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2020-08-27 小A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社會中,我們常會聽到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很寶貴,打不得罵不得。其實很多人說出這句話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許多父母都特別寵愛孩子,所有的家庭成員都以孩子為中心,不管是吃的喝的還是用的,都先緊著孩子,都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以後,父母才會考慮到自己的需求。

這看起來比較合情理,但是長此下去,孩子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個比較自私的人 ,看似疼愛孩子,其實則是害了孩子。所以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存在很多錯誤的地方。

李玫瑾教授曾經就說過,對於孩子的需求不能完全滿足,寵愛孩子就是把孩子推向深淵。她也曾經說過,要適當給孩子吃點苦頭,孩子才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和生活。她說當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的時候,父母就要開始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那麼是哪三種行為呢?

01、不懂得禮貌

其中第一個行為就是孩子不懂得禮貌。當孩子在親戚朋友面前表現出非常無禮的行為的時候,比如不跟親戚朋友打招呼,不向他人問候。在與親戚朋友聚會的時候,拿起筷子就吃,而不管他人的想法。這些都是孩子沒有禮貌的表現。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因為一個不懂得禮貌的孩子是很難受到他人歡迎的。其中也不利於孩子的社交,不利於孩子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02、沒有規矩

其中父母要值得重視的第二個行為就是孩子沒有規矩意識。如孩子在家裡面沒大沒小,不叫父母,而叫父母的名字。雖然說一家人不用客氣,但是該有的禮儀和規矩還是要有的。比如孩子去到親戚或朋友家裡面,隨意亂動別人的東西。這很容易讓人認為這個孩子沒有教養。如果父母從小就沒有樹立起孩子的規矩意識,那麼孩子長大後,他們的法律意識也是缺乏的,因為法律意識的基礎是規矩意識,只從小缺乏規矩意識,那麼他們長大後不會把該有的法律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準和約束規範。甚至有的孩子會違法犯罪。

03、不尊重父母

此外,第三個行為則是孩子不尊重父母,威脅父母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會通過威脅父母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果父母不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則會無理取鬧,有的甚至通過自殺來威脅父母。父母也派孩子出事,自然而然的就下孩子妥協。長此以往,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父母、隨心所欲的思想,會讓孩子缺乏相對的獨立性。

管教叛逆孩子,父母要有方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叛逆期,每個孩子從小的思想是空白的,需要父母一點一滴的教育。教育孩子,特別是管教叛逆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用對方法。

父母不要老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父母用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套來管教自己的孩子。孩子無理取鬧,或者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的包庇,該懲罰的父母還是要懲罰。

李玫瑾教授也曾經說過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所以父母也要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懲罰。雖然不提倡打罵孩子,但是該有的懲罰措施還是要具備的。

我們都不忍心孩子受委屈,但是我們要換個角度想一想,小時候孩子受點委屈,長大後,孩子可能在社會上吃的虧就少一點。

如果父母不忍心對孩子打罵,不忍心讓孩子受委屈,那麼孩子以後受的委屈會更多。有時候父母也需要學會狠心,但是也要學會關愛和陪伴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要從長遠的角度去教育孩子!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A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這看起來比較合情理,但是長此下去,孩子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個比較自私的人 ,看似疼愛孩子,其實則是害了孩子。所以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存在很多錯誤的地方。李玫瑾教授曾經就說過,對於孩子的需求不能完全滿足,寵愛孩子就是把孩子推向深淵。她也曾經說過,要適當給孩子吃點苦頭,孩子才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和生活。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而這些行為父母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變得難以糾正,不僅如此,也可能因為這些不好的行為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正是因為許多家長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孩子小時候鬧一鬧是正常的,殊不知在漸漸地形成一種行為習慣,這個習慣是好是壞,取決於教導孩子的人。為此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不然長大後就難改了。
  • 李玫瑾: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無非就是賴在地上不走,耍賴打滾,可是當孩子到了14、5歲的時候,他再和你鬧,他會怎樣鬧?他可能會離家出走,還會拿自殺威脅你,到時候你怎麼辦?: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1、亂發脾氣孩子在3歲左右時自我意識剛剛萌芽,會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心理學上叫做trouble three,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用亂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家長要正確引導,教會孩子表達情緒的良好方式,防止這種情況持續到長大。
  • 李玫瑾:3-6歲的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李玫瑾:3-6歲是培養習慣的黃金時期 老一輩人常說:3歲看小,6歲看老,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很多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會陷入的誤區時說道:「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一定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不孝子,都是寵出來的。」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因此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該打就得打,尤其是這4種!1、總是發脾氣、摔東西孩子2歲開始就相當於進入了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孩子的情緒將會變得不穩定,所以容易出現亂發脾氣、摔東西等情況,這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育完全,無法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才會出現的情況。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得打!對於家長見了就頭疼的四種娃,屢試不爽
    在面對高空拋物這樣的危險性的「熊行為」時,打作為一種管教手段是必要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犯錯後的懲罰,其實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孩子只有知道什麼行為是錯誤的,知道犯錯後會被懲罰,才會記得下次不再去觸碰高壓線。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孩子們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中寶,所以父母們會一直寵著慣著,知道孩子長大,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孩子犯一些錯誤時,父母們雖然感到很無奈,但仍然捨不得打罵孩子,很多父母會選擇無視孩子的行為,但也正是因為父母們的無視,才導致了一些孩子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越來越調皮,甚至走上犯錯的道路。
  •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父母該管就得管,否則將來難回頭
    春天到了,園丁會給長歪的樹木修剪枝丫,而孩子長大到某個階段,也會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這時候父母該管就得管,晚了難糾正。如何管教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大難題。管教得多了,孩子嫌你嘮叨、煩人,「哐當」關上門把你隔絕在外;管教得少了沒用,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管教得重了,孩子更叛逆,而且容易玻璃心,聽不得重話;管教得輕了,他不拿你當一回事,依舊我行我素。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很難改
    現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無限的寵溺孩子,容易導致他們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這對孩子有並沒有好處。中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一個人年輕時受過的苦難卻多,他的抵禦攻擊的能力就越強。尤其是家裡有兒子,父母一定不能溺愛他們。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壞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改了
    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習慣你會怎麼做呢?我相信肯定會有家長會慣縱著孩子。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坐動車時,有一個「熊孩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剛上車這個孩子就很吵一直在大聲講話,把周圍的乘客都吵得不能好好休息。因為是個小孩子,並沒有人去開口讓孩子安靜點,只是任由孩子吵鬧,而這位孩子的家長也並沒有管孩子,應該是習慣孩子這種行為了。
  • 李玫瑾教授:棍棒教育適用於這4種時刻,孩子該打就得打,莫心軟
    很多舊時的家長會選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在如今卻不被我們所推崇。可是當孩子出現一些行為時,李玫瑾教授則表示,該打就打,不要讓孩子在將來為自己的錯誤買單。所以在三歲到六歲這個時期,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家長一定要對孩子嚴加管教,要用合適的方式引導孩子,但是,當出現不好的行為的時候,該打就打。
  • 李玫瑾坦言:「情商低」的孩子,多半都有這3種家長,怨不得旁人
    :一個孩子的教養跟家長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你是一個明事理的家長,那麼孩子的情商不會差;如果你每天都抱怨,那麼孩子也會模仿,從而影響情商的發展。「情商低」的孩子,多半都有這3種家長,怨不得旁人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害怕生人、動不動就發脾氣、稍有不順心甚至會出手打人。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受到了家長的影響,因為他的父母本身就不會控制脾氣,平常無論什麼事情都喜歡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只要他一個地方做得不好就嚴厲批評。而孩子心裏面除了害怕之外,還會影響心理健康發展,導致孩子無法與別人交流,無法在社會中生存下去。
  • 6歲前寶寶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想改都難
    其實大家會發現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大抵會有3個類型的家長,一類是父母會對孩子進行規勸、第二類是對孩子打罵,當然還會有一類會選擇忽視孩子犯的錯誤。但是家長都明白,一旦忽視孩子所犯的錯誤,就會讓孩子變本加厲,以後再想教育孩子,也是步履維艱。
  • 李玫瑾: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會陷入的誤區時說道:「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一定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不孝子,都是寵出來的」。
  •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孩子做出這4種行為時,該打就打別心軟!李玫瑾:6歲後再改很難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家長提供著最好的物質條件,生怕自己沒做好,孩子不開心。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也不會去打孩子,頂多說兩句,語氣稍微重點,孩子就受不了了,家長也會立即心軟。雖然打罵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但遇到有些情況時,打罵才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
  • 3—6歲的階段很關鍵,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別慣著!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的弊端,一定要避開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在0-3歲的時候,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家長一定不能放縱孩子,如果過度放縱、溺愛,那麼孩子的性格就會出現問題,甚至會發生家庭悲劇。