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認為:日企離不開中國...

2020-12-11 南方新聞網

洪詩鴻。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南方網訊 近日,有關美國和日本政府支持本國企業撤出中國的傳聞甚囂塵上。這是美日政府的一廂情願?會得到企業響應嗎?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他是研究日本經濟和產業並涉足日本企業規劃的中國學者。

「疫情會促使涉及國家安全的生產線回流,但影響有限。」洪詩鴻最近參與的一項調查發現,受疫情影響有意撤出中國的日本企業,佔受訪總量的4%,集中在電器、服裝等下遊勞動密集型產業。他認為,日企不會大規模撤離中國,因為短期內離不開中國供應鏈和中國市場。

少量生產線回流對全球化影響有限

南方日報:在疫情應對中,歐美國家醫藥物資生產能力不足充分暴露,醫療衛生等涉及國家安全的物資生產產業有回流跡象。有觀點認為,歐美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產業回流,出現「有限的全球化」。您怎麼看待這樣的觀點?

洪詩鴻:實際上日本已經開始這麼做了。主糧自給、農地補貼的農業保護一直是日本的基本國策,當然,其他的比如國防通訊、鐵路,供應鏈基本上還是保留在日本,主要的重工企業都由國家給固定訂單。這是日本一貫的基本國策。

這次疫情讓平常看起來覺得可有可無的衛生防疫用品變得重要,如口罩、呼吸機、基本的藥物等,這些都需要國內保留基本生產能力。疫情發生後,日本政府馬上出臺了措施,鼓勵企業在日本國內設(衛生防疫用品)生產線,產品由政府定期固定採購,以保障它們企業的生存。這些產品生產線的回流是有可能產生的,但它們畢竟不是完全市場化的、大規模生產的產品。

這對全球化的整體影響應該是有限的。會直接導致「有限的全球化」,應該是一般商品的國產化率和關稅。美國有可能這麼做,但是日本、韓國等國內市場不大的國家,必須支持自由貿易,才符合它的產能和供應鏈外延到國外的需求,因此不太可能出臺拖動全球化倒退的政策。

日企對中國投資在持續增加

南方日報:我們注意到,近日有傳聞美日兩國政府支持本國企業撤出中國,您認為實際情況會怎樣?

洪詩鴻:從日本企業角度來看,搬出中國與否主要與其既定的盈利調整有關,疫情促使它們多了分散考量是真的。

這次日本政府支援移出到第三國的補助只有230億日元,支援回遷日本的2200億日元,這是2012年以後鼓勵日本企業回遷的一貫措施。這次補貼預算金額杯水車薪,相對於救市補助的108萬億預算,只佔0.2%,實際效果有限。

去年12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針對中美貿易摩擦,顯示考慮轉移的企業也只有10%。有意撤出中國的企業集中在電器、服裝等下遊勞動密集型,許多還是部分撤出。過往三年撤出的企業總和在300多家,而在中國日企14000家以上。

企業搬遷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不是臨時可以做得到,特別是汽車、手機等產業,需要很長的供應鏈和很多的群居配套企業,沒有那麼容易。

目前從中國遷回的日本企業主要有兩類:第一類企業所在行業已經衰退,比如說纖維和相機;第二類企業的產品以返銷日本為主,但日本國內市場在縮小,也沒有必要在國外大規模生產,所以搬回日本維持小規模生產。另外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最終產品轉出口到美國的比例有6%,直接影響不會像臺資企業那麼大,對美出口臺資企業佔了70%左右。

今後可能發生的是,新的投資會更多的往東南亞,特別是越南和泰國。一開始就在東南亞建立新的供應鏈,比切斷在中國的供應鏈更容易。

從產業類別來看,新能源汽車、電子等一般機械的產業鏈在東亞,一時半會動不了。比如特斯拉、蘋果還是選擇在中國製造。日企在中國的供應鏈主要也是和這些行業捆綁在一起,最終產品即便在東南亞生產,供應鏈依然可以保留在大陸,東協和中國的自貿協定營造了便捷的供應鏈互補。

實際上,我們看到日本企業對中國投資在持續增加,2019年對中國投資有增長,主要在汽車製造零部件和化工原料等上遊企業。雖然(佔日企整體對外投資)比例在下降,但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我相信日企對中國的投資總量還會增加。

亞洲區域內貿易已佔亞洲外貿總額七成

南方日報: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中日韓三國互動和合作較為緊密。有專家建議,三國價值鏈基礎牢固,互補性較強,中國應與日韓加強合作。您怎麼看?

洪詩鴻:中日韓之間的供應鏈合作強化,這個是有可能,也有必要的。

目前,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有脫鉤的可能性,但是亞洲區域內的貿易已經佔到整個亞洲對外貿易總額的70%,特別是東亞之間的貿易,也有很高的互補性。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若脫鉤,會使一部分貿易流失,也會影響到中日韓三者之間的產業鏈規模的擴大。但是維持現狀,或者以三國市場為依託,開展新的產業合作是有可能的。

事實上,日本企業界最近一直在提出世界市場二分論: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和以中國為中心的市場。日本企業的長期戰略應該是做好同時和兩個市場打交道,配合兩個市場的投資。包括智慧產權、產品標準,都有可能變成是兩套標準。因此,日本企業都在準備對應今後兩個市場、兩套標準的供應鏈戰略。

東亞三國的自貿圈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以及產品標準合作研發階段和供應鏈之間的合作等工作,應該開始加強。

南方日報記者 黃應來

相關焦點

  • 鍾南山院士接受南方日報專訪:「年輕人上來,我最開心」
    &nbsp&nbsp&nbsp&nbsp南方網訊 9月8日22時許,剛剛抵達廣州的鐘南山院士接受了南方日報專訪,分享了獲得榮譽的感受,談及了對年輕人的期待,說出了數次哽咽的緣由。
  •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因剋扣中國留學生工資被調查
    中新網9月17日電 據日本《東方時報》報導,7月22日該報披露了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部M教授剋扣中國研究員尚曉芸(化名)等人工資及捏造虛假出差經費的不正案件。近日,大阪大學醫學部召開記者發布會,正式公布了對這一事件的中間調查報告,承認該事件屬實。大阪大學醫學部調查委員會發布報告指出,經調查,M教授幾年來,一共侵吞了違規費用17,311,987日元。
  • 梁維東接受南方日報專訪:加快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
    近日,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維東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東莞將全面準確把握總書記賦予廣東總定位總目標蘊含的實踐要求,踐行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努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名片,在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進程中體現東莞擔當、
  • 瞭望專訪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腳踏中國大地 仰望科學星空...
    薛其坤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宣傳片(中文)南方科技大學宣傳片(英文)視頻採訪:李曉玲 白瑜  視頻編輯:李曉玲 梁綺妮 徐鴻巧     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不久剛履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也是當年唯一的一等獎。
  • 傅高義:我是旁觀者,我喜歡中國,也喜歡日本
    編者按: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於美國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南方周末》曾在2017年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現推出專訪舊稿,以供閱讀。(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
  • 從文字中挖掘文化力量——訪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南方科技大學...
    □河南日報記者任國戰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張龍飛「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保證了文明的延續,保障了知識的積累,帶來新的創造。」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舉行開館十周年紀念活動,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唐際根接受了記者專訪。
  •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授稱釣魚島從來都是中國的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授稱釣魚島從來都是中國的 >   中新社東京7月23日電 題:村田忠禧:釣魚島從來都是中國的  中新社記者 孫冉  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多年來一直有學者以事實來說話,認為釣魚島屬於中國。
  • 國際機構緣何看好中國經濟?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接受專訪如是說
    在日前舉行的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上,國際機構點讚中國經濟,認為中國可能成為今年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並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支持。國際機構緣何看好中國經濟?怎樣研判經濟復甦態勢?圍繞這些熱點問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很顯然,和其他主要經濟體以及全球經濟相比,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預測是非常積極正面的,這也是客觀的。」蔡昉說,中國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 專訪:日本製造業「造假」頻發曝制度和監管漏洞——訪日本愛知大學...
    新華社東京11月2日電  專訪:日本製造業「造假」頻發曝制度和監管漏洞——訪日本愛知大學客座研究員李博  新華社記者錢錚  近期,日產汽車公司、神戶制鋼所和斯巴魯公司三家知名日企被曝造假和違規操作。
  •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
    來源:南方日報原標題: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先生」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編者按:今天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日子。
  • 美國肯恩大學校長達伍德·法拉希接受記者專訪
    日前,美國肯恩大學校長達伍德·法拉希等一行人蒞溫,為對話會做準備。美國肯恩大學為何選中溫州?溫州人的哪些特點讓法拉希教授難忘?未來的溫州肯恩大學又將有何目標,為中美交流帶來怎樣的「果實」?昨日,達伍德·法拉希(以下簡稱「法」)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記者專訪。  記者 範 晨/文 王人望/攝  記:當初是什麼原因讓美國肯恩大學選擇在溫州辦學?
  • 專訪:堅信中國人民一定會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訪東日本國際大學...
    新華社東京2月6日電 專訪:堅信中國人民一定會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訪東日本國際大學客座教授西園寺一晃  新華社記者高紅  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東日本國際大學客座教授、日中友好協會顧問西園寺一晃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病毒面前人類應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堅信中國政府和人民一定會取得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勝利。
  • 邵宗海:解讀蔡英文《華爾街日報》專訪信息
    香港明報新聞網10月7日發表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邵宗海的評論文章,解讀蔡英文在2016年10日4日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的政治意義,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在日期上敲定的意義  邵宗海認為,蔡英文這篇接受《華爾街日報
  • 中國大學給日企高管開「總裁班」:學習什麼是共享單車
    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 日媒稱,上海交通大學是一所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名校。2015年底,上海交大主要面向日企高管推出了實戰型經營課程。據日本經濟新聞網11月22日報導,互為鄰國的中日之間有很多文化和想法的差異。
  • 聽法制日報記者專訪業內專家...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消息一出,引發輿論軒然大波。11月26日,據人民網消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新聞稿稱:「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專訪:應在解決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推進日中合作——訪東京大學名譽...
    在正面面對和解決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推進日中兩國的一切合作關係,這才是正確的做法。日本東亞國際關係史學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石井明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 日媒:中國「茶壺煉油廠」衝擊日本油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經濟新聞》8月11日報導稱,亞洲的石油產品行情出現惡化。原因之一是2015年下半年之後中國的石油產品對亞洲的出口急劇增加。中國6月石油產品出口量達422萬噸,創出歷史新高。2016年1-6月總出口量為2147萬噸,同比大幅增長45%。當前產品價格減去材料價格所得的利潤方面,輕油為每桶8美元左右。
  • 國內外專家齊聚廣外,共探中國日語教學新目標
    (南方網訊 記者/唐巧燕 通訊員/劉紅豔、袁倩倩)為積極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對現有的日語人才培養機制與日本研究的方法論進行反思和探索,以切實提高我國日語專業的教學水平,培養出符合國家、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日語專業人才,11月23日,「新時代中國日語教學·日本學研究的新目標、新方略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2018年度學術大會
  • 南方日報 UIC吳清輝校長: 讓港珠澳大橋成為創新之橋 依託香港對接全球高教資源
    原文標題:《UIC今年有望設研究生院並開始招生,校長吳清輝接受南方日報專訪表示:讓港珠澳大橋成為創新之橋依託香港對接全球高教資源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1992年至1999年先後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和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物理系學習和工作。1999年至2005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至2005年任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同年11月被增選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