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歸來看新鄉城市與文化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歷史不可以再造,文化不可以複製,祖宗創造的東西,我們今天再有本事也不能複製。
我們的城市建設步伐並沒有放慢,但是當我們面對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現代化城市景象時,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意識卻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強烈。
新鄉人正努力以一種文化自覺」重新審視歷史久遠、文明璀璨的常新新鄉、美麗新鄉,謹記先賢的功德,感悟文化的魅力。
前段時間,新鄉市市長王小平帶領新鄉考察團赴杭州、南京、揚州考察學習城市建設與管理,三地連通城市與歷史、融合生態與文明,以文化涵養城市、以文化經營城市的理念與路徑,帶給考察團成員以啟迪、震撼與深思。
江南文化與三地城市建設血脈與共
不論是人間天堂」杭州、六朝古都」南京,還是淮左名都」揚州,在城市建設中,用江南文化涵養美麗江浙,都是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極為重要的一環。
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山水寶地,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其豐厚的文化積澱,為這座美麗的城市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成為今天杭州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杭州對西湖文化的整合、歷史街區的恢復、運河文化的開發、民俗文化的傳承都取得良好成效。
考察團重點考察的杭州西溪溼地則是國內首家國家溼地公園,它既是農民繁衍生息的農耕溼地,又是文人墨客的隱逸之地。在西溪溼地保護過程中,杭州市堅持文化工作前期介入、中期監督、後期管理」,開展了實地考察、歷史考證、編輯書籍、恢復遺存等大量工作,形成了水在村中,村在水中,人水交映,變幻無窮」的特有生態。杭州市三堡排澇工程則將市政項目與整個城市的形態融為一體,集內外河渠連通、飲水排水以及生態、科技、人文等功能於一體,即將建成的三堡排澇工程將成為一座內涵豐富的水利博物館,矗立在古老杭州的又一地標性建築。
走進杭州,可以在不經意間找到歷史,甚至走進歷史。」考察團成員、紅旗區區長鄭援越稱,自己被杭州城市建設與發展立足歷史、注重創新的大手筆所震撼,今日杭州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適合人類休閒、旅遊的城市之一,是名副其實的東方休閒之都。」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以其獨有的厚重傳遞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為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彰顯六朝古都文化,南京市陸續實施了一系列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和復興項目。在秦淮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中,南京市修復城市遺址遺蹟100餘處,整理民風民俗400餘目,典故記聞270餘則,儘可能將歷史典籍中的秦淮文化形象化、具體化,使文化深入植根於現實生活。
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傑地靈的揚州是人文名城、生態名城、精緻名城、宜居名城,南京市提出建設精緻揚州」,讓質量成為精緻揚州」的有力支撐。在實施瘦西湖水系工程中,南京市堅持護其貌、顯其顏、鑄其魂、揚其韻」,全力保護文化遺存,時時處處彰顯著揚州人精緻、細緻的做事態度。
瘦西湖水系工程建設與整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融為一體,不僅連通了水系,也實現了城市與歷史的連通、生態與文明的融合。豐富的歷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釀,常看常新。蜿蜒曲折的湖道,串起長堤春柳、荷蒲薰風、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臺、水雲勝概、五亭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等人文景觀,可謂一步一景、一文一景」。徜徉其中,如同在讀一本內容豐富的史書,既充實了知識,又使人得到心靈的升華。
據悉,揚州堅守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堅決保護文化遺產,其境內10個遺產點、7段河道被列入大運河遺產區,為大運河成功申遺作出了貢獻。
在杭州、揚州、南京考察過程中,可處處感受到三地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傳承。揚州市實現了歷史文化遺蹟保護由點、線整治向街區、片區整體保護的轉變。儘管如此,他們在古城保護中還不斷總結經驗,反思在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蹟保護中,往往偏重於物質層面,存在深層次的文化展示不夠到位、周邊環境的保護不到位等問題。」考察團成員、市規劃局局長田子超說。如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彰顯城市歷史文化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現象,是很多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而揚州在城市建設中所體現的對歷史文化的高度敬畏,值得我們學習。
解讀牧野先賢的智慧、延續新鄉歷史的文脈
太行屹立於新鄉,黃河流經於新鄉,衛水溯源於新鄉。
我們的先祖在這片熱土上,用他們的勤懇、智慧和勇氣創造歷史、編織錦繡、孕育文明。新鄉歷史波瀾壯闊,可歌可泣,新鄉文化厚重綿長、熠熠生輝。
共工治水、鳴條之戰、牧野之戰、官渡之戰、陳橋兵變發生於新鄉,忠烈諫臣比幹、東方謀聖姜尚、孔子弟子子路、智勇名士毛遂聞名於新鄉。
新鄉擁有以牧野文化」為核心的鼎新文化」。鳴條之戰商湯推翻夏啟,開創商王朝555年江山。牧野之戰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開創了周王朝790年的基業,乃是世界戰爭史上文攻武伐、以少勝多、前徒倒戈、統帥制師」戰一日而天下定」的光輝戰例。封丘陳橋乃是大宋王朝300多年基業的龍興之地。如今的新鄉是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綜合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新鄉擁有以太行文化」為核心的大山文化」。南太行在新鄉綿延上千平方公裡,集雄、險、峻、奇、秀於一身,薈萃了整個南太行的山水精華。世世代代太行山人沒水吃就鑿洞引水,沒路走就劈山開路,形成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革命戰爭年代太行兒女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太行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鄉擁有以衛河文化」黃河文化」為核心的大河文化」。源於南太行,流經新鄉的衛河,自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基本形成,至今已經歷了1800多年的滄桑巨變,是隋唐大運河的支流,是河南唯一一段活著」的大運河。除遺存的多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外,其沿岸至今仍流傳著融進新鄉航運人沉重與艱辛的衛河號子,以及極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風,同時,孕育和繁榮了新鄉和衛輝兩個歷史古城。黃河流經新鄉170公裡,沿黃灘區面積居全省之首,不僅形成了秀美的沿黃旅遊景觀,更是孕育了沿黃縣城開闊、豪放的黃河文化」。
新鄉還擁有以新鄉先進群體精神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新鄉相繼產生了史來賀、吳金印、劉志華、張榮鎖、許福卿、耿瑞先、裴春亮等一批造福人民、光耀全國的先進個人,形成了獨特的新鄉先進群體現象。新鄉先進群體擁有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實事求是的寶貴品質、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而綿延不斷的鼎新文化」,厚重的大山文化」大河文化」正是先進群體精神產生的豐厚土壤。
近年來,新鄉不僅以德載文,將傳承新鄉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建文明城市有機融合,還嘗試以物載文,將歷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設。
與市行政辦公大樓遙遙相望的是一座集博物館、檔案史志館、城建檔案館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平原博物院。其主體建築寓意華夏發源地,放射道道華夏之光」,館外一條環道如玉帶纏腰,館體呈半圓,取年輪之意,寓意新鄉年年月月都在成長」。
新建青少年宮位於平原博物院西側,整體造型如一座巍巍屹立的太行巨石,線條簡潔明快,剛健硬朗,又如偉岸少年站立山巔。與青少年宮遙遙相望的是市藝術中心,其整體如列列琴鍵,其色調深淺不一,在秋日的陽光下或明或暗,閃爍著柔和的光澤。兩座建築一柔一剛,遙相呼應,和諧有致。
位於城市出入口的新鄉高鐵東站建築,取意竹書紀年」和太行山脈,如一部平放的書,兩側是巍巍山脈。外立面形狀如一個古樸的竹簡。竹書紀年」出土於衛輝市,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年體史書,被譽為中國文化史四大發現之一。此建築將自然與人文、現代與古代完美結合,向世人展示著新鄉速度」、崇文精神。
據悉,目前,新鄉擁有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文物點2158處。全市館藏文物近6萬件(套)。
雖然新鄉市編制了《新鄉市文物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爭取各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7000多萬元,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打下了一定的文物保護基礎,但較之杭州等三地差距較大。
考察團成員認為,新鄉城市基礎設施大多滿足於基本功能的發揮,沒有上升到城市形態的高度。深圳、杭州的錢也不是花不完,但這僅僅是個認識問題、觀念問題、方法問題、政策把握問題,而理念問題卻是格局問題、水平問題、根本問題。」在各自考察報告中,考察團成員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理念問題」。
新鄉提出以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緊緊圍繞中心城區生態水系規劃,建成中心城區五湖四河二渠」的生態水系網絡,把新鄉打造成一個河湖相連、綠水繞城、花香四溢、水綠交融的生態城市。
新鄉正在編制的《新鄉市市區衛河生態文化建設方案》,將對市區衛河沿線進行整體規劃布局,通過對古運河的保護、沿線歷史古蹟的發掘、航道的疏通、沿線景觀的提升和衛河兩岸有序的開發建設,逐步形成具有新鄉特色,集古蹟保護、文化傳承、旅遊觀光、休閒娛樂、購物消費於一體的綠色經濟產業帶,培育新鄉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打造
暢通衛河、綠漾衛河、亮麗衛河、文化衛河,近期實施衛河市區段10公裡生態文化建設,遠期實施衛河20公裡生態文化建設,塑造具有新鄉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為居民提供一個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和活動場所。
一張藍圖繪到底,風吹浪打不動搖。考察團成員一致認為,連通歷史與城市、融合生態與文明,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雖然,新鄉與三地經濟體量、人文地理有差異,但我們應學習三地的先進理念、方式方法、認真做事的態度、對歷史文化的敬畏。對新鄉的歷史遺蹟一定要敬畏、一定要尊重、一定要保護、一定要傳承。在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城市水系等城建工作部署時挺然而行、悉心經營、用心呵護。
從遺址遺蹟到古宅名園、從建築風貌到街巷『肌理』,三地對歷史文化進行了全面保護。」考察團成員、市水利局局長李國鈞說。我們新鄉打造水系工程,應當自覺學習三地先進理念,用文化來滋養水系,建設集生態保護、親水景觀與文化傳承為一體的親水平臺,從而提升城市建設的整體品位。
考察團成員、新鄉市河渠辦主任王太宏告訴記者,水系建設作為城市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以高標準規劃為先導,在先期規劃中有機融入歷史文化元素。要讓一潭清水」通過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文化精神的傳承弘揚,變成一渠活水」,更加有利於提升城市的歷史品位,豐富城市的文化生活。
太行碧湖疊翠嶂,清渠玉帶繞城祥,商周風雅潤牧野,黃河衛水澤新鄉。
新鄉古老而常新的鼎新文化」大山文化」大河文化」紅色文化」將為新鄉步履鏗鏘的城市建設與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