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長三角區域文化合作論壇召開,此次論壇以 「一體聯動,合作共贏」為主題,當日上午,恰逢《風生水起逐浪高——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長三角美術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來自長三角地區的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江蘇省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安徽省美術館(籌)、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的代表共話長三角地區美術的資源合作、聯動發展,籍於此建立「長三角美術館聯盟」。「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刊發論壇部分發言:
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江蘇省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安徽省美術館(籌)、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等建立「長三角美術館聯盟」許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長三角是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緣起之地,上海雙年展開拓了藝術創作與生產的新視野長江三角洲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它是長江入海前的遼闊平原。從中國的地圖上,我們很容易辨識這片依海的綠洲,天地造化江海匯聚。長江與杭州灣聚波相攜。鴉片戰爭爆發,上海成為華夏與西方列強之爭的最前線。翻開近代歷史,我們清晰地看到,上海是中國近代各種力量較量、交匯、融合的種地。從開埠以來至1942年期間存在的租界,橫貫清廷統治、太平天國、軍閥混戰、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上海飽受戰禍,歷經變遷,卻囿境獨具,租借不變。國際交匯的影響,經濟相對的發達,催生上海摩登的都市文化。這個文化與江浙一帶有著廣泛的勾連與影響。周邊諸多歷代城市的悠久而濃厚的人文氣息,像無錫、蘇州、杭州這些古城悠久的文化氣息與上海國際商埠的華洋雜處的開放風尚,既存衝擊,又多互補和融匯。這使得長三角成為歷史上中國文化與教育諸多的首創之地與昌盛之所。 江浙滬互通,歷史上就是群英薈萃、人才輩出。我們從江浙滬近現代歷史上藝術教育機構的設立和變遷中,就可以看出長三角文化互織共編的歷史生態。美術方面,1911年周湘在上海創辦中西美術學校,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私立美術學校,後來改名為中華美術學校。1912年11月劉海粟、汪亞塵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1921年改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1930年命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歷史上我們稱為上海美專。上世紀20年代左右,在長三角一代建立的藝術學校還有1922年在蘇州建立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26年在上海建立的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28年在上海建立的南國藝術學院。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麥可·蘇立文梳理中國藝術與藝術家中寫到,「這所學校(上海美專)成為與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以及杭州西湖邊國立藝術院並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發展西畫藝術中國的三個中心之一。」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開始院系調整,私立院校和教會學校全部合併,上海美專、蘇州美專及山東大學藝術系合併為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校址就在無錫,後來遷往南京,現為南京藝術學院。音樂方面,1927年上海創辦了國立音樂院,1929年,更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52年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1956年定名為上海音樂學院。 戲劇方面,1945年在上海創辦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1949年10月改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1952年山東大學藝術系戲劇科和上海行知藝術學校戲劇組併入,於11月正式成立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1956年更名為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和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這三座學院長期以來是文化部的直屬院校,這是文化部直屬院校九所當中三所不在京的學校,都在長三角。
杭州西湖邊,南山路上的中國美術學院江浙滬近現代歷史上藝術院校的交織互動的歷史,鑄煉了長三角文化共同體的地緣特徵,三地文化互為浸潤,結構性地鐫刻著地球與學脈相互聯繫的文化脈絡。以美術為例,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美院的先師林風眠前往上海,雖然沉寂多年,仍然對上海美術產生影響。同樣50年代新浙派人物畫方增先先生赴上海中國畫院求師,得傳統花鳥筆墨的滋養。1990年代後期,肖峰先生執掌上海油雕院,推動了那個時代上海油畫和雕塑的創作高峰。同樣1990年代方增先先生調往上海,任上海美術館館長,迎來了上海藝術的新發展。
2008上海雙年展「快城快客」進入新世紀,長三角跨域文化合作更加密切,其中最典型與最成功的是上海雙年展。從2000年第三屆上海雙年展開始,我所在的中國美術學院與上海美術館合作策劃上海雙年展,著眼上海美術館的滄桑歷史,立足上海東方大城的今昔變遷,提出「上海城市為母體,邀約國際藝術家以藝術的方式眼帘東方城市的人文命題為宗旨」。一方面聚焦城市的肌體,以「海上上海」為命題,追問東方獨特的現代性;以「都市營造」為命題,追問超越建築學研究的城市歷史與建造;以「影像生存」為命題,追問當代影像的生存和影像時代人的生存。以「超設計」為命題,追問全球背景下的設計時尚;以「快城快客」為命題,追問城市移民與農民工的關懷;以「巡迴劇場」為命題,追問世博背景中城市內在精神的關照與顯示;以「重新發電」為命題,追問文化如何作為城市發展動力。這一系列長達十二個年頭、前後七屆雙年展的人文性、藝術性兼具的深度梳理,為世博城市主題提供了內涵思考。
2010上海雙年展展覽現場 另一方面,上海雙年展開拓了藝術創作與生產的新視野,以社會學、歷史學、生態學的多種工具箱,推進藝術和社會的創新,使上海雙年展成為東方與亞洲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平臺。這之後,這種深度合作的模式,又參與了中華藝術宮和當代藝術館的布局策劃,策劃了黃浦江畔的西岸藝術雙年展,直接催生了今天黃浦江濱江西岸的藝術帶的世紀發展。回首處,煙雲無盡,情深時,高城望斷。回望這些親歷的往事,不僅感慨萬千。上海雙年展這種事,只有上海可以做到,上海有這種有容乃大的胸襟,有這種獨特犀銳的識見,有這種持續向前的擔當。作為親歷者,作為曾經的上海雙年展十二年的藝委會主任,我想提幾點反思和建議: 一、持續強強合作,鑄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文化平臺。上海雙年展的持續舉辦及其跬積而成的影響力,證明了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文化優勢。它所體現的人文思考的實驗性力量,別具一格的烏託邦理想與實踐意涵,國際與本土雙輪驅動的獨特方法,不僅僅是雙年展自身的方法內涵,更是代表中國當代文化的自主力量和內生機制。這種力量和機制值得我們研究和珍視,我希望在展覽條件有質的提升的今天,我們能夠更為強化這種強強合作,不斷改善和優化這種自主機制,持續提升上海雙年展的學術水平,繼續打造這一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體現今日中國文化創造力的高端平臺。同時希望支持上海中華藝術,與中國油畫學會,中國畫學會、中國雕塑學會一道,打造中國國際性藝術雙年展,匯聚這些學術團體的實力,重塑中國文化精神的活力,集合造型藝術力量,打造上海藝術創造的又一高平臺。二,整合浦江兩岸藝廊帶,重塑具有核心主題的藝展大品牌形象。2012年中國美院應上海徐匯區之邀,在老機場和油庫一代策劃了西岸雙年展。這個西岸不僅僅是黃浦江的西岸而是太平洋的西岸,體現了中國藝術節生機勃勃的創作活力。這之後,這一帶迅速成為畫廊集聚之地。這幾年西岸雙年展變成了西岸藝博會,二十家藝館藝廊聯手,創辦了可能是中國最好的藝博會。與此同時,東岸的世博會一代也在整合之中。我建議浦江西岸和東岸兩岸合作,創建具有深度學習核心命題的大會展品牌,並且延伸藝展的方式,打造設計文化、城市建造等大會展新品牌,對接進博會,重塑國際性文化大都市形象。 第三,集聚長三角文化創新力量,打造人工智慧時代文化創新高地。9月上海召開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個月杭州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建設口號。與此同時,上海張江和杭州之江都在營造國家級實驗室。新技術時代的來臨。新技術文化的創新和凝聚,成為突出的命題。藝科融合將成為大方向。在這個大背景下,上海如何構建一個新技術文化生產的高質量的孵化平臺,打造融合藝術、設計、城市ADC一體的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的、國際級的交流中心和平臺,正在成為一種使命性的挑戰。吸納長三角和全國青年創新力量,鑄煉這樣一個平臺,應當是長三角文化合作的新使命。上個月底開始在世博會法國館舊址的民生現代美術館展出我的大型個展。十年來我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舉辦了三個大型個展,為什麼會這樣持續在上海辦展?我想是上海的文化歷史和環境深深的吸引著我。站在世博會法國館的頂樓,俯瞰滔滔東流的黃浦江,眺望無盡的上海都市,我總是有一種貼近人類大命脈的感動。一種時代與未來之潮滾滾而來的感動,這也是我多年投身一系列文化活動的揮之不去的情懷。
中華藝術宮「風聲水起逐浪高」展覽現場李磊(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攀高峰樹民族魂,播春雨潤百姓心上海國際藝術節已經20屆了,美術以前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中是小的版塊,隨著這些年美術事業長足的進步以及美術館事業的發展,逐步納入到國際藝術節的活動版塊中。不僅在全市星羅棋布的美術場所有活動,國際藝術節也和中華藝術宮等大館共同策劃了許多優秀的展覽項目。去年上海國際藝術節主導策劃的「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就是其中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們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也在與上海國際藝術節合作中嘗到了甜頭。今年我們又聯手推動長三角美術館系統的合作,一起合作推出的「風聲水起逐浪高」。長三角市級美術館活動互動很多。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各個發展階段,都與長三角各個館有著密切的聯繫,上海美術館成立於1956年,創始人或者說推動建立上海美術館主要的老領導,就是賴少其先生。所以今天賴少其藝術館的於在海館長來到這裡,是因為我們有特殊的淵源。當時上海美術館就在南京路上一個叫「仙樂斯」的舞廳,1970年代,就是到那個地方看上海美術的展覽,在那裡我受到了最初藝術的薰陶和滋養。1980年代,上海在改革開放的進程當中也提出了對美術館事業的發展要求,在南京路「仙樂斯」原址建造了上海美術館,是方盒子的建築。到了2000年,上海美術館從方盒子建築裡遷移到人民公園旁。該建築歷史上是跑馬廳,曾經做過博物館,之後長期作為圖書館。2000年的時候,它成為了上海美術館,是有非常強烈的歷史象徵的建築。當時我們上海美術館進入這一建築之後,全國的美術館界、美術人都羨慕上海,說上海真是重視文化的地方,把這麼好的歷史建築改建成美術館,使得我們美術有一個非常體面的殿堂來展示。所以正如許江老師前面所說的,我們在那裡舉辦了六屆上海雙年展,大概是2008年這屆我們和上海電視臺合作做全程6小時的上海雙年展開幕活動的直播。這是一個創舉,全世界沒有,在上海發生了,給我們上海文化、藝術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對上海雙年展的傳播、這座城市文化名片的傳播給予了非常好的支撐。
上海中華藝術宮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中國進一步的騰飛和展示中國的形象,世博會中國館成為世博會最亮麗的一張名片。世博會之後這個建築做什麼用?在世博會閉幕之後的差不多半年時間裡,有過很多的規劃、建議、討論,甚至是爭議。上海市委市政府充分聽取了各方面意見之後,考慮到上海未來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支點是文化。如果上海要有持續發展的後勁,文化是不可獲缺的,甚至是極其重要的核心資源。引進這些核心資源必須有重要的平臺,作為文化的硬體,中華藝術宮也是重要的平臺。所以當時市委市政府決定將世博會中國館改建成中華藝術宮(註:中華藝術宮法定名稱是上海美術館。這座建築的整個運營是中華藝術宮)。
中華藝術宮0米層南側的7個展廳為「名家藝術陳列館我們用十個月改建建築,把世博中國館改建成中華藝術宮。2012年10月1日對外開放,到現在已經6年過去了。在這6年的時間裡面,我們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攀高峰樹民族魂」,再是「播春雨潤百姓心」。中華藝術宮有兩個方面的工作發展:第一,我們要展示中國文化的視覺形象,講好中國故事,要有文化高度;第二,我們的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作為一個文化地標,中華藝術宮有大量的遊客,我們既要服務好專業領域裡的專家、美術家和愛好者,但是我們更要服務好那些不了解美術的遊客。當他們來到美術館,對一幅幅美術作品,被我們優美的環境所感染的時候,每一位觀眾的心靈都會受到一次啟迪和洗禮。尤其是那些帶著孩子來到美術館的家庭,通過參觀一次美術館可能會改變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一生,我們這樣大型美術館是屬於公共、屬於大眾、屬於人民的。
一名觀眾在中華藝術宮賞畫所以在我們美術館除了舉辦重要美術活動展覽之外,公共教育活動特別重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宣傳和普及藝術我們一年的講座達到110場,一年的親子活動達到260多場,這樣的活動大大豐富了市民的文化思路,也傳播了我們美術和其他藝術在市民裡的傳播,為上海的文化打造了堅實的文化名片。
「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現場張興來(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以經典和現代定位新、老兩館江蘇省美術館新、老館均座落於南京的長江路,老館前身是1936年建造的,是我國第一家公立美術館,可以說中國美術館事業是從這裡起步的。美術館老館是民國建築,在長江路上與人民大會堂、中央飯店、總督府相鄰。新館也在長江路上,與老館相比,新館建築更具有現代感。我們用經典和現代來定位兩個館的功能與辦展理念,立足江蘇地域文化的傳承,以江蘇各個畫派為核心,以江蘇水印版畫作為核心。江蘇水印版畫發源地就在江蘇省美術館,這兒是江蘇的文化基地,
江蘇省美術館(老館)新館關注當代藝術為公眾提供不同視覺體驗,向多層次、多方向發展的綜合體。江蘇省美術館因為建館較早,擁有豐富的典藏資源,現有藏品13000多件,其中明清時期的書畫有300多件,另外還有較多的版畫作品,包括抗戰時期的一批老版畫。江蘇省美術館還有一支二十多人的畫家隊伍,從解放後建館以來一直存在。其中江蘇省油畫雕塑院、江蘇省版畫院、江蘇書畫工作室,即兩院一室,也是美術館的下屬單位。江蘇省油畫雕塑院、江蘇省版畫院、江蘇省書畫工作室一直為江蘇的美術創作和美術研究提供動力和支撐。今天的主題是長三角區域文化合作,我想就三省一市美術館之間的合作談點想法。
江蘇省美術館(新館)首先,我們是一種文化資源、美術資源的合作。各個館都有較豐富的藏品,通過幾個館藏品的組合,梳理出不同主題的展覽,在長三角地區巡迴展出,並激活公共教育平臺的傳播研究和體驗,讓老百姓真正走進藝術品,了解藝術品,提高長三角整體藝術審美水準。第二,是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是美術館最主要的功能,比如對畫派的研究,對美術史的研究,對長江三角區域文化地域研究。我們可以從區域文化創新共同探討、策劃美術館論壇。第三個合作,是美術館館際之間的交流,包括我們共同策劃展覽交流,引進展覽的交流。我們都要從國際引進好的展覽,經費可以幾個館一起來承擔。另外我們還有公教活動的交流,這一點上海中華藝術宮做得非常好,他們到南京讓當地觀眾體驗,這也是一種交流。以及我們美術館員工的培訓也可以進行交流。我覺得將來我們都會互動,互相取長補短,這種合作是多方面的。杜群(浙江美術館黨委書記):一本美術卷、三個收藏體系、四個公教形式、五大展覽體系浙江美術館坐落在杭州西子湖畔,2003年立項,2005年開始土建,2009年開館。浙江美術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的時候,親自選址,親定方案,親自參加開工典禮,親自推動建設完成的國家美術館。開館以來,我們把一直把總書記建設館史的要求,作為開門辦館的方向,確立了中國風格、浙江特色的辦館方向。在各級領導和兄弟美術館的支持幫助下,展覽策劃、學術研究、公教活動、內部管理等各項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年來我們每年舉辦展覽有50個左右,學術活動大概20個左右,公教活動200個左右,藏品以每年一千到三千件不等的速度在增加,到目前為止是23000件作品,觀眾人次現在每年是50萬左右。2016年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首批示範單位,2015、2016連續兩年囊括文化部、全國美術館的四大獎項。
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術館這些年我們館的工作可以用幾個數字表示:一本美術卷、三個收藏體系、四個公教形式、五大展覽體系。三大收藏體系是指浙江現當代版畫、近現代浙江名家書畫,國立藝專百年的三大收藏體系。經過這幾年的努力,規範藏品徵集管理辦法,通過專項徵集、海外回流等多種渠道,基本確立了三大體系。對藏品的利用我們也是開動腦筋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通過舉辦專題展、學術展、捐贈展、交流展、流動展、下鄉展,挖掘學術內涵,搭建社會捐贈,提升公益形象。
浙江美術館近期展覽海報 四種公教形式主要是通過創新一些公教的內容形式,打造特色品牌的活動。一是拓展互動的體驗,配套主題展覽,深挖內容吸引觀眾,讓普通人對展覽能看得懂。二是拓寬館校的合作,目前我們已與30家的大學、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籤約打造青少年美育基地。三是推進與基層美術館的共享機制,授牌浙江美術館流動美術館合作單位,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合作機制,已經授牌的單位是20家,通過這樣的形式調動省內的優質藏品資源,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不出家門可以看到浙江的文化大餐。四是創鄉村美育模式,實施美術館加鄉村美育振興計劃,以一個縣為試點,用一村一畫一大師的模式,在村莊設立美術角。各個村參加的培達到了110人,美術活動得到了村民的擁護,初步建立起鄉村美育的操作模式。其中鄉村藝術宮被文化部憑為優秀公共教育項目,鄉村兒童美育計劃獲得全國第三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的金獎。 作為一個年輕的館,我們浙江美術館願意以上海、江蘇、安徽為學習榜樣,努力把我們館建設成為一個深受老百姓喜歡,同時能夠提升百姓審美情操的重要文化陣地,為文化浙江建設添磚加瓦,為我們長三角文化建設貢獻我們館的一份力量。
浙江美術館近期展覽海報王嶺(安徽省美術館籌備處負責人):「高大上」且「用得上」,「零門檻」與「高門檻」安徽省美術館可以說過去是一無所有,現在是無中生有,將來會應有盡有。因為我們館目前正在建設當中,我們沒有錢,沒有人,沒有收藏,所以我是一個「三無」館長。但我也不斷的學習,我的微信號叫「美術館的小學生」,我懷著一顆求知的心來到上海,來到各位館長面前,我虛心地向他們求教,如何收藏、如何保護、如何展示、如何實行公共教育。我在想安徽省美術館在建設上應該是高大上,在使用上應該是用得上,對於大眾的服務,我們會讓群眾的修養跟得上。我們一方面為百姓服務,一方面為專家服務,一方面我們對進館的同志實行零門檻,但我們可能對入庫的作品實行高門檻,一方面我們著眼於取其智、聚民心、育新人,以文化人的人文理念來打造現代、一流、高檔的智慧化、受老百姓歡迎的美術館。於在海(合肥賴少其藝術館館長):賴少其與長三角有著特殊的歷史關係安徽省美術館尚在籌備,現在賴少其藝術館承擔著省和市美術館的功能。
1987年賴少其在浙江普陀山寫生 賴少其是一個革命者也是一個藝術家,他的曲折人生中有50年是跟華東三省一市緊密相關。1935、1936年的時候,魯迅在上海倡導抗日救亡的運動,當時上海已經是白色恐怖,賴少其和李華響應魯迅號召,當時魯迅先生給賴少其一個高度的評價:最有戰鬥力的青年。1936年,受北京和上海的委託,李華和賴少其組織了第二屆全國木刻協會展,當時在上海展出。魯迅先生參加了活動開幕式。 賴少其1939年在安徽,1942到1945年在蘇北抗日根據地,都是負責抗戰的宣傳文化工作。解放後他任南京市文藝處處長,後來又是宣傳部副部長兼南京市文聯主席,做了很多工作。1952年調到上海,陳毅市長調他到上海擔任華東文藝委員,主管華東主要領導工作,那時候是華東文聯上海美協的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負責籌建了上海市文聯、上海市美協。1956年毛主席和周恩來決定建立國家兩個畫院,北京畫院和上海畫院,當時賴少其是上海畫院籌備會主任,負責籌建的上海中國畫院,同時他又負責籌建了上海美術館。1959年,他到安徽擔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當時在安徽創建了新版畫藝術,這個在中國版畫界是公認的,對安徽美術事業也做出了貢獻,在這種情況下安徽省合肥市當時建立文化新區。2013年,當時合肥市市長專門到廣州拜訪賴少其夫人,積極建立賴少其藝術館。當時賴少其親屬捐贈300件完整系列作品,合肥市政府投資了4000多萬,劃出15畝地園林式公益性的文化設施,外觀現代化,內部設施完備。2005年12月,藝術館落成,建館到現在13年了。我們藝術館的工作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賴少其藝術館一個是展覽活動,多年來先後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國家圖書館陳列賴少其的文獻資料,在上海美術館和浙江、廣東、湖北、黑龍江等省市美術館開展具有一定規模活動的展覽。2010年以來,我們已經策劃的賴少其藝術有關專題展一共12次入選了文化和旅遊部的全國美術展覽項目。其中我們是連續七年入選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項目,全國三百多家名藏館當中只有三家。連續兩次入選了內地與港澳文化交流項目,同時2015年我們分別在廣東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宮和北京畫院美術館和賴少其館舉辦了賴少其誕辰百年系列活動,當時李磊館長積極支持,展出了三個月,幾十萬人參觀。 同時我們按照文化部的要求,走進西部,系列展品赴重慶美術館、內蒙古美術館,今年在廣西美術館,馬上到四川張大千紀念館進行巡展。今年在安徽省東南西北中五個市的博物館進行巡展,同時合肥市的五個縣進行了走進基層面向鄉鎮的展。建館13年來,賴少其藝術館開展活動325場次,從文化部的重點項目到青少年兒童教育,參觀量達到了200多萬人次,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賴少其藝術館展覽現場第二個方面是整理文獻,多年來對賴少其藝術的文獻資料整理比較重視。一個是親屬提供,一個是從中國國家圖書館和十幾個省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進行徵集,還有社會人士捐贈,到目前為止我們有三萬多件關於賴少其的文獻資料和圖片。這在全國名家館中間是非常獨特的。另外,我們建立了電子化的資料庫,對資料進行庫存。 第三個方面是學術研究。我們歷年的展示項目都配套了畫冊,去年榮獲了金牛杯的金獎,這是非常難得的。另外2017年出版的版畫文獻集也獲獎。 關於文化交流,長三角融合交流中,賴少其藝術館與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文化場館和書畫機構保持緊密的聯繫。2018年與中國美術學院合作,在杭州藝術館舉辦了賴少其30年代大型的版畫回顧展,全國版畫界的學者專家都出席。2015年在中華藝術宮舉辦了賴少其誕生百年紀念展。2017年在上海中國畫院舉辦了賴少其的專題展。2017年年底,我們受南京文聯邀請,在南京美術館舉辦了展覽。賴少其與眾多名家關係密切,我們將明年共同舉辦一個專題展。我們賴少其藝術館是一個小館,我們總共十幾個人,加上物業安保三十多人。但這麼多年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我們通過這次的活動和會議,今後將進一步做好工作,為長三角的書畫交流、文化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