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排隊撤出中國」真相調查

2020-12-10 海外網


  2019 年 11 月 7 日,在第二屆進博會裝備展區日本那智不二越公司展臺拍攝的超高速點焊 SRA 系列機器人

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豔娜

「除了在中國能掙錢,還有哪裡?」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廣州代表處所長清水顯司談到今年日本企業的發展情況時,略顯無奈地對《環球》雜誌記者這樣說。

今年一度甚囂塵上的「大批日本企業排隊撤出中國」的新聞讓他頗感意外,因為不論是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企的調查,還是根據他對日本供應鏈改革措施推動的成效來看,這種說法都立不住腳。

「先不說『大批日本企業』這種說法是否恰當,即使是真的決定離開中國的企業,其最大的原因也可能是無法與中國正在崛起的企業競爭,業務量減少,不得不尋找新的市場,而非是響應(日本)政府的供應鏈計劃。」清水表示。

1700多家日企「撤離」真相

今年以來,日本政壇屢次出現「減少對華依賴」的提法。3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未來投資會議」上表示:「由於中國等國向我國供應的產品減少,對我國供應鏈的影響令人擔憂,因此對一國依賴和附加值高的產品,謀求生產據點回歸我國,對於其他產品,也儘量不依賴一國,讓生產據點分散到東南亞等地以實現多元化。」

4月7日,日本政府出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緊急經濟對策」,其中包括一項企業改革目前脆弱供應鏈的計劃,對願意回到本土的企業共提供2435億日元(約合154億元人民幣)的財政預算支援。7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第一期名單,有87家企業得到730億日元的搬遷補助金,其中57家回到本土,30家移至東南亞。8月5日,第二期情況公布,統計有1670家企業提出申請,這也是部分媒體所謂「1700多家日本企業排隊離開中國」新聞的來源。

這項計劃分為「針對在國內投資的補貼」和「海外供應鏈多元化支援」兩大部分,財政金額分別為2200億日元和235億日元。日本政府的補貼條件是:對於某一國依存度高的製成品和零部件生產回歸日本國內,或向其他國家分散生產基地、謀求產地多元化。從日本經產省公布的企業名單來看,目前已獲得補貼的企業,包括防護口罩、基因檢測試劑、消毒酒精等在內的防疫用品生產企業40餘家,作為在華日企主力的汽車製造、金融和商貿類企業,並不在其中。

仔細看這份企業名單,會發現其中一些獲得補貼的企業並非是「撤離」,而是在疫情之下迫於進出口順暢壓力而建設新廠。如第一期名單中的艾姆株式會社(I’m Corporation),於2005年3月在中國蘇州成立艾姆科技有限公司,據公司透露,日本政府的補貼主要用來在日本建設新廠,生產其中國公司並沒有生產的無紡布口罩,公司並沒有考慮退出中國市場。

另一家東根市製藥公司Ace Japan則由於疫情期間從中國進口化學原料困難,決定利用日本政府的補貼在日本建設一個生產化學原料的工廠,生產無法進口的原料,以按期完成訂單。

也就是說,日本政府這項關於供應鏈的改革計劃並不是以「撤離中國」為前提的,這一點為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廣州代表處公共支援部的田中琳大郎證實。他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向日本政府提出補貼申請的大部分企業都是以新增項目為主,或者本身就有計劃將生產線轉移到日本國內或東南亞國家,「政府的政策導向並不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企業還是要跟著市場走,而絕大部分日企到中國投資,目標就是中國市場,並不想移走。」

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對在華日企的調查報告來看,2015?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除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8.8%外,2016?2019年均在5%至5.4%之間。同一機構的廣州代表處在4月對華南地區約3500家日企進行了調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並沒有計劃轉移在華業務,較2月的調查增長了6.9個百分點。

針對日企縮小在華業務的原因,該報告顯示前五位的因素分別是:當地銷售減少、成本增加、出口低迷、難以確保勞動力和發展潛力小。當地銷售減少這一因素的影響程度不斷增強,2018年回答這一原因的企業佔比為37.5%,2019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66.7%。

9月,中國日本商會《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0白皮書》發布會現場,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所長堂之上武夫對「日本政府鼓勵日企撤離中國」的說法加以澄清,指出補貼政策並非專門針對中國,而是針對全球,也不是鼓勵撤離,而是包括保留在別國生產線的同時,在日本另建新工廠的情況。

它們「深耕中國市場」

6月,8家新門店;?8月,19家新門店……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優衣庫在中國市場的開店速度讓人側目。8月的19家門店分別開在了18個城市,浙江桐鄉、江蘇丹陽、安徽蚌埠等6個城市是首次進入。

「中國是優衣庫在海外的第一大市場,優衣庫希望通過發布適合中國消費者的服飾新品,以及加速下沉到更多的二三四線城市的動作,深耕中國市場。」運營優衣庫的日本迅銷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優衣庫大中華區首席市場官吳品慧日前表示。

迅銷集團10月發布的最新增長預期顯示,受益於在中國擴大開店等因素,集團2021財年(截至2021年8月)的合併淨利潤預計創出歷史新高,該公司的股價10月16日也創出上市來的新高,躍居日本國內第7名。

日本大公司忙著在中國擴張,那中小公司呢?

2018年,專注於圖像軟體的日本Morpho公司在中國成立摩爾圖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目前已經成功為華為、小米等知名中國企業提供服務。公司董事、產品總監鄭鳳龍是總公司派駐中國的4名人員之一,他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中國子公司是目前海外子公司運營狀況最好的一家,公司完全沒有撤出中國的任何計劃,而是不斷進行產品研發,以期能與進步神速的中國企業共同競爭龐大的中國市場。

對於日企的產業轉移,鄭鳳龍表示,更多地是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市場潛力相關的。近幾年來,Morpho公司韓國分公司的業務率不斷下降,因為該國的自研率穩定提升,導致分公司市場份額下降,但公司目前也沒有撤出韓國的打算。

「在中國,我們的競爭對手非常強大,因此我們接下來的發展很可能不是『克隆』總部,而是會根據中國市場的獨特性,在研發和銷售上有自己的路線圖。從目前看,因為競爭激烈,市場需求大,我們的技術代差是要比在日本國內小的,將來技術水平超過本土也非常可能。」鄭鳳龍表示。

旭硝子新型電子顯示玻璃(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宇賀神宏之也有同樣的感受。公司的工廠現在正日夜趕工。「疫情大背景下,人們對電子產品的購買增加,使得電子顯示玻璃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訂單都增加了,誰還想撤出?」宇賀神宏之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

旭硝子目前處於產業鏈的上遊,而其直供的下遊企業是中國公司,全面針對中國市場的定位不僅使其沒有撤出中國的計劃,而且生產的產品也區別於其日本母公司。「中國的代際更替更快,我們對生產線的許多更新在日本國內並沒有進行,這是我們看好中國市場的原因之一。」宇賀神宏之說。

為包括松下在內的多家知名日企提供法律服務的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律師、合伙人尹秀鍾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日本提出了「中國+1」的戰略,即除了在中國布局外,積極向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擴張,一些日資中小企業隨之將生產線全部或部分轉移到勞動力成本和土地價格更低廉的東南亞國家,「在我看來,日企向東南亞的轉移已經基本完成」。

他指出,在中國,尤其是華南地區,大部分日企是製造業企業,比如豐田和本田這樣的大汽車廠商,其業務本就是針對中國市場,不太可能撤出,所謂的向東南亞,以及現在日本討論非常多的向印度轉移,更多的是母公司在保留中國業務的同時進行業務的多維拓展;而且,新近幾年頻頻落戶廣東、上海、江蘇的日本高科技公司,在中國主要是進行銷售、研發,中國龐大的市場、完善的產業鏈和充足的人才資源是東南亞國家無可比擬的,以至於一些日本的金融機構都進駐中國,與一些地方城市開始科技項目的合作,「這些都表明了絕大部分日企並沒有撤出的打算」。

「沒有比這裡更好的地方了」

摩爾與旭硝子,或多或少均與高新技術相關,沒有轉移的需求,那傳統製造業呢?近年來,隨著中國要素成本上升,部分外資將目光轉向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地區,美德等發達國家也鼓勵製造業回歸,諾基亞關閉在中國的工廠、三星電子通信公司(深圳)撤出,都曾是轟動一時的新聞。《環球》雜誌記者在東莞、佛山等製造業集聚地的實地調研顯示,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的日企確在考慮調整其產業鏈布局,但絕大部分日企並無撤出中國的打算。

主要生產汽車制動系統和發動機系統零部件的三櫻工業株式會社,是一家擁有日本約三分之一市場份額的大公司,它於2012年在東莞成立了三櫻(東莞)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目前在中國境內共有5家工廠,其他幾家分別在天津、無錫、廣州和武漢。

東莞分公司人事總務部部長金仙女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儘管存在疫情,總公司派駐到東莞的日籍工作人員2月10日就回到了中國,工廠開工也沒有受到影響,目前訂單非常穩定,因為其95%的產品都是提供給中國國內廠商,原材料的調配也都在中國國內進行。據她了解,總公司在未來的三到五年裡,並沒有任何要轉移產業鏈的計劃,也沒有到其他國家增加投資和擴張的計劃。

不過她坦言,招工問題確實是目前困擾公司的一大難題,「用工成本上升,再加上季節性流失比較嚴重,我們不能不招許多臨時工來補充勞動力。」

年銷售額約2億元的東莞佑能工具有限公司(下簡稱佑能)成立於2002年11月,是日本佑能株式會社全資成立的海外分公司,主要生產及銷售精密數控加工用高速超硬刀具、鑽頭研磨機及模具。公司管理統括、經理片桐浩二向《環球》雜誌記者介紹,今年2月17日工廠復工後,材料採購、銷售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我入職十多年,底薪從最初的345元漲到現在的1900元,可以看出用工成本確實增長很快。」佑能總務部副經理陳吉輝向記者坦言,2002年時,公司生產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供不應求,不愁訂單,但從2008年後競爭日益激烈,國內企業的業務量不斷攀升,使得佑能產量雖增加,利潤率卻有所降低,而且,「我們在東莞設廠較早,設備老舊,工廠佔地面積對現在的產能來說不太夠,需要更新換代了」。

對於日企在經營中所遇到的困難,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管理委員會經濟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高志全告訴《環球》雜誌記者,管委會正在努力幫助解決,希望留下優質的日資企業,實現東莞的產業升級。

東莞水鄉管委會於2019年5月成立,就是為了改變以往招商缺乏規劃、產業模式落後的弊端,整合東莞5個鎮的資源,通過市級充分賦權,重點統籌發展規劃、區域開發、招商引資、重大項目建設和政務服務交通提升五大方面,全面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三星電子通信是因為無法應對競爭才離開中國的,日企不想步其後塵,」高志全頗有信心地對記者表示,「目前在水鄉有20多家日企,據我了解,還沒有想撤出東莞的。究其原因,一是產業鏈上下遊都在這裡,這是企業的根基;二是東莞擁有區位優勢,離港口、機場都非常近;三是東莞的營商環境也非常好。」他指出,管委會當下的招商重點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守鏈」,要保證產業鏈至少67.5%都可以在東莞解決。

佛山早稻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位於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主要為位於華南的中日企業提供環境診斷及諮詢、中日商務對接等服務,其服務對象包括豐田、本田、日立造船等多家日企。董事長林慈生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據他對提出搬遷補助金申請的日企的了解,許多是原本就有搬遷計劃的企業,規模也都比較小,並不是在華日企的主流。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日企一方面完善在華產業鏈,一方面有意識地收購中國破產企業,加大投資。「全球只有中國廠家能正常生產,所以很多日企不僅不想轉移,反而有增資擴產的想法。而且據我了解,一些轉移到東南亞的勞動密集型日企發現雖然用工成本有所降低,但用工質量和基建達不到理想狀態,大部分產品的銷售目的地還是中國,因此非常後悔。」林慈生表示。

正在佛山處理工程事宜的深圳市海內外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總經理巖本敏弘告訴《環球》雜誌記者,他所服務的所有華南地區日資企業,「沒有一家申請補貼轉移生產鏈的。我覺得在華日企可能500家中才會有一家提出申請吧。為什麼留在中國?因為對企業來說,沒有比這裡更好的地方了!」

他表示,隨著廣東省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傳統製造業的發展確實受到了影響,一些日資企業開始向中國內陸遷移,但由於物流成本高、營商環境相對沿海地區沒那麼好,因此也比較苦惱,但只要政府能合理地給製造業企業發展空間,企業是不會離開的。

外企到底想不想走?數據是最好的回答。10月16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00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6.2%,高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27.8%。這表明,中國吸引外資不僅總量在增加,而且結構在優化,質量在提升。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表示,中國今年穩外資的成效再次證明,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沒有改變,產業配套、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沒有改變,外商長期在華投資經營的預期和信心沒有改變。

來源:2020年12月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責編:秦雅楠

31933869,.「日企排隊撤出中國」真相調查,.2020-12-08 17:09:00,.204306,.秦雅楠

相關焦點

  • 「1700多家日企排隊撤出中國」?真相沒那麼簡單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關係,雙方在經貿領域的合作十分密切,中日兩國也在儘可能的維持穩定的合作關係。12月9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峰會上也發表視頻講話,強調希望同中國維持穩定關係,同時菅義偉也認為國際社會應該加強合作,各個國家團結起來應對新冠病毒所帶來的危機。
  • 傳1700多家日企「撤出」中國?真相來了!近9000億外資已瘋狂入華
    近年來,外企將大量撤出中國的謠言甚囂塵上。日前,還有日本媒體消息稱,「1700多家日企正排隊撤離中國」。然而,真相到底如何呢?據澎湃新聞12月15日最新報導,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達899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這一數據充分表明,中國依然是大量外資的主要投資目的地,外企大量撤出中國謠言不攻自破。
  • 日本政府2500億重金補貼日企撤出中國?涉事企業回應了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工廠,聯合國認定的工業產品類別都在國內有生產,是生產能力最齊全的國家,沒有之一。日前有報導稱日本政府擔心太過依賴中國製造,不惜給出將近2500億日元的補貼將日本企業遷回本土製造,其中就涉及到口罩企業愛麗思,不過官方已經否認撤出中國。
  • 大批日本企業排隊撤出中國?商務部:並不屬實
    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12月10日,商務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高峰表示,注意到有關媒體的調查報導。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說,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企的調查報告來看,2015-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除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8.8%外,2016-2019年均在5%至5.4%之間。
  • 日本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認為:日企離不開中國...
    洪詩鴻最近參與的一項調查發現,受疫情影響有意撤出中國的日本企業,佔受訪總量的4%,集中在電器、服裝等下遊勞動密集型產業。他認為,日企不會大規模撤離中國,因為短期內離不開中國供應鏈和中國市場。日企對中國投資在持續增加南方日報:我們注意到,近日有傳聞美日兩國政府支持本國企業撤出中國,您認為實際情況會怎樣?洪詩鴻:從日本企業角度來看,搬出中國與否主要與其既定的盈利調整有關,疫情促使它們多了分散考量是真的。
  • 「深度」外國企業真的會撤出中國嗎?
    4月10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向全美呼籲: 在中國的美國公司應考慮撤離中國,而美國政府應考慮提供全部的「搬家」費用。同一天,日本同樣呼籲日本企業撤離中國,並宣布提供20億美元的資金用以支持日企搬回日本,另外2億美元用來支持日企搬離中國,轉向東南亞等亞洲其他地區。
  • 日企排隊撤離中國?為給自己解套,兩任日本首相挑釁中國沒底線
    作者:刺客日前,由日本媒體聲稱,受美日產業鏈「轉移」政策影響,大批日本企業正「排隊撤離中國」。不過,日前,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就上述問題發表聲明稱,所謂「大批日企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另外,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日企在華擴大、維持和縮小業務的比例基本維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規模的日企只佔極少一部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日本想追隨美國對華實施「產業鏈轉移」計劃,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實際上,日媒炒作上述假新聞,應該與當下日本對華政策存在很大的聯繫,擺明了就是在配合日本當局針對中國的挑釁政策。
  • 韓企「東南飛」?韓企說中國吸引力大且無可取代
    7月16日,工人在唐山港京唐港區貨櫃貨場操作機械設備調運貨櫃。打下「市場」仍需自身硬樸尚熙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期以來,確實有個別韓資企業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少數人士因此得出中國市場不適合市場經營的結論,但這種結論非常片面,且沒有說服力。根據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的一項調查數據,韓國國內近六成的消費品企業,以及近七成的中高端製造企業回復稱,中國市場仍然是其最重要且仍需要努力攻克的市場部門。
  • 美日企業要從中國撤離?70%美企已亮明態度:堅決不遷
    近日,國內各大社交網站都在討論一件大事,即美日企業紛紛要從中國撤走。為此,很多網友留言稱,大批量的外企遷走會不會給中國經濟以及就業帶來很大的問題呢?面對這一情況,我國發改委也公開作出回應稱,外資基本盤總體穩定,換句話說,國人完全多慮了。
  • 補貼700億「搬家費」,請求87家日企從中國撤離
    然而,就在其他國家加大對華投資力度的當下,日本卻做出意外舉動,不惜「自掏腰包」補貼700億搬家費,請求87家日企從中國撤離。據報導,日本將向那些把工廠遷出中國的企業支付報酬,這是一項確保供應鏈、減少對中國製造業依賴的新計劃的一部分。這些遷出中國的企業將把工廠遷回日本,或其他東南亞國家。
  • 日本不惜耗費700億日元,幫助日企撤離中國,背後原因何在?
    而中國市場的潛力可以說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也吸引了許多外資企業紛紛來中國市場投資發展。可以說,中國市場在這些外企的眼中就是一塊「香饃饃」,大家都想分上一口。然而最近,卻有一個國家不惜耗費巨額的資金,來幫助本國的部分企業從中國市場中撤離,這個國家就是日本!近期以來,種種跡象都表明,日本正在鼓勵部分在中國的日企撤離中國市場。
  • 125個國家薪酬調查:日企董事級還不如越南 工人工資是中國4倍多
    125個國家薪酬調查:日企董事級還不如越南 工人工資是中國4倍多  蘇新明 • 2017-09-01 17:08:51
  • 「大批日企撤離中國」說法站不住腳 九成以上日企表示並無計劃轉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0日訊(記者馮其予)在1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指出,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2015年至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2016年至2019年均在5%至5.4%之間。今年4月份,該機構對華南地區約3500家日企進行了調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並沒有計劃轉移在華業務,較今年2月份的調查增長了6.9個百分點。
  • 瑞銀調查:億萬富翁正尋求將現金撤出股市
    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瑞銀周四(7月16日)表示,該公司的億萬富翁客戶正尋求將現金撤出股市,此前他們從3-5月間前所未有的股市暴跌和迅速反彈中獲利。他們現在尋求將這些資金撤出股市,將獲利投資於低流動性的私募資產。根據周四公布的瑞銀對120個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s)的調查,上述策略幫助家族辦公室5月的投資表現強於對衝基金和整體市場,並超出基準指標。家族辦公室管理著全球最富裕家族的金融事務,這些家族的平均財富為16億美元。
  • 日本明治奶粉撤出中國 或因競爭太激烈
    聲稱與經營有關 成首家撤出中國大陸市場的知名「洋奶粉」 市面中端奶粉選擇將減少  昨日,在國內名氣頗大的日本奶粉品牌明治宣布,由於難以獲得穩定的收益將「暫時停止銷售」,這一表態意味著,明治奶粉成為首家撤出中國大陸市場的知名「洋奶粉」。但本次決定不影響明治在中國大陸的其他食品業務,例如糖果、冰淇淋。
  • 特斯拉成全球最高市值車企;蔚來股權被稀釋;賽麟遭調查
    新能源車企成功取代了傳統車企的「市值第一」地位,全球汽車格局正在改寫。 本周四,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20年第7批),國產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版在列,顯示搭載磷酸鐵鋰電池。在業內掀起又一輪關於三元鋰與磷酸鐵鋰技術路線的討論,一場新變革或許正在發生。 更多造車新勢力消息,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 松下東芝等日企或受拜鬼影響 中國業務再遇烏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日本《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12月27日文章,原題:日企中國業務再次遇到烏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將對日本企業在中韓兩國的業務產生多大影響成為關注焦點。在華日系車和日系零售業銷售額剛剛呈恢復態勢,日企對中國業務前景表示擔憂的聲音越來越多。
  • 日本魚竿品牌為何會撤出中國市場
    6H魚竿大家心心念的6H晴久系列魚竿,方式還在研究中,一是工廠現在加工訂單還在排隊,二是線上增加新的產品線對晴久黑坑版的衝擊較大,工廠那邊還是比較謹慎。如果大家需要6H的魚竿,我這邊本周會開一個預售,大家需要多少,就補充多少。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7年前因成本問題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明治,隨著冷藏牛奶等業務在華的穩步增長,已計劃到2026財年將海外營收佔比提高至20%,中國市場也被其視為這項計劃的核心。報導截圖那麼,「日企撤離中國論」到底現不現實?
  • 中國最賺錢百貨公司驚變 臺灣團隊撤出新光天地
    網易財經1月24日訊 被稱為「中國最大最賺錢單體百貨」的北京新光天地在2012年悄然迎來巨變。業界最近傳聞,新光天地的臺灣運營團隊已經正式撤出,經營管理由本土股東華聯集團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