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2020-12-20 新京報

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4月15日通報,其母公司擬以280億日元的價格,收購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的AustAsia Investment Holdings 公司(簡稱AustAsia公司)25%的股權,以滿足中國業務奶源供應。而據日本媒體不久前報導,有92年歷史的日本「明治牛乳」將停止日本本土店面銷售,明治將把主要精力放在拳頭產品「OISHI牛乳」上。

儘管明治中國方面表示其牛奶業務未受此影響,但明治乳業盈利乏力卻是不爭事實。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購買力下降及進口高端乳品競爭加劇,業內預計明治乳業在華將迎來新的挑戰。

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

明治中國銷售未受影響

公開資料顯示,明治集團前身明治制果成立於1916年,而「明治牛乳」的歷史可追溯到1928年,但現在「明治牛乳」要停止日本本土店面銷售。業內猜測,「明治牛乳」在日停售或許與其業務調整有關。2018財年,明治乳製品銷售額約為1000億日元,但公司在財報裡明確表示「盈利艱難」。

被曝擬退出日本店售的明治牛乳。

就「明治牛乳」在日本店面停售的消息,4月15日,明治乳業中國方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其在華產品銷售未受影響。至於中國業務是否實現了盈利,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

在中國市場,早在1997年,明治奶粉就曾通過貿易代理商入華。幾經轉折,明治奶粉於2013年退出中國。但僅隔一個月,明治就公布了其蘇州工廠生產的酸奶和鮮奶產品在蘇州、上海、杭州、寧波四地上市的消息,成為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低溫乳品市場的外資乳企。目前,明治在中國銷售的乳品主要為「明治醇壹」牛乳、保加利亞式酸奶、乳酸菌飲料及餐飲用產品,以牛乳和酸奶產品最為常見。

中國市場在售明治乳品。

在明治京東自營旗艦店,一瓶950ml的「明治醇壹」牛乳售價24.9元。野村證券曾分析指出,明治牛奶在中國市場的邊際利潤達145日元(約9元人民幣),幾乎是在日本市場的10倍。但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明治中國乳製品業務最快有望在2018財年(2018年4月1日到2019年3月31日)實現盈利,這意味著其此前或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而就在4月15日,明治乳業母公司株式會社明治以約280億日元(約18億元人民幣)收購中國AustAsia公司25%的股份,被稱為是明治併購史上最大規模的出資,目前暫無雙方合作的更多詳細信息。

明治在通報中解釋稱,「本公司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繼續增長,需要保證優質原料奶的穩定供應。此次股權收購是為了強化從原料奶採購到生產的價值鏈,並為在中國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打好基礎。」

日系奶粉在華「全軍覆沒」

乳業專家宋亮表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水土不服」,其佐證就是日系奶粉的「全軍覆沒」及其低溫乳品的長期虧損。

2010年,日本遭遇口蹄疫風波,2011年,發生核洩漏事件,致使中國一度停止進口日本奶粉。2011年,明治針對中國市場用澳洲產奶粉替代日本罐裝,但在同年12月,其生產的「明治STEP」奶粉因檢測出微量放射性銫而召回40萬罐,在華奶粉銷售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2013年,明治遭遇我國反壟斷調查,後於同年10月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明治方面曾就此發表聲明稱,中國乳製品市場競爭逐漸激化。在此嚴峻環境下,堅持採用澳大利亞全進口奶源生產成本逐年遞增,造成了對公司成本及收益的嚴重影響。

同年,日本朝日集團旗下和光堂奶粉宣布攜手康師傅計劃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運營嬰幼兒奶粉進口銷售事宜。2015年,日本森永乳業也與旺旺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意圖用歐洲委託加工產奶粉的形式重回中國奶粉市場。

不過,據旺旺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證實,上述合作已終止。新京報記者在海關總署官網查詢發現,目前尚無日本嬰幼兒配方乳品企業通過在華註冊,這意味著日本嬰配粉無法通過一般貿易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在中國的低溫奶市場,日本乳企也難逃虧損「魔咒」。2006年5月,朝日集團旗下朝日啤酒與日本住友化學、伊藤忠商事投資15億元成立山東朝日綠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朝日綠源」)。在日本循環農業模式運作下,其牛奶價格是國產高端產品的2倍以上。朝日綠源曾預期在2011年左右扭虧,但直到2015年底仍深陷巨虧。2016年12月,朝日集團以8257.56萬元的價格,將朝日綠源農業和朝日綠源乳業100%股權轉讓給新希望乳業,「唯品」牛奶從此變為中資品牌。

高端乳品競爭再添變數

在如今的朝日綠源總經理安寶森看來,日資時期的朝日綠源基礎管理薄弱、成本高企。如普通牧場400元/噸就能買到的青儲飼料,幾經倒手賣給朝日綠源就達到了600元/噸;由於未實行激勵考核,當時很多市場人員都在「混飯吃」,由此造成其乳業虧損。

「新希望接手後,在產品質量、管理制度、生產工藝等方面延續了日本企業好的理念,奶源指標等比原來還好。在經營理念上,我們加強了管理效率,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修改了考核制度,還將銷售渠道從日資超市擴展到了一線城市排名前三的商超。目前乳製品營收每年增幅都在50%以上,且是盈利的。」 安寶森說。

儘管明治乳業是否在華取得盈利尚不可知,但據明治集團2018財年報告,其低溫乳製品在中國市場表現良好,整體銷售額增長超過20%。而在2020年中長期規劃中,中國也被明治視為海外業務增長的關鍵。

為擴大中國業務,明治乳業2019年9月設立了明治乳業(天津)有限公司。此外,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還在今年3月宣布,將投資1.49億元增加牛奶和酸奶生產線,產能將增加到現行的1.3倍。緊接著,4月15日,明治方面又傳出收購AustAsia公司25%股權以穩定中國業務奶源的消息。官網顯示,AustAsia公司在山東和內蒙古運營7個大型牧場,日產奶量超過1000噸。

宋亮認為,明治低溫乳品在華東、華南市場走高端化路線,取得了小成功,但礙於奶源、物流、冷鏈、管理等成本問題,此前在中國市場難取得很好的盈利。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購買力下降將抑制高端乳品消費,加上其他進口高端低溫乳品大量進入中國,明治乳業在華業務或迎來新的挑戰。

新京報記者 郭鐵 圖片來源 官網、電商截圖

編輯 李嚴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 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中國狀況如何?
    儘管明治中國方面表示其牛奶業務未受此影響,但明治乳業盈利乏力卻是不爭事實。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購買力下降及進口高端乳品競爭加劇,業內預計明治乳業在華將迎來新的挑戰。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
  • 從明治加碼國內市場,看奶源供應的重要性
    這是繼華北首廠落地、逾1.48億元擴建蘇州工廠後,明治乳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又再重金加碼中國市場。收購澳亞25%股權明治目前在中國從事的業務包括牛奶及酸奶業務,冰淇淋業務以及零食業務。資料顯示:2010年,日本遭遇口蹄疫風波,2011年,發生核洩漏事件,致使中國一度停止進口日本奶粉。2011年,明治針對中國市場用澳洲產奶粉替代日本罐裝,但在同年12月,其生產的「明治STEP」奶粉因檢測出微量放射性銫而召回40萬罐,在華奶粉銷售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 剛追加在華投資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文/觀察者網 呂棟)「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絕對不會離開中國的,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得出的結論。」4月15日,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在專欄文章中表示。
  • 日企回家路費報銷?明治:沒聽說、沒計劃、剛追加在華投資
    隨後,4月16日,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下稱:蘇州明治)上海分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該公司沒有聽說如「日企撤離」這樣的報導,也沒有計劃將生產線轉回日本國內。在2019年8月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中,明治集團位列第16,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日本企業,中國乳企伊利和蒙牛分列第8和第10。2019年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目前,明治集團在華主要有三大業務:明治乳業、明治制果和明治雪糕。
  • 日本明治奶粉傳言撤出中國 洋奶粉在華寒冬或來臨
    央廣網北京10月25日消息(記者季蘇平)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就在外資奶粉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希望能分得一杯羹的時候,在華經營十多年的亞洲最大乳製品企業明治乳業卻宣布將暫別中國市場。  昨天,明治乳業中國官方網站宣布,明治乳業決定暫時停止珍愛系列奶粉在華銷售。
  • 日本乳業巨頭明治公司進軍中國市場
    【《日本經濟新聞》4月27日報導】題:明治將進軍中國奶製品市場日本明治控股公司將進軍中國牛奶和乳製品市場。明治控股公司將在上海附近地區建廠,並爭取於2013年1月開始生產和銷售冷藏奶和酸奶。這將是日本乳業巨頭首次在海外生產需溫控管理的牛奶。明治控股公司將嚴把產品質量關,把信譽和安全作為賣點,同時還計劃通過立足中國全面拓展海外業務。
  • 中國奶源日漸緊缺,明治乳業18億元入股澳亞牧場
    記者 | 趙曉娟編輯 | 昝慧昉1上遊奶源競爭激烈,日本明治乳業也對中國優質牧場出手了。來自澳亞牧場官網資料顯示,新加坡AustAsia Pte Ltd於2003年成立,2009年進入中國並開始大型牧場運營,至2017年在中國山東和內蒙古運營7家大型牧場,單日原奶產量超過1000噸。澳亞牧場自2014年在華創立Greenfields綠田源品牌,在中國市場推出酸奶、牛奶等產品,2017年該品牌中文名更改為澳亞牧場。
  • 明治宣布翻倍擴張中國冰淇淋產能,日本最大乳企有多勇?
    來源:小食代文:番茄雖然2020年的「餘額」已經不足50天了,但是日本最大乳企明治仍在中國市場上衝刺。日前,日本明治集團(下稱:明治)宣布要向明治制果食品工業(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明治制果上海)增資6.5億元人民幣,用以設立雪糕·冰淇淋的新生產基地,擴大這一業務的在華市場份額。今天,小食代從明治制果上海處獨家獲悉,去年,明治在華雪糕·冰淇淋銷售業績同比增長了25%。
  • 明治加碼中國市場,在廣州建年產7.5萬噸新工廠
    記者 | 劉雨靜編輯 | 昝慧昉1日本乳製品及食品巨頭明治控股正在逐步加碼中國市場。這將是明治在現有的蘇州工廠、2022年下半年投產的天津工廠之外,在中國市場的第三家工廠。廣州工廠建成之後,該生產基地的年產量有望達到7.5萬噸,將成為明治在中國規模第二大的牛奶、乳飲料、酸奶等乳製品及食品點心生產基地,年產值有望達到13億元。
  • 明治兇猛!首度披露華南新基地規劃
    來源:小食代隨著一年之內接連公布了多項加碼中國市場的重磅策略,日本明治乳業最近成了輿論的關注重點。這不,就在不久前這家日本最大乳企又宣布要在華南建立新的生產基地,該基地將涵蓋牛奶、酸奶和糖果等品類。消息公布後,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簡稱「蘇州明治」)上海分公司日前在接受小食代查詢時首次披露了對華南生產基地的詳細規劃,同時還談到了未來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更多思路。值得留意的是,明治乳業近日還披露了將聯手法國食品巨頭達能「組隊」在歐洲賣嬰配食品的最新消息,這也讓該公司奶粉業務未來會否重新回歸中國市場成為一個新看點。
  • 日本明治將在華停售奶粉 因中國對外資奶粉不友好
    在此嚴峻環境下,堅持採用澳大利亞全進口奶源的明治乳業生產成本逐年遞增,造成對公司成本及收益的嚴重影響。明治乳業決定將暫時停止珍愛系列奶粉的在華銷售。相關產品將於庫存售完時停止銷售。公告中顯示的暫停銷售的「珍愛系列」奶粉包含四種900克裝的奶粉。而官網信息顯示,這四種奶粉即明治乳業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所有奶粉。
  • 日本明治加碼華北市場,北上天津建廠
    來源:界面記者 | 張欽近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明治(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籤訂《明治乳業天津工廠投資合作協議》,明治乳業正式落戶天津開發區。天津工廠是明治在中國北方設立的第一家生工廠,主要生產冷鮮奶、酸奶及奶油等產品,項目總投資額約3億美元。工廠計劃於2020年3月開工,2023年正式投產。該工廠投產後,將提高明治奶製品在華北以及東北的市場滲透率。一位明治內部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公司在9月13日下放天津設廠通知,距離《合作協議》籤訂僅僅四天。
  • 明治奶粉短期難返中國 主流洋品牌地位難撼
    與此同時,國內乳企的兼併重組也在推進,據了解,未來五年國內將淘汰掉半數以上的奶粉企業,最終配方奶粉企業整合到50家左右。業內人士表示,強勢洋奶粉品牌擠壓弱勢品牌,國內大乳企整合中小乳企,中國奶粉行業大洗牌難免,這個過程對國內乳企是個考驗,也是個機會。
  • 韓國乳企近期紛紛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力度
    導讀:有越來越多的「洋奶粉」開始注意到龐大的中國市場了。近日,韓國每日乳業通過與中國電商合作,再度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力度。除了每日乳業之外,其他韓國乳製品企業也紛紛瞄準了中國市場。
  • 雪印乳業3月內兩次召回問題產品,日本奶粉在華難生根
    2017年起,合生元、美贊臣、惠氏等乳企相繼在我國市場推出嬰幼兒配方液奶產品,但目前除美贊臣、惠氏外,其他品牌產品大多已下架。 相關企業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其配方液奶產品停售主要是因為產品成本高、定價高,且不符合國人熱食的習慣,市場接受度有待提升。如按10元/瓶計算,則食用配方液奶的成本將是普通奶粉的2倍以上。
  • 日本明治史上最大筆收購押注中國乳業!18億拿下澳亞25%股權!
    來源:小食代儘管連日來關於美日企業是否會「轉戰」的討論很多,不過日本最大乳企明治似乎正在用真金白銀為同行樹立了一個很不錯的「榜樣」——繼續加大對華投入。繼華北首廠落地、逾1.48億元擴建蘇州工廠後,日本最大乳企明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又再重金加碼中國市場。
  • 日本明治史上最大筆收購押注中國乳業,18億拿下澳亞25%股權
    儘管連日來關於美日企業是否會「轉戰」的討論很多,不過日本最大乳企明治似乎正在用真金白銀為同行樹立了一個很不錯的「榜樣」——繼續加大對華投入。 繼華北首廠落地、逾1.48億元擴建蘇州工廠後,日本最大乳企明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又再重金加碼中國市場。
  • 雪印乳業3個月內兩次召回問題產品,日本奶粉在華難生根
    2017年起,合生元、美贊臣、惠氏等乳企相繼在我國市場推出嬰幼兒配方液奶產品,但目前除美贊臣、惠氏外,其他品牌產品大多已下架。相關企業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其配方液奶產品停售主要是因為產品成本高、定價高,且不符合國人熱食的習慣,市場接受度有待提升。如按10元/瓶計算,則食用配方液奶的成本將是普通奶粉的2倍以上。
  • 明治奶粉退出中國實屬無奈
    要說原因,主要是中國奶粉市場競爭激烈,同時隨著奶粉生產成本上漲,在中國市場上的穩定收益難以提升」,明治乳業日本總部如是回復。「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中國有分析稱,這與中國最近對海外品牌奶粉不太友好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