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會陷入的誤區時說道:「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一定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不孝子,都是寵出來的。」
李玫瑾教授給我們講過一個具體事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如果有一個男孩在幾歲的時候鬧脾氣,隨便他怎麼哭怎麼鬧,他最多也只能是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如果孩子到了十幾歲青春期的時候再鬧,就很有可能會一個人躲起來,還可能會想不開傷害自己,到那種程度的時候家長該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的這個事例使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家的孩子。朋友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寵愛著他,不管他做什麼都順從。使這個孩子養成了一點兒不如意就摔東西、發脾氣、擺臉色的壞習慣。
等到這個孩子十幾歲的時候不僅沒有變好,反而更加的嚴重叛逆了。在學校不好好學習,經常逃課、打架、還跟老師頂撞。朋友才認識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可是這個時候再去改變孩子很難。
俗話說3歲看到老,一個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其實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孩子成長到3-6歲的時候就是性格定型的重要時期,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好好教育,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健康長大。
這個時期如果家長不認真對待,就會對孩子以後的性格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
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要是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一、隨意大發脾氣、亂吼亂叫
小孩子剛開始有意識、有自我想法的時候會有一個初期的叛逆。這段時間裡孩子有時候會隨意的大發脾氣,會亂喊亂叫,可能不是不開心或者暴躁,也許是因為孩子這個時期還不會使用良好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用一些明顯的動作表達。
這時家長不應該打罵,應該先安慰孩子,讓他冷靜下來。再告訴他這是錯誤的。尤其是要告訴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只會亂喊亂叫。如果孩子長大一點兒以後還是會亂發脾氣,就得嚴肅的教育了。
二、得不到他想要的就威脅父母
孩子其實特別聰明,他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心疼自己,所以只要他一哭鬧就能夠實現自己的想法。我們在路上、在玩具店經常見到有些孩子一躺在地上哭鬧,父母立馬同意了孩子的無理要求。
其實父母不應該被孩子的這種行為脅迫,應該認真的教育他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三、不會尊重別人
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是會很寵溺孩子,特別害怕孩子難過、不開心。孩子說什麼都髮型、要什麼都給。
可是長期下去,就會讓孩子變得嬌縱,他覺得自己是家裡的老大,別人都得聽他的。如果不開心了還可能動手打人。
孩子不尊重別人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懲罰,不能夠縱容。
四、不遵守規則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良好美德的民族,我們推崇美德、講究規則?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的時候一定要立馬制止。
例如有的孩子吃飯的時候敲碗、在外面亂喊亂叫,父母應該及時教育。不能等到孩子以後更加變本加厲才後悔。
孩子3-6歲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父母可以通過繪本故事來引導孩子,讓孩子慢慢學會控制情緒,養成好習慣,練就好性格,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一定要重視。
幼兒園老師推薦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很不錯,最近一直在讀給自己的孩子聽,孩子很喜歡,效果很顯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到大家。孩子學習後,可以更加的有自信、有毅力、有誠信、有愛心、有自律和有擔當。非常適合3-12歲的孩子。
全5套共20冊包括《養成好習慣》(全4冊)、《和壞情緒說拜拜》(全4冊)、《小眼睛看世界》(全4冊)、《我的家》(全4冊)、《我的學校》(全4冊),專門針對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編寫,用真實的生活題材來感染和引導孩子養成習慣,養成好性格。
原價320,為了能夠幫助到更多的父母,現在只需79,平均一冊不到4塊錢。有需要的父母點擊上面連結即可購買
總結:孩子如果出現了這些壞習慣,一定要及時糾正,必要的時候該懲罰就懲罰,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