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老百姓對「五年規劃」這幾個字應該是很不陌生的,它既是我們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可以說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從1953年的「一五」到今年「十三五」規劃的收官,再到明年馬上要開啟「十四五」規劃,一個又一個的五年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在12月21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唐毅南先生就「中國五年規劃的力量」展開了演講與討論。
最近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引來整個世界的關注。不久前,年輕人喜歡的嗶哩嗶哩網站問張教授,能不能用五分鐘時間給B站的網友分享一下五中全會的精神。這個挑戰不小,因為時間太短,但張教授琢磨了一下,覺得也可以嘗試談一些東西。
張教授將會議精神概括為「一二三四五」。一就是一個總目標,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因為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講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口號要變了,我們要更上一層樓了,我們將在順利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更具體地說,就是到2035年,中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鼓舞的目標,也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
二就是雙循環。我們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由於新冠疫情全面暴發這些原因,外部環境可能會不太好,甚至惡化,所以我們要有底線思維和戰略思維。《這就是中國》節目曾專門做過一期「中國就是一個世界」,因為我們的人口超過西方國家人口的總和。我們有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群體,我們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這些都是我們在內部就可以形成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良性循環,這為我們更好地促進國內外雙循環奠定了基礎。最近RCEP的籤署也表明,對我們實現雙循環來說,這個新發展格局也是很有幫助的。
三就是三個大的判斷。一是我國仍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國內有些人認為外部環境現在很糟糕,中國戰略機遇期受到重創,但其實恰恰相反,我們還是處在非常好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在節目中也一直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機遇,該出手的時候一定要出手。二是推動高質量的發展,對各行各業都是重中之重的任務,無論是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都要達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三是共同富裕,從現在到2035年這個期間,我們要確保「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四就是四條發展主線。第一條,在供給側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發展主線。比方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們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大增,我們就要提供更多的供給。再比如,在消費網際網路方面,我們又叫to C,我們走在世界最前列,但在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企業網際網路等方面,這又叫to B,我們還有巨大的需求,這些需求呼喚巨大的供給。第二條主線就是在需求側。我們要把擴大內需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這包括擴大就業、適度刺激消費等等。第三條就是推動貫徹新發展理念。除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外,這次五中全會又提出要把安全與發展統籌考慮,落實到發展的方方面面。所以現在我們講到的安全觀是習主席提出的總體安全觀,既包括傳統安全,如保衛領土完整、國防建設等等,也包括非傳統安全,如公共衛生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平臺核心技術安全等等。第四條主線就是明確提出了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
五就是「十四五」的規劃本身。這個規劃確定了12個重點領域,依次包括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新發展格局、市場經濟體制與宏觀經濟治理、鄉村振興與城鎮化、文化事業、綠色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民生、安全、國防等12個方面。這個規劃涉及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值得大家去品讀。
(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