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鞦韆、插柳枝等清明民俗含有美好寓意(圖)

2020-12-18 半島網官網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一句詩描繪出一番意象,也給清明這個傳統節日設定了祭奠故人的悲情基調。不過,事實上,在古人眼裡,清明並不是完全被哀思惆悵裹挾,「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朝吳惟信這首《蘇堤清明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在民俗學專家看來,清明時節的諸多風俗習慣,也帶有幾分歡樂、喜悅之情,與明媚春光應時對景。 記者 張琰

  蕩鞦韆

  促青年男女結識交往
  

  據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馬光亭介紹,清明蕩鞦韆的風俗從南北朝時就已經存在了,《荊楚歲時記》就提到:「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 」至唐朝時,蕩鞦韆成為清明節重要習俗之一,也是很普遍的遊戲。

  馬光亭告訴記者,在青島膠州等地區,解放前,臨近清明,很多村子都要專門架起鞦韆玩樂,若沒有大樹,就在寬敞的場院裡挖坑栽大木樁,搭建鞦韆架。以前參與蕩鞦韆的主要以女士居多,也有未婚男士。 「如果是已婚的男人,通常只能去圍觀,不能參與,否則可能被村民指指點點。男女未婚青年藉助於蕩鞦韆這個氣氛歡樂的遊戲,相互結識,製造交往的機會,因此清明節鞦韆又帶有一定的社會交往功能,而這個節日也被稱為風流節。」  

插柳枝

  藉助旺盛生命力闢邪
   

  清明節前後,萬物復甦,植物抽芽,花蕊綻放,古人在清明節時有折柳枝扦插的民俗。在唐朝時期,人們就在清明節祭祀時折柳枝戴在頭上,來驅除毒蟲。至宋代時,折柳插柳的風俗更為盛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插柳枝,來達到闢邪的目的。

  通常,桃木被古人認為有避邪的作用,為什麼插柳也有相似的功能呢?馬光亭分析認為,柳樹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在其他樹木還未抽芽時,柳樹就先萌發綠意,是春天來的一個信號,而且柳樹隨處可見,枝條下垂便於折取,隨意扦插就能成活。古人認為把這種富有生機活力的植物戴在身上或插於家中,藉助於它的生命力可以驅邪,其實是一種與自然界發生天時感應的表現。  

放風箏

  剪線放走晦氣和災病
  

  天氣轉暖之後,五四廣場放風箏的人明顯多了起來。這項娛樂活動不僅深受小孩子喜歡,連老人和年輕人也很感興趣,看看五四廣場放風箏的群體就知道了。細說起來,放風箏自清代起就頗為流行。《紅樓夢》中就有眾人放風箏,李紈勸黛玉多放幾個把病根帶走的內容。而清代潘榮陛在他編著的 《帝京歲時紀勝》中寫到: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在馬光亭看來,清明節放風箏不僅僅是一項娛樂活動,更像是一種巫術行為,因為人們相信把風箏線剪斷讓風箏飄走,可以把人的晦氣、災難、病氣都帶走。每年一度的濰坊風箏節,也是一直安排在清明節後。  



  吃雞蛋

  對孩子有美好的祝願
  

  到了清明節,對於生活在山東的饕餮一族而言,也是一個打牙祭的機會,因為可以吃到單餅卷雞蛋——把雞蛋煮熟放入單餅中壓碎,撒點鹽,或配上其他蔬菜,卷食,別有一番風味。在青島,不少家庭則在清明節時特意給孩子煮雞蛋吃。「我們小時候哪能撈著天天吃雞蛋,清明節時大人給煮個雞蛋,我們當寶貝似的揣在兜裡捨不得吃,見到小夥伴就拿出雞蛋來碰一碰,比比誰的雞蛋硬,等到蛋殼都碎得差不多了,再一小口一小口地開始吃。 」市民陸勝偉是位50後,說起兒時的清明節,雞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前說孩子清明節吃了雞蛋會變聰明,這是對孩子的一種美好祝願,因為雞蛋中孕育著生命。另外,在唐宋時期,從冬至開始數105天是寒食節,第二天則為清明節,因兩節時間靠太近,後逐漸融到一起,單餅、雞蛋等食物都可提前備好涼吃,清明吃雞蛋與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關係。  

■相關連結

  清明節起源於介子推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古代清明節也放長假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在唐朝,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祭奠最講究慎終追遠

  在中華傳統節日裡,清明節是唯一兼有節日和節氣雙重身份的節日,由祭祀掃墓和踏青春遊兩大民間習俗組成。古代在清明節氣前後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另一個是上巳節,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三節合一。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人與自然有溝通,也同樣重視人與神的溝通。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明節就是人們與故去的親人的溝通與交流。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清明節體現了尋常百姓對先人的感恩情懷。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祖掃墓就要「祭之以禮」。清明這天,老百姓或在祠堂,或到墓地來祭拜先人,一來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和感恩,二來祈求先人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同時,以清明節為契機,整個家族的人團聚在一起,同源血脈的親人凝聚在一起,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人們的家庭意識和倫理意識自覺增強,有利於維持一個家族的團結,以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  

不少本地人節前上墳

  儘管清明節有不少帶有歡樂氛圍的民俗,但掃墓祭拜,仍是清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市民們非常看重的。

  馬光亭告訴記者,掃墓祭祀各地風俗不同,在青島,有些人是在清明當天上墳,有些地區的人則要提前。比如即墨、原膠南、膠州等地的人們,通常並不在清明節當天去上墳,而是要提前一兩天。上墳時,要從墳周圍鏟土給墳頭添置新土,這是為了避免因風化作用使得墳頭逐漸縮小,加高墳頭後還要在墳頭壓幾張黃紙,意思是為先人「添磚加瓦」,也表明這個墳頭「家裡後繼有人」。做好這些工作後,一家人要給先人擺好供品,燒些紙和食物,倒些酒水,跪拜一番,告慰先人在天之靈。  

相關焦點

  • 插柳蕩鞦韆放風箏,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您知道多少?
    踏青郊遊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闢邪的功用,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闢邪的功效。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 人文齊魯|放風箏、蕩鞦韆……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鄭學富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墨子、魯班是風箏的始祖「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 清明節除了祭祀,為何還有戴柳、插柳的民俗?究竟有何寓意
    如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也是從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演變而來的。一、清明節為何有戴柳、插柳清明節正是柳樹生長的時節,戴柳、插柳已成為清明節的傳統民俗。自古以來,節日當天,人們有的是在門口或屋簷前插柳枝,有的在頭上戴柳圈,還有的地方女子頭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三種流傳很廣的說法。
  •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50字簡短介紹 10個清明祭掃風俗習慣
    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簡短介紹  除了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 臨淄清明節特有習俗蕩鞦韆 市民祈盼美好生活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蕩鞦韆清明習俗蕩鞦韆  淄博齊魯網4月4日訊(臨淄電臺 孫文 臨淄電視臺 鄭曉偉 郭妍君)蕩鞦韆是清明節特有的習俗,民俗相傳,蕩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在清明節到來之際,臨淄區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蕩鞦韆比賽,慶祝美好生活。  在臨淄區齊都鎮小徐村,一個高達八米的鞦韆立在村頭,來自周邊各村的村民們或者獨自上陣,或者兩兩搭配,將鞦韆蕩的高高的以決勝負。劉桂香今年74歲了,她和70歲的王愛琴組成了鞦韆二人組,兩人在鞦韆上互相用力,將鞦韆蕩的老高,群眾紛紛為她們叫好。這次比賽讓她們仿佛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 誰說清明只能掃墓,相親、踏春、鬥雞、吃美食,看看古人多會玩
    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就是在清明踏青時,一把雨傘整出一見鍾情的。3、拔河拔河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時在軍隊中盛行。唐朝中期,唐玄宗在清明舉辦了大型的拔河儀式。於是,這一活動便在民間大火。在春耕時節的清明,拔河更是寓意祈求豐收、強身健體。
  •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不應只有「香火」 還有豐富有趣的文化傳統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最盛,據《漢書》記載,西漢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通常將掃墓延至清明;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上墳掃墓等儀式也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 「佳節清明桃李笑」,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從何而來?
    這是一首中國一直傳唱千年歌謠,它按順序用中國古歷二十四節氣編成了歌謠以方便人們記憶,而2020年即將來臨的下一個節氣,便是節氣歌中的「清」字,即為「清明」。《歲時百問》中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春日祭祖話清明,關於清明節你知道多少?
    比如蕩鞦韆、拔河、踏青、放風箏、蹴鞠等。通過這些活動,沉痛的心情得到舒緩,身體得到了鍛鍊。帶著好的心情和好的身體,人們又要投入到春天新的勞動和生活中了。清明節中的娛樂「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這時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時間:2017-04-01 23:1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插柳鬥雞蹴鞠蕩鞦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 清明,掃墓,見鬼去,為何一到清明就下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清明節,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可謂所有寫清明詩詞中的壓卷之作。詩中營造了一種悽清愁悶的氣氛,卻在惆悵憂懷中又見出含蓄淡雅的韻味,仿佛一幅冷峭孤麗的清明春雨圖。《清明》這首詩之所以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不光是有一種迷而又美麗的意境,也因為它蘊含著一種溫馨的人性。多數人提起清明,或者念到清明的詩詞,總會流露出淡淡的憂愁。清明的憂和愁,不是閒愁,它是實實在在有來由的愁,因為我們要在這個節日去祭奠祖先。
  • 春分時雨到清明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蕩鞦韆、蹴鞠、拔河、放風箏?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又是民俗節日,古來節俗非常多。除了祭祖掃墓這種習俗,古來的清明節,也是洋溢著春天活力,青春作伴喜春遊的時節。蕩鞦韆春天是舒展身心的好季節,古人愛在清明節從事體育活動,蕩鞦韆(鞦韆)就是其中一項,這種遊戲傳說起源於北方民族,在春秋時代傳入中原。到了漢代以後,鞦韆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盛行的民俗活動,尤其在女孩兒、仕女間廣為流行。
  • 梨花風起正清明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早報記者 周湖健 文\圖 又是一年清明時。在泛黃的黑白光影之前,默念祈禱祝福之語,獻上一捧鮮花,點上三炷香,緬懷親人、拜謁祖先。逝者那熟悉的音容笑貌,雖然早已遠在天涯,卻似近在身旁,如影隨形。 時間是永恆的,思念是永恆的。獻詞、照片、燭光,都化為思念,永久塵封在記憶裡。
  • 莆田清明節做「龜」 俗語濃縮節日民俗的精華
    ﹃清明龜﹄是一種大米做的食物東南網3月3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 李偉強/文 馬俊傑/圖)俗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俗語言,是生產、生活現象的反映和民俗活動的濃縮,極具生活氣息,生動有趣。原莆田縣的清明龜是將地瓜煮熟後搗爛,加大米粉末(現在一般加麵粉)和酵母,經過發酵後,加糖,用龜印壓製成形,蒸熟。而仙遊清明龜則是用糯米粉拌鼠麴草磨成的粉為皮,以綠豆加糖煮熟為餡,用龜印壓制蒸熟,做成的龜表面呈紫黑色。俗語濃縮節日民俗的精華端午節是莆仙八大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時間長,且內容豐富。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掛艾有什麼寓意,代表了什麼文化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胖胖論書屋,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掛艾有什麼寓意,代表了什麼文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迎來端午節,這天大家要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這是很多地區都保留的傳統習俗。
  • 家鄉清明節祭祀祖先不僅要插柳,還要吃蛋饃和棗饃,你知道寓意嗎
    祭祀完,用柳枝編個草帽戴在頭上,用柳樹皮做個哨子,吹起來別提多帶勁了。小時候就知道吃和玩,長大後,才知道這些延續下來的習俗都有自己特有的寓意。蒸饃獨食子清明節取代的是寒食節,寒食節的起源跟介子推有關。華夏文明很重視寓意,很多習俗都含有獨特含義。比如:過年吃魚象徵年年有餘;福字倒著貼象徵福到;婚床上的棗和桂圓象徵早生貴子等。螞蟻認為祭祀插柳枝也有一定的寓意。1、柳和留諧音,表示對逝者的不舍和挽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