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2020-09-04 80後的寶媽芳芳

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總是有很多種方法和想法。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心靈是弱小的,不能夠暴力地對待孩子;但是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如果不給他們教訓的話,孩子就會養成一種慣性思維,下次還會犯更大的錯誤。在教育孩子到底可不可以動手這個問題上,一直被很多人爭論。

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上四年級,120多斤的小男孩,為了看看是不是孕婦都像電視劇裡那個樣子,摔倒就會流產,用力地把自己懷孕4個月的嫂子推倒,當家長來訓斥孩子的時候,他還在那裡悠閒地吃著零食,家長很氣憤地打了孩子。

在面對是否應該打孩子這個問題時,家長要根據自己家孩子的情況,如果孩子做出來一些威脅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的行為時,要及時地教訓孩子,不要猶豫。

孩子出現下面三種「惡劣」的行為,家長就該出手打孩子,絕對不能手軟

一、 明知故犯

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為對事物的認知還不是很廣泛,所以就會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如果孩子是第一次犯這樣的錯誤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教育,要和孩子說明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如果孩子在知道這樣做是不對以後,還是在不斷地嘗試同樣的做法,家長絕對不要姑息,要嚴厲地教育孩子,讓孩子記住這次的教訓。

二、 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生命財產安全

我們身邊發現很多這樣孩子的例子:比如一個孩子因為想吃一位小姐姐手裡的雞排,但是被拒絕,就把這個小姑娘推到了車軌上,幸虧一位好心人將女孩救了上來,等大家反應過來的時候,孩子的媽媽帶著孩子早就不見了;還有的孩子在天橋上向下丟石子,害得一位貨車司機不幸去世……

很多孩子明明年紀還小,卻做出來危害別人的事情,家長不要太過於放縱這樣的孩子,要讓他們明白,自己不可以做出來傷害自己和危害其他人的事情。

三、 說謊話,推卸責任

家長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要讓孩子明白說謊是必然不可以的,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孩子主動承認了,家長可以考慮減輕對孩子的懲罰;但是如果孩子在犯錯誤以後還想試圖隱瞞的話,家長不要讓孩子這個行為發展下去,要趕緊制止。

打完孩子,家長一定要注意這幾點,否則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1. 和孩子說明道理

很多孩子會認為家長如果打孩子就是不喜歡孩子了,家長要在打完孩子後及時和孩子進行溝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不想讓孩子繼續犯錯誤,這是愛孩子的表現,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的一個心理。

2. 制定規則

家長可以和孩子達成約定,如果孩子犯錯誤了,採取怎樣的懲罰方式,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個更好的意識,還可以讓孩子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錯誤。

3. 不翻後帳

家長不要總是把孩子的錯誤掛在嘴邊,不要讓孩子一直處於尷尬的狀態,家長只需要讓孩子明白這樣的錯誤不要再犯了就好了,不要每天都和孩子說相同的話。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3種行為時,家長別手軟,該打就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對於教育孩子,父母該打的時候不能手軟,很多行為小時候一旦養成,長大以後就很難改正了。凌女士是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平時上班比較忙,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帶孩子。於是邀請了孩子的爺爺奶奶來幫忙帶孩子,一般是白天凌女士上班,爺爺奶奶帶孩子,晚上就自己帶。時間久了,凌女士發現孩子要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是直接讓大人買。
  • 孩子挨打時出現以下反應,暗示家長該住手了,再打下去麻煩大
    但是有孩子後,還是被打臉了。當孩子屢次不改,明知有危險還非要去做,說多少次也不聽的時候,我在心裡想的是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該打還要打。真的,有時打一頓效果好多了,棍棒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孩子挨打時出現以下反應
  • 李玫瑾教授: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就難改了
    很多新手爸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什麼時候可以管孩子。有的時候孩子犯錯了不忍心下衝孩子發脾氣,但是不管的話又擔心把孩子寵壞了,所以十分糾結。,再也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所以對於所有初為父母的家長來說,養育孩子的過程同時也是自己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對此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李玫瑾表示,對於孩子不能放縱,當孩子出現四種行為的時候就必須要管教,絕不能心軟。
  • 若孩子出現這「四個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大了不好糾正
    導語:在家長的心目中,孩子的教育問題真的是世界第一大難題,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出現的一些大問題。說起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孩子不愛學習,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孩子早戀,每一件事都讓父母操碎了心,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們又該如何是好呢?
  • 孩子有這3個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很難改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有這三種行為,不要再慣著,該打就打了或是說服教育因此在3歲左右時,如果孩子一有不滿足時就開始哭的話,家長要及時拒絕。一旦出現這些情況父母千萬不能慣著,也不能隨意妥協,不能任由孩子,但也要注意方法,要控制自身情緒,耐心地去引導孩子,等孩子的心情平復了再進行教育。
  • 孩子出現幾種行為,該打就打,慣著只會害了娃
    俗話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之下出孝子」,雖然不是百分百正確,可是卻有一定的道理,苦口婆心地勸說不聽,棍棒教育或許能起到效果。如今的孩子備受父母的寵愛,久而久之,身上開始出現一堆臭毛病,當娃有錯時,家長一再地包容,只會讓他們變得肆無忌憚,該管的時候一定要管,一旦錯過最佳管教年齡,再管就會難上加難,尤其是當孩子出現如下幾種行為時。
  • 李玫瑾: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你千萬不能慣著孩子,該收拾就得收拾,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最起碼尊重長輩的禮儀要知道。如果你盲目的順從孩子,只會讓他們日後的行為變得更加惡劣,一直到管不住的那一天,孩子不僅會毀掉自己,甚至整個家庭都會受到威脅。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難以改正
    而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李玫瑾教授曾表示過: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等長大就晚了,長大後難以改正。當孩子剛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動手,可以好言相勸,孩子能聽進去固然很好,但要是屢教不改,父母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對孩子動手。
  • 碰到孩子做出這三種行為時,最好打一頓,不然將來就頭疼了
    熊孩子也是一樣,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或者一群熊家長,他們在孩子犯錯誤時置之不理、無所作為,若是有旁人指點一二,熊家長還會對這個人充滿怨懟,殊不知,孩子正被他們一步步帶向深淵,走向一條條不歸路!自己的孩子,別人欺負不得,但是家長們完全可以教訓,比如發現以下三種情況,孩子若屢教不改,家長們最好就要打一頓了,不然等到將來孩子長大後,會更加頭疼。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 ——— · The Beginning · ——— ——— 當孩子犯錯,家長該打就得打 現如今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再也沒有父輩那樣的脾氣,大多數家長更願意「以德服人」,而不是「棍棒教育」。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想改來不及
    相信有不少家長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做的,而是對孩子不夠了解,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不該管。為此,李玫瑾教授就指出了一條更簡單的方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下面這4種行為,那就是家長該管的時候了。1.於是當孩子某一方面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鬧脾氣。2歲的孩子說話還不利索,就喜歡各種摔東西,甚至用小拳頭去打自己的家長。孩子2歲的時候,其實並不明白事理,家長即便好言好語勸告,有些孩子還是不會聽。這就需要家長狠一狠心了,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明白。2.
  •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其實,對於孩子這種問題,李玫瑾教授在一期節目中就曾說過: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等長大了再教育就難了,只要發現孩子有以下幾種行為,家長一定不要手軟,該打就得打。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打將來就晚了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打將來就晚了&34;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是不是感覺特別熟悉,在生活中,太多這樣的&34;孩子了。現在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寶。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就覺得應該要慣著,寵著,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對孩子教導太多,就任由孩子放縱,但這些家長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長大後的壞習慣往往還是來自於小時候的驕縱。
  • 孩子不能打?李玫瑾:孩子存在這三種習慣就得打,家長可別心軟
    如果說生活當中最讓我們無法接受的事情是什麼,那肯定就是孩子不聽話了。現如今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我們根本無法了解到孩子不聽話時,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李先生教育孩子一向都是特別嚴格,可是孩子還總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犯錯。最近孩子把學校裡的窗戶打碎了,並且還跟同學大打了一架,因此被找到家長。李先生很早以前就告訴過孩子,在學校一定要保持著乖乖的樣子,不要總是給自己惹事。
  • 當發現孩子有這幾個行為,該打就要打,不能過於放縱孩子這些行為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也慢慢變得富足,對於孩子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慣養,有些時候我們可以慣著孩子,但是發現孩子出現這些行為,一定要及時的制止,以免長大後難改。朋友家有個孩子可以說是在我們看著下長大的,小時候比較乖,但是就是有的時候會耍賴,耍起賴來父母看著平時很乖,就依著她。總覺得孩子那麼小就那麼乖,耍小賴也不覺得有什麼,長大以後懂事了就能夠自己改過來。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
    ,他們的性格以及行為習慣便會快速發展,所以,3-6歲也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如果孩子這時候養成壞毛病,家長要不及時糾正的話,等到孩子6歲之後會很難改。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育兒專家,她在網上的講座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可,同時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
  • 李玫瑾建議:如果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
    ,以前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多半都是棍棒教育,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可是,現在的育兒方式都是倡導家長和孩子講道理,不要動手動打孩子,可是,這種口頭教育方式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在心理學的範疇上認為,一個人在18歲之前分為6個時期,1歲以內為乳兒期;2-3歲之間為嬰兒期;4-5歲之間為幼兒期;6-11歲為學齡初期;12-15歲為少年期;16-18歲為青年初期,每個孩子到了不同的年齡段都會發生改變,雖然都是一點點長大,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孩子有此行為是因為情緒不知道該如何發洩,只能跟隨本能去做一些破壞,對於孩子這種行為父母要及時安撫並語言教育。第一次語言提醒,第二次語言提醒,但要是孩子有第三次第四次,屢教不改時父母就該要就要打了,不然以後更難糾正。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父母必須要打,現在看到還來得及
    因此這也意味著,當孩子行為特別出格時,我們千萬不能包庇,一定要處理,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以下三個討厭行為時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告訴孩子水或者高壓電以及火等東西不能碰,當我們已經告訴他們的時候,如果他們還碰,那麼此時我們千萬不能姑息,此時該出手時就出手。否則真的可能會由此害了孩子。
  • 當孩子有這3種行為時,必須要打,家長絕不能手軟
    導讀:當孩子有這3種行為時,必須要打,家長絕不能手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有這3種行為時,必須要打,家長絕不能手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