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當清明節,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可謂所有寫清明詩詞中的壓卷之作。全詩無一生僻字,無一生澀典故,讀起來朗朗上口。詩中營造了一種悽清愁悶的氣氛,卻在惆悵憂懷中又見出含蓄淡雅的韻味,仿佛一幅冷峭孤麗的清明春雨圖。《清明》這首詩之所以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不光是有一種迷而又美麗的意境,也因為它蘊含著一種溫馨的人性。多數人提起清明,或者念到清明的詩詞,總會流露出淡淡的憂愁。清明的憂和愁,不是閒愁,它是實實在在有來由的愁,因為我們要在這個節日去祭奠祖先。
「清明」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在古代只是一個傳統節氣,我們現在過的「清明節」,其實是清明、上巳、寒食這三個節日的「三合一版本」。
清明是一年之中萬物復甦、最具生機的時節。此時春暖花開,人們外出、踏青、放風箏、沐浴清新空氣、享受自然的樂趣。但是這個日子裡也有著深深的眷戀,人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本不算佳節,但「倍思親」再貼切不過了。清明時節,是個多愁善感的日子,也會不自覺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時候是一個名字,有的時候是一句話,或者是一首歌的旋律。不論記憶是關乎逝者還是生者,那些往事,早已隨風而逝了。
為什麼清明節前後經常是雨紛紛呢?
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是清明前後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海洋上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北上,冷暖空氣經常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其次春天低氣壓較多,低氣壓裡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 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最後一個原因是清明前後大氣層裡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正是這些原因,導致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天氣比較多。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是中華傳統節日,有很多習俗至今仍流傳著,比如踏青、放風箏、植樹、蕩鞦韆、打馬球、插柳條等。最重要的習俗是掃墓清、祭拜,人們會在祖先面前祈禱,掃墓,提供食物,茶,酒,筷子,神紙,祭奠祖先。這些儀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有些人把柳枝戴在清明上,或把柳枝掛在門上或門上,他們相信柳枝可以幫助驅除在清明上遊蕩的邪惡靈魂。這個清明,你做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