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準進京,清朝不準離京,兩種防藩王搞事的方式,哪種好

2020-12-25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清朝和明朝在對待藩王問題上好奇怪,明朝基本上不準藩王進京,清朝則基本上不準藩王離京。他們這樣搞,誰的效果會更好呢?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藩王總是容易搞事?

(分封藩王)

一是皇帝和藩王的待遇差別太大。皇帝權力無邊,福利無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都是同一個爹生的(媽也許不同),為什麼兄弟之間的差別會那麼大呢?可以說,藩王們雖然貴為王爺,其幸福指數可能是最低的。

二是藩王們缺乏人生目標,不能有人生理想。建功立業,在來到世上短短的幾十年裡,搞出一些聲響來,是每個人的夢想。但是藩王卻不能建功立業,不能搞事。藩王完全沒有成長空間,只能當一個富家翁,當一個閒王,這日子過著有什麼意思呢?

再講第二個問題:歷朝歷代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秦朝的藩王制度還沒建立起來。秦始皇的兒子們還在京城裡,而且都沒有人封王,秦始皇採用高壓政策,誰也不敢翻浪子。

藩王問題從漢朝開始出現,劉邦剿滅異姓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分封藩國,但立刻出現嚴重問題,以至於在漢景帝的時候就爆發「七國之亂」,因此後世不斷削藩,到漢武帝採用「推恩令」,削藩才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效果。

晉朝建立後,晉武帝為了抑制朝中權貴,打擊豪強勢力,又開始大肆分封藩王,結果又造成「八王之亂」,直接把西晉給亂亡。

(八王之亂)

唐宋兩朝的藩王,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封王不封土,並把王與公侯伯子男並列,作為人生的一種榮譽。而且王還同時擔任地方官。不過也不敢讓他們實際去做事,大都只是掛一個名。主要還是怕他們搞事。而且唐朝藩王被誅殺的情況太多了。宋朝大約是子嗣不蕃,因此藩王大都還能善終。

再講第三個問題:明朝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朱元璋由於出生草莽,非常忌憚功臣,怕他們造反。因此他採用了劉邦的方式,大肆屠殺功臣,同時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藩王。不過,他也吸取了劉邦封藩的一些教訓,對藩王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一是不許藩王隨意留在京城,避免他們交通大臣。

二是不許幾個藩王同時到京城,避免他們聯合造反。

三是不準藩王互相來往,必然他們互通信息,交換造反心得,商量造反事宜。

四是對藩王封藩不封土,避免他們做大。

五是藩王無權任命官員,官員都是中央任命,並且藩王有錯,藩地的官員要受到同樣的處罰,這樣就把藩王和部下隔離開來。

再講第四個問題:清朝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清朝的藩王,和明朝截然不同,有哪些不同呢?

(親王出行)

一是準確地說,清朝沒有藩王,只有親王和郡王。因為王爺們沒有藩地,不到地方上就藩,全部擠在京城裡。

二是親王們只有在皇帝派遣下,或者跟隨皇帝,才到地方上去,平常不準隨意到地方上走動。

三是親王們要參與政事的,這是從清朝在關外就傳進來的規矩,叫做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後來從康熙開始,這種制度有所削弱,但親王們依然是一股不小的政治力量。

最後一個問題: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親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明朝的藩王制度,因為藩王們有軍權,又在地方上,這使得他們很容易造反。整個明朝期間,藩王造反的現象層出不窮。但是,由於防範得法,沒有一次是掀起了大浪的。

有人說,朱棣不是就掀起了大浪嗎?朱棣是一個特殊現象,是明朝的藩王制度還沒有成熟的時候的事情。後來朱棣上臺後,對藩王制度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從此就再也沒有掀起過浪子了。

清朝的親王制度有好處,親王們都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皇帝對他們的情況瞭若指掌。同時親王不帶兵,造反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因為親王們都集中在一塊兒,因此很容易搞事。康熙年間慘烈的「九子奪嫡」現象,就是這樣搞出來的。若親王們都在藩地,斷不會有這樣的現象。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相關焦點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關」在京城,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共有42個子女,光兒子就有26個,這些孩子大多是朱元璋稱帝後所生,為了鞏固朱家的皇權地位,朱元璋從小對兒子們分封藩王,長大後各自帶兵鎮守邊疆,這些藩王手中各自都握有兵權,朱元璋給予兒子們最大的權利,甚至可以監督所管轄區的臣民。
  • 算命準不準?看看三個清朝故事,有個半仙差點被打了
    他們的準不準,我不記得了。當時我奶奶70多,抽了張,記得一句:93上3年多。算是準的。因為我奶奶活了99歲半。(鳥啄牌的卜卦人老照片)講完親歷,再給大家講講幾個清朝算命的故事,挺有趣的。這傢伙,算出清妖當滅,天國當興,別人都跑,他偏不,還替人家籌餉搞錢。自己有沒有主動獻金呢?不曉得,管什麼鄰居不鄰居,老鄉不老鄉,凡有錢的,都攤派。不給就打……咦,看到此處,是不是覺得很像李自成進京之後的景象呢?
  • 與清朝王爺們相比,那些蒙古王公,為何沒有實際權力?
    在清朝統治期間,有一群非常特殊的貴族,那就是蒙古王公。當時,蒙古草原上活躍著很多部落。為了穩定邊境局勢,這些部落首領們基本上都被清朝封王。親王和郡王加在一起有40多位,但在這些王爺們沒有什麼權力。與京師的滿清王爺們相比,待遇差別很大。
  • 黨內不準搞人身依附關係
    《準則》強調,「任何人不準把黨的幹部當作私有財產,黨內不準搞人身依附關係」。這一規定為新形勢下規範黨內上下級關係、維護黨內民主平等同志關係提供了重要遵循,有利於防止和糾正選人用人不正之風,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政治生態。
  • 為什麼明朝太監宮女可以搞結對食,清朝宮廷卻堅決禁止?
    為什麼明朝太監宮女可以搞結對食,清朝宮廷卻堅決禁止?首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結對食。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宮女太監做夫妻,搭夥過日子。當然這個夫妻關係被理解是,一種假夫妻關係。深宮生活寂寞,太監宮女以此作為一種調節解悶的方式。
  • 《大同民間故事》代王就藩大同府成
    九龍壁的對面,也就是原大有倉一帶,曾經是當年有名的代王府,也即就藩於此的代王朱桂所建立的府邸。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了加強朱家的統治,一方面大肆殺戮功臣,改組中央機構;另一方面,先後大封他的二十幾個皇子為藩王,給他們以厚祿,讓朱家的統治之權觸及全國的各個角落。
  • 四川彭山出臺去官氣十不準:不準給領導開車門
    「去官氣」熱議中的四川彭山  文_本刊記者 王巧捧  不準在群眾面前背著手講話、用手指著群眾講話,爆粗口、說髒話。  不準對基層和群眾反映的問題亂表態、放空炮,不準說「不曉得」、「別找我」……  不準在出行中讓他人提包包、端茶杯、開關車門,不準往車窗外扔東西。
  • 清朝時期的焚書坑儒
    新的焚書坑儒蒙元時期可以依靠色目人統治漢族人口,色目人與蒙古人組成了一個強大的領導集團,對漢族人口進行廣泛的防禦,比如,不準漢族人口集會,不準漢族人口獲得武器,甚至幾家共用一把菜刀。後金或清朝前期的統治者要比蒙元前期統治者更了解漢族文化,畢竟後金是反叛明朝起家的,這與蒙元統治者反叛金朝起家的情況不一樣,這導致他們懂得通過改變漢族的文化領域,維持自己的統治,也就是從思想或文化上閹割漢族的人口。這促使清朝的防漢治漢策略比蒙元時期多了一個,也就是新的焚書坑儒,這包括出版審查、文字獄、書籍焚毀。
  • 劉伯溫一句話,朱元璋義子當了雲南王,300多年後,成明朝救命符
    劉伯溫一句話,朱元璋義子當了雲南王,300多年後,成明朝救命符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雖然在歷史上,朱元璋毀譽參半,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此人相當會籠絡人心,在打天下的過程之中,率領了大批的開國朝臣,每一個都相當有能力,而劉伯溫,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個
  • 孩子發音不準,吐字不清,兩種情況要區別清楚
    抖音上有一個視頻點擊率很高,媽媽教孩子說話,孩子發音不準,把小秘密說成「小膩膩」,吃飯說成「稀飯」,很是搞笑,網友都點讚評論,說孩子很可愛,心態很樂觀,可是媽媽也有自己的苦惱,就是孩子怎麼教也學不會,從學說話開始,很多音就沒發準過。
  • 明清對王爺的限制,清朝王爺不能出京城,明朝不能進,誰的手段高
    今天我們來講講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對藩王的限制,兩個王朝對藩王的限制有著截然不同的做法,明朝的時候,藩王們是不能夠走進京城的,而清朝的王爺不能夠出京,這兩種做法,哪個更厲害一些呢?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自己的孩子分封到了全國各地,讓他們幫助自己管理天下。管理天下,手裡必須有兵,朱元璋認為他們都是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手中有兵也是比較放心的。
  • 漫畫「八不準」:不準在承包耕地上違法建房
    近日,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下發了《關於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八不準」的通知》,進一步規範農村建房用地行為。小編特從近期公開的判決中選編了一組依法嚴懲非法佔用耕地建房行為的實例,改編成漫畫,本期推出《漫畫「八不準」》之四:不準在承包耕地上違法建房。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可惜的是,宇宙說明書沒找到,當年在丹麥的同僚,玻爾同學,橫空出世,拿著一柄「測不準原理」魔杖,反而把愛因斯坦的根刨了!    ——什麼都測不準了,現代物理學還搞個球啊?      以零為基礎的西方科學具有先天的不足,整個物理學在現代遭到顛覆是早晚的事,並不僅僅是由於量子物理的發展,而測不準原理,只是恰巧讓愛因斯坦這個相對論的發明者更難堪而已!
  • 明朝宦官幹政的現象嚴重,學習明朝制度的清朝為何沒有類似現象?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帝制王朝,作為後來者,它的許多治理方式當然都是學的前人,並在前人的制度上創新或修補。
  • [湖南新聞聯播]嚴格黨內政治生活 黨內不準搞人身依附關係
    [湖南新聞聯播]嚴格黨內政治生活 黨內不準搞人身依附關係 嚴格黨內政治生活,黨內不準搞人身依附關係。
  • 關於佔卜到底準不準?
    自接觸《易經》以後,就總有人問的問的是,佔卜到底準不準。這個問題,對於我這種菜鳥來說,很容易也很難回答。容易在於,要不然就是準,反之則不準。難在於為啥準,為啥不準。涉及相信,其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呢?我們大部分時間信的不是什麼具體的事情的可能性,而是人。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覺得那人可信,那他說的都可信,反之,他說啥都是白說。
  • 漫畫「八不準」:不準買賣、流轉耕地違法建房
    近日,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下發了《關於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八不準」的通知》,進一步規範農村建房用地行為。小編特從近期公開的判決中選編了一組依法嚴懲非法佔用耕地建房行為的實例,改編成漫畫,本期推出《漫畫「八不準」》之三:不準買賣、流轉耕地違法建房。
  • 農村葬禮不準披麻戴孝、不準祭奠送花圈?事情鬧大了!
    這兩天,一則村裡的公告消息引發網絡廣泛關注,山西省襄汾縣大鄧鄉赤鄧村的公告顯示,10月1日起,該村不允許過滿月、一周歲生日、六十歲生日、搬家宴請等,葬禮不準披麻戴孝、不準進行祭奠活動、不準送花圈紙紮等,一切從簡,杜絕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
  • 如果是在清朝,騎馬進故宮,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女子閉館日開奔馳進故宮,這件事引人深思,但是我們再生氣,也不能把當事人怎麼辦。冷靜之餘,琢磨君想到了一個問題:這件事要是放在清朝,後果到底有多麼嚴重呢?也可以換個方式提問:如果是在清朝,騎馬進了故宮,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分兩種情況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