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曾作為很多科幻作品對未來的設定,但現實似乎和曾經的暢想大相逕庭,科幻世界裡的未來生活,好像並沒有實現。反而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給全球造成嚴重了巨大衝擊,2020年已然過半,高樓大廈間沒有到處穿梭的飛行汽車,街道兩旁也沒有隨處可見的全息影像,虛擬實境還只能通過影像呈現。
由於疫情影響,航空業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不僅僅是影響和衝擊,而是生死存亡的危機。東航作為國內三大航空之一,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的推出多種舉措,在「危」中尋求「機」,並打造持續的競爭力。一直以來,信息部不斷利用信息化手段、前沿技術等賦能業務,在銷售、生產、運行等各領域滿足發展需求,最大化實現業務價值,提升東航核心競爭力。
本文選取了2020年上半年全球IT前沿技術的部分重大突破,搜羅了全球航空業的部分最新應用實踐,同時也總結了東航2020年上半年在前沿技術方面的落地成果,也許一個未來感十足的生活還沒到來,但是離我們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2020年上半年IT前沿技術重大進展
2020年開春至今,「新基建」躍升成經濟熱詞,5G、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數位技術正逐步形成企業的全新基礎設施,成為新時代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制勝的核心動能。
No.1 人工智慧
01 工信部公示科技抗疫表現突出的人工智慧企業
2020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發布《在科技支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突出的人工智慧企業》名單通知,對在科技支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突出的一批人工智慧企業進行公示肯定和鼓勵。多家人工智慧企業在防疫抗議期間推動肺炎CT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疫情防控機器人、智能測溫系統、疫情防控外呼機器人等智能技術,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踐行了企業社會責任。
02 我國學者在基於憶阻器的存算一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年1月,清華大學吳華強教授團隊在基於憶阻器的存算一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為解決憶阻器件非理想特性導致的陣列內部、陣列間的誤差累積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為突破現行計算機架構「存儲牆」的限制提供了新路徑。
03 1750億參數,史上最大AI模型GPT-3上線
2020年6月,OpenAI發布GPT-3人工智慧模型,在許多NLP數據集上均具有出色的性能,包括翻譯、問答、文本填空以及一些需要即時推理或領域適應的任務。GPT-3所創作的文章已經很難與真人所寫區分開來。
No.2 5G
01 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聯合發布《5G消息白皮書》
2020年4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聯合發布《5G消息白皮書》,計劃全面改革簡訊功能,推出5G消息業務,並提出了建設5G消息生態的理念。這是伴隨著新基建的熱議,關於5G的第一個「王炸」。用戶無需下載客戶端,在終端原生的消息入口即可接收到5G消息,用戶之間可以發送文本、圖片、音視頻等多種媒體和多種格式的消息,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以富媒體和交互卡片的形式呈現,使溝通更豐富、更便捷。
02 5G應用如雨後春筍
2020年4月,中國移動攜手華為完成5G基站在珠穆朗瑪峰6500米前進營地的建設開通,這是全球5G建設達到的最高高度。
2020年5月,在山西在地下500多米的礦井裡,建成了全國首個煤礦井下5G網絡,通過70路高清視頻,井下所有工作面的作業情況都能實時回傳,生產現場再無安全盲區,5G為礦區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2020年5月,廈門有了全國首個5G全場景應用智慧港口。一個貨櫃從船上卸下直到堆場存放,全流程5G智能化控制。操作人員可以在一公裡外,對吊機進行遙控。無人駕駛貨櫃卡車可實現誤差5釐米之內的精準控制。
No.3 區塊鏈
01 區塊鏈第一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2020年2月,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提出,要依託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同樣在2月,央行發布《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規定了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的安全體系。2月15日,《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正式實施,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已對外公布兩批區塊鏈項目備案名單。
02 雄安新區召開法定數字人民幣(DCEP)試點推介會
2020年4月,雄安新區召開了法定數字人民幣(DCEP)試點推介會。推介會由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改革發展局組織,包括數字貨幣的研發機構、試點商戶受邀參加。試點商戶以餐飲、娛樂、零售業企業為主,包括中海SPV、麥當勞、星巴克、賽百味、菜鳥驛站、中信書店等19家單位。
03 國家稅務總局推動區塊鏈 電子發票應用
2020年3月2日,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發布《關於推行區塊鏈電子普通發票有關事項的公告》,決定在北京全市開展區塊鏈電子普通發票的應用試點。
No.4 機器人
01 波士頓動力機器狗開售
2020年6月,網紅機器狗波士頓動力spot終於正式開賣了,據悉一臺售價7.4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近53萬元,相當於一輛特斯拉ModelS的價格。其計劃中的應用場景包括建築安全、配送和家庭服務、道路巡檢、醫療運輸、農林植保等。
02 全球首款活體機器人
2020年1月1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發首例活體機器人研究成果。該項目由美國佛蒙特大學和塔夫茨大學合作,用非洲爪蛙胚胎細胞重組成Xenobots,能自動修復。
No.5 沉浸式體驗AR/VR
01 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
2020年4月,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將結合5G直播推廣VR/AR應用。拓展網上「雲遊」博物館、美術館、文創園區等,建設數字孿生景區,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線產品。
No.6 物聯網
01 工信部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
2020年2月,國內三大運營商NB-IoT連接數突破1億,三家運營商連接數均超過千萬。2020年5月,工信部辦公廳發布關於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到2020年底,NB-IoT網絡實現縣級以上城市主城區普遍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2億;打造一批NB-IoT應用標杆工程和NB-IoT百萬級連接規模應用場景。
02 藍牙技術聯盟發布《2020年藍牙市場最新資訊》
2020年4月,藍牙技術聯盟(簡稱SIG)發布了《2020年藍牙市場最新資訊》,藍牙已成為物聯網領域採用最多的數據傳輸的技術,比如可穿戴設備、運動健康監測設備、傳感器,以及植入設備等。預計到2024年,整個基於藍牙的數據傳輸設備年出貨量將會達到15億。其中,藍牙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會達到4.11億,藍牙互聯玩具年出貨量將會達到1.2億,超出傳統設備類別定義的8300萬互聯端點年出貨量將達到8300萬。
No.7 3D/4D列印
01 我國科學家發現生物3D列印促進汗腺再生的關鍵機制
202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在汗腺再生及其關鍵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針對汗腺結構和功能重建的難題開展了系列研究,並在早期的研究中發現3D生物列印技術可用於汗腺結構的形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證明了在特定條件下表皮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可不同程度地向汗腺樣細胞分化。
02 4D列印仿蠍子縫結構,實現傳感-執行一體化
2020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教授團隊受蠍子縫感受器超敏縫結構的啟發,仿生設計出梯度縫結構,4D列印炭黑納米粒子/聚乳酸(PLA)複合材料,成形出具有自主形變並能自感知應變和溫度的仿生縫結構器件。該器件通過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4D列印,創造性地在材料水平上實現了傳感-執行一體化功能。
No.8 腦機接口
01 中國科學家僅需一顆晶片,就能實現逆轉衰老
2020年5月,一篇由西湖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等頂尖科學家發表在《Science》的科研論文稱,僅需一顆晶片,就可通過電子設備在體外控制動物體內的激素分泌,最終達到改善老年疾病的目的,進而延長健康壽命。該技術的出現為人類實現逆轉衰老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02 腦機接口實現新突破,語音識別準確率高達97%
2020年4月,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打造的新型人工智慧系統可根據人腦信號來生成文本,準確率最高可達97%。使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解碼腦皮質電圖:通過植入大腦的電極,來獲取皮質活動中所產生的電脈衝記錄。
No.9 導航定位
01 北鬥完成全球部署,有望成為全球最精準的衛星導航系統
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至此,北鬥全球星座部署圓滿收官,中國人終於建成了屬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其他衛星導航相比,北鬥採用多軌道衛星,帶來更高精度;獨有短報文通信服務,提供更強的信息發送能力。
No.10 自動駕駛
2020年6月,「無人駕駛」網約車在嘉定區安亭鎮全長53.6公裡的測試道路上亮相。每輛自動駕駛車輛配有1名安全駕駛員和1名測試員,承擔安全保障、測試及講解等工作。同時,全球首個5G智慧交通示範區和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雲控平臺正有序推進,加快實現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示範運營。
No.11 量子計算
01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2020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審稿人給與高度評價。
二. 2020年上半年全球航空業前沿技術應用
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的IT前沿技術應用主要是利用人工智慧、區塊鏈、5G、服務機器人等技術,圍繞簡化流程、便捷出行、提升服務,提高旅客出行體驗和企業運營效率。
No.1 人工智慧
01 藉助圖像識別技術,空客首次實現飛機全自動起飛
2020年1月,歐洲空中巴士公司16日發布新聞公告稱,去年12月在法國土魯斯機場用一架空客測試飛機首次成功完成了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全自動起飛。測試人員在土魯斯機場進行首次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全自動起飛測試,在約4.5小時內成功完成了8次起飛。試飛隊長揚·博菲斯說,飛機在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測試中表現符合預期。
02 海航智能客服全面升級
2020年4月,海南航空全面改版並升級打造的在線智能客服,在微信公眾號、APP等渠道正式上線,通過改變原有線上服務只諮詢、不辦理模式,為旅客提供多渠道服務,針對疫情防控期間旅客密切關注的航班業務、目的地疫情防控相關政策,提供24小時線上智能諮詢服務,快速響應並解決旅客問題。
03 語言障礙?聽力幹擾?AI設備來解決
全日空在大阪國際機場的登機口和大廳配備了Pocketalk,一款比智慧型手機還小的,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掌上翻譯器,能翻譯74種語言。它配有觸控螢幕和消音麥克風,聽得懂方言、俚語和習語。全日空計劃給在日本的所有50個現役機場的地勤人員使用。
全日空與松下合作推出了遙控電動輪椅,測試能否用較少的機場工作人員為更多的旅客提供服務。
No.2 5G
商飛打造5G智慧工廠
近年來商飛中國商飛以5G為支點,積極與國內大型通信技術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搭建了全球第一個5G工業園區、建成了國內第一個5G全連接工廠、打造了一個5G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開發了一批5G工業創新應用場景。將大飛機複雜無比的系統工程化繁為簡,200多萬個零部件實現與人、機、車間和各控制系統、管理系統的廣泛互聯。
No.3 區塊鏈
荷蘭皇家航空使用R3區塊鏈技術簡化公司內結算流程
2020年2月,荷蘭區塊鏈公司unchain.io宣布,已經與企業區塊鏈Corda創辦者R3合作,共同為荷蘭皇家航空公司開發了財務應用程式,以實現荷航與其子公司之間的無縫結算。
No.4 機器人
01 不管2020年奧運會開不開,全日空已組建「機器人大軍」
據2020年2月消息,全日空(ANA)將啟動Newmes機器人。它允許用戶進行遠程操作,用戶的臉會顯示在10.1英寸視頻屏幕上。Newmes配有帶輪子的底座,可以四處滑動,它的機械臂可以做一些精準的動作和姿勢。等到了奧運會期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訪問和操作Newmes,讓他們體驗「雲遊日本」。
02 穿上它,1秒變超人——可穿戴機器人外骨骼
據2020年1月消息,達美航空通過與SarcosRobotics公司合作,全球首個全身、電動、無束縛的機器人外骨骼已初步問世。穿上這件「黑科技裝備」,工作人員能輕鬆舉起180斤重物,安全、高效完成重型機械搬運等體力工作,為達美乘客帶來更為優質的服務。
No.5 沉浸式體驗AR
01 大興機場APP,實時行程引導
2020年5月,大興機場APP實現了實時行程引導。行程信息一站式查詢辦理,值機、登機、退改籤步走一步冤枉路。通過排隊實況與地圖加AR雙導航對進行旅客進行行程引導。
三. 東航IT前沿技術應用成果
上半年,東航圍繞營銷服務、業務運營、企業治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人工智慧、5G、服務機器人、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實現業務創新落地,助力疫情防護、改善旅客出行體驗、提升業務運營效率、加強企業科學治理。
No.1 疫情防護
01 大數據支撐疫情防控
2020年初,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東航作為三大航牽頭單位,組織各航司與政府、機場數據對接,打造「航空公司+機場+城市」疫情防控「雲模式」。同時,積極應用大數據計算模型,綜合航班始發地疫情形勢、客座率、航班飛行時間等因素對航班進行風險等級劃分,為防疫辦制定分區分級疫情防控具體措施提供支持。
02 機器人助力復工復產
測溫+口罩檢測機器人
疫情期間引入測溫及口罩檢測、環境消殺、非接觸送餐等系列智慧機器人,守護旅客與員工健康安全,助力公司復工復產。3月初引入測溫+口罩檢測機器人,對進入東航之家的員工和來訪者進行遠距離、非接觸、快速測溫和口罩佩戴監測。
智能消殺機器人
在東航之家南北區,智能消殺機器人通過自主導航在大廳裡穿梭不停,辛勤噴灑消毒劑(人體無害),給全面復工復產的公司員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無接觸智能送餐機器人
在防疫抗疫期間,信息部協同地服部浦東旅服中心積極引入送餐機器人進行試用,在貴賓室點對點為旅客送餐,減少取餐時旅客之間、旅客與餐食之間、旅客與工作人員之間的密切接觸,增強旅客用餐的健康與安全性。
No.2 旅客服務
01 行前-智能客服覆蓋79%的旅客意圖
東航於2019年啟用了全新智能客服系統,2020年智能客服意圖識別數已增至57個,覆蓋95530熱線79%的旅客意圖,由機器人語音及在線客服完成服務超十萬人次,進一步緩解坐席呼叫壓力。
02 行中-服務機器人全新升級
「口罩萌娃大變身」——東東機器人
繼東航在國內機場首家啟用服務機器人「東東」後,2020年,東東機器人上線翻譯助手、訪客服務、智能問答等全新功能。
03 行中-智能語音播報升級
2020年4月,在東航18個站點37個貴賓室實現人工智慧語音合成播報,可以實現自然流暢的人聲播報,並且可隨時自由編輯播報內容。
No.3 業務運營
01 MUC——讓「4次通話」提速成「一句@」
2020年5月,MUC航班保障綜合平臺在上海兩場全面運行,每天根據排班系統自動組群1.1萬人,以扁平化的方式管理和協調一線運行,打破了跨單位、跨部門、跨區域、技術制約等客觀條件限制,使決策層與一線人員之間的信息精準傳遞,保障地面安全生產和航班正常性,獲得多家國內主流媒體報導。
02 區塊鏈技術平臺——奠定東航區塊鏈規模化落地基礎
上半年已啟動區塊鏈技術平臺項目建設。打造東航區塊鏈技術應用能力基礎,以支撐公司未來各場景的區塊鏈技術驗證與規模化落地應用。
03 智能短網址——自主研發降低營簡訊成本
上線自主研發的智能短網址功能,將當前業務簡訊中大段的旅客需知和推廣文字,以及大量的如購票支付、活動推廣等長網址,統一轉換成短網址,簡訊長度越短費用就越低,助力降本節支。
04 3D可視化還原——航班飛行全過程數位化展現
航班飛行全過程數位化展現
飛行過程可視化系統基於QAR大數據,結合精準的機場及航路地圖,實現B777、B737機型航班飛行過程的動態操作參數、艙內儀錶盤、三維航行軌跡動畫還原展示,輔助支持機組航後講評以及個人航班回顧等業務場景,便於機組3D全方位可視化分析航線特點和風險,提升飛行品質。
1薦聞榜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