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樣的網站,學術該討當討之,教育該起訴則當起訴之,家長該責難當責難,學生該自拒當拒之。
據《重慶晚報》報導,逃課、代課、幫答「到」,這些在大學校園裡司空見慣的秘密行為,如今被搬到了網上。一個名叫逃課網的網站,創辦不到三個月,就迅速吸納了註冊用戶約500人,並順利收到了第一筆投資資金。
我們打開網站,會發現滿目皆是求人答道、代課、換客的信息,不乏有人明碼標價者。顯然,我們單從用戶需求角度來講,按現如今的大學校園實際情況分析,逃課網無疑是有著巨大商業潛力和客戶群的,所以其快速崛起並不讓人意外,甚至將來其有很大可能會被facebook、人人之類的網站收購,重新包裝改叫換課網、或自助換課系統之類的名稱融合上線。所以可以預見,逃課網的前景是美好的,創建人靠此能撈一筆也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這樣網站的快速走紅,又究竟能給我們的高等教育,接受我們高等教育的莘莘學子帶來什麼呢?
逃課網的首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93%的同學逃過課,是逃客,不是曠課,加入逃課網,感受鮮活有趣的大學生活!」然而我們實話實說,其實逃課與曠課有區別嗎?未請假不上即是曠,這只不過是類似於孔乙己「竊不是偷」的自我無聊辯解罷了。而這種公然縱容逃課和為逃課辯解的行為也會對大學校園的教學秩序構成衝擊。
一方面是從眾心理的巨大影響,特別是對於20歲左右的年輕人而言,當周圍有10個人去做一件錯事的時候,這錯事也就變成正確的了,而且還往往會被冠以高尚的理由。就以逃課而言,打著「課程過於無聊」、「學不到東西」、「不想浪費時間」等理由逃課的人數眾多,這種糊弄老師的理由說的多了就連自己便都信了。而實際上呢?逃課者無非也是打遊戲拍皮球逛大街談戀愛去了。又有多少是去節約這節「無意義」的時間去學習「有意義」的事情了呢?
另一方面,這也使得我們的教育質量不斷下降。近幾年,我們很多高校總在高呼要建一流大學,大幅擴招,但同時帶來的卻是產品質量的大面積下降。筆者最近兩年帶過的幾個畢業生就差到離譜:網上搜資料不會、word排版不會、電腦基本故障排除不會。而造成這種質量下降的原因中,當今高校比出勤率還高的逃課率絕對是主因之一。
所以,我們對逃課網的出現,初始是種好奇和娛樂,末了則應該是一種反省和擔憂的態度。我們應當認識到,對於當下社會氛圍而言,逃課已然成為了一種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事情,並在網上公開叫賣,著實讓學者憤、師者辱。對學生而言,逃課不在地下操作,反倒成為了檯面上的交易,這是對自身學習的不負責,也是對高等教育的莫大諷刺。
我們不得不懷疑,在逃課網培養中成長出來的學生,學到的將不是誠信而是欺騙,不是知識思想而是關係交易,不是踏實而是歧途。而這樣的學生步入社會後,不但基礎知識欠缺,思想也自然目的至上,並且質量絕不是他們最終目的,管理對其而言更是一次可以鑽漏洞的點名。試想,未來我們會出現這樣一幕:橋梁工程師在橋塌後說道「不好意思那節課我逃了」,醫生在病人死後說道「不好意思那節課我逃了」。不僅如此,從道德上講,我們更等於是批量生產了一批又一批黑心饅頭的生產者。
所以,那些混跡逃課網上的學子應該明白「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不是因為逃課讓世界變得混亂,引發了災難;而是逃課,大張旗鼓、肆無忌憚的網上換課讓自己逐漸變成了那個可能引發災難的人。而對於逃課網的創建者來說,我們對其市場觀察力表示肯定,但是這樣的網站實質上與黃色皮條網站並無區別,於私人有利,於社會秩序無益。
因此對這樣的網站,學術該討當討之,教育該起訴則當起訴之,家長該責難當責難,學生該自拒當拒之。管理部門也不要覺得其規模尚小而不引起注意,畢竟現在紅遍全球的facebook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正所謂防微杜漸,教師節剛過,就算出於尊師重教,這樣的網站也最好還是離我們的學生,離我們的未來遠一些吧。
王亞煌 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