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速寫-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奶奶灰」

    辦公室的燈亮著,白光像撒下的一把細沙鋪滿辦公室的各個角落。白色的床單,白色的柜子,白色的列印紙,白色的大衣,都泛著比白天更加耀眼的白。白光也落在一頭白髮上。隨著頭髮的微微擺動,白光跳躍著,鮮活靈動。他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思考問題,面前放著一本比磚頭還要厚的兒科專業書。已經是下班後兩個小時了,他沒有走,很顯然是因為病房裡來了病情很重的病人。這是我到兒科工作第一天的晚上看到的情景。

    從相貌上看,他也就是四十七八歲的樣子,是斑白的頭髮暴露了他的年齡,實際上他已經有57歲了。白色的頭髮夾雜在黑髮裡,斑斑駁駁,不是完全的白,也不是完全的黑,確切地說,他的頭髮是灰色的。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染一染,那樣看著年輕。「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我們何必去幹涉它。」他說。建議的人多了,他便換了另一種說法:「時下正流行一個新名詞,『奶奶灰』,我這就是『奶奶灰』,多時髦。」

    我們的工作時刻面臨著挑戰,尤其是在夜間,經常會來一些重病患者。已經是後半夜,我給他打電話請教治療問題。他在電話那頭耐心聽我說完,然後跟我講了很多,給出了治療方案,也讓我放鬆下來。放下電話時我在想,這一夜估計他很難再睡著了。作為主任,他的手機經常在半夜響起,操心的事很多。誰能說他的一頭「奶奶灰」和這沒有關係?

笑容可掬的王先生

    我來兒科工作的第一天正趕上開早會。我站在正對著他的位置。他坐在那裡,臉上掛著微笑。陽光從窗外透過來,很溫暖。我沒想到他就是前一晚值夜班的醫生。早會開始了。他說昨晚新入院病人7人,語句簡短,語氣平和。我心裡一驚。一個夜裡,不算門診來看病的患者,單單是新收的7個入院病人就會讓人忙得腳打後腦勺,誰還會心氣平和,更別說面帶笑容了。7個患者與滿臉笑容讓我難忘。

    說來也奇怪,從來沒見過他哈哈大笑,總是那種微微的溫暖的笑,很大方,說話的聲音裡透著自信,因此,無論在同事之間還是在病人中間,總有讓人無法阻擋的親和力。

    有同事送其綽號王先生。舊時有兩種人被稱為先生,一是老師,二是醫生。做醫生,能被稱為先生的一定是醫術高超的,即人們說的能夠藥到病除。實際上,「藥到病除」說得過於簡單了。疾病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既要有正確的治療方法,還要有耐心細緻的解釋,讓病人及家屬心裡踏實。王先生查房,嘴角總是掛著笑容,透著自信。有笑容,有自信,加上對疾病理解透徹,往往只需要幾句話,病人家屬便不再焦慮。漸漸地,病人家屬也開始叫他王先生。

跛腳的郝醫生

    樓道是黑的,感應燈壞了。郝醫生扶著樓梯,試探著一個臺階一個臺階走上去。「哎喲」一聲,她的腳突然滑脫了,身體後傾,狠狠地摔了下去。郝醫生的右腳扭傷了,X光片上可見一條細小的裂痕,整個腳腫得像個饅頭。她在家裡休息了兩個星期就上班了,我看到她的時候走起路來還一瘸一拐的。

    因為未痊癒的右腳,郝醫生查房總要比別人慢,同樣數量的病人,她總是最後一個回到辦公室。

    有天夜裡,我回醫院取東西,發現她身披軍大衣在最外面的屋子裡休息。醫生休息室在裡面,我問她為什麼不進去休息。她說監護室裡有個孩子病情很重,白天住進來的,心率忽快忽慢,就像急速前行和突然剎車一樣讓人心裡不踏實。她的腳不好,在最外面的屋子裡能夠縮短到病床邊的時間。她害怕因為自己腿腳不便而耽誤了搶救的時間。

    早上查房的時候我又看到她一瘸一拐的。正巧她的病人發熱,她加快腳步,跛得更加明顯。我聽見孩子的父親說:「郝大夫你慢點走,不著急。」

「90後」的「杜主任」

    主任的頭銜是他自封的,實際上他比我還小6歲,地地道道的「90後」,透著那一年代生人的個性與張揚。

    搞兒童神經專業要做腰椎穿刺,搞小兒血液離不開骨髓穿刺,剛開始,他暈針,手握著穿刺針抖個不停,還沒開始就敗下陣來,只能換別人上。他說:「我決定搞小兒呼吸專業了,以後叫我小兒呼吸科杜主任。」「誰說呼吸專業就不做穿刺了,出現胸水的病人要做胸穿。」他想了想:「那以後就叫我小兒呼吸內科杜主任。」大家一陣笑。

    杜主任的瘦是出了名的,一個男同志,身高一米七五,體重才110斤。大家都認為他體質不會太好,可在關鍵的時候誰也拼不過他。曾經連續工作24小時,接診門診病人70人,收住院病人6人,他依然精力充沛,讓我汗顏。杜主任得到的錦旗也是最多的,有腦炎患者送的,有癲癇患者送的。

    一個他剛下夜班的上午,我倆正說著話,有護士叫他:「杜主任,你的穿刺室消毒完畢,可以做腰椎穿刺了。」他讓我跟他一起去。我去當助手也好,怕他再次出現手抖的情況。局部麻醉結束了,我全神貫注地看著他,不再和他說話。只見他拿起穿刺針穩穩地扎了進去,拔出針芯的一刻,我看見清亮的腦脊液流了出來。

    (作者:趙佳昌,系內蒙古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兒科醫生)

相關焦點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讀《曲阜賦》有感        2月21日,正值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佳節時,翻開《光明日報》,偶然拜讀到了美文《曲阜賦》,一口氣讀完,很是感慨和激動,遂賦七律一首,以示祝賀。泱泱中華五千年,煌煌傳統曲阜銜。東方文化發端地,世界翹首尋本源。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光明網抖音光明網一直播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系列報導
    也就是說,目前約433個國民能配比一位醫生,而平均1803個兒童才能有一個兒科醫生。《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中國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人。 「金眼科、銀外科,千萬別幹小兒科。」醫生間流傳的這句調侃之語揭示了無數兒科醫生的艱辛。 兒科醫生往往面臨著「累」「險」「窮」的職業困惑。
  • 湖南首個兒科醫生集團成立 吸引上百名兒科醫生加入
    華聲在線12月23日訊(湖南日報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謝小虎 彭真) 今天上午,我省首個兒科醫生集團在長成立,吸引了來自省內上百名兒科醫生加入。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創業,一批民營兒科醫療服務機構湧現,一些兒科醫生嘗試著走出體制,開始了自己的多點執業、創業之路。
  • 「相向而行」之誤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當代「相向而行」常被用於外交場合,如:「中方願意與日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動兩國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光明日報》)、「要推動中日關係進一步改善,需要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人民日報·海外版》)。
  • 「網紅醫生」初體驗-光明日報-光明網
    隨著「好醫生」「分答」「知乎」的火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絡平臺上與名醫進行交流。在上線不足兩個月的「分答」上,有的醫生已經在平臺上獲得大量網友的追捧,成為不折不扣的「網紅醫生」。他們為何會選擇這種方式與患者交流?這種「看診」方式是否有效?
  • 探究兒科超負荷運轉背後:兒科醫生荒不是「小兒科」
    1月7日,天津市海河醫院兒科的一張通知更令人揪心:因我院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兒科不得不停診,何日開診尚不能確定,特此通知,請理解見諒!《法制日報》記者探訪發現,綜合型醫院兒科建設乏力、基層醫療衛生水平不高以及患者就診觀念等,或成為致醫院兒科「超負荷」運轉的深層次原因。
  • 兒科學|龔四堂:兒科醫生朋友非常多
    今年的疫情中,全社會都被醫生、護士、疾控部門工作人員等「逆行者」的英雄行為所感動。許多高三考生也立志將來要守護人們的健康。 可是,考生們該選擇大學裡的哪些專業,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呢? 廣州日報求學重磅推出的《5分鐘名師教你報專業》欄目,特邀廣東高校名師,為考生推介守護人們健康的專業。 本期推出的專業是兒科學。
  • 《光明日報》: 馮翠玲:「國際大家庭」的「穩壓器」
    內容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責任編輯/蒲建坤 鄭凱云
  • 你在,故我在-光明日報-光明網
    2005年,以一對連體雙胞胎為主角的小說《那兩個女孩》一經出版,便獲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年度小說推薦,並進入各大英美讀書俱樂部年度小說榜單;它入圍了2007年柑橘文學獎,還被翻譯成18種文字在全球出版。羅莉·蘭森的作品技巧嫻熟、情節動人、感情真摯,這是她的第二部小說。
  • 警惕:中藥副作用不比西藥小-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王惠珍在日常諮詢時經常遇到的問題,患者覺得某種藥療效很好,但醫生會叫停,這令患者非常不理解。     對於在諮詢中經常碰到的這類病人,王惠珍在表示理解的同時也非常擔憂。 先檢查再對症用藥     徐京杭醫生經常會遇到各類因用藥錯誤而造成肝損害的患者。「一些患者來醫院就診時,我們會問他吃了哪些藥,很多患者就是聽信一些不正規的藥品廣告,而造成嚴重後果。」
  • 鄉鎮醫院為何缺少兒科醫生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孫菁在接受大眾日報和大眾網記者聯合採訪時呼籲,重視基層醫療體系建設,尤其要重視農村的下一代,讓孩子們享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  「你看,我調查的80多個鄉鎮醫院中,大約一半根本沒有專門的兒科醫生。」孫菁拿著一份調查統計表對記者說,「有的醫院一年的兒童門診量是2000多人,竟然一個兒科醫生都沒有。這可怎麼得了?」
  • 「幫助他人是我的幸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記者 夏靜 光明網記者 張晶)
  • 光明日報-光明網
    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推進新媒體發展探索多元化之路    成立於2006年12月的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是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下屬的國有獨資文化企業。2009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將全部經營性資產注入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 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別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科技日報》3月26日)兒科醫生到底有多緊缺?感性的認識是,每到病毒性流感高發季節,幾乎所有醫院的兒科門診都是人滿為患。因為患者太多,醫生直到下午兩點鐘才得空扒兩口飯;醫生一出診室就被圍上,上趟洗手間都不得不先道歉;為了減少上廁所次數,嗓子發炎也不敢多喝水……如此高強度之下,兒科醫生病倒的情況也比較常見。
  • 生命相託的信任給了我探索的勇氣-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想說,「我們」都不要再責怪「我們」了,其實這個「我們」,包括家長,也包括醫生,因為做出的每一個決定,「我們」都是經過慎重考慮後選擇的。如果「我們」能回過頭來再重走一遍,可能仍然是那樣的選擇。    醫學具有不確定性。因為是在探索,是真實挑戰,沒有辦法預期結果,也沒有辦法回過頭來評估當時那個決定是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