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服務業是世界城市搶佔產業競爭制高點、提升城市能級位勢、構建國際供應鏈體系的關鍵產業。
中共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位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位化。
「十四五」開篇在即,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成都如何升級產業體系和動能體系?
11月20日,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召開。會上,《成都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徵求意見稿)》)首次亮相。
遠期建成世界城市服務網絡體系中的新興城市
2019年成都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達5143.1億元,較2017年增長1302.8億元,年均名義增速達15.7%。對經濟貢獻持續增強,2019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成都GDP比重達30.2%,較2017年上升了2.6個百分點。
根據《總體規劃(徵求意見稿)》,成都就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出了近、中、遠三個階段性目標:
到2025年
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研發中心、具有中國西部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國輻射能力信息中心、具有亞歐影響力的流通中心,建設成為全國總部經濟匯聚新高地。
到2035年
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一帶一路」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亞歐輻射能力的樞紐型信息中心、具有亞歐輻射能力的樞紐型流通中心,建設成為泛歐泛亞服務網絡體系中的重要中樞。
到2050年
打造成競爭力卓越的創新引領型的全球科技中心、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輻射能力的信息中心、具有國際話語權的中國西部流通中心,建設成為世界城市服務網絡體系中的新興城市。
構建經濟體系、空間體系和供應鏈網絡體系
圍繞上述發展目標,成都將重點構建生產性服務經濟體系、空間體系和供應鏈網絡體系等三個體系。包括:聚焦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構建連結全球的高能級生產性服務經濟體系;聚焦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空間承載能力,塑造「一軸帶動兩港協同三級支撐」市域空間布局;聚焦增強國際國內要素融通連結能力,拓展延伸引領區域、輻射國內、服務國際的三大供應鏈服務網絡。
構建連結全球的高能級生產性服務經濟體系
科技、金融、流通、信息是成都生產性服務業的「領頭羊」,成都將其打造成為核心引領型產業集群,將進一步增強核心引領型產業集群的全球顯示度和國際競爭力。
商務、服務貿易、人力資源、節能環保是服務先進位造業的基礎行業,成都將其打造成為基礎支撐型產業集群,下一步重在以滿足製造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優化基礎服務供給結構。
順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加快推動新興技術向生產服務環節深度滲透,成都提出了總集成總承包服務等重點新經濟新業態。
▲基準方中中國總部項目鳥瞰圖
塑造「一軸帶動兩港協同三級支撐」市域空間布局
成都提出以66個產業功能區和科創空間為依託,堅持「集聚成點、串點成軸、點軸互動」空間發展理念,運用「平臺城市」思維,優化市域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塑造「一軸帶動兩港協同三級支撐」空間布局。
一個細節是,成都將打造9個城市核心級綜合型生產性服務功能區、16個片區服務級專業型生產性服務功能區和若干個園區配套級特色型生產性服務集聚區。
▲北鬥+產業園是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構建「天地人」產業布局的重要一環
構建引領區域、輻射國內、服務國際的供應鏈網絡體系
成都將充分發揮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地位作用,全面打響「成都服務」品牌,拓展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半徑,以成都為中心,以四川省、成渝地區為輻射範圍,構建引領區域的供應鏈服務網絡。
成都將深度挖掘「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內沿線城市生產性服務需求,構建輻射國內的供應鏈服務網絡。發揮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作用,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服務國際尤其是連結泛歐泛亞的供應鏈服務網絡。
成都將以「平臺城市」思維
提升生產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力
推動成渝互動、極核帶動、幹支聯動
在世界經濟格局重塑中
打造成都服務新品牌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中
打造成都服務新中樞
蓉城政事記者 鍾茜妮 鄒悅
編輯 周霖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