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輔食添加初期
經常會出現吃吃吐吐
邊吃邊哭或者吃完大哭的情況
這時媽媽們可能無法分辨寶寶為什麼哭
是輔食的問題還是自己做得不好吃?
今天分享的案例就是這樣
幫助媽媽們了解
寶寶吃輔食哭鬧或者吃完哭鬧
是什麼原因
▽▽▽
8個月的嬰兒為什麼一吃輔食就哭?
8個半月的嬰兒,每次吃輔食的時候就哭,哼哼唧唧,但是只要勺子到嘴邊還會張大嘴吃,小半碗全部都能吃完,一邊哭一邊吃,吃完就大哭。喝奶就沒有這個情況,餵吐司,餵煮的蛋黃,餵嬰兒米餅都沒有這個情況,只有用碗餵糊狀輔食的時候會哭,通常輔食給他吃米粉,土豆泥、紅薯泥,南瓜泥,山藥泥之類的。現在身高74釐米,12公斤重,吃完輔食再給他喝點奶的話就不哭了,是不是不愛吃糊狀物?還是輔食吃不飽呢?為啥總是邊吃邊哭,還會咬自己的圍兜…另外8個多月的嬰兒是按量喂,還是按需餵好呢?他現在感覺吃的挺多,還吃不飽的感覺,不敢餵他…早餐通常是吃一片白吐司,一到兩個煮蛋黃,兩個米餅(大概四個旺旺仙貝那麼大),180ml奶,吃完看到我們吃麵包,還會拍桌子要…
媽媽提供了很詳細的信息,先梳理一遍:
1、寶寶8個半月
2、餵飯,邊吃邊哭,吃完就哭
3、零食有吐司、蛋黃、嬰兒米餅
4、輔食是米粉、土豆泥、紅薯泥、南瓜泥、山藥泥
5、咬自己的圍兜
6、現在寶寶身高74釐米,12公斤重
從媽媽的描述看目前輔食的進度是落後的,8個月半月寶寶目前輔食仍然是糊泥,蔬菜也是土豆、紅薯、南瓜、山藥這些香甜味道的食材,其他的蔬菜不知道添加了沒有,例如綠葉菜生菜、白菜、油麥菜等等,菌類香菇、蟹味菇、木耳等等,按照描述來看,這些淡而無味,略有苦澀而且韌性的食材,寶寶接受度應該不高。
為什麼寶寶邊吃邊哭?因為沒有看到寶寶吃飯的視頻,只能通過經驗和媽媽的描述來分析,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吃的輔食不是自己喜歡的味道:
這個就是上面提到的,輔食用到的食材並不是寶寶最喜愛的零食,但是因為本身自己餓,也能吃,可是更想吃香甜的零食,所以會邊吃邊哭。
2、吞咽滿足了,能吃進去,但是咀嚼沒滿足:
寶寶添加輔食,是從吞咽過渡到咀嚼,這個過程要經過水-泥-糊-末-丁-絲-片-塊的逐漸過渡,讓寶寶慢慢適應,練習唇齒舌的配合。這個過程正好和寶寶乳牙萌出的過程重合的,寶寶在吃輔食的時候,咀嚼食物,能按摩牙齦,緩解出牙不適。咀嚼食物帶來的啃咬撕扯也有一種愉悅的滿足感。
從媽媽的描述來看,8個半月的寶寶輔食仍然停留在泥糊狀,寶寶吃輔食必定是以吞咽為主,咀嚼這個需求滿足不了,所以可能會出現邊吃邊哭。
3、大勺餵飯,塞嘴裡,噎得難受,但是又想吃:
這個就是根據我的工作經驗來猜測了,不知道媽媽給寶寶餵飯時用的什麼樣的勺子,是小的輔食勺還是比較寬大的勺子。我工作中遇到這種情況,媽媽為了省事兒,用成人的大勺餵飯,滿滿一勺食物塞進寶寶的嘴裡,寶寶滿嘴都是食物,只能硬吞,被噎到也說不出話,但是因為餓,或者食物的味道吸引,又想吃,於是又急又煩躁,邊吃邊哭。
4、輔食沒有吃飽:
這一點根據媽媽的描述應該是存在的,吃完輔食再給一點兒奶就不哭了。這就是寶寶長期被過度餵養,吃了太多的食物(8個半月寶寶早餐吃一片吐司、1-2個蛋黃、4個旺旺仙貝大小的嬰兒米餅,再加180毫升奶這樣的飯量)胃容積已經變大,一碗輔食已經吃不飽,吃完哭,再給奶,液體進入胃部快速產生飽腹感,寶寶胃撐滿了,才感覺到舒服和滿足,於是不哭了。
媽媽可能會說不是我非要喂,不給食物,寶寶一直哭鬧啊。這就是在輔食添加初期,寶寶的作息沒有安排好,就餐時間沒安排好,寶寶不餓的時候準備了輔食,要麼是吃飯的時候寶寶已經十分飢餓,造成媽媽的心理預期和寶寶的表現不同步,讓媽媽產生了錯誤的結論。例如,寶寶有夜奶,可能今天早上就不會表現出十分飢餓,看到食物並不興奮,媽媽認為寶寶不愛吃或者強迫進餐,寶寶哭鬧。還有一種是寶寶十分飢餓,或者對甜食非常偏愛,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時異常興奮,吃得太快吞咽多咀嚼少,就容易吃得多,讓媽媽認為寶寶沒有吃飽,另外被餵飯的寶寶常常表現出來的就是家長餵多少,就吃多少,吞咽多,咀嚼少,對飢餓和吃飽,沒有明顯的態度,這也容易讓媽媽們無法判斷寶寶到底吃得多還是吃得少,非常容易出現過度餵養。
那麼原因找到了,怎麼改善呢?只分析不給解決辦法都是耍流氓,媽媽想調整寶寶目前的狀態,還是有難度的,一是寶寶的味覺偏好已經有了,二是寶寶現在胃口已經被撐起來了,不讓吃沒有他習慣的飽腹感,寶寶一定會哭鬧,媽媽能不能安撫的問題。
有幾個建議供媽媽參考:
這個可以參照下圖,中國營養學會和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制定的嬰幼兒平衡膳食寶塔。
圖中所建議的食材重量都是生重,提醒媽媽注意蔬菜和肉禽魚的比例,以及水果和奶的量,尤其是水果,寶寶已經比較喜甜的時候,就儘量少給一些香蕉、葡萄、蘋果這樣甜度高的水果,可以搭配一點柚子、火龍果、山竹這樣味道淡的水果。每天給一顆葡萄,一個山竹或者一小截香蕉,成人拇指長度足夠了,搭配柚子,這樣總量夠了同時又控制了甜水果的量。
看媽媽的描述,不知道現在是不是每天安排了兩餐,8個半月的寶寶大運動應該是爬為主,這樣就生長發育階段就限制了寶寶的能量消耗,如果每天給寶寶吃很多密度大、能量高的食物,例如米粉、吐司,通俗點兒說就是比奶液扛餓,寶寶的攝入和消耗不均衡,另外寶寶受到消化能力、咀嚼能力的限制,在現階段很多食材是不能吃的,這就決定了輔食的種類範圍比較單一,單獨靠輔食不能完全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 ,仍然需要奶液來補充營養。但是寶寶的胃容積是固定的,每天的食量是固定的,輔食吃得多了奶就喝得少,長期這樣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所以建議媽媽把寶寶每天的輔食安排為一餐,同時參考膳食寶塔的飲食結構來製作輔食,增加蔬菜的種類和重量,每天加強運動。媽媽可能會說,每天只有一餐,寶寶餓了怎麼辦呢?餓了給奶就好了。讓寶寶儘量在每天固定的時間就餐,建議兩次奶中間安排一餐,這樣輔食即使吃得不多,也很快就到了喝奶的時間,不會讓寶寶過於飢餓。
⑴、吃飯時讓寶寶參與進來,媽媽輔助喂。
讓寶寶坐餐椅,給餐盤,給餐勺,餐盤裡少放一些食物,讓寶寶自己抓、捏,媽媽輔助喂,勺子也要給,寶寶可能會扔勺子,具體的讓寶寶自主進餐的問題,可以查看文末關於如何讓寶寶自主進餐,更詳細的內容。
為什麼說一定要讓寶寶自主進餐呢?一是寶寶有參與感,自己吃飯和被動地被餵飯,在感覺上是不同的。二是寶寶吃飯時抓捏、把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裡,這都是手眼腦協調練習的過程,在寶寶眼裡可能會覺得很有趣,是一種遊戲,對食物的專注力會提高。三是自己吃,大腦能得到腸胃反饋的吃飽的信號,不至於暴飲暴食。
⑵、輔食要從泥糊向末、丁過渡,增加食物的顆粒感。
這一點非常重要,泥糊狀的食物媽媽自己感受一下,不需要咀嚼,一勺塞進嘴裡就直接吞咽了,吃得很快。如果增加一些顆粒,無法直接吞咽,寶寶必須用唇齒舌配合,咀嚼,吃一會兒就累了,自己就不吃了,大腦也得到反饋,發出吃飽的信號,寶寶會感覺吃飽了,不需要再吃。
⑶、寶寶每一餐的量要儘量固定,不要一頓多一頓少,總擔心寶寶吃不飽,於是繼續給食物或者奶。
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輔食添加食材,食材並不都是寶寶喜愛吃的,吃飯的時候可能寶寶不吃或者吃幾口,有的媽媽就擔心寶寶餓,於是飯後給奶給水果,這樣反而更容易讓寶寶認為輔食不需要吃,可以哭鬧,等著輔食結束後喝奶吃水果,或者影響了下一餐奶的食慾,不餓,於是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寶寶不吃飯——家長擔心餓——飯後給奶給水果——影響下一餐食慾,不吃——家長擔心餓,繼續給奶給水果。
⑷、就餐時間儘量固定
一般我們建議在上午兩次奶之間安排一餐。早上起床先給奶,然後在下一次奶之前,增加一次輔食。不要今天早上吃,明天下午吃,時間範圍要固定下來,這樣寶寶的生物鐘增加了一個就餐時間,到點兒就餓了,對寶寶建立規律作息也有幫助。
最後,剛開始寶寶可能會不適應,會哭鬧,媽媽一定要堅持原則,尤其是飯後給奶這個問題,要避免。吐司、米餅都不要再給寶寶吃了,大人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吃寶寶已經吃過的零食,以免引起寶寶哭鬧。
希望今天這些建議對各位媽媽有幫助。
更多案例可以查看我們的以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