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食代
儘管連日來關於美日企業是否會「轉戰」的討論很多,不過日本最大乳企明治似乎正在用真金白銀為同行樹立了一個很不錯的「榜樣」——繼續加大對華投入。
繼華北首廠落地、逾1.48億元擴建蘇州工廠後,日本最大乳企明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又再重金加碼中國市場。明治乳業昨日在一份通報中宣布,其母公司株式會社明治以約280億日元(約18億元人民幣)收購AustAsia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下稱:澳亞公司)25%的股份。後者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
日經中文網今日報導稱,這一金額是明治併購史上最大規模的出資。小食代粗略推算後發現,加上這筆交易,明治在不到一年內已宣布三筆有關中國市場的投資,投資總額在40億元左右。
確保原奶穩定供應
明治方面在一份中文通報中表示,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的100%投資者、株式會社明治與澳亞公司的股東Japfa公司達成股權轉讓協議,以約280億日元的價格收購澳亞公司25.0%的股份。
在完成股權收購後,澳亞公司將成為株式會社明治的關聯公司。不過,通報中並未提供更多關於雙方日後合作的詳細信息。
在做出史上最大規模收購的背後,是明治為滿足中國市場的鮮奶及酸奶增長「儲備彈藥」。明治通報稱,由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等原因,其以華東地區為中心的冷藏牛奶業務銷售「顯著增長」。
「本公司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繼續增長,需要保證優質原料奶的穩定供應。」明治方面表示,此次股權收購是為了強化從原料奶採購到生產的價值鏈,並為在中國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打好基礎。」
在今天與小食代交流時,一位業內人士也提到,明治在中國的業務重心為冷鏈產品,「這種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它在開拓海外市場的時候必須首先解決奶源問題」。
上述人士以鮮奶為例稱,明治的產品目前仍集中在華東市場,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並不高,未來發展空間還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明治只有確保優質奶源的穩定供應才能進一步擴大市場。
小食代介紹過,明治曾在2013年為中國市場的牛奶及酸奶業務定下KPI:2020年的銷售達到7億元。而在此次收購前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明治已先後兩次加碼中國的牛奶及酸奶產能。
上個月,明治宣布投資1.485億元擴建位於蘇州的牛奶及酸奶生產線。去年9月,明治計劃總投資達3億美元(約合21億元人民幣)的華北首廠落戶天津,主要負責生產冷鮮奶、酸奶等產品。
擁有七家萬頭牧場
不過光有產能還不夠,本地奶源對明治而言同樣至關重要。
而這次被明治「看上」的澳亞則在中國華東、華北地區坐擁7個萬頭牧場,單日原奶產量超過1000噸。據該公司官網顯示,從2009年起,澳亞便開始在中國運營大型牧場。
日經中文網今日報導稱,澳亞的生乳生產效率高,每頭奶牛的日產奶量約為34公斤,比日本奶牛的平均產奶量高出約10公斤。
除了牧場,澳亞也開闢了自有品牌奶等業務。
官網顯示,澳亞於2013年成立上海澳雅食品有限公司,並於次年在中國成立Greenfield綠田源品牌。2017年,Greenfield的品牌中文名改成「澳亞牧場」。
在零售終端,澳亞牧場的品類包括有純奶、鮮奶及酸奶。小食代發現,澳亞牧場不僅開出了天貓旗艦店,在線下也進駐了歐尚、卜蜂蓮花、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商超。
在餐飲渠道上,澳亞的客戶則有COSTA、85°C、瑞幸及連咖啡等。據澳亞官網顯示,其餐飲渠道業務面向咖啡館、烘焙店、酒店及餐廳等,提供服務包括產品研發、品牌及市場支持、包裝定製及物流配送。
明治的「中國牧場夢」
小食代留意到,明治在今天的通報中還提到,在結束於2020財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中國被定位為海外市場中「最重要的地區」。
據通報顯示,明治目前在中國從事的業務包括牛奶、酸奶、冰淇淋以及零食,「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穩步增長階段」。
「記得在2007年左右,明治曾經嘗試過以快速通關的方式將鮮奶和酸奶產品直接出口到上海。但這種方式無論從成本還是拓展速度上來看,局限性都太大。」上述業內人士告訴小食代。
據此前媒體報導,當年明治出口到中國的鮮奶及酸奶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在一些超市還常常賣斷貨。但也有消費者聲音認為,明治的產品價格偏高。
為了降低售價以獲得更多消費者,明治決定從本地化入手,並建立了負責加工生產的明治乳業(蘇州)公司。不過,擺在明治面前的還有另一個難題:能穩定提供奶源的牧場。
上述業內人士向小食代透露,在2008年左右,明治曾嘗試在中國發展自營牧場,但由於牧場建設涉及土地資源、環保等問題,最終並未實現。
小食代留意到,在2013年上市了第一款中國本土生產的冷藏牛奶及酸奶時,時任明治乳業(蘇州)公司總經理的溝口勝久曾對外表示,新品的奶源來自一家河北牧場,是公司在中國國內進行了「全面考察」後確定的。
由於建設自有牧場的難度不低,上述人士認為:「相信在一個時期內,明治還是會以持股的方式掌握國內牧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