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處暑未至。我們踏著晚涼,來到長沙市城北,記錄夜幕下的銀盆嶺大橋。遠眺湘江兩岸,銀盆嶺大橋宛如女子般風姿楚楚,清麗動人;又如星辰中的豎琴,琴弦生風,正演奏著一曲悠揚的湖湘禮讚……
銀盆嶺大橋,原名「湘江二橋」「北大橋」。2005年「湘江二橋」被命名為「銀盆嶺大橋」,原因是得名於地名銀盆嶺。
↑ 遠處看,銀盆嶺大橋的斜拉索如豎琴的琴弦,十分迷人。
銀盆嶺大橋距湘江一橋橘子洲大橋約3.5公裡,位於長沙市城北,東起伍家嶺,西至銀盆嶺。
銀盆嶺大橋為雙塔單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是長沙市第二座溝通湘江兩岸的大型橋梁。
1987年10月,大橋正式動工修建,1990年12月建成通車,耗資1.3億元。
銀盆嶺大橋主橋總長1025米,大橋全長3616米,雙向4車道,共有橋墩159個,斜拉索15對,總投資1.45億元。
主橋橋寬為25米,4個3.75米的機動車道、2個3.5米非機動車道,兩側人行道1.5米。
「長沙修建湘江二橋(銀盆嶺大橋),經歷了很多曲折,非常不容易。」已故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城建專家潘基礩長子潘抑洪和次子潘一之曾感慨不已。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湘江橘子洲大橋(原稱湘江一橋)超荷,1985年市政府便醞釀修建銀盆嶺大橋。為了做橋型考察,受到長沙市政府委託的時任長沙市人大副主任的潘基礩,帶著幾位橋梁工程師首先來到廣州市,考察了九江斜拉橋。當時該橋已運行兩年,一切正常,在考察了另外幾座在建的斜拉橋後,潘基礩寫出考察報告,湘江二橋橋型選擇就此敲定。由此得知,銀盆嶺大橋橋型來自廣州九江大橋。
銀盆嶺大橋建成之初是中國跨度最大的雙塔單索麵斜拉橋。在當時,橋梁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積極研製開發新技術、新設備,採用新材料、新工藝,讓銀盆嶺大橋的技術、經濟等指標在全國都處於先進水平。建成至今,銀盆嶺大橋都是長沙最忙的過江通道之一,承載著長沙湘江東西兩岸重要通行任務。
1991年1月30日,長沙市政府在橋東的紫鳳公園立橋志碑,以漢白玉石為碑刻「橋記」,作為公園紀念性建築。這座刻有347個字的麻石「橋記」碑,記載了大橋通車盛況:「開放之日,舉市歡騰,車任風馳,人爭珍賞……」
一座橋一處景,銀盆嶺大橋已經成為長沙標誌性橋梁建築。如今,當你來到這座橋上時,只見車輛川流不息,行人絡繹不絕,一切井然有序;「人」字形的橋塔高聳如雲,細長的路燈一盞挨著一盞立於橋邊。遠處看,湘江蜿蜒穿城北去,江邊高樓鱗次櫛比,夜幕降臨,霓虹燈點亮銀盆嶺大橋,宛如星辰中兩架優美典雅的豎琴,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裡盡顯靜謐之美。
新湖南客戶端見習記者 姚茜瓊 實習生 陳永瑤 楊含子 整理
參考資料來源:公路工程、百度百科、長沙晚報、行遍萬水千山百家號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