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從古至今,綿延不絕。寶慶路、邵水路、西湖路……一條條大道構成了邵陽市區的交通動脈,而橫跨在資江、邵水之上的十座橋梁,更是如同楔子,連接起條條通途。
新湖南客戶端「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策劃「湖湘尋橋記」帶你走進炫美奪目的邵陽市標誌性建築——西湖橋。
在城市橋梁建設中,常常是「一江多橋」,並成為城市的形象和景觀,這就給橋梁設計師們提出了較高的橋梁美學要求。
1997年,邵陽資江段上已有一座上承式拱橋和一座連續梁橋,但市政府和人民企盼新建一座形式新穎、協調美觀的橋。
邵陽西湖橋於1997年6月開建,1999年9月25日竣工。通車後,邵陽「半壁城市」隨即成為歷史,以資江、邵水為界的「兩江相匯、三足鼎立」城市格局逐步形成。
經過多方案的比較後,西湖大橋確定採用3孔88 m連續鋼管混凝土系杆拱為主橋橋型設計方案。
西湖橋最令人稱奇、最能吸引路人目光的,就是橋面上那六個潔白如雲的巨大的圓弧形的拱梁,遠遠望去,猶如一道道絢麗的彩虹,令人嘆為觀止。
西湖大橋位於邵陽市區跨越資江,是連接邵陽市區與江北經濟開發區的重要市政工程。
西湖大橋是邵陽通聯資江兩岸的主幹道,全橋長747米。橋體景觀將建築設計、雕塑設計、燈光設計融為一體,體現了中式簡約風格。
西湖橋上有52基華燈,兩邊內側有LED變色小投光燈點綴,兩邊外側還有數千顆點光源進行音頻跳動跑光。
傳統的拱橋施工方法,大多採用滿堂式支架現澆或採用纜索無支架吊裝,現澆法施工周期長,跨徑較大時、通航河段上不可能採用;吊裝法則需要大量的吊裝設備,制約了無纜索吊裝設備的施工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而頂推施工方法,在湖南的橋梁建設上積累了較豐富的設計和施工經驗,因此採用頂推方法施工此系杆拱橋。
由於城市景觀和結構受力的要求,西湖大橋設計為三跨連續鋼管混凝土系杆拱,同時採用頂推法施工工藝,其設計與施工都是一項新的嘗試,同時亦為推廣頂推施工方法在大跨徑橋梁上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2017年9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公用事業局計劃對西湖橋主橋14#及17#兩道伸縮縫進行更換,以確保橋梁安全使用。
資江、邵水千年奔流不息,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邵陽人。而一座座橋梁,紮根在母親河上,用脊梁架起兩岸的往來,無聲地記錄著光陰。千年古城邵陽市區內的西湖橋,造型新穎獨特,已成了邵陽市最具有特色的標誌性建築。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歐陽伶亞 實習生 鄧浩 整理
參考資料來源:新湖南客戶端、邵陽日報、新浪網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王銘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