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

2020-12-23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呂棟)「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的,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得出的結論。」4月15日,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在專欄文章中表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一則「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一批有戰略眼光的跨國公司非但未撤離,反而加快了在華投資布局的步伐。

4月15日,日本最大乳品企業「株式會社明治」宣布,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其耗資280億日元(約合18.4億元人民幣)收購新加坡AustAsia公司25%股權,後者在華從事牧場經營。

隨後,4月16日,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下稱:蘇州明治)上海分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該公司沒有聽說如「日企撤離」這樣的報導,也沒有計劃將生產線轉回日本國內。

值得注意的是,7年前因成本問題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明治,隨著冷藏牛奶等業務在華的穩步增長,已計劃到2026財年將海外營收佔比提高至20%,中國市場也被其視為這項計劃的核心。

觀察者網梳理發現,近8個月來,為擴大在華業務,明治先是投資3億美元(約合21.2億元人民幣)在天津設立中國北方首個工廠,隨後蘇州明治為加大商品供應量,也決定增加牛奶和酸奶的生產線。

蘇州明治工廠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4月16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

「海外市場的成長基石」

蘇州明治的母公司明治集團(株式會社明治為其總公司)成立於1916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該公司旗下產品包括巧克力、糖果、冰淇淋、乳製品、方便食品、飲料、嬰兒食品等。

在2019年8月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中,明治集團位列第16,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日本企業,中國乳企伊利和蒙牛分列第8和第10。

2019年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

目前,明治集團在華主要有三大業務:明治乳業、明治制果和明治雪糕。

明治集團架構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4月15日,蘇州明治在官網發布消息,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其100%投資者「株式會社明治」與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的新加坡AustAsia公司股東Japfa LTD.達成股權轉讓協議,將以280億日元的價格收購AustAsia公司25.0%的股份。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AustAsia公司在華東、華北經營著7個牧場,2019年度銷售額約為410億日元。前者生乳生產效率高,每頭奶牛的日產奶量約為34公斤,比日本奶牛的平均產奶量高出約10公斤。

官網截圖

株式會社明治表示,目前中國的乳製品生產商正在推進對牧場經營的縱向整合。其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繼續增長,需要保證優質原料奶的穩定供應。

「此次股權收購的目的即是強化從原料奶採購到生產的價值鏈,並為在中國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打好基礎」。

此外,株式會社明治計劃繼續擴大位於蘇州的牛奶及酸奶生產基地的產能(產能擴張部分於2021年春季投入運營),並計劃在天津建設新廠(2022財年下半年投入運營)。

澳亞東營神州牧場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對此,界面新聞今天援引乳業資深分析師宋亮的話稱,國際奶價2014年後大跌,國內牧場企業估值變低,類似蒙牛收購現代牧業、聖母高科等優良資產,明治此次收購也不難理解為是一種抄底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明治是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

2013年12月,蘇州明治工廠投產,首次在中國推出市售型低溫牛奶、酸奶。當時,該公司還是亞洲最大的乳製品生產企業。

在蘇州明治工廠正式投產時,其總經理溝口勝久介紹,奶源地是河北一家牧場,該公司專門組織專家在中國國內進行了全面考察,最終確定這家牧場為奶源地,其目標是2020年年銷售額達7億元。

蘇州高新區新聞網截圖

根據蘇州明治官網介紹,目前「株式會社明治」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穩步增長階段,特別是冷藏牛奶業務,伴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該業務以華東地區為中心的銷售增長明顯。現在最為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是這家公司生產的明治醇壹鮮牛乳和明治保加利亞酸奶。

上述分析師則進一步指出,退出中國市場的日本乳企,包含森永、朝日等,沒能像明治這樣迎來高端乳製品發展的好時期。明治可被認作是中國低溫乳產品高端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之一。尤其在酸奶和鮮牛奶產品品類上,明治乳業在華東、華南優勢明顯。

而隨著牛奶業務在華的逐步推進,2018年8月,明治提出了到2026財年(截至2027年3月)將海外銷售額佔比提高至20%的計劃,2017財年的佔比為7%,中國業務被其視為這一計劃的核心。

在結束於2020財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中國也被其定位為海外市場中最重要的地區。不過,上述市場部負責人並未向觀察者網透露中國市場營收佔明治總營收的比例。

去年9月,為提高明治乳製品在華北以及東北的市場滲透率,其在中國北方設立的第一家生產製造工廠落戶天津,項目總投資額約3億美元,計劃2023年投產,主要生產冷鮮奶、酸奶及奶油等產品。

6個月後,蘇州明治今年3月25日在公司官網發布消息:為了擴大在中國的事業,加大商品的供應量,決定增加牛奶和酸奶的生產線。在新聞稿中,中國被其稱為「海外市場的成長基石」。

官網截圖

大力拓展中國市場的背後,是明治在日本本土的食品業務正在遭遇困難。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明治集團在日本國內除了牛奶業務處於虧損狀態,主要拉動國內食品板塊的功能性酸奶和巧克力業務也都陷入了「苦戰」。

2018年其乳製品銷售額同比下降3.1%,巧克力所屬的糖果類銷售額更是同比下滑了19.6%。

報導中指出,明治集團如果能在巨大的中國市場確立作為牛奶企業的地位,將擺脫對日本國內市場的依賴,成為日本在海外市場實現增長的內需型企業的榜樣。

圖片來自華泰證券研究所

圖片來自《日本經濟新聞》

奶粉在華曾「敗走麥城」

頗有意思的是,明治雖然是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卻還是第一個將奶粉業務撤出中國的外國企業。

早在1993年,明治集團就設立了廣州明治制果有限公司,面向內地和香港銷售橡皮糖、巧克力等產品。2006年,其成立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進軍中國乳製品市場。

彼時,明治一度是美贊臣等歐美品牌在華的主要競爭對手。根據調研機構AC尼爾森發布的數據,2010年明治在進口奶粉的排名中可以進入前10,當時還被譽為「更適合亞洲嬰兒的品牌」。

明治奶粉(資料圖)

不得不說,明治奶粉在中國奶粉市場上也曾有過輝煌。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2008年以明治為主的日系奶粉品牌在華市場佔有率達7%,而所有的國產品牌奶粉合計佔比僅為30%;2009年,日本對華奶粉出口量多達2044噸,比2007年增長了近5倍。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在2010年報告中稱,通過對2008-2009年深圳沃爾瑪超市的調研發現,明治奶粉在該超市奶粉銷售額中佔比達5%;2008年10月淘寶檢索的結果顯示,在售出的14.6萬件奶粉中,中國國產品牌合計僅1.85萬件,而明治奶粉則售出1.05萬件,在所有奶粉品牌中位居第一。

然而,2010年4月「風雲突變」,當時日本宮城縣發生口蹄疫,中國開始對日系品牌下達禁令。隨後,該公司在2011年12月遭受了更嚴重的挫折,原因是福島核電站洩漏導致其產品被檢測出放射性銫。

雖然明治奶粉轉而採用澳大利亞奶源,但運營成本也迅速增加。

當時媒體報導截圖

進入2013年,中國發起奶粉市場整頓,對奶粉行業監管趨嚴。當年8月,國家發改委對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雀巢、惠氏、雅培等6家企業的定價違規行為開出1.1億美元的罰單。

不過,根據路透社當時報導,明治、雀巢和貝因美也涉嫌價格壟斷,但因配合整改而免遭處罰。其中,明治當時將所有產品的價格都下調了7%左右,並承諾在今後2年內以此優惠價格供應中國市場。

但在降價3個月後,明治當年10月底宣布退出中國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中國乳製品市場競爭逐漸激化。在此嚴峻環境下,堅持採用澳大利亞全進口奶源……造成了對公司成本及收益的嚴重影響。」

根據當時第三方的統計,2013年前8個月,明治奶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一直在0.1%左右徘徊。

不過,在宣布退出中國奶粉市場不到1個月,明治便選擇進入低溫鮮奶以及酸奶市場的方式重回中國,當時這也成為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冷鮮奶市場的外資乳業品牌。

仍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

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造成衝擊的情況下,不少企業感到焦慮不安,因此外媒報導「日本政府將資助日企將生產轉出中國」一事在網絡上引發討論。

據彭博社4月9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4月公布的政策細節顯示,該國計劃拿出「改革供應鏈」所需費用中的2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

原因是自疫情爆發以來,暴露出了日本產業鏈尤其是口罩等防疫物資存在的脆弱性。

報導截圖

那麼,「日企撤離中國論」到底現不現實?

4月15日,《日本經濟新聞》專欄作家、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認為,如果一個企業到中國投資僅僅是為了壓縮成本,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製造廉價的產品和商品,應該說在中國投資的收益率正在逐漸縮小,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快速上升。

但他指出,只要稍稍近距離觀察一下日本企業的對華投資就可以發現,除了把中國作為出口生產加工基地的日本企業以外,還有更多的企業瞄準了中國市場

原因是,隨著中國勞動成本提高,中國家庭的購買力在不斷提高,中國市場慢慢代替廉價勞動力成本成為吸引外資最重要的參數。

據中國商務部去年11月份公布的數據,2018年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到位金額38.0億美元,同比增長16.5%,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2.8%。

截至2018年底,日本對華累計項目數51834個,實際到位金額1119.8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5.5%,在中國利用外資國別(地區)中排名第一。

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2019年版)截圖

柯隆在文章中指出,雖然有少數日企為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轉向東南亞等國,但有更多的日企留在中國,因為他們不僅僅把中國當作出口加工基地,更重要的是中國已成為他們生產的商品的消費市場。

「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把工廠搬到東南亞或印度,然後再把商品出口到中國。對於企業來說從工廠到市場的距離越短越好,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了。」他指出。

也正因此,4月16日,蘇州明治對上述輿論的表態是:「我們沒有聽說有這樣的報導。我司也沒有計劃將生產線轉回日本國內。」

同一天,在被問及「日本政府撥款支持日企從中國撤離」一事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是各國企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隨意改變的。

從總體上看,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

高峰指出,據監測,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率穩步提升。對全國8700餘家外資重點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4月14日,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2.8%,較上周提高0.9個百分點。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有關問卷調查,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產,開工率達到100%的企業佔41.4%,開工率為80%至100%的企業佔42.3%。

其他地區日企復工也取得積極進展。在華生產率先恢復,有力支持了日企經營,已有很多日企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進一步開展對華投資的意願。

針對「美企撤離論」,高峰迴應指出,根據中國美國商會2020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儘管目前美國在華企業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問題,但從長期來看,中國仍會是大多數在華美企的重點市場。華南美國商會疫情影響報告顯示,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

「事實表明,中國仍然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他說。

(編輯:尹哲)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 剛追加在華投資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文/觀察者網 呂棟)「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的,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得出的結論。」4月15日,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在專欄文章中表示。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 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被曝擬退出日本店售的明治牛乳。就「明治牛乳」在日本店面停售的消息,4月15日,明治乳業中國方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其在華產品銷售未受影響。至於中國業務是否實現了盈利,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在中國市場,早在1997年,明治奶粉就曾通過貿易代理商入華。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被曝擬退出日本店售的明治牛乳。就「明治牛乳」在日本店面停售的消息,4月15日,明治乳業中國方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其在華產品銷售未受影響。至於中國業務是否實現了盈利,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在中國市場,早在1997年,明治奶粉就曾通過貿易代理商入華。
  • 一年四次投資 明治加碼在華業務
    來源:北京商報北京商報訊(記者 錢瑜 王曉)近日,日本食品企業明治發布消息稱宣布要向明治制果食品工業(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治制果上海」)增資6.5億元,用以設立雪糕·冰淇淋的新生產基地,擴大這一業務的在華市場份額。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中國狀況如何?
    儘管明治中國方面表示其牛奶業務未受此影響,但明治乳業盈利乏力卻是不爭事實。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購買力下降及進口高端乳品競爭加劇,業內預計明治乳業在華將迎來新的挑戰。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
  • 一年四次投資 日本食品企業明治加碼在華業務
    圖片來源:明治官網近日,日本食品企業明治發布消息稱宣布要向明治制果食品工業(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治制果上海」)增資6.5億元,用以設立雪糕·冰淇淋的新生產基地,擴大這一業務的在華市場份額據該公司新聞顯示,新工廠位於上海市松江工業區,將在明治制果上海擴大用地的基礎上建設。該公司現時負責糖果的生產銷售及進口銷售,主營產品包括明治雪吻巧克力等。通過新建工廠,明治的中國冰激凌業務變為由2家工廠生產,產能將增至原來的約2.3倍。明治方面稱,目前明治中國的冰淇淋均由明治雪糕(廣州)有限公司負責生產。廣州工廠負責以華南地區為主的市場供應,也覆蓋其他部分地區的市場。
  • 明治奶粉退出中國實屬無奈
    而且,與中國媒體普遍分析的所謂「明治乳業進入中國後一直表現不佳」不同的是,明治乳業也曾有過短暫的輝煌,但世事難料造化弄人,而這次離開恐怕也只是日企從中國撤退大戲下的一小段插曲,而已。與明治乳業總部的問答在24日下午明治乳業發布官方公告前,傳言便已出現,但基本上限於業內人士,很早就有業內人士發信稱「明治奶粉要出大事了」。
  • 明治宣布翻倍擴張中國冰淇淋產能,日本最大乳企有多勇?
    日前,日本明治集團(下稱:明治)宣布要向明治制果食品工業(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明治制果上海)增資6.5億元人民幣,用以設立雪糕·冰淇淋的新生產基地,擴大這一業務的在華市場份額。今天,小食代從明治制果上海處獨家獲悉,去年,明治在華雪糕·冰淇淋銷售業績同比增長了25%。
  • 明治奶粉短期難返中國 主流洋品牌地位難撼
    在連續經歷核汙染、銫超標、中日關係緊張、反壟斷等打擊後,明治乳業10月24日在官網上宣布,將暫停珍愛系列奶粉在華的銷售。
  • 封面評論|參加婚禮報銷路費引熱議,有多少喜酒是自找麻煩?
    □蔣璟璟浙江義烏有位姑娘辦喜酒,她的朋友坐了4個小時的火車趕過來喝喜酒,但朋友買了軟臥,她就很糾結要不要給朋友報銷。朋友還沒結婚,如果報銷,到時候他結婚我也買軟臥去?不報銷吧,顯得她小氣,報銷吧,四個小時的路程買軟臥實在是心裡憋氣。
  • 「大批日企撤離中國」說法站不住腳 九成以上日企表示並無計劃轉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0日訊(記者馮其予)在1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指出,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2015年至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2016年至2019年均在5%至5.4%之間。今年4月份,該機構對華南地區約3500家日企進行了調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並沒有計劃轉移在華業務,較今年2月份的調查增長了6.9個百分點。
  • 明治奶粉宣布撤離中國市場 洋奶粉嚴冬或來臨
    廠家、經銷商都不投費用,就沒人會幫你在門店推銷。」政策也是各個外資奶粉企業不得不通盤考慮的因素之一。「現在外資企業最大的風險不在於市場,而是政策,如果政策不穩定,或者不是趨於友好,肯定會擔心投資的風險,自然會減小投資力度。」一名進口奶粉代理商昨日對早報記者說。在他看來,目前國內的政策導向明顯偏向扶持國產奶粉品牌。
  • 他們見證在華日企4次角色轉變
    某種意義上,這些「日貨」的出場順序恰恰是日企在華40年曆程的縮影。從經濟技術援助到把中國當成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從合作關係演變為競爭,日企隨著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角色轉變。擴張——它們成了重要玩家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考慮到中國的大量廉價勞動力,日企將中國視為最佳生產據點,對華投資急速增長。以佳能為例,1989和1990年分別在大連、珠海設立生產基地,1997年成立佳能(中國)有限公司,2001年投入約1億美元在蘇州設立佳能在全球範圍內最大級別的工廠。
  • 公司HR讓應屆大學生來面試,並承諾報銷路費,大學生到地方後愣了
    引導語:隨著金九銀十的即將到來,又將會有一大批大學生即將要參加面試、參加工作,但提到面試,或許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經歷和感受最近,有讀者在職場論壇發了這樣一個帖子「面試官讓應屆大學生面試,並承諾報銷路費,大學生到地方後愣了」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 從明治加碼國內市場,看奶源供應的重要性
    據澳亞官網顯示,澳亞2009年起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在華東、華北地區有7個萬頭牧場,單日原奶產量超過1000噸。澳亞牧場自2014年在華創立Greenfields綠田源品牌,在中國市場推出酸奶、牛奶等產品,2017年該品牌中文名更改為澳亞牧場。
  • 日媒:在華日企招聘意願出現恢復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3月31日報導稱,在華日資企業的招聘意願正在恢復。日本大型人力資源企業Recruit控股旗下的中國法人、RGF HR Agent 中國經手的招聘人數在1—2月達到1399件,比去年同期增加5%。
  • 傳日本官網出現首批從華撤回日企名錄,真滴假滴?
    也有在日媒體出來闢謠,說,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海外市場,因為疫情就撤回在華日企,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實,記者也是半信半疑。尤其是有些個別媒體,列出日本政府撤回日企的理由和背景,都有不利於中日友好的成份在裡,讓人不屑一顧。
  • 嗨購「雙旦」,奇瑞捷途給你報銷春節回家路費
    日前,奇瑞捷途正式啟動以「回家過年購車就買捷途,雙旦嘉年華『Dan』訂搶驚喜」為主題的「雙旦」促銷活動。奇瑞捷途以最大的讓利幅度,讓所有用戶以最優惠的價格買到高品質SUV。各種巨額福利、精美禮品等你來嘉年華現場嗨購,具體政策如下:
  • 明治兇猛!首度披露華南新基地規劃
    來源:小食代隨著一年之內接連公布了多項加碼中國市場的重磅策略,日本明治乳業最近成了輿論的關注重點。這不,就在不久前這家日本最大乳企又宣布要在華南建立新的生產基地,該基地將涵蓋牛奶、酸奶和糖果等品類。據蘇州明治此前的通報顯示,新成立的華南生產基地預計將在2023年度投產。小食代了解到,該華南基地落成後,現有的明治廣州冰淇淋及糖果工廠仍將保留。一年內三次加碼事實上,投建華南新生產基地只是明治乳業在華「加速圈地」的最新舉措。
  • 日企加大海外投資難哺國內
    此外東京海上控股公司收購美國HCC保險公司、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收購美國斯坦金融集團、日本郵政公司控股澳大利亞的綜合物流企業拓領控股公司等,各單交易都在6200億日元以上。雖然日企1至8月的併購件數僅增長3%,但受日元貶值影響收購額大幅膨脹,平均併購額約為170億日元,遠超2012年的98億日元。  其次是日本保險企業到海外市場開展大型併購案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