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英語的口語表達。表,指的是外在的表現,通過模仿,練習,互動,掌握;以完成思考和理解,鍛鍊思維。達是通達,在實踐中能夠通過口語,來達到互動和溝通的目的。語言的學習,就是要在課堂上互動,討論中切磋,在切磋中琢磨思考。為什麼英語學習要思考呢?平時的學習,跟隨老師使用口語互動。思考的是什麼呢?思考英語單詞嗎,在學習的時候,老師會指定事物名稱,付諸於發音,拼寫,口語。而在情景中,面對的並不是單詞,而是事物;所以要思考事物所代表的英語單詞,要思考事物的發展過程。思考是孩子在思考,是依據於需求或情感。思考英語單詞的過程,也是將孩子的思維,付諸於事物之中,表現需求或情感。在課堂上的模擬練習,是在複習中的能準確使用。而準確使用,是有條件的練習,並不是全部,所以要有選擇。教孩子在實踐中複習,就是有針對性地練習。
英語單詞是很多的,但使用的機率並不多。並不是大多數的單詞都記住了,才能使用。而是在使用中認知,在認知中使用。因為英語認知的過程,也是在使用英語;訓練聽說讀寫的方法,也在培養語感。就像平時家長教孩子說話,溝通方式是源於培養,而溝通內容是在不同情境下所產生的,源於對事物的理解。而理解方式,決定於認知方式;認知方式來源於家庭和課堂的學習。對於英語學習來說,重在按時複習。因為學習不是記憶,但也離不開記憶。孩子會使用英語單詞,比如看到路上的汽車,會說「car」;並不是看到卡片上的汽車,因為在孩子思維中,卡片上的和現實中的都是印象,在外表上比較相近。而對於現實中的事物,嘗試去表達的過程,就是將卡片上的事物,通過思維的認知,在實踐中表現出來。付諸於表達上,就是口語。在理解上,就是閱讀。
當孩子能主動表達,是基於情景中的印象。比如孩子聽到家長的聲音,就知道是家長回來了。看到家長的面容,就知道高興還是不高興。所以聽到和看到的是外在的,代表了情景中的印象。所以對英語單詞的認知,了解的越多,適應的範圍越廣,能夠掌握得越靈活。剛學英語的時候,不太善於表達;不知道說得對不對,對發音也缺乏自信。語言本身就是要從互動開始,鍛鍊孩子自主表達能力。對自己有信心,就戰勝了對英語的恐懼。對英語沒有恐懼,就會積極應對,在學習中也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所以少兒英語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學習過程,鍛鍊孩子的認知和實踐能力。學習的是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面對知識才不會手足無措。
在課堂上,老師會激發孩子主動表達的興趣。和孩子互動,也是在教孩子學習方法。孩子表現的進步,也是認知能力的提升。對表達水平的提升,也是英語思維的形成。行為和語言的外在表現,是為了促進內在。鞏固內在的思維,是為了更合理地表現。英語口語表達,每個單詞都有其有趣的一面,這有趣的一面,不在單詞上,而在孩子的學習上,積極發現,就能找到。在複習的時候,單詞的關鍵在於應用,如果不懂得應用這個單詞,該用的時候也不知道用。如此,老師就會教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表達,家長就會引導孩子主動分享,啟發孩子完善思考和理解能力。興趣決定了動力,而思維決定了能力。閱讀能讓人進步,記憶知識,還不如使用知識,在使用中去完成記憶,就不會感到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