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著,6歲後再想要改正就晚了

2020-11-10 海之聲助聽器旗艦中心

美國密西根州大學心理學教授Marjorie Gunnoe女士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表示:和出名一樣,打孩子也要趁早,而最佳時間是在2歲到六歲之間。

在老一輩人的教育理念中,「棍棒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立竿見影的教育方式。

很多時候,孩子做了一件錯事,父母嘮嘮叨叨的說了好多次孩子都不會改正,但是,打一次孩子立刻就會記住。

很多父母基本上都說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意思就是教訓孩子一次之後,孩子可以老實好幾天,父母也能少操心幾天。

而且,以前的孩子也比較皮實,基本上所有孩子的長大過程都伴隨著挨巴掌、打屁股、挨踢等長大的。

不過,現在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並不是很認同之前的「棍棒教育」,父母覺得教育孩子要循序漸進。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講道理,要溫柔的對待孩子,不和孩子吵架,不大聲對孩子說話,更不能動手打孩子。

因為很多「育兒專家」都說過,吼罵、棍棒等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有多大。

但是,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很多家長發現,自己這麼對孩子溫柔,但孩子並沒有像好的方向發展,反而越來越管不住。

以至於很多家長在反思,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這樣做是不是在一味的縱容孩子呢?

李玫瑾建議: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著,6歲後再想要改正就晚了

李玫瑾是公安大學很有權威的一位教授,主修兒童犯罪心理學,對孩子的心理很有研究。

李玫瑾教授覺得: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

而3-6歲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在3-6歲的時候,孩子對周邊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強,自我意識也開始逐漸的增強,這個時候,就是孩子性格形成最關鍵的時期。

所以,才有老人們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這麼個道理。

如果在3-6歲的時候,父母沒有給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那這就會影響孩子性格的長成,也就是說,父母要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嚴加管教。

如果孩子在這個時間段犯錯誤,那家長就要及時幫孩子糾正,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才能防止孩子走入歧途。

所以,在孩子6歲以前,如果出現了一下幾點行為,家長「該出手時就出手」吧!

·出現不尊重他人的行為

「眾生平等」,不論是對人還是對動物,我們都應該尊重,而且,「尊老愛幼」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

但是,如果孩子的性格從小就任性霸道,不懂得尊重別人,尤其是對長輩的時候,對長輩頤指氣使或者是謾罵的話,那家長就可以採用棍棒教育了。

·犯了一些大錯的時候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但是,錯誤也有大小之分,如果孩子犯一些大錯。

而這些大錯的結果很可能導致他人受傷,或者是危害公共財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觸犯到了法律的話,那家長就要使用棍棒教育了。

在教訓孩子的時候,家長要指出孩子的錯誤,並且告訴孩子錯誤的嚴重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長記性。

·同一個錯誤屢教不改的時候

犯錯並沒有什麼,但是,如果一個錯誤一直犯,一個錯誤重複犯的話,那這就是孩子故意為之或者是不長記性了。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就要讓孩子長記性,讓他們知道,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要讓他們長一個記性,確保下次再想犯錯的時候記得這次的教訓。

·得不到目的威脅父母的時候

「你不給我買我就死給你看。」

「你要不滿足我,我就不讓你當我爸爸媽媽了。」

李玫瑾教授說過:在孩子6歲的時候,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可能會滿地打滾反抗,但16歲的時候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可能出現傷害自己或者家長的情況。

所以,適當的拒絕孩子,尤其是在孩子沒有達到目的而威脅父母的時候,更要拒絕孩子,如果孩子鬧得越來越大的話也可以棍棒教育。

這是讓他們知道,你不會因為他的賣慘而妥協。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Marjorie Gunnoe研究兒童體罰課題超過10年,在一次研究上Marjorie Gunnoe發現,直到6歲還挨打的孩子無論是成績還是性格特徵都優於那些從沒有挨過打的孩子。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打將來就晚了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打將來就晚了&34;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是不是感覺特別熟悉,在生活中,太多這樣的&34;孩子了。現在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寶。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就覺得應該要慣著,寵著,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對孩子教導太多,就任由孩子放縱,但這些家長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長大後的壞習慣往往還是來自於小時候的驕縱。
  • 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6歲前該打就打,尤其這4種行為不能慣著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講道理,要溫柔的對待孩子,不和孩子吵架,不大聲對孩子說話,更不能動手打孩子。因為很多「育兒專家」都說過,吼罵、棍棒等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有多大。但是,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很多家長發現,自己這麼對孩子溫柔,但孩子並沒有像好的方向發展,反而越來越管不住。以至於很多家長在反思,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 李玫瑾: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家長們最大的心願不是孩子將來能夠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他們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未來成為一個為社會作貢獻的人,而想要達到這一切是離不開家長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2歲之後就會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漸漸的喜歡跟父母對著幹,比如你讓他多吃飯,他偏要看電視;你讓他起床,他偏偏繼續睡覺,有時候還會亂發脾氣,出現摔東西的行為。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到了3歲之後,自我意識逐漸萌發,孩子大腦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什麼事情都想要嘗試,還會經常利用各種方法來跟父母作對。、七歲看老」,當孩子自我意識出現之後,他們的性格以及行為習慣便會快速發展,所以,3-6歲也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如果孩子這時候養成壞毛病,家長要不及時糾正的話,等到孩子6歲之後會很難改。
  • 李玫瑾: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十分貼切:一個孩子在4、5歲的時候,想要什麼得不到滿足,他和你鬧的時候,你說這麼小的孩子他能怎麼鬧?,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朋友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寵愛著他,不管他做什麼都順從。使這個孩子養成了一點兒不如意就摔東西、發脾氣、擺臉色的壞習慣。等到這個孩子十幾歲的時候不僅沒有變好,反而更加的嚴重叛逆了。在學校不好好學習,經常逃課、打架、還跟老師頂撞。朋友才認識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可是這個時候再去改變孩子很難。俗話說3歲看到老,一個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其實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別手軟,6歲後很難改正
    慌張地回家後他把事情告訴了媽媽,誰知媽媽並沒有罵他,反而說:反正他沒看見,現在這個寫字板是你的了。再後來孩子又在一家大戶人家裡偷了一件漂亮的外衣給媽媽。媽媽和上次一樣誇他很能幹。孩子年紀漸長,最後竟然膽大到偷金庫。這一次,他被押到了,他的媽媽在後面捶胸痛哭。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難以改正
    美國密西根州大學心理教授Marjorie Gunnoe女士在有「兒童發展研究協會」主辦的一次會議中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她表示「和出名一樣,打孩子也要趁早,而打孩子的最佳時間段是2歲到6歲之間。」而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李玫瑾教授曾表示過: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等長大就晚了,長大後難以改正。
  • 孩子做出這4種行為時,該打就打別心軟!李玫瑾:6歲後再改很難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當孩子做出這4種行為的時候,家長別心軟,該打就打,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做法,否則6歲後再改很難!那麼到底是哪4種行為呢?如果發現了孩子有說謊的行為,一定要馬上遏制,不要讓孩子繼續說謊,如果養成了習慣,今後想改就難了,對孩子今後成長,和將來都沒有好處。如果已經引導了幾次,孩子依然喜歡說謊,那麼還是該打就打吧,漲漲教訓也有好處。
  • 李玫瑾: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
    等到孩子上了初中,不僅沒有改正,更加的變本加厲,在學校頂撞老師,不遵守學校的規矩,甚至還逃學不上課,這個時候家裡面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想要孩子徹底改正已經很難了。俗話常說3歲看80,孩子的性格特點在3歲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基本的形成,而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性格,健康的成長。
  • 孩子若有以下這5種表現,將來多半沒出息,10歲前改正還不晚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寶貝長大後有出息,有成就,然而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從小時候的一些表現就能夠看出來了,以下這幾種,10歲前改正為時未晚。,動腦筋思考很重要,這樣才能觸類旁通,不愛思考的人很難弄清事物背後的規律,再勤奮再努力都是沒用的。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父母們千萬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那麼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會受到別人的討厭和欺負。孩子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很難融入他人,這對他們的未來影響很大。
  • 李玫瑾直言: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就難改了
    點餐後我聽到一個孩子大吵大嚷,回頭發現一個大約6、7歲的小男孩叉著腰仰頭對他爸爸吼,臉紅脖子粗好像下一秒就會他爸爸動手一樣。他爸爸沒有理孩子,依舊在點餐。這對父母和孩子走之後,大家都在說「揍得好」。但我認為已經揍晚了,一個6、7歲的孩子會這般囂張,一定是從小就慣著。即使現在揍了,孩子的性格已經定型了,揍了也很難改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孩子在6歲前還沒有形成較強的自尊心,性格正在一點點變成熟,這時對他們產生的約束,是可以記一輩子的,而且不會記爸爸媽媽的仇。 所以,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他們,該打的時候不能手軟,更不能給孩子找藉口,不然超過6歲就難改了。
  • 孩子若有這幾個行為,別慣著,一定要及時糾正。
    家長們最大的心願不是孩子將來能夠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他們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未來成為一個為社會作貢獻的人,而想要達到這一切是離不開家長良好的家庭教育。國內很多的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這一點李玫瑾教授透露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對於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強,如果家長能夠及時的管教孩子,那麼他們變得很聽話,未來的性格也會更好,相反,倘若你一直寵溺孩子,他們慢慢會變得霸道任性。
  • 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家長們最大的願望並不是孩子未來可以有多大的造就,只是期待她們能夠健康平安的發展,將來變成一個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人,而要想做到這一切是離不了家長優良的親子教育。如果有一件事情不滿意就會對父母大聲喊叫,乃至還會繼續動手能力打架。家長碰到這類狀況,你千萬不可以慣著孩子,該整理就得整理,讓孩子了解什麼叫對與錯,起碼重視老人的禮儀知識要了解。假如你盲目跟風的聽從孩子,總是讓她們今後的個人行為越來越更為極端,一直到管不了的那一天,孩子不但會摧毀自身,乃至全部家中都是會遭受威協。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預兆」,9歲之前最好及時改正
    否則等到孩子長大了,過了9歲的話,家長再想要幫孩子糾正身上的問題的話因為過了這個時候的孩子各方面大多已經成型,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了。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預兆」,9歲前最好及時改正:1.但是想要成功,想要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必須要吃苦。總是很任性,總是怕吃苦的孩子,最終往往都很難有出息。所以說,如果孩子身上有了任性怕吃苦的預兆,家長就要趁早幫孩子改正。
  • 李玫瑾:孩子的這4種行為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尚未養成性格之前,大概在0~6歲期間,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就會養成什麼樣的性格,而如果過了這一階段性格再想做出改變就非常的難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一些不正確的性格和品質的表現,那就一定要及時糾正,尤其是孩子有以下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別等孩子長大了再後悔。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也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提供強有力的證據」。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孩子小時候有3個行為千萬不能慣著,必要時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很難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