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

2020-12-15 健康生活心得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會陷入的誤區時說道:「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一定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不孝子,都是寵出來的」。

在節目中李玫瑾教授還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非常的貼切: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裡面有一小孩子,從小脾氣就特別的暴躁,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喊大叫,發脾氣,我朋友一開始總覺得孩子還小,不用怎麼管,以後自然就好了,一家人更是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開始變得無法無天,目無尊長。

等到孩子上了初中,不僅沒有改正,更加的變本加厲,在學校頂撞老師,不遵守學校的規矩,甚至還逃學不上課,這個時候家裡面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想要孩子徹底改正已經很難了。

俗話常說3歲看80,孩子的性格特點在3歲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基本的形成,而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性格,健康的成長。

孩子3-6歲的時候,大腦處於發育時期,對外界一切無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慾很強,也漸漸地開始擁有自我意識,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用錯了教育方式,就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1、胡亂發脾氣、大喊大叫

小孩子在擁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會進入一個初期叛逆,這個時候的孩子會摔東西、胡亂發脾氣,但也許並不是因為一種生氣或者是不滿,也可能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只好用動作來表示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期家長不要用打罵的方式,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

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使用大喊大叫的方式。

但是當孩子大一點之後,如果還是有這種情況發生,就要嚴加管教了。

2、滿足不了自己想要的就威脅家長

孩子很會看眼色,也很聰明,知道家長們都是疼愛自己的,不捨得自己哭,這個時期他們會採用威脅的方式來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對於孩子一些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是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學會拒絕,不可以一味的妥協。

我們經常在商場看在這樣的一幕,孩子想要買什麼玩具,家長不同意,孩子就賴著不走,還會大喊大叫,有的孩子甚至會躺在地上,家長怎麼拉都不走。

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因為太多人看選擇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這樣就被孩子發現了軟肋,知道自己這樣鬧家長就會滿足,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還會故技重施。

家長在面對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一定要嚴肅的告訴孩子,你使用這樣的方式我是不可能答應你的,只要孩子明白這種方式沒有用,就不會再使用第二次了。

3、不尊重人

現在有很多小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我們都知道,隔輩親,老人們生怕孩子受到委屈,對孩子以為的溺愛、呵護,孩子想要什麼都會給買。

但是這種情況時間長了,就會養成孩子驕縱的性格,認為自己在家中可以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就做什麼,甚至在不順心的時候還會打人。

如果孩子有這樣不尊重人的行為發生,家長一定要該打就打,不要姑息

4、不守規矩

我們中國千百年來都是利益大國,講究的是遵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孩子出現不遵守規矩的不良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

比如有的孩子在家中會敲碗筷,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這種行為時極其不禮貌的,家長要進行引導和教育,負責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在學校頂撞老師,在家中不聽父母的勸導,先要在教育改正就困難了。

若是你家的孩子出現以上4種行為時,一定要立刻糾正,適當的時候,也要打,只有糾正「壞習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而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壞習慣都與父母的培養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

在教育孩子講規矩時,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助手。近幾年,繪本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認可接受。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中英雙語繪本,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地去教育孩子。

和大家一樣,我也曾擔心過孩子自卑、懦弱或者脾氣大的問題,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最關鍵的是看爸爸媽媽怎麼處理。

我們也當過小孩,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惡言相向,所以我選擇這套繪本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裡面的主題都非常貼近生活,而且主人公小腳鴨的做法就是我們想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

一共分為10個主題,分別是《我能保護自己》、《勇敢做自己》、《媽媽我能行》、《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好孩子懂禮貌》、《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讓我快樂》、《做最棒的自己》、《養成好習慣》。

色彩鮮豔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並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麼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麼,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元全套10冊《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是2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有跟便宜,這樣培養男孩子品格的繪本,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 ↓

相關焦點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我認識一位朋友她叫麗麗,麗麗的孩子脾氣非常差,一有不順著他心意的事情就開始大吵大鬧,麗麗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如果家長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那麼是哪4個行為呢?
  • 李玫瑾:若家長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很難糾正
    關於育兒方面,李玫瑾教授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和見識。在她看來,不少孩子身上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問題,這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她也言辭犀利的指出了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父母在該管教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孩子的時候去卻又一個勁兒的管。」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時候犯得錯誤,家長反而不怎麼在意,例如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家長面對孩子的「反抗」會選擇縱容、溺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長大懂事就好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因此當孩子在這段時間犯錯誤,家長一定要及時幫忙糾正,防止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6歲以後真的很難改正。
  • 李玫瑾: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可是等到孩子上了初中,這種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孩子反而變本加厲了起來,在學校和老師頂嘴,不遵守學校的規矩,經常逃課,還因為打傷同學受到了處分,這個時候全家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想要改正孩子的性格,已經很難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會陷入的誤區時說道:「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一定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不孝子,都是寵出來的。」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管了
    教授表示,孩子如果有這些不好的行為的話,該打還是要打,一定要及時管教,讓孩子記住。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這一時期的孩子,在認知中只考慮自我訴求,不會聯想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也不顧及他人感受。如果這時候家長再縱容孩子這種行為,那麼在孩子眼裡,滿足他的訴求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這時候大人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就有可能動手打人,或者說些不尊重別人的話。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難以改正
    而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李玫瑾教授曾表示過: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等長大就晚了,長大後難以改正。當孩子剛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動手,可以好言相勸,孩子能聽進去固然很好,但要是屢教不改,父母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對孩子動手。
  • 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些問題,比如不聽話不愛寫作業。愛頂嘴沒有禮貌等等,家長也經常會因為孩子的這些行為而感到苦惱,想動手打孩子又害怕後面後悔,從而不知道怎么正確教育孩子。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時都會很無奈,不知道該不該打孩子,又害怕對孩子心理造成陰影,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孩子聽話變乖,其實家長只要學會對孩子不同的行為對症下藥就會出現很不錯的效果。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孩子們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中寶,所以父母們會一直寵著慣著,知道孩子長大,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孩子犯一些錯誤時,父母們雖然感到很無奈,但仍然捨不得打罵孩子,很多父母會選擇無視孩子的行為,但也正是因為父母們的無視,才導致了一些孩子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越來越調皮,甚至走上犯錯的道路。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打,長大後不容易改正
    孩子出生後,父母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有些家長對教育有誤解,李玟瑾在一個節目中談到了這個問題。她說:很多家長在一些不應該控制的方面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卻忽視了應該管理的方面。在孩子小的時候,不應該嬌生慣養,而是要培養他學會獨立,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是經歷越多的磨難,成功率就會越高。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 ——— · The Beginning · ——— ——— 當孩子犯錯,家長該打就得打 現如今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再也沒有父輩那樣的脾氣,大多數家長更願意「以德服人」,而不是「棍棒教育」。
  • 寶寶出現這4個舉動,該打就得打!李玫瑾坦言:6歲後很難改正
    在一次採訪中,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說:當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的時候,父母千萬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之後很難改正。那麼,是哪4個行為呢?然而,總有一些孩子,對說謊習以為常,滿嘴跑火車是常有的事情。像一些做了壞事不承認,還栽贓嫁禍別人;騙別人說自己哪方面特別厲害之類的。當孩子身上這些行為開始冒頭,家長還不予以制止,就會給孩子的未來造成很大的困擾。首先我們現在要建立的是一個誠信社會,當你總是受到質疑的時候,是註定難以獲得成功的。
  •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孩子?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近幾年,她的育兒講座火遍全網,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和讚揚,前一段時間,李玫瑾表示,教育孩子一定要先重視性格和習慣,後重視學習成績。現在有很多的家長,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 李玫瑾:孩子的這4種行為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李玫瑾說:「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一些不正確的性格和品質的表現,那就一定要及時糾正,尤其是孩子有以下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別等孩子長大了再後悔。
  •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別手軟,6歲後很難改正
    臨死前,孩子要求跟母親說兩句話,等母親湊上前的時候,孩子一把咬掉了母親的耳朵,憤恨道:在我偷寫字板的時候,你如果揍我一頓,我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嗎?雖然這是一個寓言故事,但是現實中類似的真實故事也很常見。可見,孩子該打的時候就要打,指出他的錯誤遠比我們以為的「保護」要重要得多!但是很多寶爸寶媽都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
  • 李玫瑾:倘若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孩子禁不起「慣」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家長要掌握好管教孩子的時間,避免適得其反,此外,當孩子有這幾種行為時,該打就打,不要再一味的慣著了。那麼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呢?李玫瑾教授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孩子4歲左右的時候能怎麼跟你鬧?最多也就是撒潑打滾。但是當還孩子十二歲以後呢?在孩子的叛逆期他會怎麼跟你鬧?一是離家出走,二是拿生命威脅你。孩子小時候不管教,長大以後想管都管不了。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父母管教孩子的黃金時期。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時期管教孩子是最有效果的。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很難改
    現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無限的寵溺孩子,容易導致他們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這對孩子有並沒有好處。中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一個人年輕時受過的苦難卻多,他的抵禦攻擊的能力就越強。尤其是家裡有兒子,父母一定不能溺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