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都想要自己的作文既有思想深度,又要文採飛揚;既有巧妙布局,又能各類結合。但是,怎樣才能全部做到,寫出「高格調」呢?今天,小筆就為大家帶來方法,以示範片段為你一一剖析,速來收藏吧!
一、「由事入理」,拓展文章的思想深度
在立意方面,議論性散文大都「由事入理」、以小見大——多從生活中的小事寫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為文章的起點;從小事出發,表現的卻是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事實上,時常感動於生活中的縷風片雲,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點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善於發掘感性材料的內在意蘊,是寫好議論性散文的源頭活水。
例如冰心的《往事之二》,從雪天送朋友返回時發現足跡被雪掩蓋起筆,生發出人生渺茫、歲月飄忽的深沉感慨。作家把生活的感受與體驗經咀嚼、回味、沉澱,再經過提煉、結晶之後表達出來,使主題得以抽象與深化。
▽片段展示
買橘子的兩種方法
張曉風
巷口有人在賣桶柑,我看了十分歡喜,一口氣買了三斤,提回家來。如果不是因為書重,我還想買很多。那時,我剛結婚不久。
……
我愣了一下,笑笑,沒說什麼。原因是,我買的每一個橘子都帶梗帶葉。而且,我又專愛挑葉子極多的那種來買。對我而言,買這橘子一半是為了嘴巴,一半是為眼睛。我愛那些綠葉,我覺得賣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園也借著那些葉片搬下山來了。買桶柑而附帶買葉子,使我這個「臺北市人」能稍稍碰觸一下那種令人想得發狂的田園夢。
而公公那一代卻是從貧窮邊緣掙扎出來的,對他來說,如果避開枝葉就可以為家人爭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實在是開心之極的事。他把這「買橘秘笈」傳授給我,其實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實很寬厚,他在小處扣省,也無非是守著傳統的節儉美德。
我知道公公是對的,但我知道我也沒有錯。
公公只要買橘子,我要的卻更多。我如果把我買的那種橘子盛在家中一隻精美的竹籮筐裡,並放在廊下,就可以變成室內設計的一部分。而這種美的喜悅令人進進出出之際恍然誤以為自己在柑橘園收成。對我而言那幾片小葉子比花還美,而花極貴,豈容論斤稱買?我把我買的葉子當插花看待,便自覺是極佔便宜的一種交易。
而這個世界上,我們總是不斷碰到「我對他也對」的局面。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買的帶葉桶柑拎進自己的臥房。對長輩,辯論對錯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點評】
這是一篇即小見大的典範之作。文章寫「我」「專愛挑葉子極多的那種來買」,而公公買的卻是光禿禿的一點枝葉都沒有的橘子。也就是說,「我」比較看重橘子的觀賞價值,而公公看重的是它的食用價值。「我」沒有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公公,而是在說明自己選擇連枝帶葉的橘子的理由後,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選擇光禿禿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們「那一代卻是從貧窮邊緣掙扎出來的……他在小處扣省,也無非是守著傳統的節儉美德」)。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我」沒有把自己買的橘子拿出來給公公看,而是「悄悄把自己買的帶葉桶柑拎進自己的臥房」。「我」的舉動,來自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則源於「我」善於換位思考。正如文中所言,「這個世界上,我們總是不斷碰到『我對他也對』的局面」,真理往往不止一個。行文至此,就生發出一個「大」的意旨來:為人應善解人意,學會換位思考。
二、「虛實相生」,彰顯新巧的構思
議論性散文常用的構思方法,是「虛實相生」。「虛實相生」包括兩種情況:由實入虛與化虛為實。
(1)由實入虛。
由真實的腳印聯想到人生的足跡,由腳下的道路聯想到成長的歷程,由房屋的窗戶聯想到對外開放,由山澗的橋梁聯想到感情的溝通,由竹之有節聯想到人的節操,由霏霏春雨聯想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誨,由登高望遠聯想到「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這類從眼前實在的事物、景象寫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的手法,就是「由實入虛」;虛化,便是作品主題的升華。
(2)化虛為實。
會寫文章的人,通常不喜歡平淡呆板,總喜歡把虛化的概念、單調的事物想像、描述成活潑可愛的另一種事物,使文意更為生動、明白。設置精妙的譬喻,拿一件切近的、已知的事物來形容筆下所要闡述的主體,是「化虛為實」的有效手段。
比如魯迅先生的《春末閒談》,從自然界極其平常的現象「細腰蜂捕獲青蟲」入題,對中外統治者奴役人民,想盡一切辦法禁錮、麻痺人民的行徑給予了尖銳的批判和無情的嘲諷。文中寫到,統治者的種種麻痺術與細腰蜂的毒針十分相似——毒針麻痺青蟲的運動神經,使其呈不死不活狀態;統治者對人民施行各種統治方法,也想使他們甘心成為被奴役、榨取的機器。但細腰蜂之於青蟲,只需要它不動,這比較容易;統治者之於人民群眾,要使其無知覺而能運動,卻是無法統一的矛盾,所以說一切麻痺術是「不能十分奏效」的。取譬設喻、化虛為實的精巧運思,使文章說理形象,析理透徹,而且幽默風趣。
三、處理好「敘」「議」關係,使通篇渾然一體
在表達方式上,議論性散文都是敘事描寫與抒情說理的自然融合。敘事描寫是抒情說理的基礎,情和理有了事的鋪墊,就有了依靠和根基;抒情說理是敘事的深化,有了情與理,文章就會因充滿哲理而顯得深刻有味,就會因感情充沛而顯得真摯動人。
處理「敘」「議」關係,一般是一「敘」一「議」、先「敘」後「議」(如《買橘子的兩種方法》),也可將多組「敘述+議論」的文字復迭起來加以展示(比如肖復興的《站臺上的華爾茲》,滿懷敬意地講述了三個小故事——辭職信可以用賦體寫得「古風悠悠」,收發室的小黑板可以用斜體美術字寫得「分外醒目」,而焦灼的等待也可以如華爾茲一樣優雅,展現每個故事後都用一段精要的議論予以闡發,最後直接點透三者的相通之處,歸結出「將瑣碎的生活化為華爾茲,哪怕是滋生出來一點點兒的藝術,也會有一點點快樂,溫暖我們自己的心」這一主旨)。不管採用何種處理方式,關鍵是二者之間要緊密相聯,而不能油水分離。
▽片段展示
清歡
林清玄
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闋詞,非常喜歡。這闋詞,寫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裡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裡的蓼菜、茼篙、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記這闋詞,最主要的是愛極了後面這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
我當學生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圓通寺的山下,我們常常沿著上山的石階,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們順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著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覺清香勝蜜,心裡遂有一種只有春天才會有的歡愉。
後來,朋友到國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圓通寺,山道已經開闢出來,寺院的門口擺滿各種攤子。有一攤是兒童坐的機器馬,嘰哩咕嚕的童歌震撼半山。有兩攤是賣香腸的攤子,烤烘香腸的白煙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飄去。一位母親因為不準她的孩子吃香腸而揍打著兩個孩子,激烈的哭聲尖厲而急促……我連圓通寺的寺門都沒有進去,就沉默地轉身離開了。
……
生在這個年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現代人的歡樂,是到油煙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見天日的卡拉OK去亂唱一氣,是到胡亂搭成的鄉間山莊去豪飲一番,是到狹小的房間裡做摸牌的方城之戲……為什麼現代人反而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呢?
清歡是不講究物質條件的,它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我們擁有的物質世界愈大,清歡就愈容易失去。
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了遍地,一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了出來,仿佛雪一樣的清麗。但是,人生,看這麼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回呢?這正是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遊錄》中說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此言極是。
第一流人物是什麼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在清歡裡也能體會人間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汙濁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
【點評】
文章開篇由「人間有味是清歡」引出論題,接下來,通過自敘經歷,在今昔比照的描寫中表明「生活在現代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由此水到渠成地過渡到抒情、議論部分——「生在這個年代」這一段,從客觀環境、主觀心境兩方面進行剖析,讀來很能引發我們的同感。
那麼,怎樣才能獲得「清歡」呢?作者遞進一層,巧妙結合蘇軾的「梨花淡白柳深青」和《溪山臥遊錄》中的名句,給出了問題的答案:不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多講究心靈的品味;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所謂的「機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由敘事描寫自然地轉換到抒情說理,蘇詞、蘇詩遙相呼應,前後文貫通一氣。可見,精彩的議論性散文既能使敘和議各展風採,又注意使敘和議密切聯繫。
四、精心「布勢」,展現獨特的創意
清代曾國藩指出:「謀篇布勢,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須有千巖萬壑、重巒復嶂之觀,不可一覽而盡。」議論性散文的寫作主要是發散性思維,這就決定了這種文體結構靈動,散得開,收得攏,跌宕起伏,不能陷入呆板的框架中。如何在謀篇布勢上求異出新呢?這裡提示幾種實用的方法:
1.懸念式。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若議論性散文行文如一馬平川,讀來便索然無味;波瀾起伏,曲盡其妙——比如巧設懸念,方能奪人眼球。
2.蛛網式。這種布局如同蜘蛛織網,先結出網心,然後圍繞網心向四周伸展,縱橫交織,愈織愈多。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多以情感為總繩,任情思奔湧,想像升騰,形成浩大的氣魄。比如劉徵的《過萬重山漫想》,以三峽觀景為「漫想」的觸發點,「思接千載,心遊萬仞」:他由初見三峽,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由茫茫江水,想到洪荒時代三峽的形成,以及人類有史以來無數「第一個」。漫想隨著航程展開,種種想像都有根有據;景觀變化,漫想也由此及彼,上古、現代、未來,組合成為絢爛的畫卷。
3.曲徑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起筆處不直接給出觀點,而是在迂迴曲折的敘談、闡發過程中漸漸推導出全文的主題思想,明確作品的現實針對性;其妙處是恰似玲瓏剔透的園林布局,迴廊九曲,溪水盤旋,於收篇處才顯露出美麗如畫的景致。
五、錘鍊語言,寫出文採斐然的散文味
散文特別講究「文採」,講究美,議論性散文自然也是如此。「文採」是什麼?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人認為,文採指的是詞句漂亮、行文華麗。這當然也是文採的一種,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蕩神馳。但是,就高考議論性散文寫作而言,文採更多的是指一種韻味、一種光澤、一種氣派,它以自然流露為上,以返璞歸真為上。
比如鬱達夫《懷魯迅》一文中寫道:「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裡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這句話以「一片微紅的新月」象徵魯迅雖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清新的筆觸,詩意的描摹,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思。
具體行文時,要儘可能地選擇那些新鮮活潑、內涵豐富且能調動讀者感官體驗的詞語表情達意;要善於以長短交錯的句式、偶句奇句的搭配造成抑揚有致的節奏感;還要恰到好處地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文句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