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在中國只成立了一年多,就決定撤走了。我看過不少分析文章,但沒人願意把真實原因說出來。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中美的競爭屬性太強,有人擔心扶持太多的競爭對手。甲骨文撤出國內時,總裁埃裡森直言:中國是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威脅/競爭對手,不能任由中國培養出比美國還多的工程師。這是YC撤出的主要原因,也是YC撤出後,重倉印度的原因。
YC是2005年,由美國程式設計師、博客作家Paul Graham創立的,以孕育創業公司為目標的Y Combinator。它創立了一種全新的孵化模式,加上Paul Graham個人的突出才能和影響力。YC已參與了一千多家矽谷科技公司的初期成長,孵化出了眾多優秀的獨角獸公司,每四家矽谷公司就有一家與YC有關。以至它幾乎成為矽谷的官方孵化機構。
YC的模式很有特色,它通過千裡挑一的重重選撥,選擇一些優秀項目,不僅向初創公司提供一定金額種子基金,而且要求創業團隊集中參加3個月的強化訓練和創業輔導。每年舉行兩次,以讓參加的創業團隊增強實際執行能力。YC投資很少的錢,通常幾萬到十幾萬美元,不是投資項目,而是投資給創業者創業期間的生活保障,YC固定佔有創業項目7%的股份。
國內也存一些與YC類似的孵化模式,但在根本上與YC有很大差距。早年大家熟悉的《贏在中國》,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毛大慶的優客工場以及遍布國內的所謂孵化園,它們和VC、YC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尋找有才能和前途的科技創新項目和年青人,幫助他們成長,並從他們的成長中獲利。
YC的重點,是把資源放在培育對象的核心能力上。YC本身團隊是一些有技術,有創業經歷,有企業團隊工作和管理經驗的人才,他們注重項目本身。而國內類似孵化模式,更多的是象選秀節目、收房租、培訓機構和投資人角色,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到創業項目,但在培養創業者的核心能力上,目前國內沒有一家孵化機構能達到YC的高度。
YC撤出國內後,只帶走了品牌。陸奇接過了本地團隊,成立了奇蹟創壇,基金募集也到位,原孵化項目不受影響。他在加入YC中國時說過,「為了中國、屬於中國、建於中國」,這是我加入 YC 的條件,因為我認為這樣才能把握住中國的機會,搭建一個健康成長的生態,這大概也是YC撤出中國的原因之一。
馬雲最近在非洲搞了一個非洲版的《贏在非洲》創業大賽,出錢出力,並和蔡崇信一起,親自充當評委還給獲獎者頒獎。創新工場李開復從常駐美國,尋找最新的矽谷技術和人才,也已經回到國內,立志培育更多國內的創新項目。孵化的重要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精英所認知,YC撤走了,我們呼喚國內真正YC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