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一句詩描繪出一番意象,也給清明這個傳統節日設定了祭奠故人的悲情基調。不過,事實上,在古人眼裡,清明並不是完全被哀思惆悵裹挾,「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朝吳惟信這首《蘇堤清明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在民俗學專家看來,清明時節的諸多風俗習慣,也帶有幾分歡樂、喜悅之情,與明媚春光應時對景。 記者 張琰
蕩鞦韆據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馬光亭介紹,清明蕩鞦韆的風俗從南北朝時就已經存在了,《荊楚歲時記》就提到:「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 」至唐朝時,蕩鞦韆成為清明節重要習俗之一,也是很普遍的遊戲。
馬光亭告訴記者,在青島膠州等地區,解放前,臨近清明,很多村子都要專門架起鞦韆玩樂,若沒有大樹,就在寬敞的場院裡挖坑栽大木樁,搭建鞦韆架。以前參與蕩鞦韆的主要以女士居多,也有未婚男士。 「如果是已婚的男人,通常只能去圍觀,不能參與,否則可能被村民指指點點。男女未婚青年藉助於蕩鞦韆這個氣氛歡樂的遊戲,相互結識,製造交往的機會,因此清明節鞦韆又帶有一定的社會交往功能,而這個節日也被稱為風流節。」
插柳枝清明節前後,萬物復甦,植物抽芽,花蕊綻放,古人在清明節時有折柳枝扦插的民俗。在唐朝時期,人們就在清明節祭祀時折柳枝戴在頭上,來驅除毒蟲。至宋代時,折柳插柳的風俗更為盛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插柳枝,來達到闢邪的目的。
通常,桃木被古人認為有避邪的作用,為什麼插柳也有相似的功能呢?馬光亭分析認為,柳樹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在其他樹木還未抽芽時,柳樹就先萌發綠意,是春天來的一個信號,而且柳樹隨處可見,枝條下垂便於折取,隨意扦插就能成活。古人認為把這種富有生機活力的植物戴在身上或插於家中,藉助於它的生命力可以驅邪,其實是一種與自然界發生天時感應的表現。
放風箏天氣轉暖之後,五四廣場放風箏的人明顯多了起來。這項娛樂活動不僅深受小孩子喜歡,連老人和年輕人也很感興趣,看看五四廣場放風箏的群體就知道了。細說起來,放風箏自清代起就頗為流行。《紅樓夢》中就有眾人放風箏,李紈勸黛玉多放幾個把病根帶走的內容。而清代潘榮陛在他編著的 《帝京歲時紀勝》中寫到: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在馬光亭看來,清明節放風箏不僅僅是一項娛樂活動,更像是一種巫術行為,因為人們相信把風箏線剪斷讓風箏飄走,可以把人的晦氣、災難、病氣都帶走。每年一度的濰坊風箏節,也是一直安排在清明節後。
到了清明節,對於生活在山東的饕餮一族而言,也是一個打牙祭的機會,因為可以吃到單餅卷雞蛋——把雞蛋煮熟放入單餅中壓碎,撒點鹽,或配上其他蔬菜,卷食,別有一番風味。在青島,不少家庭則在清明節時特意給孩子煮雞蛋吃。「我們小時候哪能撈著天天吃雞蛋,清明節時大人給煮個雞蛋,我們當寶貝似的揣在兜裡捨不得吃,見到小夥伴就拿出雞蛋來碰一碰,比比誰的雞蛋硬,等到蛋殼都碎得差不多了,再一小口一小口地開始吃。 」市民陸勝偉是位50後,說起兒時的清明節,雞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前說孩子清明節吃了雞蛋會變聰明,這是對孩子的一種美好祝願,因為雞蛋中孕育著生命。另外,在唐宋時期,從冬至開始數105天是寒食節,第二天則為清明節,因兩節時間靠太近,後逐漸融到一起,單餅、雞蛋等食物都可提前備好涼吃,清明吃雞蛋與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關係。
■相關連結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古代清明節也放長假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在唐朝,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祭奠最講究慎終追遠在中華傳統節日裡,清明節是唯一兼有節日和節氣雙重身份的節日,由祭祀掃墓和踏青春遊兩大民間習俗組成。古代在清明節氣前後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另一個是上巳節,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三節合一。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人與自然有溝通,也同樣重視人與神的溝通。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明節就是人們與故去的親人的溝通與交流。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清明節體現了尋常百姓對先人的感恩情懷。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祖掃墓就要「祭之以禮」。清明這天,老百姓或在祠堂,或到墓地來祭拜先人,一來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和感恩,二來祈求先人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同時,以清明節為契機,整個家族的人團聚在一起,同源血脈的親人凝聚在一起,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人們的家庭意識和倫理意識自覺增強,有利於維持一個家族的團結,以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
不少本地人節前上墳儘管清明節有不少帶有歡樂氛圍的民俗,但掃墓祭拜,仍是清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市民們非常看重的。
馬光亭告訴記者,掃墓祭祀各地風俗不同,在青島,有些人是在清明當天上墳,有些地區的人則要提前。比如即墨、原膠南、膠州等地的人們,通常並不在清明節當天去上墳,而是要提前一兩天。上墳時,要從墳周圍鏟土給墳頭添置新土,這是為了避免因風化作用使得墳頭逐漸縮小,加高墳頭後還要在墳頭壓幾張黃紙,意思是為先人「添磚加瓦」,也表明這個墳頭「家裡後繼有人」。做好這些工作後,一家人要給先人擺好供品,燒些紙和食物,倒些酒水,跪拜一番,告慰先人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