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寫好作文的方法不勝枚舉,這裡不一一列舉,我只談談如何指導學生,讓其作文文採飛揚。
多年來,高考作文實行等級評分標準。其中,「基礎等級」的表達部分提出「語言流暢」的要求;「發展等級」所列四項,「有文採」為四項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操作層面上,「語言流暢」與「有文採」似乎成了作文語言評價這把尺子的兩頭,「流暢」劃歸基礎,基礎之上的呢?較高的境界被認為是文採。作為寫作的一種導向,有文採,始終是文章表達幾近完美的恆在訴求。
作文語言是否有文採,具體表現為四條標準要求:
1.用詞貼切。文章用詞恰當、精練、形象。
2.句式靈活。句式要富於變化,或對偶,或排比,或整散結合,或反覆,或設問等。
3.善於運用修辭手法。善於運用各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借代、誇張等
4.文句有表現力。文句含義深刻、有韻味。
學生的作文,連語言的基本要求都難以做到,也就無錘鍊可言,在文採上,就特別地表現出一種不自信和少追求。文章形象乾癟,色彩單調,修辭缺失,詞句呆板,由是導致了思想枯萎。
可以說,很多學生幾乎是自動地放棄了語言的錘鍊,他們以為作文應付一下就可以了,而實在不明白「語言是思想的外衣」這個淺顯的道理。
但丁說:「既然語言作為工具,對我們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駿馬之於騎士,既然最好的馬適合於最好的騎士,那麼最好的語言就適合最好的思想。」作文是為了表達寫作者的思想,而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一篇好的作文,要表達好的思想,當然需要好的語言。既然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而作文因其評價的特殊性,似乎更功利地渴望思想與文採的相互輝映。毫無疑問,思想與文採的互動性,其實早已深刻地反映在文學大師的寫作實踐裡,他們的實踐也就如星月般映耀,不管你願意否,都要垂示了莘莘後學。
語言的錘鍊功夫,當然要體現在堅持不懈地實踐語言的基本要求上。語言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
1.準確。是用儉省的語言規範而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它是語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語言魅力所在之一。一篇文章的優劣,不在於堆壘了多少華麗的辭藻,最關鍵的還是表情達意的精當、遣詞造句的貼切。準確所要做的,就是語言的恰到好處,一如西子之美,增一分則過胖,減一分卻太瘦。孔子說「辭達而已」,說的就是準確這個意思。歷覽古今名家名篇,用語準確的例子可謂俯拾皆是。
2.簡潔。是遣詞造句乃至行文要做到簡明扼要,刪削可有可無的內容。它是語言成熟的一大標誌,也是優秀語言的共性。語言的常見病是敘事的拖沓和議論的駁雜,正與簡潔精神相背。行文應當用最經濟的筆墨表達最豐富的內涵,以加大語言的信息量。劉勰《文心雕龍·熔裁》說得好:「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鄭板橋也提倡「刪繁就簡三秋樹」。簡潔,就是在不害意的前提下,將文字減至不能再減。
3.流暢。是語言的無所滯礙,是語言條理性、生動性與節奏感的完美結合。流暢也是語言的基本要求。文從字順,讀來如行雲流水的語言,使人如沐春風;相反,磕磕絆絆,滯澀彆扭的語言,使人如夜行山路,苦不堪言,當然是不能卒讀。為力求流暢,一句實在改不好的話,要堅決捨棄,做到寧缺勿濫。語言流暢,通常被認為是遣詞造句的流利與暢達,這只是表象,其本質是語言所呈現出來的唯美性。
4.生動。是對語言的更高要求,是語言富有文採的主要體現。恰當地運用各種語言表現手法,把話說得既明白無誤,又極具藝術性和感染力,意味雋永,令人耳目一新。通常,生動與形象總是相提並論,不僅散文、小說少不了生動形象的語言,考場議論文的語言也可以寫得富有色彩和靈性,讓人回味。簡言之,語言生動,應描繪形象,飛揚神採,顯示個性,在創意中塗抹亮色。
語言的錘鍊功夫,更以流暢、生動為義無反顧的追求。說到語言的流暢,作文教學常常是背文採而就語法的。病句固然要清除,但只做文句的疏通工作,就不是作文了,這很有捨本逐末的味道。說到語言的生動,考生寫作往往是棄文採而綴詞句的。行文當然要連貫,但只做語言的連接工作,也不是作文。道理擺在這裡:文採全無,僅可達義,文章算是通了,但遠離了文採飛揚的境界。
那麼,怎樣教學生錘鍊語言,進而妙筆生花舞文採呢?
1.語言積累。要提高書面的表達能力,先要豐富自己的語言,「像追求真理一樣去追求語言」「把語言大量貯積起來」(孫犁)。作文的迫切任務在於積累語言,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建設好語言的倉庫。
積累法一:名句採集法。含成語、歇後語、格言警句以及詩詞文的名句。
積累法二:好詞好句歸類法。在廣泛閱讀的同時收集詞彙、經典語句,並以一定內容歸類。
積累法三:片段背誦法。精選精彩片段背誦默寫,以獲得寫作樣板。
積累法四:習作試用法。嘗試使用好的字詞句造句為文。
2.語言達標。運用語言的基本要求是「通順」,即規範、準確、連貫能夠做到這三點,才算語言通順,也就實現了語言達標。用語不規範的三種表現:不合語法、生造詞語、亂用方言。表達欠準確主要是語意不清,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寫作對象的現象和本質。表達連貫,是指句子之間語意貫通,順序合理,注意銜接和照應。
3.語言升格。語言標準是「有文採」,具體表現為「用詞生動,詞語豐富,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用詞生動與內容豐富是互為依存的關係。沒有生動的詞語,就很難做到內容的豐富,這是淺顯的作文道理。
我嘗試教學生用下邊這些方法讓文章文採斐然。
一、善於運用修辭手法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修辭無疑是使語言有文採的重要手段。善用修辭,文章就會顯得內容豐富,氣勢充沛,辭採華茂,形象富麗。佳作幾乎都是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多種修辭句式,可增強文章的美感指數和文化內涵,增強文章整體之美。排比句,給人以一瀉千裡的氣勢之美;對偶句,給人以音韻和諧的整齊之美;比喻句,給人以形象生動的真切之美;設問句,給人以迴旋思考之美;反問句,給人以不容置疑的鏗鏘之美;比擬句,給人以鮮活靈動之美。
1.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修辭作用是有氣勢,內容充實,感情充沛。如:「若是鐵,就該投入熾熱的火海,鍛造出一把鋒利的劍;若是石,就該面對波浪的衝打,將自己磨割得稜角分明。若是蚌,就該經受痛苦的煎熬,孕育出一顆燦爛的珍珠。」
2.比喻句。比喻,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乙事物給甲事物作比。運用比喻可以使對象表現得更形象真切,作文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就可以把事物描寫得更生動,把道理講得更形象深刻。如:「微笑的臉,是三月的春風,將希望播種,把生命喚醒,用真誠釀泉;微笑的臉,是冬日的陽光,愛在左,同情在右,點燃信念的火把,溫暖鰥寡孤獨的悽涼;微笑的臉,是母親溫柔的手,挽起寂寞,撫平傷感,拭乾無助的淚痕。」
3.反覆。運用反覆可以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如:「意氣,成就生命的堅韌與不屈;意氣,譜寫生命的華麗與壯美;意氣,鑄就心靈的自信與樂觀。將意氣之歌,在生命中唱響,唱出生命絢麗的華章;將意氣的帆,在生命中揚滿,到中流擊水,看時代風光;將意氣的劍,在生命中磨亮,披荊斬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創輝煌。」
4.反問句。反問句在議論文中使用頻率很高,較好地運用反問句也會使文章錦上添花。如:「我常常懷念遠古,那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時代。那些君子翩翩風度的背後,是一個用誠實、信用、執著的信念支撐的人的結構。那別蕭蕭易水而去的壯士,難道他不留戀自己的家園故國?難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險惡與危難?他義無反顧地去了,去得那樣堅定,帶著一腔對國君的忠誠和對誓言的忠貞。那手執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陳詞的藺相如,難道不知秦王的陰險與貪婪?他在出發前已經許下完璧歸趙的諾言!他正是循著一條實踐諾言的艱難道路在英勇地捍衛國家的利益和個人心靈深處那份不朽的契約。」
二、巧妙使用名言,使文章光彩奪目
在作文中,假如你的文章恰當地引用了名言警句,就會使文章頓時生輝。
(一)巧妙使用名言的主要形式
1.直接引用。在作文中,直接引用相關名句,或對情境進行渲染或對話題和觀點進行印證與證明,會使文章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並增強作文文採。如:「生命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生命就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詩詞,闡釋了生命的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學生的原稿和修改稿對比。
2.靈活仿用
有許多優秀的詩詞,對於不同的作文話題,卻不能完全直接引用。這時,我們就可以進行巧妙地仿用。在仿用的時候,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是詩詞本身便於仿用;
二是話題適合使用詩詞;
三是仿寫不要歪曲古代詩詞;
四是所仿寫的原詩句為多數讀者所熟悉。
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究竟是李白堅定信念的表達,還是他報國無門悲傷至極時的自我安慰。我不是李白,我不知道。然而我卻知道時下這句話極為流行。高考落榜生,高喊著這句名言跳樓自盡;無業青年,哼著這句話遊手好閒;下崗工人,默念著這句話自暴自棄。我雖不知道李白的本意,但我深知,上述這群人視這句名言為珍寶,只不過是因為它變成了軟弱、自卑、不求上進堂而皇之的擋箭牌。這看似表達自己內心充滿自信的話,其實正映射出他們內心的絕望與空虛。他們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心中卻深信:「天生我輩已無用,千載良機不復來」。我想,李白的不幸多半是環境造成的,可現在的那些人呢?他們的不幸也大都是環境、機遇所致嗎?」
再如:「作業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北京時間現在是幾點。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教訓,嚴治似毒箭。無限悽涼情,真想離人間。手發軟、身乏力、腦灌鉛。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處。爹是望子成龍,娘是望女成鳳,此事古難全。但願天開眼,從此無作業。」「學習日當午,汗滴腳下土。誰知作業本,字字皆辛苦。」
3.巧妙變用
通過裁剪、修改原詩文的語句,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寫作,它沒有特別的標識符號。這種寫法,要在充分理解詩詞的基礎上,圍繞情境或話題,將其變化為另一種方式進行再現,或者保留這種形式,或在立意上更深一層或反其義而用之,這種寫法,我們暫且稱之為「變用」。
如:「當你背上行囊上路時,當穿過西風凋碧樹的季節,穿過為伊憔悴的隘口,待到白髮披頭的時候,站在人生的彼岸再回首,你會發現原來你所選擇的是對的,而且通過彼岸的路是多條的。」「當歲月流逝與時光輪迴都無處可尋時,你驀然回首,會發現有一樣東西藏在時光長劇的背後,這一折的回目便是:誠信。」
(二)靈活引用名言要注意的事項
在作文中「靈活運用名言」,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所引用的名句要主題切合,不能為引用而引用;
2.所引用應該是較為權威的話語,方可稱得上名言;
3.在同一段落不宜太多太集中引用,尤其是不宜引用太長的話語,短文章更是要注意,否則,也可能給人以文章無主見,語意生澀之感;
4.引用話語與主體話語之間要注意過渡,否則文章往往會有思路不清晰的感覺。
(三)巧妙使用名言的幾大好處:
引用、化用名句,能使文章莊重典雅,語言流暢。這既可以避免描述性語言的刻板平淡,又可以克服議論性語言的繁冗拖沓。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文章中恰當地引用古今中外經典的詩句和言論,或名人軼事,既可見作者的思想含量、文化底蘊,更能看出作者的語言功底,是使文章有文採、有文化底蘊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是使文章語句具有意蘊,使文章富有「文採」。
二是使行文多姿多彩,在作文構思上顯得「新巧」。
三是能夠體現考生的文化底蘊和作文潛能,體現考生鍊字、煉意的能力。
四是豐富文章的材料,從而拓展文章的意境。
五是能以最少的篇幅達到最大的內容,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所引用的詩句,往往言簡意賅,寓意深刻,以一當十,可喚起讀者的聯想與思考。尤其是在議論文中,適當地引用詩歌,能成為極有力的論據,而且直接引用比敘述分析要簡潔生動,真實可信,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強文化含量。
在闡釋某一概念的內涵時,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就能使語言更有意蘊。可以在平時的寫作中有意識地開掘和訓練,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
如以「命運」為話題:
1.名人+名事。
如:「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命運是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指尖下所擊出的那一曲曲悲壯的交響,命運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後寫下的那一頁頁輝煌的華章。」這段文字,巧妙地將名人的事例從不同角度排比運用,構成了含意豐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構成了文章的文採,有感染力。
2.名人+名言+名德。
如:「骨氣就是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忠貞不渝。骨氣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不羈。骨氣就是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的剛強不屈。骨氣就是葉挺『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爬出』的凜然不懼。」
四、幽默諷喻,寓莊於諧
表達過於嚴肅,不免給人沉重感、壓抑感,來一點幽默,講一點俏皮話,能使文章形象生動,活潑有趣。
人們常常說到「幽默語言」但說者對它的理解未必準確。什麼才是真正幽默的語言?簡單地說,它指的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長的語言,這裡有兩點需要強調:一是有趣,二是意味深長。即我們的作文語言既要有趣,又要有讓人回味的東西。一味地有趣而毫無味道,這樣的語言不是幽默,而是庸俗的詼諧或者滑稽。如:「升到高中後,我的成績並沒有隨之上升,而是猶如『熊市』暴跌,一落千丈。屋漏偏逢連夜雨,往日成績不咋樣的妹妹居然超過了我,時常在我耳邊狂叫:『哈哈哈,趕不上我了吧!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這下該我拽了。怎麼樣,一起找老媽要衣服去?要不,妹妹為你求求情,叫老媽買件地攤貨給你?』唉,真是應了那句話,虎落平陽遭犬欺,好漢不提當年勇啊!」
五、滲透哲理,提升品位
好文章總是思想深刻、思維活躍、語言有意蘊的。哲理是思想花園中中最美的「花苞」,它不像「花朵」那樣芳香飄逸,而是含「芳」欲放。
有哲理的語言,往往話中有話,意外有意。例如,「把自己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把自己當別人,把別人當自己。」再如,「過於張揚,烈日會使草木枯萎;過於內斂,黑暗會讓趕路的行人恐慌;過於張揚,江水會決堤;過於內斂,駝鈴無法給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怎樣寫出有哲理性的語言呢?
1.可以巧用語序變化。如,「吃飯是為了活著,可活著不單是為了吃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攬了瓷器活不等於就有金剛鑽。」
2.可以變化語素。如,「自信是好的,痴信就過分了,就是剛愎自用,就是自以為是。」「幫忙是好事,有益他人和社會,幫閒可能就是壞事了,幫兇呢?」
當然,在強調文採的同時,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1.並不是我們的文章一定得用上以上所有的方法,能用時堅決「當仁不讓」,「該出手時就出手」。
2.反對「唯文採」的傾向,為了文採而文採,不顧文章的思想內容和題材實際,只注重語言的漂亮外殼,結果是空洞無物,華而不實。要根據你作文的題材、主旨而定,要用得恰到好處,不留痕跡,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