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2020-09-09 黎黎育兒筆記

家長們最大的心願不是孩子將來能夠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他們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未來成為一個為社會作貢獻的人,而想要達到這一切是離不開家長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從小長大的地方,而父母則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要比學校的教育更加重要,公安大學教授、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表示過:「孩子小時候吃越多的苦,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強,特別是有男孩的家庭,千萬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因為不孝子都是被寵出來的。」

為什麼孩子不能慣著?

國內很多的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這一點李玫瑾教授透露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對於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強,如果家長能夠及時的管教孩子,那麼他們變得很聽話,未來的性格也會更好,相反,倘若你一直寵溺孩子,他們慢慢會變得霸道任性。

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1、對人不尊重,大呼小叫,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對孩子十分寵溺,長期下去,孩子難免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又目中無人,總認為家裡面所有人都要圍著自己轉。如果有一件事情不滿意就會對父母大喊大叫,甚至還會動手打人。

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你千萬不能慣著孩子,該收拾就得收拾,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最起碼尊重長輩的禮儀要知道。如果你盲目的順從孩子,只會讓他們日後的行為變得更加惡劣,一直到管不住的那一天,孩子不僅會毀掉自己,甚至整個家庭都會受到威脅。

2、熊孩子的行為,搗亂惹事,沒有公共感

還有的孩子在家中霸道習慣了,出門在外也是如此,完全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比如在圖書館大喊大叫、公交車上打鬧等等,家長總認為孩子年紀小長大就好了,但這種想法卻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熊孩子」。而且孩子在公共場合胡來也是打父母的臉。

所以,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出門,我們都要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影響別人是不禮貌的,有時候家長不能手軟,該管教就管教,放任不管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那些關乎孩子素質問題的教育,家長可不能拖延,因為這種行為會伴隨著孩子一生,到時候想改都不可能了。

3、發脾氣、摔東西

孩子2歲之後就會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漸漸的喜歡跟父母對著幹,比如你讓他多吃飯,他偏要看電視;你讓他起床,他偏偏繼續睡覺,有時候還會亂發脾氣,出現摔東西的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摔東西都是對不滿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為孩子語言能力比較差,所以,只能用情緒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面對這種情,家長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發脾氣是不對的,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再進行教育,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

4、得不到目的就威脅

在叛逆期的孩子生氣時摔東西的性格沒有得到改正,發展到3歲後,會向父母提出各種要求,父母拒絕了,通常會演變成威脅父母。

孩子經歷叛逆期的時候,他們常常會跟家長提出各種無理的需求,父母如果拒絕了孩子就會進行威脅。相信我們都看到過這一幕,逛商場的時候,孩子相中一個玩具,如果家長不妥協的話,他們就會滿地打滾又哭又鬧,最後家長為了面子只好買了下來。

面對孩子哭鬧威脅,家長們要冷靜處理,他們越哭鬧你就越不滿足他們,讓孩子知道自己威脅的方法沒有用,他們自然不會出現這種行為了。

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

情緒管理與培養

家長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要注意培養孩子兩個方面,一是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二是,讓孩子合理的控制情緒,不能隨便的發脾氣。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讓孩子情緒是可以用行為和表情表達出來的,家長平時可以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當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要及時的引導。

建立明確的規矩

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給孩子立規矩,如果你一味的順從孩子,他們就會不斷的挑戰你的底線,導致犯了錯誤還不知道悔改。

所以,早早的給孩子立下規矩,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玩玩具的時候不能吃零食等等,學會拒絕孩子,他們才能夠適應規則。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育兒專家,她在網上的講座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可,同時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1、得不到滿足就威脅父母當孩子到了3歲之後,他們會逐漸向家長提出各種各樣的需求,而家長基本上都會滿足,但是對於不合理的要求,家長就不必滿足了,以免慣壞孩子。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孩子有此行為是因為情緒不知道該如何發洩,只能跟隨本能去做一些破壞,對於孩子這種行為父母要及時安撫並語言教育。第一次語言提醒,第二次語言提醒,但要是孩子有第三次第四次,屢教不改時父母就該要就要打了,不然以後更難糾正。
  • 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家長們最大的願望並不是孩子未來可以有多大的造就,只是期待她們能夠健康平安的發展,將來變成一個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人,而要想做到這一切是離不了家長優良的親子教育。如果有一件事情不滿意就會對父母大聲喊叫,乃至還會繼續動手能力打架。家長碰到這類狀況,你千萬不可以慣著孩子,該整理就得整理,讓孩子了解什麼叫對與錯,起碼重視老人的禮儀知識要了解。假如你盲目跟風的聽從孩子,總是讓她們今後的個人行為越來越更為極端,一直到管不了的那一天,孩子不但會摧毀自身,乃至全部家中都是會遭受威協。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我認識一位朋友她叫麗麗,麗麗的孩子脾氣非常差,一有不順著他心意的事情就開始大吵大鬧,麗麗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
  • 李玫瑾建議:孩子「該打就要打!」,發現娃有這三個行為,別慣著
    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很多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老一輩人經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一味的講道理是沒用的,雖然打罵教育是不可取的,但有些時候「該打就得打」,要讓孩子感受到敬畏,這樣孩子才不敢再犯錯。
  • 孩子出現3種行為時,家長別手軟,該打就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一千個家庭就有一千種教育方式,每種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但是不管怎麼樣的教育,對孩子溺愛式的教育最要不得。對於教育孩子,父母該打的時候不能手軟,很多行為小時候一旦養成,長大以後就很難改正了。凌女士是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平時上班比較忙,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帶孩子。
  • 李玫瑾:若家長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很難糾正
    關於育兒方面,李玫瑾教授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和見識。在她看來,不少孩子身上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問題,這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她也言辭犀利的指出了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父母在該管教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孩子的時候去卻又一個勁兒的管。」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長大了很難改!
    對於許多剛剛升級為父母的人們而言,自家小寶該如何管教無疑是個不小的問題。誰都想讓別人誇一句「真會教孩子」、「家教真好」,但這種誇讚背後需要付出的努力可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做到的。孔聖人的觀點是,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完全看周遭對他的影響。對於這一點,現代有許多專業的學者也表示認同,其中就包括了專攻青少年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女士。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時候犯得錯誤,家長反而不怎麼在意,例如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家長面對孩子的「反抗」會選擇縱容、溺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長大懂事就好了。
  • 李玫瑾:孩子的這4種行為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尚未養成性格之前,大概在0~6歲期間,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就會養成什麼樣的性格,而如果過了這一階段性格再想做出改變就非常的難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李玫瑾說:「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一些不正確的性格和品質的表現,那就一定要及時糾正,尤其是孩子有以下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別等孩子長大了再後悔。
  • 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孩子?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近幾年,她的育兒講座火遍全網,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和讚揚,前一段時間,李玫瑾表示,教育孩子一定要先重視性格和習慣,後重視學習成績。現在有很多的家長,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打將來就晚了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打將來就晚了&34;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是不是感覺特別熟悉,在生活中,太多這樣的&34;孩子了。現在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寶。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就覺得應該要慣著,寵著,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對孩子教導太多,就任由孩子放縱,但這些家長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長大後的壞習慣往往還是來自於小時候的驕縱。
  • 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6歲前該打就打,尤其這4種行為不能慣著
    很多時候,孩子做了一件錯事,父母嘮嘮叨叨的說了好多次孩子都不會改正,但是,打一次孩子立刻就會記住。很多父母基本上都說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意思就是教訓孩子一次之後,孩子可以老實好幾天,父母也能少操心幾天。而且,以前的孩子也比較皮實,基本上所有孩子的長大過程都伴隨著挨巴掌、打屁股、挨踢等長大的。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難以改正
    而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李玫瑾教授曾表示過: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等長大就晚了,長大後難以改正。當孩子剛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動手,可以好言相勸,孩子能聽進去固然很好,但要是屢教不改,父母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對孩子動手。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管了
    教授表示,孩子如果有這些不好的行為的話,該打還是要打,一定要及時管教,讓孩子記住。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管了一、不尊重大人現在的家庭裡啊因為生活條件變好了,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更好的呵護,一家老小圍著一個孩子轉,有些老人對孩子不僅是寵愛,甚至是寵溺,寬容發展成了縱容,打不得,罵不得,就算家長想要管教,老人也會阻攔。
  • 孩子若有這幾個行為,別慣著,一定要及時糾正。
    家庭是孩子從小長大的地方,而父母則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要比學校的教育更加重要,公安大學教授、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表示過:「孩子小時候吃越多的苦,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強,特別是有男孩的家庭,千萬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因為不孝子都是被寵出來的。」
  • 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著,6歲後再想要改正就晚了
    而且,以前的孩子也比較皮實,基本上所有孩子的長大過程都伴隨著挨巴掌、打屁股、挨踢等長大的。建議: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著,6歲後再想要改正就晚了李玫瑾是公安大學很有權威的一位教授,主修兒童犯罪心理學,對孩子的心理很有研究。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想改來不及
    相信有不少家長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做的,而是對孩子不夠了解,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不該管。為此,李玫瑾教授就指出了一條更簡單的方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下面這4種行為,那就是家長該管的時候了。1.於是當孩子某一方面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鬧脾氣。2歲的孩子說話還不利索,就喜歡各種摔東西,甚至用小拳頭去打自己的家長。孩子2歲的時候,其實並不明白事理,家長即便好言好語勸告,有些孩子還是不會聽。這就需要家長狠一狠心了,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明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