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五穀財經
日前,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發布了《關於收購澳亞牧場的AustAsia公司股權的通知》,作為明治乳業(蘇州)有限公司的100%投資者、株式會社明治(代表取締役社長:松田克也)現特此通知,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可持續增長,株式會社明治與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的AustAsia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下稱「AustAsia公司」,中文名字為「澳亞牧場」)的股東-Japfa LTD.(下稱「Japfa公司」)達成股權轉讓協議,以2.544億美元(約合28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8億元)的價格收購AustAsia公司25.0%的股份。在完成股權收購後,AustAsia將成為株式會社明治的關聯公司。
《五穀財經》注意到,在結束於2020財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中國被定位為明治海外市場中最重要的地區。
資料顯示,明治目前在中國從事的業務包括牛奶及酸奶業務,冰淇淋業務以及零食業務,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穩步增長階段。
「特別是冷藏牛奶業務,伴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消費者對本公司產品口味的好評及對其安全性和安心性的肯定,本公司該業務以華東地區為中心的銷售顯著增長。」明治方面表示,鑑於這些有利的銷售情況,本公司計劃繼續擴大已在中國建立的本公司(位於蘇州的牛奶及酸奶生產基地)的產能(產能擴張部分於2021年春季投入運營),並計劃在天津建設新廠(2022財年下半年投入運營)。
目前,在中國的乳製品生產商正在推進對牧場經營的縱向整合。明治為實現牛奶及酸奶業務在中國的繼續增長,需要保證優質原料奶的穩定供應。
公告顯示,澳亞牧場擁有領先和成熟的牧場生產管理經驗,牧場採用高度自動化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且在中國設立了7座萬頭牧場,單日原奶產量超過1000噸,可以保證優質奶源的穩定供應。
明治方面認為,此次股權收購的目的即是強化從原料奶採購到生產的價值鏈,並為在中國實現業務的可持續增長打好基礎。
據了解,明治是亞洲知名的乳製品企業,奶粉銷量長年穩居日本第一,並於1993年開始在中國銷售奶粉。
然而,由於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明治奶粉成為「過街老鼠」,消費者聞之色變,這讓明治頭疼不已。
為了扭轉乾坤,2011年,明治針對中國市場用澳洲產奶粉替代日本罐裝,但在同年12月,其生產的「明治STEP」奶粉因檢測出微量放射性銫而召回40萬罐,在華奶粉業務遭受重創。
而2013年9月,明治以生產過程中混入膠製碎片為由回收「明治酸奶R-1」與「明治Probio酸奶LG21」的三款飲料。明治方面表示,回收量將達100萬瓶。
不過,明治表示,中國市場暫時未有明治酸奶產品,不涉及此次事件。事件經過媒體報導之後,再次對明治的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響。
由於回天無力,2013年10月,明治確定全面退出中國奶粉市場,至此之後,明治奶粉再也未能「捲土重來」。
當時,明治對日本媒體表示:「中國奶粉市場競爭激烈,同時隨著奶粉生產成本上漲,在中國市場利益難以提升」。
在退出在華奶粉業務的同時,2013年,明治又公布了蘇州工廠生產的酸奶和鮮奶產品在蘇州、上海、杭州、寧波四地上市的消息,這也是首家成建制進入中國低溫奶市場的外資乳企。
目前,明治在中國銷售的乳製品主要為「明治醇壹」牛乳、保加利亞式酸奶、乳酸菌飲料及餐飲用產品,以牛乳和酸奶產品最為常見。
雖然明治盈利狀況不容樂觀,但是,中國市場卻讓明治「受益匪淺」,野村證券就曾分析指出,明治在中國銷售的乳製品,邊際利潤達到了145日元(約9元人民幣),幾乎是在日本市場的10倍。
也就是說,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明治盈利的「頂梁柱」,這也是其為何投入巨資入股澳亞牧場的主要原因,而在入股之前,澳亞牧場也是明治重要的奶源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