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上一點「牛肉膏」,「豬肉」立刻變「牛肉」……近日來有關「牛肉膏」的報導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對此,專家指出,合格的「牛肉膏」產品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其主要作用是增香提味,但並不能使豬肉變成「牛肉」,否則不僅涉嫌造假,而且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豬肉如何變「牛肉」
最近,某地工商部門在查處一批劣質肉鬆時發現,一些小作坊竟然能將豬肉、雞肉加工成「牛肉」銷售。原本味道完全不同的豬肉、雞肉,如何會有地道的牛肉味來欺騙消費者呢?原來這是「牛肉膏」的「功勞」。
據市場調查,如今這種牛肉膏不僅在小肉鬆作坊中廣泛使用,在一些滷肉熟食店也是公開的秘密。此外,有些小吃店、燒烤店、大排檔也在使用。當然,在餐飲業和食品加工中如果按照國家規定標準添加使用這類食品添加劑,來增香提味,改善品質,迎合消費者對色、香、味的喜好,並無不可;可恰恰正是這些喜好,讓一些不法商販鑽了空子。有些商家公然將其變成了作假牟利的手段,通過大量使用牛肉膏,讓豬肉變身「牛肉」,從而以假亂真,牟取暴利。
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市場上正常熟牛肉價格一般要賣到40多來元一斤,可奇怪的是,一些流動攤點的價格竟然還不足30元,有的甚至更低。業內人士表示,按每斤生牛肉20元左右、每斤生牛肉燒出6兩左右熟牛肉計算,熟牛肉光是肉的成本就要30多元一斤,加上調料、燃氣、運輸等費用,賣這樣的價格顯然是要虧本的。因此,這種廉價牛肉,不排除是使用牛肉膏加工的豬肉的可能。
牛肉膏為何物
牛肉膏又稱牛肉浸膏、牛肉精膏,是以新鮮牛肉、牛骨、牛脂肪為主要原料,經過酶解,熬製,從中得到的一種肉或骨類提取物,再加入呈味核苷酸、食用鹽等配製而成的一種棕黃色至棕褐色的膏狀物,其有牛肉的自然香味,易溶於水。
據專家介紹,「牛肉膏」其實是一種複合食品添加劑,是食用香精的一種,屬於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其主要作用是增香提味,使食品具有「牛肉味」,已廣泛應用於湯料、肉製品、雞精、風味餅乾、膨化食品、方便麵調料、調味品等。目前不光在我國,西方發達國家也在普遍使用。只要生產者證照齊全,產品合格,並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使用範圍和標準添加使用,即是合法的,適量食用對人體健康也是無害的。但如果使用的是未經許可生產的不合格產品,或者超量、超範圍使用,則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而近來各地曝光的牛肉膏問題,實質上是在較便宜的豬肉上使用牛肉膏,將豬肉充當牛肉售賣牟取暴利的問題,那完全是一種欺詐造假行為。
過量食用有隱憂
專家指出,食品添加劑在一定安全劑量內食用,並無危害,但若違規超量使用和長期食用,則會帶來健康隱患。
據調查,目前在餐飲行業對牛肉膏之類的食用香精類添加劑使用很普遍,這類產品不僅有牛肉味的,還有羊肉味的、鴨肉味的、雞肉味的,做燒烤、做肉丸、做湯料都可用到它,但要限量使用。專家指出,如違規濫用和長期過量食用會降低人體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特別是對代謝排毒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孕婦、兒童危害更明顯。
對於市場上銷售的豬肉和牛肉,消費者如何辨別其真假、避免上當受騙呢?據了解,對於新鮮生肉類除索看檢疫證明或檢疫標誌外,一般可從色澤、氣味、彈性等方面進行辨別。如牛肉脂肪呈白色或乳黃色,比豬肉的脂肪明顯要少;豬肉有種特有的甜味,而牛羊肉氣味較腥;一般來說,牛肉的纖維長度較長,肉質結構粗並緊湊;而豬肉的纖維長度較短,肉質結構細而鬆散;食用牛肉時感到肉老,食用豬肉時感到肉嫩,若有顯著的牛肉風味,則有造假之嫌。 (劉國信)來源法制網——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