻璃,中國的「景泰藍」,探尋琺瑯的「變色龍」屬性
    琺瑯,作為一種廣泛應用於金屬和陶瓷表面的裝飾品,一直為人們所愛。它的藝術應用極為廣泛,歐洲,北非和亞洲均出現了琺瑯製品的器物和配飾。這種源於古代歐洲的類似玻璃的釉料無疑是人類的一項偉大藝術發明。在中世紀,由於軍事的混亂和文化的交融,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興起,此時的琺瑯技術隨著宗教勢力的興起而發展,帶著獨特的宗教文化的影子。作為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的國教,當時的玻璃藝術主要是製作鑲嵌玻璃和教堂彩繪玻璃。
  • 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紫砂陶刻在我國的文化內涵
    紫砂有獨到的物性,擁有深沉素樸的色澤,在陶瓷藝術之林獨具特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青睞。在紫砂壺上或是雕刻出不同書法字體的詩詞歌賦,或是雕刻出花卉、山水等自然風光,都給紫砂壺增加了無限的感染力。外形看似相同的紫砂壺可能會有很大的價格差別,有的幾十元,有的可能上萬元,其價格差別就在壺身的陶刻藝術上。名人製作且有藝術收藏價值的紫砂壺是稀世之寶,即使價格高在市場上也是搶手貨。今天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我國紫砂陶刻的文化內涵。
  • 紫砂風潮,品味帝王文人的茶韻茗事
    壺身、壺蓋四面,以琺瑯彩繪飾四季花卉,整體炫麗而繽紛。壺底正中先以白色彩料打底,後書「康熙御製」四字藍料楷書款,或可推測其為康熙皇帝御用的茶器之一。學者回溯乾隆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指出其為乾隆皇帝推動一系列為文物配匣的作品中,首批入選的「宜興四方畫琺瑯四季茶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2019年中華文明文人書畫紫砂藝術展覽會在宜興開幕
    主要展出作品有國家級高級工藝師、紫砂制壺工藝師範學軍,陶器燒制技藝白瑪群加,中國工藝美術師、著名陶藝家、非遺(紫砂)高級技藝傳承師尚藝,中央國家機關書協會員、英國牛津藝術學院名譽教授邵祥發,中國書畫協會會員、畫家鎖遇良,國家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陶瓷協會會員張亮出,高級工藝美術師、原創型紫砂藝人呂曉偉,著名書法家、中國藝術百科藝術總監、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臨沂書畫藝術創作基地主席王傑寶,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 甌海:溫州琺瑯彩藝術博物館開館 市民爭相觀賞
    編輯:修永平   浙江在線-甌海新聞網9月2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胡思怡)9月26日,溫州琺瑯彩藝術博物館開館儀式舉行,市民紛紛走進博物館,感受琺瑯彩的藝術魅力。  琺瑯彩繪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發展成為清代皇家自用最具特色的釉上彩瓷之一。琺瑯彩的製作難度大、成本高,耗時長,所以傳世作品非常之少。在清朝乾隆之後,這項工藝便銷聲匿跡。
  • 琺瑯就是景泰藍嗎,其實不然,琺瑯在廣義上面是一種藝術搪瓷
    琺瑯這個詞語是一個伯來的詞語,一個因為外語的發音來行進音譯的詞語,而琺瑯本身是一個染料的名字。琺瑯是礦物質的矽、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然後燒製成為器具附著在器具的表面。
  • 宜興市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實力派高工丨何葉
    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總監丨何葉何葉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市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藝術總監1997年拜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沈建強為師,系統學習紫砂製作,尤其擅長筋紋器。作品端莊靈秀,技藝精湛,屢獲大獎。
  • 北京琺瑯廠開班,哪位學員能成為景泰藍藝術大師?
    10月的最後一天,北京市琺瑯廠珍寶館裡流光溢彩!近百件景泰藍藝術精品在這裡展出。特別的是,這些作品並不是來自藝術名家,而是一批「學員」的作品。展覽現場這裡面有一個故事,今年的4月份,來自全國各地的35名學員在北京市琺瑯廠參加了為期6個月的免費培訓。這個「學習班」可了不得,是由國家藝術基金贊助的「景泰藍藝術創作人才培養」項目。
  • 紫韻流芳: 曹婉芬的紫砂藝術人生
    從藝六十多年來,她的作品譽滿海內外,成為宜興紫砂壺藝術的傑出傳承代表。   她的作品曾先後獲得過「亞太地區陶瓷評比」一等獎、「國際陶瓷精品大獎賽」二等獎、「全國大師精品展」金獎等多項大獎,作品「大彬僧帽」壺、「嵌銀絲無瑕」壺、「苑林提梁」壺等分別被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工藝美術館、南京博物館等重要場所收藏。
  • 紫砂壺—紫先生:紫砂壺上的刻繪你知道多少?
    紫砂可以說是一門糅雜了中國許多傳統文化的集合體,將一小小的紫砂器具承載力傳承千百年的中國經典傳統文化。將繪畫、書法、篆刻、鏤空、泥繪彩繪、鎏金等等等等藝術表現形式於一體,充分的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體現了傳統藝術的高超技藝。 今天紫先生和大家聊一聊關於紫砂壺上的刻字刻繪。
  • 一把壺的文化傳承,紫砂陶刻在中華文化中的意境
    我國的文化傳承具有十分有特色的地域性和唯一性。在文學藝術的獨立性和科學技術的特殊性這兩個方面可以很明地看出來,五顏六色、姿態百千。其中,文學藝術、書法藝術、秦漢畫像磚畫、篆刻藝術這四種藝術是本作品中最關鍵的藝術元素。
  • 譚木匠木梳工藝:東方美學的傳承與創新
    隨著國潮文化的崛起、傳統工藝的再現,東方式的美學工藝得到復興。在眾多耀眼的傳統工藝中,潛心於木製手作的譚木匠木梳,傳承傳統工藝瑰寶,創新當代工藝,再現東方美學。 譚木匠傳承並發揚了傳統木梳的精湛工藝如漆藝、彩繪、螺鈿等,用各式工藝打造獨具東方特色的木梳精品。
  • 此壺富麗堂皇,是故宮博物院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繪壺
    宜興窯紫砂泥繪蘆雁紋茶葉罐,清雍正,高12.7cm,口徑3cm,足徑5.2cm。   罐小口,長圓腹,平底,淺圈足。蓋面刻「珠蘭」二字楷書。紫紅色砂泥,器身以泥漿堆繪蘆雁圖,紋飾微凸。   雍正時期宜興窯向宮廷進貢的紫砂壺多是以造形、泥色取勝的素壺,光素古樸中更能顯示出紫砂壺肌理的自然之美宜興窯紫砂柿蒂起花扁壺,清雍正,高8.1cm,口徑8.3cm,足徑6.4cm。   壺闊口,圓肩,扁腹,短直流,粗環柄。蓋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紋。淺赭色調砂泥,布滿白砂點,砂泥顆粒較粗,但粗而不澀。
  • 陶淵紫砂工藝師陸婕婕「藝術是對情懷的展露」
    今天我們來到陶淵旗艦店陸婕婕老師工作室採訪,國家工藝師陸婕婕老師透露自己作為宜興人,深深為家鄉的這張紫砂名片揚名世界感到榮耀,最近十多年來,一直在製作和推廣紫砂文化,陸老師說,紫砂經歷了明清兩代幾度沉浮之後,到了當代更是適逢國運昌盛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