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 再生醫學新利器:MSC分泌因子修飾生物材料

2020-12-20 上普生物

哈佛大學的Mooney課題組近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Biomaterials functionalized with MSC secreted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soluble factors for tissue regeneration」的文章,詳細介紹了間充質幹細胞(MSC)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和可溶性因子的成分和作用機制,並探討了通過生物材料來遞送MSCs分泌因子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MSCs分泌因子

間充質幹/基質細胞(MSCs)是再生醫學中細胞治療的常用細胞類型,在很多臨床前和臨床實驗中證明了組織修復的有效性。儘管MSC具有調控組織癒合的能力,但MSC細胞注射的存留率卻很低。現在,通常認為MSC主要通過旁分泌機制來發揮治療作用。MSC分泌物可以在通過體外培養來收集MSC條件培養液(MSC-conditionedmedia,MSC-CM),其包含可溶性因子(包括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及囊泡分泌物(亦被稱為細胞外囊泡(EVs))。MSC-CM可以增強體外細胞的增殖、遷移、血管生成,並具有抗凋亡和抗炎症的作用。MSC-CM已在包括皮膚傷口、帕金森病、肝衰竭、和心肌梗塞(MI)等多種臨床前症狀中表現出促進組織癒合的作用。

MSCs幹細胞療法受到有創性細胞提取、來源有限和生產成本高的限制,相比而言,基於MSCs分泌因子(即MSC-CM,包括可溶性因子和細胞外囊泡)的療法具有許多潛在優勢:

i) 可過濾滅菌;

ii) 穩定保存,無需冷凍儲存,且可在解凍後直接使用;

iii) 可冷凍乾燥製成現成的產品,同時保留功能性。

總之,與細胞療法相比,MSCs分泌因子療法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因此,這篇綜述概述了MSCs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和EVs的成分,並綜述了它們作為無細胞的再生醫學策略的潛力。其中,重點介紹了由MSCs分泌因子介導的組織癒合機制,並論述了體外培養刺激對MSCs分泌因子的影響;然後,聚焦通過生物材料來遞送MSCs分泌因子的最新進展;最後,探討了EVs功能化生物材料的挑戰,包括標準化、擴增性和臨床轉化。

MSC的組織來源

成年MSC可以來源於多種組織,如骨髓和脂肪組織。通常,新生兒組織(如臍帶血和胎盤)作為無創採集的MSC來源,而皮膚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產生的iPSC可以進一步分化為MSC。這些途徑共同提供了具有治療潛力的MSC的來源。一些證據表明,這些組織中的MSC具有血管周起源的特性。此外,還發現了器官特異性的常駐MSC,如在肺,腎和肝臟中,它們參與組織癒合,並可能應用在細胞療法中。

MSC可以通過其塑性粘附,表面標誌物(如CD44,CD73,CD90,CD105)的表達以及三譜系的分化潛能等來鑑定。

圖1. 用於細胞治療的MSC的組織來源。

MSCs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和EVs

可溶性成分包括MSCs分泌的多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和具有免疫調節、血管生成和抗凋亡功能的激素。MSC-CM中濃度最高的可溶性因子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2),血管生成素-1(AGPT-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胎盤生長因子(Pl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1),白介素(IL)-6,肝細胞生長因子(HGF),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基因/蛋白質6(TSG-6)等。

EVs是指細胞分泌的,包含有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的納米顆粒,從而充當細胞間的信使。EVs早期被認為具有細胞間通信的功能,特別是在免疫調節和癌症方面。自從研究發現EVs含有mRNA、miRNA和蛋白質,以及細胞間交換的遺傳信息,相關EVs的研究正成爆炸性增長。

目前,EVs 根據其生物發生過程和大小進行分類:當多囊泡胞內體與質膜融合時,釋放出直徑在50-150 nm的外泌體(exosome),而尺寸通常較大(尺寸在100-1000 nm)的細胞微泡則是通過質膜向外出芽直接釋放。最近研究發現,尺寸約為35 nm的非膜納米粒子,亦被稱為外泌體;而其他囊泡被稱為凋亡小體(尺寸在800-5000 nm),主要是由於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膜起泡而釋放的膜結合囊泡。

在這篇綜述中,使用術語EV來統稱外泌體和細胞微泡,這已得到國際細胞外囊泡協會(ISEV)的認可,因為這兩個子集的尺寸大小存在重疊,並且仍未就每種類型的不同表面標記達成共識。

EV分離方法包括有或沒有密度梯度的超速離心(UC),尺寸排阻色譜法,基於聚合物的沉澱和免疫親和力等方法。當將EVs根據大小分開時,發現小型和大型的EVs 包含不同的蛋白質、mRNA和miRNA成分。當EVs 根據其膜脂分離時,也會觀察到明顯不同的蛋白質和RNA。有趣的是,只有小型EVs 在急性腎損傷模型中顯示出治療效果。

MSC分泌因子調控組織修復的潛在機制

MSC分泌的可溶因子和EV通過協調動員各種細胞類型、激活或觸發多種細胞過程來促進組織再生。2009年在腎損傷模型的研究中,MSCs的治療作用被認為歸因於MSCs分泌的細胞外囊泡(EVs)。不久之後,在心肌缺血損傷的小鼠模型中,通過MSC-EVs的遞送促進了心臟的再生。從那以後,從MSC-CM分離出的細胞外囊泡(EVs)已被證明可有效促進包括心血管、肌肉骨骼、神經、腎、和肺等組織/器官的修復。

受體細胞對EVs 的攝取主要是通過多種內吞、微胞飲、和膜融合作用來介導的。CD81,CD63,CD9,Syntenin-1,Alix,TSG101和flotillin-1是MSC和其他細胞類型分泌的EV相關蛋白質,因此通常用作EV標記物。據報導,MSC-EVs包含約850種不同的蛋白質,超過200個mRNA,和≈60個miRNA。

將EV的核酸、管腔和膜蛋白以及分泌的可溶性蛋白質等根據作用分為四類:抗凋亡因子、細胞遷移和增殖的促進因子、促血管生成分子以及抗炎症因子。一般,由MSC分泌因子誘導產生的這些細胞活動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實現組織癒合。

最近的重要工作已確定了EV介導促血管生成、抗凋亡和抗炎症等作用的蛋白質和核酸效應子,它們在促進組織癒合的級聯反應中是不可或缺的。

許多研究者將臨床前研究中觀察到的EV介導的治療作用歸因於其核酸含量。有趣的是,在急性腎損傷的小鼠模型中,RNA酶(RNase)處理過的EVs不具有促進腎臟恢復的作用,暗示RNA才是其主要的治療成分。的確如此,在急性腎臟損傷模型中,EVs的抑纖維化和促組織再生的作用是由EVs中的HGF mRNA介導的;而EVs中的miRNA(如miR-21和miR-494),則可以促進骨骼肌損傷後的肌肉再生和組織癒合。另外,細胞凋亡在組織損傷中起著作用,MSC-EVs已顯示出在臨床前損傷模型中通過減弱細胞凋亡來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EVs中的各種生物活性因子和MSCs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具有多種生物效用,因此可能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儘管迄今為止尚無關於副作用的報導,不同於全身遞送,MSsC分泌因子的局部遞送將有助於確保任何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不會擴散至全身。

圖2. MSC分泌因子調控組織修復的潛在機制。

MSC分泌因子的體外調控和材料修飾

調節MSC因子分泌的因素:缺氧,力學環境以及促炎症刺激可誘導MSC分泌更多、具有更高治療效果的EV和蛋白質,還可以對MSC進行基因編輯,來上調部分能促進組織修復的RNA或蛋白質的分泌表達。

EVs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給藥,包括靜脈內、腹膜內或皮下注射,並且給藥途徑會大大影響EVs在體內的分布。用於組織修復的最常見的EVs遞送方式是直接將EVs局部注射到損傷部位。然而,這可能會導致EVs的快速流失。在某些情況下,在癒合期間EVs的反覆注射是必須的。

使用生物材料遞送EVs已成為一種有前景的再生醫學策略,有助於提高EV的存留率和治療效果。可以通過交聯或與EV位點結合,將EV固定在生物材料中,然後作用於受損組織以誘導癒合和功能恢復。天然ECM生物材料(如膠原蛋白和透明質酸),可以分別通過整聯蛋白和CD44受體與EV結合,而合成生物材料的孔隙率和降解速率則可以進行嚴格調節,來實現EV的可控釋放。與直接注射遞送相比,載EV的生物材料可以實現更高的EV留存率和更好的組織再生效果。

圖3. 體外培養刺激對MSCs分泌因子的影響。

圖4. 通過生物材料來遞送MSCs分泌因子。

總結

相比於MSCs幹細胞療法,基於MSCs分泌因子的無細胞再生療法具有許多潛在優勢。MSCs分泌因子介導的體內組織修復機制主要包括免疫調節、促血管生成、抑制凋亡、和減少纖維化等。通過與EVs位點結合或將EVs包裹在基質材料中,可有效延長EVs在遞送後的存留率,實現長時間的可控緩釋,進而可能增強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Brennan, M.., P. Layrolle and D.J. Mooney, Biomaterials functionalized with MSC secret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soluble factors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p. 1909125. (DOI:10.1002/adfm.2019091251909125.)

相關焦點

  • 《生物材料》李海燕/陳漢輝:海藻酸鈉凝膠調節吞噬細胞皮膚再生
    相反,在用BG/SA水凝膠培養的RAW細胞中,促炎細胞因子(例如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達明顯低於在用對照培養基培養的RAW細胞中的表達。這表明BG/SA水凝膠可以抑制促炎細胞因子的分泌。圖2.
  • 這本生物材料領域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國人發文量最高!
    Biomaterials期刊影響因子在生物材料領域排名第一,是一本國際性的,經過同行評審的支持開放獲取期刊,2019年影響因子為10.317。1期刊信息期刊的範圍涵蓋了廣泛的物理,生物和化學科學,這些科學為生物材料的設計和使用它們的臨床學科奠定了基礎。這些科學包括聚合物合成與表徵,藥物和基因載體設計,宿主反應的生物學,免疫學和毒理學以及納米級的自組裝。臨床應用包括所有臨床學科中的醫學技術和再生醫學療法,以及可對創新的造影劑和傳感劑作出反應的診斷系統。期刊涉及癌症診斷和治療,可植入設備,藥物輸送系統,基因載體,生物納米技術和組織工程等領域。
  • 兩岸四地線上線下學術雲交流 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學術會議舉辦
    ,共同討論此領域的研究進展,加強兩岸四地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學科的發展。會議形式包括邀請報告、口頭報告和牆報展示,海峽兩岸暨港澳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領域的青年學者就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學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來趨勢開展了深入研討。
  • 香港中文大學邊黎明教授課題組:可注射水凝膠及其於再生醫學中的應用
    水凝膠可以滿足多種臨床需求,例如藥物與細胞的遞送、組織修復與再生、生物黏附和免疫調節。由於水凝膠通常是通過前體溶液的交聯來實現「溶膠-凝膠」轉變,因此可以將其設計為可注射的生物材料,而不損害其原本的功能。可注射水凝膠由於其可調控的物理及化學特性、可控的降解性能、高含水量以及在微創方式下實現遞送的能力,在組織工程和藥物遞送領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 《生物材料》上交大李海燕/港中文陳漢輝:海藻酸鈉凝膠調節吞噬...
    相反,在用BG/SA水凝膠培養的RAW細胞中,促炎細胞因子(例如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達明顯低於在用對照培養基培養的RAW細胞中的表達。這表明BG/SA水凝膠可以抑制促炎細胞因子的分泌。
  • 中國生物材料大會在大連舉行 聚焦「生物材料與醫學的深度融合」
    大會以「生物材料與醫學的深度融合」為主題,就生物材料科學與醫學的最新進展、研究熱點、進一步發展為重點,對成果轉化等進行交流和研討。  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校和醫療機構、企業,以及監管部門等從事生物材料和醫用植入器械研究、開發、生產、應用和管理的學者、醫生及研究人員共4000多人參加大會。  大會期間召開的「中國創新骨材料醫工結合論壇」,吸引來自國內外的專家近千人。
  • 清華生物醫學工程系開發出可注射組織再生新技術
    清華生物醫學工程系開發出可注射組織再生新技術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杜亞楠教授實驗室最新開發了一種可注射幹細胞3D微組織再生療法,可極大促進基於幹細胞治療的組織修復和再生效果。
  • 前沿院研究生在生物材料領域頂級期刊Biomaterials發表最新成果
    近日,前沿院生物工程與再生醫學中心碩士研究生閆瑾與轉化醫學中心碩士生何旺驍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生物材料領域頂級期刊Biomaterials發表題為「Simultaneously targeted imaging cytoplasm and nucleus in living cell by biomolecules capped ultra-small GdOF
  • 全球生物材料第一門派 —— Robert Langer 和他的學生們
    說到生物材料領域第一大門派,領域內的科研工作者們一定會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Robert Langer課題組。作為國際組織工程領域的第一大課題組(沒有之一且不接受反駁),眾多生物材料領域的大佬都在其實驗室學習和工作過。課題組擁有全美最大的實驗室——超過百人的工作人員,每年逾千萬美金的研發經費,是全球最大的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
  • 中國生物材料大會盛大開幕:生物材料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生物材料在醫學領域的研發、臨床轉化與應用正在向縱深方向發展;而生物材料想要取得更大突破,則需要與臨床醫學進行深度融合。——題記 2019年8月23日,由中國生物材料學會主辦、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承辦的以「生物材料與醫學的深度融合」為主題的「2019中國生物材料大會暨國際先進生物材料大會」在大連隆重開幕。
  • 中美院士共話生物材料新突破 松力生物走出「中國速度」
    目前廣泛應用的合成材料存在一定弊端,因此可再生生物材料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將是疝和腹壁外科領域的一個創新點,這將進一步提升疝和腹壁外科的治療質量。」唐健雄進一步分析。上午的院士論壇中,中美院士「論劍」如何拯救疝病患者。唐健雄就「創新醫療器械」複合疝修補補片臨床應用及在外科的臨床應用的展望做了深入介紹。
  • 北航李曉光團隊20餘年研究獲突破性進展,受損神經有望再生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人民日報記者 趙婀娜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
  • 直播回顧丨2020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生物材料與轉化醫學國際研討會
    ,面向國際前沿,開發具有高生物親和性的生物納米醫用材料、醫用高分子材料、人工骨材料、新型智能材料、新一代醫學成像系統顯影劑、可代謝的新一代藥物載體、可用於製備高靈敏和可攜式檢測器件的功能材料。雙方依託溫醫大附一院豐富的臨床資源,通過國科大溫研院引進優質科研資源,聚焦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基礎科研和應用型科研,合作建設醫學轉化中心。在三年建設期內,建設不少於10支團隊,發表影響因子 (IF)>5的文章不少於60篇,其中IF>10的文章不少於15篇,成功申請不少於10項的國家級項目。
  • 再生醫學發展迅速,臍帶血治療腦癱潛力巨大
    來源:cellsafegroup.com 這些幹細胞是臍帶血在再生醫學中進一步應用的生物學基礎。臍血 EPC 的血管再生作用突出,同時與 MSC 在聯合移植時表現出良好的協同作用。 腦 癱 腦癱一般是在出生前或分娩過程中發生腦損傷引起,可導致終身殘疾。 腦癱的主要症狀有: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異常,姿勢異常,神經反射異常。
  • Science:大腸桿菌毒性因子分泌調節機制
    它們均擁有一種叫做T3SS(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的系統,能夠分泌毒性因子進入宿主細胞中引發免疫反應。EPEC的每一類毒性因子都具有不同的分泌效率,但決定這一效率的機制目前並不清楚。對於大多數毒性因子來說,細菌胞內分子的濃度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因此每一種毒性因子的分泌-濃度比都是相似的。
  • 牙齒再生有「戲」了?科研人員似乎已經觸摸到了答案
    幹細胞再生牙齒真的有「戲」人的一生,6個月左右萌出第一顆乳牙,2歲半左右20顆細碎的乳牙萌出完畢,6到7歲,乳牙脫落,32顆恆齒逐漸萌出。然後,由於衰老和疾病,牙齒一顆顆離我們而去。針對牙髓再生這一世界難題,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的科研團隊,歷經20多年潛心努力,從脫落乳牙中獲取牙髓幹細胞,經過體外培養,將形成的幹細胞聚合體植入患者所需的牙髓腔裡,使得牙齒神經血管再生,完全恢復牙齒原有功能。特別是對於牙齒正在發育的年輕患者,能使牙齒發育到正常狀態。
  • 神經再生膠原支架+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新希望!
    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研製了能特異結合生長因子或幹細胞的智能生物材料,並在世界上率先開展了神經再生膠原支架修復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為脊髓損傷這一世界醫學難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早前發現了脊髓損傷微環境能夠抑制神經幹細胞定向神經元分化(Wang et al., PLoS One, 2008)。隨後戴建武團隊研製了能誘導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分化的膠原支架,並證實其在脊髓損傷大鼠體內可以誘導移植的外源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分化 (Li et al., Biomaterials, 2013)。
  • 遠想醫學研究院在廣州正式啟幕
    12月3日,遠想醫學研究院開業慶典在廣州華創產業園正式啟幕,來自科研領域及行業權威專家、行業協會、友商代表等一百多位嘉賓出席現場,共同見證科研院所的順利落成。之所以在遠信集團成立15周年的重要節點,做出成立遠想醫學研究院的決定,主要是為了響應時代的號召,實現遠信集團技工貿的重大躍遷。通過轉型技術領域進行深耕,在不久的將來能單獨或組合地利用細胞及其衍生物、支架材料、信號因子為愛美者提供高階產品及服務,用智能智造力量創造出富有市場競爭力及影響力的產品。」
  • 2020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生物材料和納米醫學方向科研崗位招聘公告
    2020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生物材料和納米醫學方向科研崗位招聘公告(江蘇)已公布,報名方式:郵箱報名。報名時間:招滿為止。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公告內容整理如下:   2020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生物材料和納米醫學方向科研崗位招聘公告(江蘇)   一、崗位名稱及職數:   副研1名、助理研究員或博士後3-4名。
  • 第二屆國際再生醫學健康產業論壇在成都舉行
    來自政府主管部門、國內外科研院所、再生醫學產業機構等領導、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500餘人圍繞再生醫學領域的最新技術及產業變革,展開前沿學術和產業發展的深度交流。  此次論壇以「細胞治療技術新進展」及「單細胞技術」為主題,支持單位為由四川省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美國實驗生物學與醫學學會、學術期刊《實驗生物學和醫學》、SEBM/EBM中華區辦公室主辦,成都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中清科華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四川省科技廳、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成都天府國際生物產業城為本次論壇給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