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部署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一體化發展。那麼三省一市應該如何抓住一體化發展機遇,促進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呢?
一、上海引領
《規劃綱要》提出,要發揮上海市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方面。為此,上海將實施以下四方面具體舉措:
一是聚焦重點領域,與兄弟省市協同推進。
在產業發展方面,深化各方合作,著力推動金融開放,不斷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
在科技創新方面,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組織聯合攻關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比如加強上海張江科學城與安徽合肥創新中心之間的聯動。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率先布局應用像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提升對外服務的輻射能力。
二是聚焦重點區域,實現率先突破。
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重點是落實好 「6+2」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創新,全力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和現代化新型城市,發揮好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引領作用。
三是聚焦重大項目,強化任務落實。
重點是抓好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長江黃金水道、機場群、5G布局等一批重大項目規劃建設的協調推進。
四是聚焦重大平臺,深化交流合作。
重點是共同舉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加快G60科創走廊、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等一批跨區域重大合作平臺建設,並發揮平臺的積極作用,探索跨區域合作的新機制;加強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等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揮服務載體作用。
二、安徽優勢
《規劃綱要》指出,安徽具有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應通過三大舉措,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實現錯位發展:
第一,立足創新優勢,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這是《規劃綱要》對安徽的第一個定位,也是安徽最可作為的主戰場。要全面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濱湖科學城、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10個高標準省實驗室、10個省技術創新中心等分平臺建設,推動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融通發展,攜手滬蘇浙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
第二,立足空間優勢,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優選地。
安徽的國土面積、常住人口分別佔長三角的39.1%和28.1%,土地、勞動力、產業配套等條件較好,承接合作轉移的空間巨大。要整體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協調,圍繞補鏈、延鏈、強鏈,高水平地打造皖北承接產業轉移聚集區和皖江產業轉移示範區,培育建設一批省際產業合作園區,一手築牢新的「銅牆鐵壁」,一手構建「芯屏器合」現代產業體系。
第三,立足區位優勢,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
安徽既是長三角地區,又是中部地區,具有「左右逢源」的獨特區位優勢。要以此為切入點,著力構建東西高鐵大通道,全力打造合肥國際航運集散中心,共建一體化的城際軌道圈、國省幹支網、能源保障線、信息高速路,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開放。
十四、浙江高地
《規劃綱要》明確,要發揮浙江省數字經濟領先的優勢,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
數字經濟是浙江經濟當中的特色和優勢。這幾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打造。2018年全省數字經濟總量佔GDP比重達到41.5%。在今年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浙江被列為首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造數字長三角,這對浙江發展數字經濟領先優勢、共建共享數字長三角帶來了新的重大機遇。應與滬蘇皖一道,共同謀劃建設長三角數據中心等一批戰略性數字基礎設施,共同培育雲計算、人工智慧、數字安防等一批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聯手打造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具體來講,應重點推進「三區三中心」建設。
「三區」就是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引領區、產業數位化轉型示範區、數字經濟體制機制創新先導區,浙江將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為主線,實施「五個100」,即建設100個無人車間、無人工廠,培育100家骨幹數字企業,推進100個數位化重大項目,實施100個園區改造,設立100億產業投資基金,並將「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深入推進政府的數位化轉型,率先推進數字經濟地方立法。
「三中心」就是推進數字科技創新中心、新型貿易中心、新型金融中心。我省將積極構建以之江實驗室為主平臺、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為核心、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協同參與的「一體、兩核、多點」的科技創新布局,主要是聚焦基礎性、前瞻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我們還要和滬蘇皖共同打造G60科創平臺,加快推進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WTP)的全球布局,打造行動支付之省,建設錢塘江金融港灣,有序發展新興金融業態,鼓勵數字經濟創新成果率先在浙江試水示範。
十五、江蘇製造
《規劃綱要》指出,上海要充分發揮好龍頭作用,蘇浙皖要各揚所長。江蘇的「長」處在製造業。目前江蘇製造業的總量佔全國1/7左右,位居全國首位。然而江蘇製造業面臨的問題是總量大,放在全球來看,產業鏈還是處在中低端。江蘇應充分利用一體化機遇,實現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補齊這個短板,把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方向邁進,到國際上競爭。
為此,《規劃綱要》明確,發揮江蘇省製造業發達的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位造業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發展製造業是從鄉鎮工業起步的,都離不開滬浙皖對我們的幫助,也是我們共同合作的結果。利用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對於江蘇來講,主要應該抓三件事:
第一件事,在江蘇現有製造業當中,選擇較有競爭力的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包括物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作為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種子」選手,參與全球的合作與競爭。
第二件事,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採用「揭榜掛帥」的方式整合資源,持續攻堅,努力解決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根據官方統計,當下共有126項需要解決的重點技術問題),以促進江蘇製造業參與全球競爭。
第三件事,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跟上海方面,要突破跨江融合,推動南通和上海跨江融合發展。跟浙江方面,共同申報寧杭生態經濟帶。未來,在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海經濟區,南京都市經濟圈等區域發展問題上,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總的來說,在世界產業集群建設當中,江蘇應按照國家規劃綱要的部署要求,與滬浙皖攥成拳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